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gn up to save your podcastsEmail addressPasswordRegisterOrContinue with GoogleAlready have an account? Log in here.
这个音频专辑将带您穿越历史,深入探索各个时期的杰出名将。从“万人敌”项羽到“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的曾国藩,每位名将都有着惊人的故事和成就。金戈铁马娓娓道来,这个专辑将为您呈现历史名将的生动形象和不朽传奇。... more
July 15, 2025定国开基,成一统之业—多尔衮爱新觉罗·多尔衮(1612年11月17日—1650年12月31日),出生于赫图阿拉(今辽宁新宾老城)。努尔哈赤第十四子,皇太极之弟。 清初杰出的军事家、政治家。 天命十一年(1626年),多尔衮受封贝勒。天聪二年(1628年),多尔衮随皇太极征讨蒙古察哈尔部。因为军功被赐号“墨尔根戴青”,成为镶白旗旗主(后与弟弟多铎换旗,成为正白旗旗主)。 天聪九年(1635年),多尔衮等率军前往收降蒙古林丹汗之子额哲并获得传国玉玺。崇德元年(1636年),受封和硕睿亲王,十二月随皇太极亲征朝鲜,参与丙子之役,攻克江华岛,俘虏朝鲜国王家属。崇德三年(1638年),授奉命大将军,统兵入塞攻明。后在松锦之战中立下卓越战功。崇德八年(1643年),皇太极驾崩,他拥立年幼的福临为帝,与郑亲王济尔哈朗同为摄政王。顺治元年(1644年),统兵入关,联合吴三桂败李自成农民军,迁都北京,随后派兵南下,相继灭李自成、张献忠及南明弘光、隆武、绍武政权,逐步确立清朝对全中国的统治。他在入关后主持制定包括《大清律》在内的各项制度,维护和巩固了清王朝的统治地位;同时实行圈地,逼民投充,强制剃发易服,厉行逃人法,激起广大汉族人民的反抗。 顺治七年(1650年)十二月初九日,多尔衮在围猎时坠马身亡,年仅39岁。福临追谥懋德修道广业定功安民立政诚敬义皇帝,庙号成宗。次年诏削爵位,并掘其墓。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乾隆帝为其平反,恢复睿亲王封号,评价其“定国开基,成一统之业,厥功最著”。...more30minPlay
July 08, 2025大清开创者—皇太极清太宗爱新觉罗·皇太极(1592年11月28日—1643年9月21日),又译黄台吉、 洪太主,生于费阿拉城(今辽宁抚顺新宾县旧老城)。 后金第二位大汗(1626年10月20日 —1643年9月21日 在位,其间于1636年称帝,改国号大清 )。清太祖努尔哈赤第八子,母孝慈高皇后叶赫纳拉氏。 天命元年(1616年)被封为和硕贝勒,在四大贝勒中按年龄排行第四。天命十一年(1626年),努尔哈赤去世后,继承汗位,年号天聪。即位之后,励精图治,进行大刀阔斧的封建化改革(皇太极新政),加强中央集权。征服朝鲜和漠南蒙古,解除后顾之忧。采纳汉族降官建议,确立“讲和明朝与自固之策”,重用汉将,削弱明朝实力,志在入关。实行满汉一体,保护汉人,减轻农民负担,发展生产,增强兵力。天聪九年(1635年)平定察哈尔部,统一了漠南蒙古,并且获得“传国玉玺”。 同年 ,统一族称为“满洲”。 崇德元年(1636年),正式称帝,改国号“大清”。 次年迫使朝鲜臣服。此后不断对明朝作战,崇德七年(1642年)赢得松锦大战,生俘洪承畴,宁锦防线彻底崩溃,为清朝迅速扩展、入主中原打下坚实的基础,入主中原成为必然之势。在降服松山、锦州后,清军占领了除宁远外的明朝关外全部城镇。同年再次发动清兵入塞,连破远至山东的八十余城。 崇德八年八月庚午日(1643年9月21日 ),皇太极去世,时年五十二岁,在位17年, 庙号太宗, 累加谥应天兴国弘德彰武宽温仁圣睿孝敬敏昭定隆道显功文皇帝,葬于沈阳昭陵,第九子福临即位。...more30minPlay
