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gn up to save your podcastsEmail addressPasswordRegisterOrContinue with GoogleAlready have an account? Log in here.
这个音频专辑将带您穿越历史,深入探索各个时期的杰出名将。从“万人敌”项羽到“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的曾国藩,每位名将都有着惊人的故事和成就。金戈铁马娓娓道来,这个专辑将为您呈现历史名将的生动形象和不朽传奇。... more
June 17, 2025明末第一猛将—卢象升卢象升(1600年4月16日—1639年1月15日),字建斗,又字斗瞻、介瞻,号九台,南直隶常州府宜兴县(今江苏宜兴)人。 明朝末年大臣、名将。天启二年(1622年)进士,历任户部主事及员外郎、大名知府、大名兵备道等职。崇祯六年(1633年)防备农民军有功,此后历任郧阳抚治、湖广巡抚,在湖广地区镇压农民军,得到崇祯帝赏识,于崇祯八年(1635年)八月委任他经理南直隶、河南、山东、湖广、四川军务,后加山西、陕西,称“七省总理”,赐尚方宝剑,与陕西三边总督洪承畴分别从东南和西北两个方向围剿农民军。崇祯十年(1636年)冬,调任宣大总督,再次获赐尚方宝剑,防范清朝。崇祯十一年(1638年),加兵部尚书衔。同年丁父忧,适逢清兵入塞,他奉命入卫京师,并督天下援兵,第三次获赐尚方宝剑。期间力主对清抗战,与兵部尚书杨嗣昌及关宁总监高起潜不合,处处受到掣肘,被崇祯帝褫夺兵部尚书衔,以侍郎衔督师。崇祯十一年十二月(1639年1月),他在巨鹿贾庄被清军包围,终因炮尽矢绝,战死疆场,年仅三十九岁。后获崇祯帝追赠太子太师、兵部尚书。南明弘光时,追谥“忠烈”。 清乾隆时,追谥“忠肃”。 著有《卢忠肃公集》《卢象升疏牍》。...more29minPlay
June 12, 2025饱受争议的名将—袁崇焕袁崇焕(1584年6月6日—1630年9月22日) ,字元素,号自如(一说为字),广东东莞人(另有广西藤县、平南两说,参见“人物争议-籍贯之争”目录),明朝末年大臣、名将。 袁崇焕出身商人家庭,在读书应举的同时亦爱好军事。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进士,起家福建邵武知县。天启二年(1622年)进京参加大计之际请缨出山海关,投身抵御后金、收复辽东的前线,由山海监军累迁宁前兵备道,任上辅佐督师孙承宗构筑关宁锦防线,并于天启六年(1626年)在宁远阻挡后金汗努尔哈赤的攻势,取得宁远大捷,因功擢为辽东巡抚。天启七年(1627年)取得宁锦大捷,不久即因同后金议和等行为受到非议而辞职,翌年被崇祯帝起用为兵部尚书兼右副都御史,督师蓟辽、登莱、天津等处军务。袁崇焕复出后,誓言“五年复辽”,主张“守为正着、战为奇着、款为旁着”“以辽人守辽土,以辽土养辽人”“抚西虏(蒙古)以制东夷(后金)”,并处死了东江总兵毛文龙。崇祯二年(1629年)冬,后金汗皇太极大举入塞,绕过袁崇焕在蓟州的防线,直逼北京城下,是为己巳之变。袁崇焕在北京广渠门、左安门击退后金军,随后被崇祯帝逮捕下狱。崇祯三年(1630年)八月,崇祯帝以谋反大逆罪将袁崇焕凌迟处死。直至清修《明史》认定其死于皇太极所设的反间计,袁崇焕才重获高度评价。 袁崇焕的诗文所存无多,被今人辑为《袁崇焕集》。...more30minPlay
