嗨,大家。欢迎回到读博搭子。本期鹿七七邀请好朋友,也是研究生时期的同班同学 Dr. H 来分享下新鲜的成功答辩上岸的经历和读博感受。新鲜出炉的博士 H,让咱们再次为她鼓掌👏恭喜!
H 在QS 前100 的英国大学拿学校的全额奖学金读博。此前也很羡慕她的生活品质哈哈。
她在我心里一直是稳扎稳打的,每一步走得都很踏实。整个人就是靠谱。
咱们看看她的英国读博经历吧。先从答辩聊起。下面的表述以朋友的第一视角总结,“我”即朋友 H。
👇 01:04 成功答辩后心情:喜悦只持续一天?
02:00 答辩流程与感悟
英国 答辩示例:报告可做可不做,教室里的小组讨论式答辩,2-3小时的答辩时长不定……答辩完自己、朋友或导师准备party 开香槟……
荷兰 答辩示例:15分钟报告,45分钟回答问题,教堂里超具仪式感答辩且 YouTube 直播。一小时后得出答辩结果,随后直接开香槟、retreat ……各种仪式感……
最大的流程区别:盲审之后,英国派先答辩后改论文,答辩后评审提交修改建议;荷兰派先根据评审意见改论文再答辩
毕业当天的喜悦仍记忆犹新,尤其是导师为我准备的惊喜派对,让人感动不已。但随着时间推移,情绪逐渐平复,生活也重新归于平静。
虽然现实问题接踵而至,但完成博士学业,无疑是人生中一个重要的里程碑。
04:13 答辩过程紧张而充实,持续了三个小时,external 评审提问细致,从章节内容到研究细节一一追问,整体氛围却保持平和友好。大部分问题都答得很满意,整体准备充分,顺利完成了这一关。
16:16 导师在毕业前仍然给力
看到三小时后还在等着我庆祝的大家,内心的喜悦是溢于言表的。
18:23 读博阶段的最大挑战是?
博士期间最大的挑战在于长期枯燥的数据收集工作和漫长的论文撰写过程。收数据的周期长,被试量大,每天都在重复一样的生活。
第一篇论文写的比较慢,但也锤炼了耐心与韧性。
25:06 投稿过程中,也体会到了科研道路的艰辛。不论是多轮修改仍被拒的挫败,还是据理力争后成功发表的欣喜,都成为宝贵的成长经历。(这里涉及一个与reviewer的博弈,太过客气显得没底气?)
If you do not fight for your paper, no one will do that. You should fight for it.
28:29 关于未来的抉择:科研与否?
这个问题需要考量两个力:动力 & 斥力
面对毕业后的职业选择,我在继续科研、做博后、还是直接找教职之间反复权衡。学校环境相对单纯,更符合我的性格,但现实的就业压力和家庭责任也让我不得不慎重考虑每一步。
是否留在国外继续科研,还是回国稳定发展,成为必须尽快做出的抉择。每一个选择背后,都不仅关乎个人,也影响未来数十年的生活轨迹。
不同读博阶段的行径
博四中 | 回国过年的鹿七七:过年,真好
博四末 | 回国过年的H:面试了几个单位,挺好
30:59 重要的师生情谊 -- 校外的贵人
师生关系不局限于校园,校园外的贵人何尝不是另种形式的 “老师”。
生命中很重要的老师在春节期间突然离世,给了我极大的冲击。
那些不被理解但实实在在帮助了很多人的“老师”:他以一生实践了真正“为人师表”的意义,深刻影响了我的价值观和人生方向。
他用自己的方式告诉我,真正重要的是能够独立承担人生,成为自己生命的主人。这份精神力量,也将伴随我继续前行。
以后我就要靠自己了。没人能给那样的参谋了。
想继续留在高校的 Dr. H 将会是一个很好的老师,鹿七七十分确信。
咱们下期继续聊聊 H 的留学感受、读博所得、回国工作的压力、以及博士生面临的年龄相关的挑战。
在校园里这些不显山显水,但回归社会,那些隐秘的问题终将浮出水面荡起涟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