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gn up to save your podcastsEmail addressPasswordRegisterOrContinue with GoogleAlready have an account? Log in here.
《史记》,二十四史之一,最初称为《太史公书》或《太史公记》《太史记》,是西汉史学家司马迁撰写的纪传体史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作品中撰写了上至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太初四年间共3000多年的历史。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司马迁开始了该书创作,前后经历了14年,才得以完成。 [1-4] [33] 《史记》全书包括十二本纪(记历代帝王政绩)、三十世家(记诸侯国和汉代诸... more
FAQs about 史记(原文诵读):How many episodes does 史记(原文诵读) have?The podcast currently has 432 episodes available.
March 04, 2024《张仪列传第十》四“现在为大王着想,不如侍奉泰国。如果您待奉泰国,那么楚国、韩国就一定不敢妄动;没有楚国、韩国的外患,那么大王就可以高枕而卧,安心地睡大觉了,国家肯定没有什么可忧虑的事情了。“再说泰想削弱的首先是楚国,而能够削弱楚国的莫过于魏国。楚国印使有富足强大的名声,实际上却空虚;它的军队虽然多,然而总是临阵敗逃,不能顽强作战。假如魏国发动所有军队向南面攻打楚国,战胜楚是肯定的。宰割楚国使魏国得到好处,使楚国亏损而归服泰国,转嫁了灾祸,安定了国家,这是好事啊。假如大王不听从我的建议,泰国出兵向东进攻,那时即使您想要依附泰国,恐怕也来不及了。“且夫从人多奋辞(大话,夸大不实之词。)而少可信,说一诸侯而成封侯,是故天下之游谈士土莫不日夜扼腕瞋目切齿以言从之便,以说人主。人主贤其辩而牵其说,岂得无眩哉。“臣闻之,积羽沉舟,群轻折轴,众口铄金,积毁销骨(谓众口不斯毁谤,会致人于死地。)。故愿大王审定计议,且赐骸骨辟魏。哀王于是乃倍从约而因仪请成于秦。张仪归,复相秦。三岁而魏复背秦为从。秦攻魏,取曲沃。明年,魏复事泰。“况且,那些主张合纵的人,大多讲话激昂却很少让人信任。他们只想游说一个国君达到封侯的目的,所以天下游说之士,无不时时慷慨陈词,瞪着眼睛,咬着牙齿,大谈合纵的好处,来劝说君主。国君赞赏他们的口才,被他们的游说迷惑,怎么可能不糊涂?“我听说,羽毛堆积多了也能把船压沉;货物虽轻,但装载多了也可以折断车轴;众人的口舌可以销熔金石;过多的坏话可以销毁骨头。所以我希望大王审慎地做出决定,并请您允许我辞职离开魏国。”魏哀王于是背弃合纵盟约,通过张仪请求与泰结好。张仪回到泰国,重新出任国相。三年后,魏又背叛泰国重新加入合纵盟约。泰国就出兵攻打魏国,夺取了曲沃。第二年,魏又归附秦国。...more6minPlay