July 03, 2025统一女真,创建八旗—努尔哈赤爱新觉罗·努尔哈赤(1559年—1626年),一作努尔哈齐,女真族(即满族)政治家、军事家,中国东北民间称之为“老罕王”,后金政权的创建者,清王朝的奠基人。 努尔哈赤生于建州女真赫图阿拉(今辽宁省新宾满族自治县永陵镇老城村)的部落头人之家。万历十一年(1583年),明将李成梁率兵攻阿台,祖觉昌安、父塔克世死于乱军,努尔哈赤以遗甲13副起兵,先统一建州女真,后征服海西女真哈达、辉发、乌拉部及东海女真诸部,创制满文,设立八旗,先后被推尊为淑勒贝勒(聪睿王)、昆都仑汗(恭敬汗)。另一方面,他对明称臣纳贡,袭任建州左卫指挥使,加都督佥事、龙虎将军。万历四十四年(1616年),努尔哈赤正式建立后金政权,称英明汗,年号天命。天命三年(1618年)四月,宣布七大恨,誓师伐明,破抚顺、清河。天命四年(1619年)三月,成功指挥萨尔浒之战,击退明军四路进攻,继而攻克开原、铁岭,并灭海西叶赫,完成了女真族的统一。天命六年(1621年),席卷辽沈,迁都辽阳。翌年取辽西广宁(今辽宁北镇)。天命十年(1625年)迁都沈阳,天命十一年(1626年)正月西征明朝,在宁远之战中为袁崇焕所败,八月疽发于背而死,享年六十八岁。努尔哈赤死后,第八子皇太极继位,十年后建立清朝,为努尔哈赤追上谥号承天广运圣德神功肇纪立极仁孝武皇帝(后改谥并累加为承天广运圣德神功肇纪立极仁孝睿武端毅钦安弘文定业高皇帝)。庙号太祖。葬于沈阳福陵。...more34minPlay
June 25, 2025明末最后一个猛人—孙传庭孙传庭(1593年5月21日—1643年11月16日),字伯雅,号白谷,代州振武卫(今山西代县)人,明朝末年大臣。孙传庭于二十七岁中进士,历任永城知县、商丘知县、吏部验封司主事、稽勋司郎中,因不满魏忠贤专权而弃官归乡,赋闲近十年之久。崇祯八年(1635年)还京任职,历任吏部验封司郎中、顺天府丞,崇祯九年(1636年)调任陕西巡抚,与洪承畴一起镇压农民起义,擒获“闯王”高迎祥,消灭十五股义军,稳定了陕西的局面。崇祯十一年(1638年)因清兵入塞,赴京勤王,在卢象升战死后代其总督各镇援兵,翌年升任保定总督,不久以失聪为由请求辞职,遭到崇祯帝怀疑而下狱。崇祯十五年(1642年)获释,任陕西三边总督,在崇祯帝催促下出潼关进剿李自成,在郏县之战中败退陕西。崇祯十六年(1643年)加督师、兵部尚书衔,再次出关进剿李自成,在汝州之战中溃败,不久后阵亡于潼关,享年五十一岁。孙传庭死后仅五个月,明朝就被李自成推翻,因此《明史》有“传庭死而明亡矣”之说。清乾隆朝赠谥“忠靖”。有《白谷集》《鉴劳录》《省罪录》等作品传世,后人辑为《孙忠靖公全集》。...more23minPlay
June 17, 2025明末第一猛将—卢象升卢象升(1600年4月16日—1639年1月15日),字建斗,又字斗瞻、介瞻,号九台,南直隶常州府宜兴县(今江苏宜兴)人。 明朝末年大臣、名将。天启二年(1622年)进士,历任户部主事及员外郎、大名知府、大名兵备道等职。崇祯六年(1633年)防备农民军有功,此后历任郧阳抚治、湖广巡抚,在湖广地区镇压农民军,得到崇祯帝赏识,于崇祯八年(1635年)八月委任他经理南直隶、河南、山东、湖广、四川军务,后加山西、陕西,称“七省总理”,赐尚方宝剑,与陕西三边总督洪承畴分别从东南和西北两个方向围剿农民军。