June 06, 2025关宁锦防线缔造者—孙承宗孙承宗(1563年—1638年),字稚绳,号恺阳,直隶保定府安州高阳县西庄村人,明朝政治、军事人物,东林党人,榜眼及第。崇祯年间,官至兵部尚书、中极殿大学士。致仕归里后清军攻城时被俘后自缢殉国。谥文忠,清朝改谥忠定,人称恺阳先生。...more50minPlay
May 29, 2025奇正相辅,一往无前—李如松李如松(1549年12月29日-1598年5月8日),字子茂,号仰城,辽东铁岭卫(今辽宁省铁岭市)人。明朝中后期名将,辽东总兵官李成梁长子。李如松自少骁勇善战,师从学者徐渭。初承父荫授指挥同知,充任宁远伯勋卫。因战功迁升为都督佥事,为神机营右副将。三十五岁时便升任山西总兵官,后改宣府总兵官。万历二十年(1592年),以提督陕西讨逆军务总兵官讨伐宁夏哱拜之乱,击退蒙古着力兔部增援,督兵率先破宁夏城。同年再授中军都督府佥事,提督蓟、辽、保定、山东诸军援助朝鲜,抗击入侵的日本军。万历二十一年(1593年),在平壤之战大破日军小西行长等部,督中朝联军收复平壤、开城。碧蹄馆之战失利后,李如松与日军对峙朝鲜王京汉城一线,随后派兵突袭龙山大仓,破坏日军粮食补给,迫使日军放弃汉城。双方停战后,李如松于年底回朝述职,升任中军都督府左都督,加太子太保。万历二十五年(1597年),出任辽东总兵。万历二十六年(1598年),李如松在与蒙古部落的战役中阵亡,终年五十岁。明神宗追赠他为少保、宁远伯,赐谥号“忠烈”,并为其立祠祭祀。在明代,以李成梁、李如松为代表的李家和以麻贵为代表的麻家被并誉为“东李西麻”。其中李如松在万历时期,接连指挥了“万历三大征”中的宁夏之役、壬辰抗倭援朝战争,立下了赫...more17minPlay
May 20, 2025数建大功,威名震南服—俞大猷俞大猷(1503年7月7日—1579年9月16日),字志辅,小字逊尧,号虚江,福建泉州府晋江县河市镇濠格头村(今属泉州市洛江区河市镇溪山村赤石口自然村)人。祖籍南直隶凤阳府霍丘县(今安徽省六安市霍邱县) [95],中国明朝军事家、抗倭名将,民族英雄。 俞大猷自幼好学,曾随名师习兵法、练剑术。后袭父职任泉州百户。嘉靖十四年(1535年),考中武举,授千户,守御金门。之后率军击破海贼、平定安南范子义叛乱,并参与镇压琼州黎人起义。嘉靖三十一年(1552年),任浙江宁波、台州诸府参将,督师抗倭。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任苏松副总兵,协助总督张经取得王江泾大捷。次年任浙江总兵,平定浙西及舟山倭寇。不久,遭诬陷发配山西大同。期间受巡抚李文进赏识,参与筹划军事,筹建兵车营。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调任福建总兵,翌年会同戚继光、刘显攻克平海卫,收复莆田。嘉靖四十三年(1564年),改任广东总兵,扩建水师。任内与戚继光等部协同作战,基本消除东南沿海倭患。进升为指挥佥事。晚年数度起落,官终后军都督府都督同知。万历七年(1579年),俞大猷病逝于家中,享年七十七岁。获赠左军都督,谥号“武襄”。俞大猷严于治军,强调先练而后战;用兵注重谋略,先计后战,不贪近功。抗倭中多次遭诬陷,受挫不馁。他统领“俞家军”作战,与戚继光并称为“俞龙戚虎”。著有《兵法发微》《剑经》《洗海近事》《续武经总要》等军事、武术作品,后人将其诗词编成《正气堂集》。...more37minPlay
