Sign up to save your podcastsEmail addressPasswordRegisterOrContinue with GoogleAlready have an account? Log in here.
这个音频专辑将带您穿越历史,深入探索各个时期的杰出名将。从“万人敌”项羽到“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的曾国藩,每位名将都有着惊人的故事和成就。金戈铁马娓娓道来,这个专辑将为您呈现历史名将的生动形象和不朽传奇。... more
January 13, 2025大星一夜西南落,万里谁分圣主忧—沐英沐英(1345年—1392年),字文英,濠州定远(今安徽省定远县)人,明朝开国功臣,军事将领,明太祖朱元璋与孝慈皇后马氏的养子。沐英出身贫苦,自幼颠沛流离,八岁时被农民义军将领朱元璋收为义子。自至正十六年(1356年)起,十二岁的沐英跟随朱元璋攻伐征战,开始军旅生涯。十八岁时,被授帐前都尉,参与守镇江,开始担当军事要任。洪武九年(1376年)以副帅之职随邓愈征讨吐蕃,因军功被封西平侯,赐丹书铁券。洪武十四年(1381年),与傅友德、蓝玉率兵三十万征云南。云南平定后,沐英留滇镇守。洪武十五年(1382年),沐英因义母马皇后病逝,悲伤过度而咳血。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又因太子朱标的去世,遭受打击而患病,两个月后病逝于云南任所,年仅四十八岁。朱元璋倍感痛惜,命归葬京师,追封黔宁王,赐谥“昭靖”,侑享太庙。沐英独镇滇南十年,大兴屯田,劝课农桑,礼贤兴学,传播中原文化,安定边疆。史称其“手定云南之经营,未十年百务具举”。他死后,沐氏子孙世代镇守云南,与明朝相始终。...more16minPlay
January 06, 2025朱元璋外甥—李文忠李文忠(1339年-1384年),汉族,字思本,小名保儿,盱眙人,明太祖朱元璋外甥。明朝开国著名将领、谋臣。李文忠在元末加入了起义军,后来被朱元璋收养为子。十九岁时开始统领亲军,以其勇猛和出色的军事才能而成为众军之首。曾多次击败元军,并升至枢密院佥事的高位。至正二十二年(1362年),成功平定了金华之乱,并被任命为浙东行省左丞。至正二十六年(1366年),攻取了杭州,并被授予荣禄大夫和浙江行省平章政事的头衔。明洪武二年(1369年),李文忠与常遇春一同出征塞外。常遇春去世后,他接替了常遇春的军队指挥权。明洪武三年(1370年),与徐达分道北伐,成功攻至应昌,俘获了元太子买的里八刺等及宋、元玉玺金宝和玉册。因此被授予大都督府左都督的头衔,并被封为曹国公。 明洪武四年(1371年),李文忠被派往四川进行安抚,并负责修建成都新城。之后,他时常负责出塞练兵,以及巡视边境并留军屯守。明洪武十二年(1379年),他开始负责提督大都督府的参赞军国事,一直担任此职位直至晚年。因某次进谏触怒了朱元璋,不久后便病逝了。...more17minPlay
December 30, 2024开国战神,百胜将军—常遇春常遇春(1330年-1369年),字伯仁,号燕衡,南直隶凤阳府怀远县(今安徽省蚌埠市怀远县)人。元末红巾军杰出将领,明朝开国名将。元顺帝至正十五年(1355年),归附朱元璋,自请为前锋,力战克敌。尝自言能将十万众,横行天下,军中称“常十万”。官至中书平章军国重事,兼太子少保,封鄂国公。洪武二年,北伐中原,暴卒军中,年仅四十,用宋太宗丧韩王赵普故事,追赠翊运推诚宣德靖远功臣、开府仪同三司、上柱国、太保、中书右丞相,追封开平王,谥号忠武,配享太庙。...more16minPlay