February 29, 2024《张仪列传第十》三惠王曰:善,寡人请听子。族人请听子”卒起兵伐蜀。十月,取之,遂定蜀,,败蜀王更号为侯,而使陈庄相蜀。蜀既属秦,秦以益强,富厚轻储候泰息E十年、使公子华与张仪围蒲阳,降之。仪因言秦复与物商使公子县质于魏、仪因说魏王日:“秦王之遇魏甚厚,魏不可以元礼”a因入上群、少梁,谢秦惠王。惠王乃以张仪为相,更名少梁日夏阳。孜相秦四岁、立惠王为王。居一岁,为秦将,取陕。筑上郡塞惠王说:“好,我就听您的。”终于出兵攻蜀。当年十月攻占了蜀国,于是平定了蜀国的暴乱,降低了蜀王的爵位,改称为“侯”,派遣养庄出任宰相。蜀国归属秦国后,秦国因此更加强大富裕,更加轻视共他诸侯了。惠王十年,派公子华和张仪包围了魏国的蒲阳,降服了它。张仪处机助说泰王把它交还魏国,并派公子繇到魏国去做人质。张仪又趁机劝说数王道:“秦国对待魏国如此仁厚,魏国不能够没有礼物相报。”数国困此就把上郡、少梁献给了秦国,以答谢秦惠王。惠王就任用张仪为国相,并将少梁改名为夏阳。张仪出任秦相四年,拥戴秦惠王为王。过了-年,张仪为秦将,丰关夺取了肤邑,同时在上郡构筑了城塞。其后二年,使与齐、楚之相会啮桑。东还而免相,相魏以为秦,录令效先事泰而诸侯效之。魏王不肯听仪。秦王怒,伐取魏之曲沃、平周,复码厚张仪益甚。张仪惭,无以归报。留魏四岁而魏襄王卒,京王立张仪复说哀王,裒王不听。于是张仪阴令秦伐魏。魏与秦俄,班明年,齐又来败魏于观津。秦复欲攻魏,先败韩申差军,斩首A,通侯震悉,而张仪复说魏王日“魏地方不至千里,卒不过具十万。地四平,诸侯四通辐湊(也作“幅葵”集中,聚集。) 大川之限。从郑至梁二百馀里,车驰人走,不待力而至。梁南与楚境,西与韩境,北与赵境,东与齐境,卒戍四方,守亭鄣者不下十万。梁之地势,固战场也。梁南与楚而不与齐则齐攻其东;东与齐而不与赵,则赵攻其北:不合于韩,则韩攻其西;不亲于楚,则楚攻其南:此所谓四分五裂之道也此后二年,秦王派张仪到啮桑与齐、楚的相国盟会。他从东边回国后,被免去国相的职务,为了秦国他出任了魏国的国相,打算让魏国先臣服秦国,而使得其他诸侯国效仿魏国。魏王不肯接受张仪的建议。泰王因此大怒,立刻发兵攻克了魏国的曲沃、平周,暗中给张仪更为丰厚的待遇。张仪觉得很惭愧,感到没有什么可以回报泰王。他留任魏相四年后魏襄侯去世,哀王即位。张仪又劝说哀王,哀王也不听从。于是,张仪暗中让秦国攻打魏国。魏国和秦国交战,失败了。第二年,齐兵又来攻打,并在观津打败了魏国。秦国想再次攻打魏国,首先打败了韩国申差率领的军队,杀死了八万官兵,诸侯都为之震惊害怕。张仪再次游说魏王说: “魏国土地纵横不到-千里,士兵超不过三十万。四周地势平坦,各诸候和魏之间都有道路相通,没有名山大川的隔绝。从新郑到大录只有二百多里,战车和步兵奔跑,不用花费大力就到了。魏国的南边和楚国交界,西边和韩国接境,北边和赵国交界,东边和齐国交界,士兵驻守四面边疆,光是防守边塞堡垒的人就不少于十万。魏国的地势,本来就是战场。如魏国在南与楚国交好而不与齐国交好,那么齐国就会攻打你的东面;向东与齐国交好而不和赵国交好,那么赵国就会攻打你的北面:与韩国不合,那么韩国攻打你的西面:不亲附地国那么楚国就会攻打你的南面。这就是人们所说的四分五裂的道路啊。“且夫诸侯之为从者,将以安社稷尊主强兵显名也、今从者一天...more5minPlay
