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朋友大家好,今天可還好嗎?歡迎再次收聽謙信歷史廣場Podcast,我是謙信,因為hosting的原因,在Podcast收聽介面上已經無法放整篇逐字稿,有興趣的朋友與想知道延伸閱讀朋友,請在瀏覽器輸入kshin.co,就可以找到你需要的資料囉,廢話不多說,讓我們進入主題吧!
最近兩期謙信說了有關全球流行病、或者說是瘟疫的相關歷史,一來有相當多的自媒體在追蹤,二來謙信也不願意繼續增加大家對於疫情心理負擔,那麼該說什麼呢?這幾天想了想,這疫情除了影響人命之外,最大體現無非就是經濟層面,因為謙信只說、討論歷史,那麼就來談談這陣子頻頻在媒體口中成為話題,但是又不那麼令人理解的1930年代經濟大蕭條的來龍去脈以及影響。
從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全世界各國忙著復興國內經濟,原因無他,戰爭把所有的物資都轉移軍用,民間企業或者倒閉、破產,或者根本毀於戰火,想要讓人民儘快回到正常生活,發展民生工業是必須而且要迅速,否則許多國家體制都將崩解,不僅只是戰敗國而已。
我們都知道,經濟必然有漲有退,只有漲沒有退的經濟是不存在的,那麼為什麼1930年代這場風暴至今仍深存在人類腦海、甚至經濟學教科書也不斷研究呢?原因只有一個,影響實在是太大範圍,但絕不是有些人口中的一夕變天,讀歷史就是要有邏輯、找出條理,而不是人云亦云,任何一個事件背後發生的原因通常不只一個,這場經濟蕭條自然不例外。
讀過經濟學的朋友,肯定知道凱因斯的市場理論是由供需兩面所組成,當平衡的槓桿失衡了,就會有問題產生,查了一下當時主流國家主管經濟部門的意見,尤其是支持貨幣主義的人認為,這不過就是正常的經濟循環罷了,沒有什麼好驚慌的!不過一戰的戰勝國的貨幣政策卻深深影響日後發展,尤其是每次經濟問題總要出面來說明的美國聯準會,正式名稱應該是聯邦準備系統,類似台灣的中央銀行地位,是國會按照《聯邦準備法案》避免再次出現1907年銀行危機所設立的,簡單來說就是要穩定美國的金融秩序體制,避免造成崩潰。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