December 23, 2024遏乱略,削群雄,谋勇绝伦—徐达(3)徐达(1332年—1385年4月7日),字天德。濠州钟离县(今安徽省凤阳县东北)人。元末明初名将,明朝开国元勋。徐达出身农家。元朝末年,徐达参加了朱元璋领导的起义军,为淮西二十四将之一。元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在鄱阳湖之战中大败陈友谅。次年,被任命为左相国。至正二十五年(1365年),麾师攻取淮东,并于两年后攻克平江,灭张士诚。旋即出任征虏大将军,与副将常遇春一同挥师北伐。至洪武元年(1368年)攻入大都,推翻元朝的统治。此后连年出兵,打击元廷残余势力,收取山西、甘陕,大破扩廓帖木儿等,唯有岭北之战因孤军深入致败。洪武六年(1373年)后长期留守北平,训练士卒,推行屯田,修浚城防,巩固边防。累官至太傅、中书右丞相、参军国事兼太子少傅,封魏国公。洪武十八年(1385年),徐达在南京病逝,享年五十四岁。朱元璋追封其为中山王,赐谥号“武宁”,赐葬钟山之阴;又为他御制神道碑文,允许其肖像功臣庙、配享太庙。徐达为人谨慎,善于治军,身经百战,戎马一生,为明朝的建立与巩固立下不朽的功勋。朱元璋倚之为“万里长城”,后世亦公认他为明朝开国第一功臣,位列开国“六王”之首。...more14minPlay
December 23, 2024遏乱略,削群雄,谋勇绝伦—徐达(2)徐达(1332年—1385年4月7日),字天德。濠州钟离县(今安徽省凤阳县东北)人。元末明初名将,明朝开国元勋。徐达出身农家。元朝末年,徐达参加了朱元璋领导的起义军,为淮西二十四将之一。元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在鄱阳湖之战中大败陈友谅。次年,被任命为左相国。至正二十五年(1365年),麾师攻取淮东,并于两年后攻克平江,灭张士诚。旋即出任征虏大将军,与副将常遇春一同挥师北伐。至洪武元年(1368年)攻入大都,推翻元朝的统治。此后连年出兵,打击元廷残余势力,收取山西、甘陕,大破扩廓帖木儿等,唯有岭北之战因孤军深入致败。洪武六年(1373年)后长期留守北平,训练士卒,推行屯田,修浚城防,巩固边防。累官至太傅、中书右丞相、参军国事兼太子少傅,封魏国公。洪武十八年(1385年),徐达在南京病逝,享年五十四岁。朱元璋追封其为中山王,赐谥号“武宁”,赐葬钟山之阴;又为他御制神道碑文,允许其肖像功臣庙、配享太庙。徐达为人谨慎,善于治军,身经百战,戎马一生,为明朝的建立与巩固立下不朽的功勋。朱元璋倚之为“万里长城”,后世亦公认他为明朝开国第一功臣,位列开国“六王”之首。...more18minPlay
December 23, 2024遏乱略,削群雄,谋勇绝伦—徐达(1)徐达(1332年—1385年4月7日),字天德。濠州钟离县(今安徽省凤阳县东北)人。元末明初名将,明朝开国元勋。徐达出身农家。元朝末年,徐达参加了朱元璋领导的起义军,为淮西二十四将之一。元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在鄱阳湖之战中大败陈友谅。次年,被任命为左相国。至正二十五年(1365年),麾师攻取淮东,并于两年后攻克平江,灭张士诚。旋即出任征虏大将军,与副将常遇春一同挥师北伐。至洪武元年(1368年)攻入大都,推翻元朝的统治。此后连年出兵,打击元廷残余势力,收取山西、甘陕,大破扩廓帖木儿等,唯有岭北之战因孤军深入致败。洪武六年(1373年)后长期留守北平,训练士卒,推行屯田,修浚城防,巩固边防。累官至太傅、中书右丞相、参军国事兼太子少傅,封魏国公。洪武十八年(1385年),徐达在南京病逝,享年五十四岁。朱元璋追封其为中山王,赐谥号“武宁”,赐葬钟山之阴;又为他御制神道碑文,允许其肖像功臣庙、配享太庙。徐达为人谨慎,善于治军,身经百战,戎马一生,为明朝的建立与巩固立下不朽的功勋。朱元璋倚之为“万里长城”,后世亦公认他为明朝开国第一功臣,位列开国“六王”之首。...more17minPlay
December 16, 2024三分天下诸葛亮,一统江山刘伯温—刘基刘基(1311年7月1日-1375年5月16日),字伯温,世称“刘青田”、“刘诚意”、“刘文成”,处州路青田县南田(今属浙江省温州市文成县)人。元末明初政治家、文学家、军事家,明朝开国元勋,“明初诗文三大家”之一。自幼博览经史及天文、历法、兵法、性理诸书,尤精象纬之学。至顺四年(1333年)举进士。授江西高安县丞。后任江西行省职官掾史、江浙行省儒学副提举、浙东元帅府都事、江浙行省都事、郎中等职。因遭排挤愤而辞官,回乡隐居著述。 [13]至正二十年(1360年),应朱元璋之请,至应天(今南京),任谋臣,参与机要决策。针对当时形势,提出时务十八策,被采纳,后又陆续陈策。