崇祯十年(1636年)冬,调任宣大总督,再次获赐尚方宝剑,防范清朝。崇祯十一年(1638年),加兵部尚书衔。同年丁父忧,适逢清兵入塞,他奉命入卫京师,并督天下援兵,第三次获赐尚方宝剑。期间力主对清抗战,与兵部尚书杨嗣昌及关宁总监高起潜不合,处处受到掣肘,被崇祯帝褫夺兵部尚书衔,以侍郎衔督师。崇祯十一年十二月(1639年1月),他在巨鹿贾庄被清军包围,终因炮尽矢绝,战死疆场,年仅三十九岁。后获崇祯帝追赠太子太师、兵部尚书。南明弘光时,追谥“忠烈”。 清乾隆时,追谥“忠肃”。 著有《卢忠肃公集》《卢象升疏牍》。...more29minPlay
June 12, 2025饱受争议的名将—袁崇焕袁崇焕(1584年6月6日—1630年9月22日) ,字元素,号自如(一说为字),广东东莞人(另有广西藤县、平南两说,参见“人物争议-籍贯之争”目录),明朝末年大臣、名将。 袁崇焕出身商人家庭,在读书应举的同时亦爱好军事。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进士,起家福建邵武知县。天启二年(1622年)进京参加大计之际请缨出山海关,投身抵御后金、收复辽东的前线,由山海监军累迁宁前兵备道,任上辅佐督师孙承宗构筑关宁锦防线,并于天启六年(1626年)在宁远阻挡后金汗努尔哈赤的攻势,取得宁远大捷,因功擢为辽东巡抚。天启七年(1627年)取得宁锦大捷,不久即因同后金议和等行为受到非议而辞职,翌年被崇祯帝起用为兵部尚书兼右副都御史,督师蓟辽、登莱、天津等处军务。袁崇焕复出后,誓言“五年复辽”,主张“守为正着、战为奇着、款为旁着”“以辽人守辽土,以辽土养辽人”“抚西虏(蒙古)以制东夷(后金)”,并处死了东江总兵毛文龙。崇祯二年(1629年)冬,后金汗皇太极大举入塞,绕过袁崇焕在蓟州的防线,直逼北京城下,是为己巳之变。袁崇焕在北京广渠门、左安门击退后金军,随后被崇祯帝逮捕下狱。崇祯三年(1630年)八月,崇祯帝以谋反大逆罪将袁崇焕凌迟处死。直至清修《明史》认定其死于皇太极所设的反间计,袁崇焕才重获高度评价。 袁崇焕的诗文所存无多,被今人辑为《袁崇焕集》。...more30minPlay
June 06, 2025关宁锦防线缔造者—孙承宗孙承宗(1563年—1638年),字稚绳,号恺阳,直隶保定府安州高阳县西庄村人,明朝政治、军事人物,东林党人,榜眼及第。崇祯年间,官至兵部尚书、中极殿大学士。致仕归里后清军攻城时被俘后自缢殉国。谥文忠,清朝改谥忠定,人称恺阳先生。...more50minPlay
May 29, 2025奇正相辅,一往无前—李如松李如松(1549年12月29日-1598年5月8日),字子茂,号仰城,辽东铁岭卫(今辽宁省铁岭市)人。明朝中后期名将,辽东总兵官李成梁长子。李如松自少骁勇善战,师从学者徐渭。初承父荫授指挥同知,充任宁远伯勋卫。因战功迁升为都督佥事,为神机营右副将。三十五岁时便升任山西总兵官,后改宣府总兵官。万历二十年(1592年),以提督陕西讨逆军务总兵官讨伐宁夏哱拜之乱,击退蒙古着力兔部增援,督兵率先破宁夏城。同年再授中军都督府佥事,提督蓟、辽、保定、山东诸军援助朝鲜,抗击入侵的日本军。万历二十一年(1593年),在平壤之战大破日军小西行长等部,督中朝联军收复平壤、开城。碧蹄馆之战失利后,李如松与日军对峙朝鲜王京汉城一线,随后派兵突袭龙山大仓,破坏日军粮食补给,迫使日军放弃汉城。双方停战后,李如松于年底回朝述职,升任中军都督府左都督,加太子太保。万历二十五年(1597年),出任辽东总兵。万历二十六年(1598年),李如松在与蒙古部落的战役中阵亡,终年五十岁。明神宗追赠他为少保、宁远伯,赐谥号“忠烈”,并为其立祠祭祀。在明代,以李成梁、李如松为代表的李家和以麻贵为代表的麻家被并誉为“东李西麻”。其中李如松在万历时期,接连指挥了“万历三大征”中的宁夏之役、壬辰抗倭援朝战争,立下了赫...more17minPlay
