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gn up to save your podcastsEmail addressPasswordRegisterOrContinue with GoogleAlready have an account? Log in here.
这个音频专辑将带您穿越历史,深入探索各个时期的杰出名将。从“万人敌”项羽到“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的曾国藩,每位名将都有着惊人的故事和成就。金戈铁马娓娓道来,这个专辑将为您呈现历史名将的生动形象和不朽传奇。... more
May 07, 2025以心计定乱贼—仇钺仇钺(1465年—1521年6月14日),字廷威,陕西平凉府镇原县(今甘肃省庆阳市镇原县)人,一说南直隶扬州府江都县(今江苏省扬州市江都区)人,明朝中期将领。 仇钺初于宁夏(今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作庸卒,因受到信赖,袭都指挥佥事仇理职为宁夏前卫指挥同知,后进都指挥佥事。正德二年(1507年),被擢宁夏游击将军。正德五年(1510年),安化王朱寘鐇反,仇钺设计擒朱寘鐇,有功晋署都督佥事,充宁夏总兵官,封咸宁伯。次年冬,召掌三千营。正德七年(1512年),任平贼将军,镇压河南刘惠、赵燧起义,又移师会陆完,镇压刘七起义于江北。晋世侯,仍督三千营。正德八年(1513年),鞑靼小王子犯大同、充总兵官,仇钺率京军讨之。正德十年(1515年)冬,仇钺称疾解营务。正德十六年(1521年),世宗朱厚熜即位,仇钺再起督三千营,掌前府事。 正德十六年五月十日(1521年6月14日),仇钺去世,终年五十七岁,赐谥号“武襄”。...more11minPlay
April 22, 2025知行合一—王守仁王守仁(1472年10月31日-1529年1月9日),本名王云,字伯安,号阳明,又号乐山居士,浙江余姚人,出生于余姚北城(今浙江省宁波市余姚市阳明街道)。明代杰出的思想家、文学家、军事家、教育家。南京吏部尚书王华之子。明孝宗弘治十二年(1499年)进士。仕于孝宗、武宗、世宗三朝,自刑部主事历任贵州龙场驿丞、庐陵知县、右佥都御史、南赣巡抚、两广总督等职,接连平定南赣、两广盗乱及宸濠之乱,因功获封“新建伯”,成为明代因军功封爵的三位文臣之一(另外两位为靖远伯王骥和威宁伯王越)。晚年官拜南京兵部尚书、左都御史。嘉靖八年十一月(1529年1月)逝世,享年五十七岁。明穆宗时追赠新建侯爵,谥号“文成”。万历十二年(1584年)从祀于孔庙。 王守仁是“心学”的集大成者。其学以“心”为宗,他以“心”为宇宙本体,提出“心即理”的命题,断言“心外无物,心外无事,心外无理”。倡言“知行合一”说,后专主“致良知”说,认为“良知”即“天理”,强调从内心去体察天理。 “阳明心学”后传入日本、朝鲜等国。其弟子极众,世称“姚江学派”。清代学者王士祯称赞其“立德、立功、立言,皆居绝顶,为明(朝)第一流人物”。文章博大昌达,行墨间有俊爽之气。有《王文成公全书》传世。”...more19minPlay
April 09, 2025大明四代重臣—王琼王琼(1459年—1532年8月22日),字德华,号晋溪,晚号双溪老人。山西太原县(今山西省太原市小店区刘家堡)人。中国明朝中期名臣。明宪宗成化二十年(1484年),王琼举进士,曾任工部主事、都水郎中、参政、布政使等职。在弘治、正德之际,他负责处理淮、扬地区漕运事务,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当地的漕运、盐政状况;正德中期任兵部尚书期间,平定了多地“流贼”之乱及宁王朱宸濠的叛乱;且在明武宗巡边期间,镇守京师,有力地维护了京师及周边地区的安全。在此期间,其足迹遍历杭州、徐州、扬州、陕西、山东、河南、南京、甘肃等地,还曾在朝任户部尚书、吏部尚书等职。到嘉靖时期,他一度因罪被罢官,派往绥德充军。后因西北边事紧急,被起复为兵部尚书,并总制三边军务。任内主张朝廷开通边关,与周边民族相互交往,使明朝与吐鲁番汗国及边疆民族的关系渐趋缓和,维护了西北边疆的稳定。他凭借此功被加授为太子太保。嘉靖十年(1531年),王琼入朝,再任吏部尚书,次年病逝于京师。累赠太师,谥号“恭襄” .王琼历事成化、弘治、正德、嘉靖四朝,功绩显著,在兵部时被比作前辈名臣杨一清。但因其与武宗身边佞幸交往密切,且与阁臣杨廷和等人存在较大的政见分歧,致使其形象在后世受到一定贬损。著有《晋溪奏议》《漕河图志》《掾曹名臣录》《北边事迹》《西番事迹》等。...more15minPlay
