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学成先生最新出版著作《禅说庄子》系列共16本,以通俗的语言,对《庄子》中的26篇,通过逐句分析的方式进行解析,结合佛教禅宗思想分析庄禅之间的内在关系,并结合现实人生,突出每篇文字的现实警讯与指导意义,为浮躁迷失的现代人指出另一条安身立命的途径。文字浅白易懂,说理深刻。 ”
以下内容为节选,学习更多请购买正版书籍
《马蹄》:两千年前的人性解放宣言
题解
《马蹄》是《庄子》外篇中的第二篇,《庄子》内七篇之后就是外篇,外篇之后是杂篇。外篇的第一是《骈拇》,第二篇就是《马蹄》。对《马蹄》这篇,我以前一直没有讲,因为粗略一看太简单了,简单得好像不屑一讲,大家看看翻译就可以了,所以没有意识到它的重要性。后来把《庄子》中的二十五篇讲了以后,就感到《马蹄》这篇的重要性了。这篇文章看似简单,但却深刻地、旗帜鲜明地提出了人类社会性与自然性的矛盾,指出了社会性对自然性的压抑和扭曲,也可以说是对自然人性的解放宣言书。
两千多年前的先秦时期,庄子就能看到社会性对自然人性的压抑和扭曲,高声呐喊出解放人性的最强音,在今天看来,的确让人惊叹和惊讶。当然,这本来就是先秦道家精神的根本立场,在《马蹄》这篇里,表现得非常突出,非常清晰。尽管《马蹄》是以物喻世的小篇章,但如果结合历史的政治文化生活去看,结合现在的教育体制和弊端去看,再结合到整个人类社会和大自然的矛盾、日趋严重的生态危机上去看,《马蹄》这篇文章的重要意义就凸显出来了。
我们经常讲天人合一,很多人把天人合一、天人感应谈得玄玄乎乎的。实际上对天人合一的客观理性的理解,天就是自然性,人就是社会性,天人合一就是社会性和自然性的和谐。怎样达到这样的和谐?我们都是平常人,道在平常处,平常心是道,所以我不提倡搞神秘主义,提倡过正常人的生活。面对天人合一的概念,我们要用高度的理性思维来理解,并融入社会的生活和实践中去,让社会发展给自然生态的恢复让路,才能达到生命与自然的真正和谐,精神与自然的真正和谐。
《道德经》讲“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我们怎样“道法自然”?《黄帝阴符经》里讲“观天之道,执天之行,尽矣”,我们怎么去“观天之道”?怎么去“执天之行”?这个“执天之行”也就是坚定不移地顺天之行,并不是要驾驭天行、天道,妄想驾驭天道的人都是自然和社会的妄人和罪人。
的确,《马蹄》这一篇非常清晰地弄清了这里面的概念和关系,值得我们学习和反省。因为我们的生命本身就从属于自然,是自然之物,所以从事教育工作的人们,要认真学习这篇文章;从事幼儿和青少年教育的,更应该认真学习这篇文章,从人性的角度,从心性和认识发育的实际出发,让每一个人都能健康快乐地去畅游人生,享受人生。
下面我们来学习《马蹄》,先看原文中讲了些什么。
第一讲 伯乐给马带来的麻烦
马,蹄可以践霜雪,毛可以御风寒。龁草饮水,翘足而陆,此马之真性也。虽有义台路寝,无所用之。及至伯乐,曰:“我善治马。”烧之,剔之,刻之,雒之,连之以羁馽,编之以皁栈,马之死者十二三矣!饥之,渴之,驰之,骤之,整之,齐之,前有橛饰之患,而后有鞭筴之威,而马之死者已过半矣。陶者曰:“我善治埴。圆者中规,方者中矩。”匠人曰:“我善治木。曲者中钩,直者应绳。”夫埴木之性,岂欲中规矩钩绳哉!然且世世称之曰“伯乐善治马而陶匠善治埴木”,此亦治天下者之过也。
吾意善治天下者不然。彼民有常性,织而衣,耕而食,是谓同德。一而不党,命曰天放。故至德之世,其行填填,其视颠颠。当是时也,山无蹊隧,泽无舟梁;万物群生,连属其乡;禽兽成群,草木遂长。是故禽兽可系羁而游,鸟鹊之巢可攀援而窥。
马愿意受人羁绊而失去自由吗?