February 28, 2024《张仪列传第十》二苏秦之舍人乃辞去。张仪日:“赖子得显,方且报德,何故会也?”舍人日:“臣非知君,知君乃苏君。苏君忧秦伐赵败从约,以) 非君莫能得秦柄,故感怒(激怒)君,使臣阴奉给君资,尽苏君之计谋。今君已用,请归报。”张仪日:“嗟乎,此在吾术中而不悟,吾不及苏君明矣!吾又新用,安能谋赵乎?为吾谢苏君,苏君之时,仪何始言。且苏君在,仪宁渠能乎?”张仪既相秦,为文檄告楚相日:“始吾从若饮,我不盗而璧,若笞我。若善守汝国,我顾且盗而城!”苏秦的门客于是向张仪告辞,张仪说:“依靠您鼎力相助,我尢得以显贵,正要报答您的恩德,为什么要走呢?”门客说:“我并不了解您,真正了解您的是苏先生。苏先生担心秦国攻打赵国,破坏合纵联盟,认为非您不能掌握秦国大权,所以激怒先生,派我暗中供您钱财,这都是苏先生谋划的策略。现在您已经被重用,请允许我回去复命吧!”张仪说:“哎呀,这些权谋本来都是我研习过的范围而我竟未能发现,我不如苏先生高明啊!况且我刚刚被任用,又怎么能图谋攻打赵国呢?请你为我答谢苏先生,只要苏先生当权,我又敢说什么呢?再说苏先生在,我如何能和他作对呢?”张仪出任秦国宰相以后,写信警告楚相说:“当初我陪着你喝酒,我并没偷你的玉壁,你鞭打我。你要好好地守护住你的国家,我现在倒考虑要偷你的城池了!”苴蜀相攻击,各来告急于秦。秦惠王欲发兵以伐蜀,以为道险侠难至,而韩又来侵秦。秦惠王欲先伐韩,后伐蜀,恐不利;欲先伐蜀,恐韩袭秦之敝。犹豫未能决。司马错与张仪争论于惠王之前,司马1.392 错借欲伐蜀,张仪日:“不如伐韩。”王日:“请闻其说。”仪日:“亲魏善楚,下兵三川,塞什谷之口,当屯留之道,魏绝南阳、楚临南郑,秦攻新城、宜阳,以临二周之郊,诛周王之罪,侵楚魏之地。周自知不能救,九鼎宝器必出。据九鼎,案(同“按”)图籍,挟天子以令于天下,天下莫敢不听,此王业也。今夫蜀,西僻之国而戎翟之伦也,敝兵劳众不足以成名,得其地不足以为利。臣闻争名者于朝,争利者于市。今三川、周室,天下之朝、市也,而王不争焉,顾争于戎翟,去王业远矣。”苴国和蜀国相互攻打,分别向秦国告急。秦惠王要出动军队计蜀国,认为蜀道险要狭窄难以到达,而韩国又正好借机侵犯秦国。奏惠王便想先攻打韩国,然后再讨伐蜀国,却又担心有所不利;想先攻打蜀国,又恐怕韩国趁着秦军久战疲惫之机来偷袭,犹豫不能决断。司马错和张仪在惠王面前争论不休,司马错想讨伐蜀国,张仪说:“不如先攻打韩国。”惠王说:“请让我听听你们的理由。”张仪说:“亲近魏国,结好楚国,出兵三川,堵绝什谷的隘口,挡住屯留的要道。这样,魏国到南阳的通道断绝,让楚兵直逼南郑,秦军进击新城和宜阳,兵临西周和东周郊野,讨伐周王的罪恶,再攻占楚、魏的土地。周王自知局势无法挽救,一定会献出九鼎宝器。秦国占有了九鼎之宝,依照地图和户籍,就可以挟制周天子而向天下发号施令,天下没有谁敢不听从,这正是称王天下的大业啊!如今蜀国不过是西方偏远的国家,像戎狄一样的落后民族,为攻伐它搞得我们痰军劳民,也不足以成就威名,夺取了他们的土地也得不到实际利益。我听说追求名位的人要到朝廷去,追求利益的人要到市场去。如今,三川、周室,如同朝廷和市场,大王您不到朝廷和集市上去争夺,反两到戎狄一类的落后地区去争夺,这距离称王大业太遥远了吧。”司马错日:“不然。臣闻之,欲富国者务广其地,欲强兵者务富张仪列传第十其民,欲王者务博其德。三资者备而王随之矣。今王地小民贫,故臣愿先从事于易。夫蜀,西僻之国也,而戎翟之长也,有桀、纣之乱。以秦攻之,售如使豺狼逐群羊。得其地足以广国,取其财足以富民缮(修补,整治。)兵,不伤众而彼已服焉。