May 16, 2025抗倭名将—戚继光戚继光(1528年11月12日-1588年1月17日),字元敬、文明、汝谦,号南塘、孟诸。祖籍凤阳定远(今安徽定远),卫籍山东登州(今属山东蓬莱),生于济宁。明朝杰出的军事家、书法家、诗人,民族英雄。 戚继光自幼家贫力学,博通经史。嘉靖二十三年(1544年),袭父职任登州卫指挥佥事。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调至浙江御倭前线,任宁绍台参将。至义乌招募农民和矿徒,组练新军,配以精良战船、兵械;又创造攻防兼宜的“鸳鸯阵”战术,灵活作战,每战多捷,世人称为“戚家军”。嘉靖四十年(1561年),在台州、仙居、桃渚等处大胜倭寇,九战皆捷。次年奉调援闽,将福建境内倭寇主力消灭殆尽。因功升署都督佥事。嘉靖四十二年(1563年),再援福建,破倭寇巢穴平海卫,进官都督同知,升福建总兵。隆庆二年(1568年),奉命总理蓟州、昌平、辽东、保定四镇练兵事,在张居正、谭纶支持下长期镇守北方,抵御蒙古,保障北疆安全。累功授左都督、少保兼太子太保。万历十年(1582年)张居正病逝后,戚继光被调往广东,数年后被劾罢归乡,最终在穷困失意中于万历十六年(1588年)病逝,享年六十一岁。后追赐谥号“武庄”,又改谥“武毅”。戚继光在四十余年的军事生涯中,南征北战,屡战克捷,立下不朽功勋。他留下的兵书《纪效新书》《练兵实纪》,在练兵、治械、阵图等方面多有创见和总结,推动了中国古代军事科学的发展。 此外,戚继光工于诗文,有诗文集《止止堂集》传世。 ...more37minPlay
May 07, 2025以心计定乱贼—仇钺仇钺(1465年—1521年6月14日),字廷威,陕西平凉府镇原县(今甘肃省庆阳市镇原县)人,一说南直隶扬州府江都县(今江苏省扬州市江都区)人,明朝中期将领。 仇钺初于宁夏(今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作庸卒,因受到信赖,袭都指挥佥事仇理职为宁夏前卫指挥同知,后进都指挥佥事。正德二年(1507年),被擢宁夏游击将军。正德五年(1510年),安化王朱寘鐇反,仇钺设计擒朱寘鐇,有功晋署都督佥事,充宁夏总兵官,封咸宁伯。次年冬,召掌三千营。正德七年(1512年),任平贼将军,镇压河南刘惠、赵燧起义,又移师会陆完,镇压刘七起义于江北。晋世侯,仍督三千营。正德八年(1513年),鞑靼小王子犯大同、充总兵官,仇钺率京军讨之。正德十年(1515年)冬,仇钺称疾解营务。正德十六年(1521年),世宗朱厚熜即位,仇钺再起督三千营,掌前府事。 正德十六年五月十日(1521年6月14日),仇钺去世,终年五十七岁,赐谥号“武襄”。...more11minPlay
April 22, 2025知行合一—王守仁王守仁(1472年10月31日-1529年1月9日),本名王云,字伯安,号阳明,又号乐山居士,浙江余姚人,出生于余姚北城(今浙江省宁波市余姚市阳明街道)。明代杰出的思想家、文学家、军事家、教育家。南京吏部尚书王华之子。明孝宗弘治十二年(1499年)进士。仕于孝宗、武宗、世宗三朝,自刑部主事历任贵州龙场驿丞、庐陵知县、右佥都御史、南赣巡抚、两广总督等职,接连平定南赣、两广盗乱及宸濠之乱,因功获封“新建伯”,成为明代因军功封爵的三位文臣之一(另外两位为靖远伯王骥和威宁伯王越)。晚年官拜南京兵部尚书、左都御史。嘉靖八年十一月(1529年1月)逝世,享年五十七岁。明穆宗时追赠新建侯爵,谥号“文成”。