“马,蹄可以践霜雪,毛可以御风寒。龁草饮水,翘足而陆,此马之真性也。虽有义台路寝,无所用之。及至伯乐,曰:‘我善治马。’烧之,剔之,刻之,雒(luò)之,连之以羁(jī)馽(zhí),编之以皁(zào)栈(zhàn),马之死者十二三矣!饥之,渴之,驰之,骤之,整之,齐之,前有橛(jué)饰之患,而后有鞭筴(jiā)之威,而马之死者已过半矣。陶者曰:‘我善治埴(zhí)。圆者中规,方者中矩。’匠人曰:‘我善治木。曲者中钩,直者应绳。”夫埴木之性,岂欲中规矩钩绳哉!然且世世称之曰‘伯乐善治马而陶匠善治埴木’,此亦治天下者之过也。”
庄子先从一个自然物——“马”点题开讲。马是种什么动物呢?马的禀性是怎样的呢?自然界中的马,“蹄可以践霜雪”,当然马的“蹄”,不仅仅可以“践霜雪”,还可以在大自然里驰骋。《易经》坤卦讲:“牝马地类,行地无疆。”
动物世界里,非洲的斑马,中国的蒙古马、新疆马,中东的阿拉伯马,还有欧洲马,只要没有被人类驯化,都是自由自在的。不仅能御风寒,也可以耐酷暑;可以驰骋平野,也可以穿越沙漠。像云贵高原的马,能在崇山峻岭里上上下下,负重致远。马的确有“行地无疆”这样的能耐。
马有这样远超人类的运动功能,那它生存的基本需求是什么呢?它的基本需求就是“龁草饮水”而已。对马而言,渴了就饮点水,饿了就吃些草。马就是吃草的,不需要山珍海味、大鱼大肉、饮料牛奶,也不需要喝酒。
“翘足而陆”,马群在陆地上自由驰骋、休息,这就是马的自然天性。马性就是吃草、饮水,在草原上奔驰,躲避狼群的袭击。马是群居的,它有它的“社会性”。马的“社会性”,就是一匹公马身边,总会有几匹或十几匹母马,生儿育女,一家子在草原上玩乐。见到狼来了,跑远一点;见到人来了,也跑远一点,给自己留下足够安全的半径。
对于自然的马、野马而言,虽有“义台路寝,无所用之”。什么是“义台”?有的人说是习礼的高台,孔夫子在鲁国的时候,经常带着他的学生在“义台”上演示礼乐,讲习礼乐。有人说“义台”就是高台,建得很高大、敦实。“路寝”就是宫室,气派雅致,别墅型,五星级酒店之类的。对野马而言,“义台路寝”之类的豪华居处“无所用之”,那仅是人类贵族待的地方,小老百姓都没法去待,对马的生存需求更是毫无意义。
以前动物园中的狮子、老虎、豹子、狼,都很可怜,被关在笼子里供人赏玩。现在好一点了,有条件的都市附近,都选择一些环境较好的地带打造“野生动物园”,给了比较大的面积,让狮子、老虎、斑马、长颈鹿等可以在外面溜达。但长期人工饲养的狮子、老虎失去了野性,哪里还叫狮子、老虎啊!像猫一样。几天前,成都一个青年人跑到狮虎园里去,从那么高的防护栏翻过去,向孟加拉白虎示威,一只大一点的母老虎吓得躲到窝里面去。另外一只小一点的公虎实在憋不过气,才冲上去跟他斗了十多分钟。后来动物园的几十个管理员来了,用水枪、麻药枪把老虎收拾了,把人救下来。如果在自然界,野生老虎对付一个人,两秒钟就搞定了,还会怕人吗?还会与你“玩”十多分钟吗?
前些年,电视里演了东北虎野化训练的纪录片。刚开始的时候,放一头小牛在老虎身边,牛也不大,也就一两百斤。刚被放归森林的老虎,看见牛都发抖,躲得远远的。这个就是人工繁衍的弊病,若干代人工繁衍后,猛兽都没有野性了。老虎、狮子被驯化以后都那么可怜,何况是马!
我们看自然界的牛,不论是非洲的水牛,还是美洲、欧洲的野牛,那个精气神还得了。再看我们自己养的家牛,南方的水牛、北方的黄牛,都是两眼无光,痴呆呆的,一点灵性都没有。人工饲养驯化的动物和野生的不一样,野生的要适应自然环境,有一整套生存的能力,经过人工驯化,就会丧失它的野性而依赖人类饲养,丧失了它在自然界里的生存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