拔一国而天下不以为暴,利尽西海而天下不以为贪,是我一举而名实附也,而又有禁暴止乱之名。今攻韩,劫天子,恶名也,而未必利也,又有不义之名,而攻天下所不欲,危矣。臣请(论)[谒]其故:周,天下之宗室(此指宗主,共主。)也;齐,韩之与国也。周自知失九鼎,韩自知亡三川,将二国并力合谋,以因乎齐、赵而求解乎楚、魏,以鼎与楚,以地与魏,王弗能止也。此臣之所谓危也。不如伐蜀完。”司马错说:“不是这样的。我听说,想使国家富强的人,一定要开疆拓土;想使军队强大的人,一定要使百姓富足;想要统一天下的人,一定要努力推行德政。这三种条件具备了,王业也就随之而来了。如今,大王的领土狭小而百姓贫穷,所以我希望大王先做些容易办到的事情。蜀国,是西方偏僻的国家,却是戎狄的首领,像桀、纣那样横暴无道。出动秦国强大的军队去攻打它,就好像用豺狼去驱赶着群羊。占领了它的土地就可以扩大秦国的疆域,夺取了它的财富就可以使百姓富足、整治军队。用不着损兵折将,他们就已经屈服了。攻克一个蜀国,天下人不会认为我们残暴:把西方的全部财富取尽,天下人不会认为我们贪婪。我们这一出动军队,使得声望、实利都有增益,而且又能得到禁暴止乱的美名。如今去攻打韩国,劫持天子,是恶名声,未必就能得到好处,还要担负不义的恶名,而攻打的又是天下人所不希望破灭的国家,这是危险的。请大王允许我陈述其中的理由:周王,是天下共有的宗主;齐国,是韩国的盟国。周王自知要失去九鼎,韩国自知将失去三川,这势必会让二国通力合谋,依靠齐、赵两国的力量,求得与楚国、魏国和解。如果周把宝鼎给楚国,韩将土地给魏国,大王是阻止不了的。这就是我所说的危险。所以不如攻打蜀国,更为稳妥。”...more6minPlay
February 07, 2024治理之道:如何建立一个能解矛盾的政府我们讨论政府如何解决民生疾苦,并区分了协议授权下的宪政民政制和武力建国下的专制政权。历史和现实中的实例表明,宪法的存在能否真正保障人民的自由和权利?民主共和和专制专政,哪种政体真正让国家稳定与人民幸福?每个政权更迭背后,都牵涉着普遍的民心,听我们缓缓道来。...more12minPlay
January 18, 2024《张仪列传第十》一张仪列传第十张仪者,魏人也。始尝与苏秦俱事鬼谷先生学术,苏秦自以不) 张仪。张仪已学而游说诸侯。尝从楚相饮,已而楚相亡璧,门下意张仪,日:“仪贫无行,必苗客相君之璧。”共执张仪,掠笞数百,不服(通“释”)之。其妻日 “嘻!子毋读书游说,安得此辱乎?”张谓其妻日:“视吾舌尚在不?”其妻笑日:“舌在也。”仪日:“足矣。”张仪是魏国人。当初曾经和苏秦一起侍奉鬼谷子先生学习游说之术,苏秦自认为才学比不上张仪。张仪学业完成后便去游说诸侯。他曾陪着楚相喝酒,席间,楚柜丢失了一块玉璧,门客们怀疑张仪,说:“张仪家里穷,又没有好的品德,一定是他偷了相国的玉壁。”于是,众人一起抓住张仪,打了他几百竹板。张仪不承认,只好释放了他。他的妻子又悲又恨地说:“唉!你如果不读书不游说,又怎么能受到这样的屈辱呢?”张仪对妻子说: “你看看我的舌头还在吗?”妻子笑着说:“舌头还在呀。”张仪说:“这就够了。”苏秦已说赵王而得相约从亲,然恐秦之攻诸侯,败约后负,念莫可使用于秦者,乃使人微感(暗中触动,自隐微处感动。)张仪日:“子始与苏秦善,今秦已当路,子何不往游,以求通子之愿?”张仪于是之赵,上渴求见苏秦。苏泰乃诫门下人不为通,又使不得去者数日。