April 01, 2025抚临云内,总镇关西—王越王越(1426年12月3日-1499年1月12日),初名王悦字世昌。大名府浚县(今河南浚县)人。明朝中期将领、诗人。景泰二年(1451年),王越登进士第,授御史。累官右副都御史、巡抚大同。明宪宗时官至兵部尚书,总制大同及延绥甘宁军务。曾三次出塞,收取河套地区,于红盐池之战、威宁海之战中两次远袭鞑靼。因军功获封威宁伯,成为明代因军功封爵的三位文臣(另两位为王骥、王守仁)之一,世称“王威宁”。亦为首任三边总制。成化十九年(1483年),权宦汪直被贬后,王越遭夺爵除名,谪居安陆。明孝宗即位后,王越获赦回乡。后以左都御史衔致仕。弘治十年(1497年),起复原职,并加太子太保,总制甘、凉边务兼巡抚,其后兼制延、宁两镇。 次年,于贺兰山击破鞑靼,以功进少保兼太子太傅。旋受命经略哈密事务。 弘治十一年十二月(1499年1月),王越在甘州逝世,享年七十三岁。追赠太傅,谥号“襄敏”,后世称其为“王襄敏”。王越为明代成化、弘治时期西北著名的军事统帅,身经十余战,出奇取胜,动有成算。又提携后进,笼络豪俊,深得众心。唯独因交结宦官而受士人诟病。王越亦颇具诗才,其诗性情流露,不须雕饰。悲歌感慨,有河朔激壮之音。有《王襄敏集》等传世,今人辑有《王越集》。...more20minPlay
March 24, 2025平乱有功,治政有为—项忠项忠(1421年-1502年),字荩臣,号乔松,浙江嘉兴人。明代中期名臣。正统七年(1442年)进士,授刑部主事,进员外郎。正统十四年(1449年),随明英宗北征蒙古瓦剌,于土木堡被俘,敌人命他喂马,他乘间挟两马南奔,马疲,徒步七昼夜始归。景泰年间任广东副使,曾镇压瑶民起义。天顺初年,任陕西按察使,时值陕西饥荒,项忠开仓放粮,赈济饥民。天顺七年(1463年)召为大理寺卿,因当地人要求他留任而改为右副都御史,仍令巡抚陕西,时洮河流域的羌族起义,项忠率军招抚。成化四年(1468年),陕西开城土官满俊(亦名满四)据石城(即唐代吐蕃的石堡城)发动叛乱,自称“招贤王”,项忠督军经大小三百余战,终于攻克石城,讨平叛军,擒获满俊。此后,升为右都御史,与林聪共掌都察院事。六年,李原率流民在湖北荆、襄地区起义,称“太平王”,连占南漳房、内乡、渭南诸县,流民附者百万,项忠受命总督军务,与湖广总兵李震一起率各路大军25万人,分八道进击起义军,并在竹山(今湖北竹山)乘山洪爆发,溪水大涨,半渡截击,李原等战败被俘杀,流民被迫遣散,沿路被杀及因饥饿瘟疫而死者达数十万人。项忠进左都御史。成化十年(1474年),升刑部尚书,不久为兵部尚书。弘治十五年(1502年)去世,享年八十二岁,授太子太保,谥号襄毅。...more16minPlay
March 18, 2025好大言,善用兵—罗通罗通(?-1470年),字学古,吉水县人。明朝将领。罗通长相英俊,风度不凡,聪明伶俐,致力苦读。明永乐十年(1412年),罗通考中进士,授御史,巡按四川。后因力陈时政得失,触怒了朝廷,罗通被贬为交趾清化知州。宣德元年(1426年),交趾黎利叛乱,罗通与指挥何忠坚守,又乘机歼灭了不少叛军。在这次平叛乱的战斗中,罗通显示出了他的军事指挥才能,取得了平叛的胜利。因此,罗通返朝,宣宗大奖劳之,升户部外郎。正统初(1436年),升兵部郎中,因贪淫事下狱,谪广西容山闸官。代宗时,于谦、陈循等内阁大臣力荐罗通,调升兵部外员。宣德元年(1426年),因罗通在交趾平叛黎利时立下战功,朝廷派罗通守居庸关。为了国家的稳定和边疆人民的安宁,罗通到任后,深入调查研究,精辟分析了瓦剌族的情况后,精心撰写改革防务的建议。罗通的建议被朝廷采纳并实施,果然行之有效,歼灭了入侵的大股敌人,瓦剌族受到沉重打击。罗通为稳定边疆的安定,作出了贡献,可称之为功臣,罗通加太子少保。景泰四年(1453年),罗通进右都御史,赞军务如故。成化六年(1470年),罗通卒,享年65岁。...more10minPlay