May 20, 2025数建大功,威名震南服—俞大猷俞大猷(1503年7月7日—1579年9月16日),字志辅,小字逊尧,号虚江,福建泉州府晋江县河市镇濠格头村(今属泉州市洛江区河市镇溪山村赤石口自然村)人。祖籍南直隶凤阳府霍丘县(今安徽省六安市霍邱县) [95],中国明朝军事家、抗倭名将,民族英雄。 俞大猷自幼好学,曾随名师习兵法、练剑术。后袭父职任泉州百户。嘉靖十四年(1535年),考中武举,授千户,守御金门。之后率军击破海贼、平定安南范子义叛乱,并参与镇压琼州黎人起义。嘉靖三十一年(1552年),任浙江宁波、台州诸府参将,督师抗倭。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任苏松副总兵,协助总督张经取得王江泾大捷。次年任浙江总兵,平定浙西及舟山倭寇。不久,遭诬陷发配山西大同。期间受巡抚李文进赏识,参与筹划军事,筹建兵车营。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调任福建总兵,翌年会同戚继光、刘显攻克平海卫,收复莆田。嘉靖四十三年(1564年),改任广东总兵,扩建水师。任内与戚继光等部协同作战,基本消除东南沿海倭患。进升为指挥佥事。晚年数度起落,官终后军都督府都督同知。万历七年(1579年),俞大猷病逝于家中,享年七十七岁。获赠左军都督,谥号“武襄”。俞大猷严于治军,强调先练而后战;用兵注重谋略,先计后战,不贪近功。抗倭中多次遭诬陷,受挫不馁。他统领“俞家军”作战,与戚继光并称为“俞龙戚虎”。著有《兵法发微》《剑经》《洗海近事》《续武经总要》等军事、武术作品,后人将其诗词编成《正气堂集》。...more37minPlay
May 16, 2025抗倭名将—戚继光戚继光(1528年11月12日-1588年1月17日),字元敬、文明、汝谦,号南塘、孟诸。祖籍凤阳定远(今安徽定远),卫籍山东登州(今属山东蓬莱),生于济宁。明朝杰出的军事家、书法家、诗人,民族英雄。 戚继光自幼家贫力学,博通经史。嘉靖二十三年(1544年),袭父职任登州卫指挥佥事。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调至浙江御倭前线,任宁绍台参将。至义乌招募农民和矿徒,组练新军,配以精良战船、兵械;又创造攻防兼宜的“鸳鸯阵”战术,灵活作战,每战多捷,世人称为“戚家军”。嘉靖四十年(1561年),在台州、仙居、桃渚等处大胜倭寇,九战皆捷。次年奉调援闽,将福建境内倭寇主力消灭殆尽。因功升署都督佥事。嘉靖四十二年(1563年),再援福建,破倭寇巢穴平海卫,进官都督同知,升福建总兵。隆庆二年(1568年),奉命总理蓟州、昌平、辽东、保定四镇练兵事,在张居正、谭纶支持下长期镇守北方,抵御蒙古,保障北疆安全。累功授左都督、少保兼太子太保。万历十年(1582年)张居正病逝后,戚继光被调往广东,数年后被劾罢归乡,最终在穷困失意中于万历十六年(1588年)病逝,享年六十一岁。后追赐谥号“武庄”,又改谥“武毅”。戚继光在四十余年的军事生涯中,南征北战,屡战克捷,立下不朽功勋。他留下的兵书《纪效新书》《练兵实纪》,在练兵、治械、阵图等方面多有创见和总结,推动了中国古代军事科学的发展。 此外,戚继光工于诗文,有诗文集《止止堂集》传世。 ...more37minPla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