张仪列传第十138g 而见之,坐之堂下,赐仆妾之食。因而数让(责备,责怪。)之日:“以子之材能,乃自令困辱至此。吾宁不能言而富贵子,子不足收也。”谢去之。张仪之来也,自以为故人,求益,反见辱,怒,念诸侯莫可事,独秦能苦赵,乃遂入秦。那时苏秦已经说服了赵王,可以去与各国缔结合纵盟约,但他又害怕秦国趁机攻打各诸侯国,使合盟还没缔结就遭到破坏。考虑到没有合适的人可以派到秦国,苏秦于是派人去悄悄劝说张仪:“您当初和苏秦惑情很好,现在他已经当权,你何不到他那里去,以求实现你的理想呢?" 于是张仪前往赵国,呈上名帖求见苏秦。苏秦就告诫门下的人不替张仪通报,又设法让他几天不能离开。这时苏秦才接见了他。让他坐在堂下,拿仆人、侍女所吃的饭食给他吃,还多次责备他说:“凭着你的才能,竟弄得受困受辱到这种地步。难道我不能推荐你让你富贵吗?只是你不值得收留啊。”苏秦拒绝了张仪并打发他离开了。张仪来投奔苏秦,自己认为都是老朋友了,想求得帮助,反而受到侮辱,十分生气,又考虑到诸侯中没有谁值得侍奉,只有秦国能侵扰赵国,于是到了秦国。苏秦已而告其舍人日:“张仪,天下贤士,吾殆(大概,几乎。)弗如也。今吾幸先用。而能用秦柄者,独张仪可耳。然贫,无因以进。吾恐其乐小利而不遂,故召辱之,以激其意。子为我阴奉之。”乃言赵王,发金币车马,使人微随张仪,与同宿舍,稍稍近就之,奉以车马金钱,所欲用,为取给,而弗告。张仪遂得以见秦惠王。惠王以为客卿,与谋伐诸侯。苏泰在张仪离去后告诉门客说:“张仪是天下最有才能的人,我恐怕比不上他呀。如今,幸亏我比他先受重用,而能够掌握秦国大权的,只有张仪。但是他贫穷,没有进身的资本。我担心他满足于小的利益而不能成就大的功业,所以把他召来羞辱他,来激发他的意志,...more4minPlay
December 13, 2023《苏秦列传第九》十二今王若欲因祸为福,转败为功,则莫若挑霸齐而尊之,使使盟于周室,焚秦符,日“其大上计,破秦;其次,必长宾之”。秦挟宾以待破,秦王必患之。秦五世伐诸侯,今为齐下,秦王之志苟得穷齐,不惮(怕,畏惧。)以国为功。然则王何不使辩士以此言说秦王日:“燕、赵破宋肥齐,尊之为之下者,燕、赵非利之也。燕、赵不利而势为之者,以不信秦王也。然则王何不使可信者接收燕、赵,令泾阳君、高陵君先于燕、赵?秦有变,因以为质,则燕、赵信秦。秦为西帝,燕为北帝,赵为中帝,立三帝以令于天下,韩、魏不听则秦伐之,齐不听则燕、赵伐之,天下孰敢不听?天下服听,因驱韩、魏以伐齐,日‘必反宋地,归楚淮北。'反宋地,归楚淮北,燕、赵之所利也;并立三帝,燕、赵之所愿也。夫实得所利,尊得所愿,燕、赵弃齐如脱跚(x)矣。今不收燕、赵,齐霸必成。诸侯赞齐而王不从,是国伐;诸侯赞齐而王从之,是名卑也。今收燕、赵,国安而名尊;不收燕、赵,国危而名卑。夫去尊、安而取危、卑,智者不为也。”秦王闻若说,必若刺心然。则王何不使辩士以此(苦)[若]言说秦?秦必取,齐必伐矣。“现在大王如果想变灾祸为福,把失败转化为成功,不如怂恿各国尊奉齐国为霸主,派使臣到周王室去订立盟约,烧毁秦国的信符,宣称‘最高明的策略就是攻破秦国:其次是一定要永远排斥它’。秦国遭到各国排斥,面临被攻破的威胁,奏王一定会为此而忧虑。秦国近五代以来,都主动攻打各诸侯国,如今却屈居齐国之下,按照秦王的意志,如果能迫使齐国走投无路,就会不惜倾注全国的力量。既然如此,那么大王何不派遣说客用这些话去劝说秦王:‘燕国和赵国打败宋国,壮大齐国,推崇它、甘心屈从它的原因,并不是想从中得到什么好处。