March 11, 2025少师功业穹碑在,千载行人仰伏波—马文升马文升(1426年-1510年7月13日),字负图,汉人,号约斋,又号三峰居士、友松道人。钧州(今河南禹州)人。明朝中期名臣、诗人。景泰二年(1451年),马文升登进士第,授御史,历按山西、湖广,调福建按察使。成化年间,以左副都御史巡抚陕西,奏陈时政十五事及御边三策。不久后受命节制三边,因得罪权宦汪直,被谪戍重庆卫。汪直倒台后复职,曾任辽东巡抚。成化二十一年(1485年),升任右副都御史,总督漕运。弘治二年(1489年),入朝升兵部尚书。任内严核将校,罢黜贪儒之人;悉心治理马政、屯务、边备、守御、茶市等;又上言赋役过重的情况。弘治十二年(1499年),上疏极论传奉官甚众之弊。弘治十四年(1501年),改吏部尚书。明武宗即位后,朝政为宦官掌控,他上疏乞去。正德四年(1509年),遭权宦刘瑾构陷,被削秩除名,翌年去世,享年八十五岁。不久后刘瑾被诛,马文升被恢复官职。累赠左柱国、太师,谥号“端肃”。马文升历官五十六年,先后辅助代宗、英宗、宪宗、孝宗、武宗五朝,平定固原盗乱,整饬辽东军务,总督漕运、赈灾,入朝襄赞军政要务,功勋显著,与王恕、刘大夏合称“弘治三君子”。撰有《西征石城记》《复兴哈密记》,后人辑有《马端肃公奏议》《马端肃公文集》。...more15minPlay
March 04, 2025讨平盗乱,抚定两广—韩雍韩雍(1422年11月22日-1478年11月9日),字永熙。南直隶苏州府长洲县(今江苏省苏州市)人。明朝中期名臣、诗人。韩雍于明英宗正统七年(1442)登进士第。初授御史,曾出巡河道及江西,参与平定浙江叶宗留起义及福建邓茂七起义。明代宗时累擢右佥都御史、巡抚江西,以弹劾宁王获罪,被勒令致仕。天顺年间复官,历官大理少卿、兵部右侍郎。明宪宗成化元年(1465年),以右佥都御史之职前往讨平大藤峡起义,俘杀首领侯大苟,截断江上大藤,改地名为断藤峡。平乱后以左副都御史之职提督两广军务。后请分设广东、广西两巡抚,获朝廷准许,专理军事。成化十年(1474年),韩雍受人诬陷,被勒令致仕,至成化十四年(1478年)病逝,年五十七。明武宗时追谥“襄毅”,后世称其为“韩襄毅”。有《襄毅文集》传世。...more15minPlay
February 25, 2025多才多艺,古良将风—郭登郭登(?-1472年6月6日),字元登。濠州钟离临淮(今安徽凤阳临淮关镇)人。明朝军事将领、诗人,武定侯郭英之曾孙。郭登自幼博闻强记,喜谈军事。明成祖时授勋卫,明英宗正统七年(1442年)至正统九年(1444年)间,相继随兵部尚书王骥、黔国公沐斌征麓川、腾冲等地,累授都指挥佥事。正统十四年(1449年),以都督同知协镇大同。土木之变后,瓦剌太师也先挟持英宗至大同城边,企图诈开城门。郭登设计诱敌,迫使也先退兵。次年,于沙窝、栲栳山连破瓦剌军,以功封定襄伯。景泰二年(1451年),以老病入朝。英宗复辟后,先掌南京中军都督府事,旋即遭言官弹劾,远贬甘肃。明宪宗即位后恢复爵位,授甘肃总兵官。此后入朝掌中军都督府事,并提督神机营、十二团营等。成化八年(1472年),郭登去世,获赠定襄侯,谥号“忠武”。郭登诗才咨肆,其诗或沉雄浑厚,或委婉生动,语言平易而含义隽永,大都琅琅可诵。茶陵派领袖李东阳称其诗为明代武将之冠。曾与其父兄合著《联珠集》,今已佚。《皇明经世文编》有《郭定襄忠武侯奏疏》。...more11minPlay
February 17, 2025粉骨碎身全不顾,要留清白在人间—于谦于谦(1398年—1457年2月16日),字廷益,号节庵,谥忠肃,明朝大臣,浙江杭州府钱塘县(今浙江省杭州市)人。官至兵部尚书、太子太傅。于谦,永乐十九年辛丑科同进士出身,因参与平定朱高煦之乱有功,得到明宣宗器重,巡抚山西、河南等地。明英宗时期,因得罪王振下狱,释放后起为兵部侍郎。土木堡之变后,于谦继任兵部尚书,指挥明军取得北京保卫战的胜利。明代宗时,于谦加少保、太子太傅。英宗发动夺门之变并成功复辟后,于谦被下狱,抄家弃市。成化年间获得平反。现北京、杭州西湖旁均有纪念于谦的祠堂、故居。...more31minPla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