万历十二年(1584年)从祀于孔庙。 王守仁是“心学”的集大成者。其学以“心”为宗,他以“心”为宇宙本体,提出“心即理”的命题,断言“心外无物,心外无事,心外无理”。倡言“知行合一”说,后专主“致良知”说,认为“良知”即“天理”,强调从内心去体察天理。 “阳明心学”后传入日本、朝鲜等国。其弟子极众,世称“姚江学派”。清代学者王士祯称赞其“立德、立功、立言,皆居绝顶,为明(朝)第一流人物”。文章博大昌达,行墨间有俊爽之气。有《王文成公全书》传世。”...more19minPlay
April 09, 2025大明四代重臣—王琼王琼(1459年—1532年8月22日),字德华,号晋溪,晚号双溪老人。山西太原县(今山西省太原市小店区刘家堡)人。中国明朝中期名臣。明宪宗成化二十年(1484年),王琼举进士,曾任工部主事、都水郎中、参政、布政使等职。在弘治、正德之际,他负责处理淮、扬地区漕运事务,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当地的漕运、盐政状况;正德中期任兵部尚书期间,平定了多地“流贼”之乱及宁王朱宸濠的叛乱;且在明武宗巡边期间,镇守京师,有力地维护了京师及周边地区的安全。在此期间,其足迹遍历杭州、徐州、扬州、陕西、山东、河南、南京、甘肃等地,还曾在朝任户部尚书、吏部尚书等职。到嘉靖时期,他一度因罪被罢官,派往绥德充军。后因西北边事紧急,被起复为兵部尚书,并总制三边军务。任内主张朝廷开通边关,与周边民族相互交往,使明朝与吐鲁番汗国及边疆民族的关系渐趋缓和,维护了西北边疆的稳定。他凭借此功被加授为太子太保。嘉靖十年(1531年),王琼入朝,再任吏部尚书,次年病逝于京师。累赠太师,谥号“恭襄” .王琼历事成化、弘治、正德、嘉靖四朝,功绩显著,在兵部时被比作前辈名臣杨一清。但因其与武宗身边佞幸交往密切,且与阁臣杨廷和等人存在较大的政见分歧,致使其形象在后世受到一定贬损。著有《晋溪奏议》《漕河图志》《掾曹名臣录》《北边事迹》《西番事迹》等。...more15minPlay
April 01, 2025抚临云内,总镇关西—王越王越(1426年12月3日-1499年1月12日),初名王悦字世昌。大名府浚县(今河南浚县)人。明朝中期将领、诗人。景泰二年(1451年),王越登进士第,授御史。累官右副都御史、巡抚大同。明宪宗时官至兵部尚书,总制大同及延绥甘宁军务。曾三次出塞,收取河套地区,于红盐池之战、威宁海之战中两次远袭鞑靼。因军功获封威宁伯,成为明代因军功封爵的三位文臣(另两位为王骥、王守仁)之一,世称“王威宁”。亦为首任三边总制。成化十九年(1483年),权宦汪直被贬后,王越遭夺爵除名,谪居安陆。明孝宗即位后,王越获赦回乡。后以左都御史衔致仕。弘治十年(1497年),起复原职,并加太子太保,总制甘、凉边务兼巡抚,其后兼制延、宁两镇。 次年,于贺兰山击破鞑靼,以功进少保兼太子太傅。旋受命经略哈密事务。 弘治十一年十二月(1499年1月),王越在甘州逝世,享年七十三岁。追赠太傅,谥号“襄敏”,后世称其为“王襄敏”。王越为明代成化、弘治时期西北著名的军事统帅,身经十余战,出奇取胜,动有成算。又提携后进,笼络豪俊,深得众心。唯独因交结宦官而受士人诟病。王越亦颇具诗才,其诗性情流露,不须雕饰。悲歌感慨,有河朔激壮之音。有《王襄敏集》等传世,今人辑有《王越集》。...more20minPla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