燕、赵得不到好处而又一定这么做的原因,就在于不相信秦王。既然如此,那么大王何不派可信赖的人去争取燕、赵,让泾阳君、高陵君先到燕国、赵国去呢?如果秦国背信弃义,可以把他们作1382 为人质,这样燕国和赵国就会相信。这样一来,秦国在西方称帝,举国在北方称帝,赵国在中部称帝,树立起三帝对天下发号施令。假如韩、魏不服从,那么秦国就出兵攻打它们;齐国不服从,那么燕、赵章出兵攻打它。如此,天下还有谁敢不服从呢?天下都服从了,就趁势驱使韩、魏攻打齐国,威胁它“必须交出宋国的失地,归还楚国的治北”。交出宋国的失地,归还楚国的淮北,对燕、赵是有利的事;三帝并立,也是燕、赵乐意的事。实际上它们都得到了好处,名分上也如愿以偿,那么燕、赵要抛弃齐国,就好像甩掉拖鞋一样容易。现在如果您不去争取燕、赵,那么齐国的霸业一定会成功。诸侯们都拥护齐国而唯独您不服从,就会招来各国的攻伐;各国都拥护齐国而您也册从它,这样您的声望就会降低。如今,您争取燕、赵,可使国家安定又可使声望尊崇;不争取燕、赵,国家就会危险而声望也会降低。会弃尊荣和安定,却选择危险和卑下,明智的人是不会这样干的。’秦王听了这些话,一定会感觉好像匕首刺进心脏一样痛。那么大王为什么不派说客用这样的话去游说秦王呢?秦王听到了一定会采纳,齐国一定会被讨伐。”夫取秦,厚交也;伐齐,正利也。尊厚交,务正利,圣王之事也。燕昭王善其书,日:“先人尝有德苏氏,子之之乱而苏氏去燕。燕欲报仇于齐,非苏氏莫可。”乃召苏代,复善待之,与谋伐齐。竟破齐,湣王出走。久之,秦召燕王,燕王欲往,苏代约(阻止)燕王日:“楚得枳而国亡,齐得宋而国亡,齐、楚不得以有枳、宋而事秦者,何也?则有功者,秦之深仇也。秦取天下,非行义也,暴也。秦之行暴,正告天下。结交秦国,是有利的外交;讨伐齐国,是正当的利益。奉行有利的外交政策,追求正当的利益,这是圣王所做的事。燕昭王觉得这封信写得太好了,就说:“先王曾有恩于苏家,后...more5minPlay
December 05, 2023《苏秦列传第九》十一燕相子之与苏代婚,而欲得燕权,乃使苏代侍质子于齐。齐使代报燕,燕王哙问日:“齐王其霸乎?”日:“不能。”日:“何也?”日:“不信其臣。”于是燕王专任子之,已而让位,燕大乱。齐伐燕,杀王哙、子之。燕立昭王,而苏代、苏厉遂不敢入燕,皆终归齐,齐善待之。燕国的相国子之和苏代结为姻亲,子之想夺取燕国的政权,就派苏代到齐国去侍奉做人质的那位公子。齐王让苏代回报燕王,燕王哈问道:“齐王大概要称霸了吧?”苏代回答说:“不可能。”燕王说:“为什么呢?”苏代回答说:“齐王不信任他的臣子。”于是,燕王专一重用子之,不久便让位给他,燕国因此大乱。齐国趁机进攻燕国,杀了燕王哙和子之。燕国拥立昭王即位,而苏代、苏厉就再不敢回燕国,最后都投奔到了齐国,齐王以优厚的条件款待他们。苏代过魏,魏为燕执(捕捉,逮捕。)代。齐使人谓魏王日:“齐请以宋地封泾阳君,秦必不受。秦非不利有齐而得宋地也,不信齐王与苏子也。今齐魏不和如此其甚,则齐不欺秦。秦信齐,齐秦合,泾阳君有宋地,非魏之利也。故王不如东苏子,秦必疑齐而不信苏子矣。齐秦不合,天下无变,伐齐之形成矣。”于是出苏代。代之宋,宋善待之。苏代经过魏国,魏国替燕国拘捕了苏代。齐国派人去对魏王说: “齐国如果要把宋国的土地封给泰王的弟弟泾阳君,秦王一定不肯接受。秦王不是不愿在齐国的协助下获得宋国的土地,而是他不相信齐王和苏代。如今齐国与魏国的矛盾已经如此严重,因此齐国就不会欺骗秦国。奏国也会相信齐国,齐、秦联手,泾阳君将得到宋国的土地,这不是有利于魏国的事。所以大王不如让苏先生东归齐国,泰王一定会怀疑齐王而又不相信苏代。齐、秦不能联合,天下大局就不会变化,讨伐齐国的时机就成熟了。”于是魏国释放了苏代,苏代去了宋国。...more5minPlay