朱元璋称帝后,任御史中丞兼太史令,参与制定历法、奏立军卫法。洪武四年(1371年),因与左丞相胡惟庸交恶,被胡所谮,赐归乡里。洪武八年,忧愤而死。 刘基辅佐朱元璋完成帝业、开创明朝并尽力保持国家的安定,被后人比作诸葛武侯。朱元璋称刘基为“吾之子房也”。中国民间广泛流传着“三分天下诸葛亮,一统江山刘伯温;前朝军师诸葛亮,后朝军师刘伯温”的说法。刘基具有比较系统的文学思想,在明初文坛上占有重要地位。他从儒家“诗教”思想出发,强调作品的教化作用,既可以对下移风易俗,也可以对上讽谕劝谏;其次,贬斥元代以来的纤丽文风,提倡“师古”,力主恢复汉唐时期的文学传统,对明初文风由纤丽转向质朴起了重要作用。著作颇丰,有《覆瓿集》《写情集》《犁眉公集》等传世。...more21minPlay
December 09, 2024崖山之役,功成身殁—张弘范张弘范(1238年—1280年),字仲畴,人称张元帅,易州定兴县(今河北省保定市定兴县高里乡河内村)。元朝初年大将,汝南王张柔第九子。张弘范出身河朔地区的汉人世侯家族,早年师从郝经。中统三年(1262年),任行军总管,从征李璮。元世祖罢世侯子弟兵权,张弘范被免军职。至元元年(1264年),为顺天路管民总管。次年,移守大名。至元六年(1269年),任益都淄莱等路行军万户,参与襄樊之战。至元十一年(1274年),元军大举攻宋,张弘范为前锋,以功改亳州万户,赐名拔都。至元十五年(1278年),为蒙古汉军都元帅,进军闽广,俘文天祥于海丰五坡岭。至元十六年(1279年),在崖山(今广东新会南)大败宋军,灭亡南宋。回到大都不久后病死。元世祖追赠其为银青荣禄大夫、平章政事,赐谥“武烈”。至大四年(1311年),加赠推忠效节翊运功臣、太师、开府仪同三司、上柱国、齐国公,改谥忠武。延祐六年(1319年),加保大功臣,加封淮阳王,谥献武。有《淮阳集》传世。其散曲内容主要是以铁骑征战自矜。明·朱权《太和正音谱》将其列于“词林英杰”一百五十人之中。...more20minPlay
December 02, 2024取宋市不易,归朝容若愚—伯颜伯颜(1236年-1295年1月11日),一译巴延,蒙古八邻部人。大蒙古国至元朝初年名臣。伯颜自少长于西域,以深略善断著称。至元初年,奉伊儿汗旭烈兀命奉使入朝,受元世祖忽必烈赏识,拜中书左丞相,后升任同知枢密院事。至元十一年(1274年),统兵伐南宋,与阿术统中路取鄂州、汉阳等地,沿长江东下,次年取黄州、蕲州、江州、安庆、池州等地,大败宋宰相贾似道军于丁家洲,收降太平州、滁州,下建康,寻进中书右丞相。至元十三年(1276年)陷临安,俘宋恭帝、谢太后等北还。南宋灭亡后,又出镇和林,屡次讨平昔里吉、乃颜及海都等宗王叛乱。忽必烈驾崩后,受顾命拥戴元成宗铁穆耳即位,拜太傅、录军国重事。至元三十一年十二月(1295年1月),伯颜病逝,年五十九。累赠宣忠佐命开济翊戴功臣、太师、开府仪同三司,追封淮王,谥号“忠武”。伯颜智略过人,深明大义,用兵筹谋,出神入化。统二十万大军伐宋,如统一人,诸帅仰之若神明。还朝之后,口不言功,行囊仅有随身衣被。又善作诗文,是蒙古族中较早学习运用汉文创作的诗人,有诗词数首传世。...more25minPlay
November 25, 2024攻金击宋,元朝元勋—史天泽史天泽(1202年-1275年),字润甫,大兴永清(今永清县)人。大蒙古国及元朝初年名将。史天泽少善骑射。勇力过人。元太祖八年(1213年),随父史秉直归降木华黎。元太祖二十年(1225年),接替其兄史天倪都元帅职,率军击败金将武仙,又俘杀抗蒙红袄军将领彭义斌。历授五路万户、河南等路宣抚使、中书右丞相、枢密副使等职。曾从征阿里不哥,平定李璮叛乱。至元十一年(1274年),与伯颜同任中书左丞相,统军出征南宋,至郢州时因病北还。次年,病逝于真定,年七十四。累赠太尉、太师、镇阳王,谥号“忠武”。史天泽“出入将相五十年,上不疑而下无怨”,甚至被人比作郭子仪、曹彬。他一生谨慎,多谋善断,料敌用兵,主张攻心为上,力戒杀掠。史天泽及其家族为巩固和发展蒙古贵族在中原的统治立下功劳,是忽必烈推行汉法的主要大臣之一,也是元朝时汉族显贵的代表人物。...more19minPla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