November 29, 2023苏代与燕王的对话:明王勿闻过,不欲闻其善02:02 挑战命运的时刻:战国七雄的故事04:03 燕王的指命:一场关于国家命运的抉择- 苏秦既死,其事大泄。齐后闻之,乃恨怒燕。燕甚恐。苏泰之弟日代,代弟苏厉,见兄遂,亦皆学。及苏秦死,代乃求见燕王,欲袭故事,日:“臣,东周之鄙人也。窃闻大王义甚高,鄙人不敏,释鉏桥(nou,古代锄草的农具。)而干大王。至于邯郸,所见者绌于所闻于东周,臣窃负其志。及至燕廷,观王之群臣下史,王,天下之明王也。”燕王日:“子所调明王者何如也?”对日:"臣闻明王务闻其过,不欲闻其善,臣请谒王之过。夫齐、赵者,燕之仇雠也;楚魏者,燕之援国也。今王奉仇雠以伐援国,非所以利燕也。王自虑之,此则计过(失策),无以闻者,非忠臣也。”王日:“夫齐者固寡人之仇,所欲伐也,直国敝力不足也。子能以燕伐齐,则寡人举国委子。”对日:“凡天下战国七,燕处弱焉。独战则不能,有所附则无不重。南附楚,楚重;西附秦,秦重;中附韩、魏,韩、魏重。且苟苏秦列传所附之国重,此必使王重矣。今夫齐,长主而自用也。南攻楚五年,畜聚竭;西困秦三年,士卒罢(同“疲”,累。)敝;北与燕人战,覆三军,得二将。然而以其馀兵南面举五千乘之大宋,而包(吞并,囊括。)十二诸侯。此其君欲得,其民力竭,恶足取乎!且臣闻之,数战则民劳,久师则兵敝矣。”'燕王日:“吾闻齐有清济、浊河可以为固,长城、巨防足以为塞,诚有之乎?”对日:“天时不与,虽有清济、浊河,恶足以为固!民力罢敝,虽有长城、巨防,恶足以为塞!且异日济西不师,所以备赵也;河北不师,所以备燕也。今济西河北尽已役矣,封内敝矣。夫骄君必好利,而亡国之臣必贪于财。王诚能无羞宠子母弟(同母所生的弟弟)以为质,宝珠玉帛以事左右,彼将有德燕而轻亡宋,则齐可亡已。”燕王日:“吾终以子受命于天矣。”燕乃使一子质于齐。而苏厉因燕质子而求见齐王。齐王怨苏秦,欲囚苏厉。燕质子为谢,已,遂委质为齐臣。...more6minPlay
November 27, 2023忠信与欲望:苏秦的复仇之路人有毁苏秦者日:“左右卖国反覆之臣也,将作乱。”苏秦恐得罪归而燕王不复官也,苏秦见燕王日:“臣,东周之鄙人也,无有分寸之功,而王亲拜之于庙而礼之于廷。今臣为王却齐之兵而(攻)得十城,宜以益亲。今来而王不官臣者,人必有以不信伤臣于王者。臣之不信,王之福也。臣闻忠信者,所以自为也;进取者,所以为人也。且臣之说齐王,曾非欺之也。臣弃老母于东周,固去自为而行进取也。今有孝如曾参,廉如伯夷,信如尾生。得此三人者以事大王,何指?”王日:“足矣。”苏秦曰:“孝如曾参,义不离其亲一宿于外,王又安能使之步行千里而事弱燕之危王哉?廉如伯夷,义不为孤竹君之嗣(继承人),不肯为武王臣,不受封侯而饿死首阳山下。有廉如此王又安能使之步行千里而行进取于齐哉?信如尾生,与女子期于梁下,女好子不来,水至不去,抱[梁]柱而死。有信如此,王又安能使之步行千里却齐之强兵哉?臣所谓以忠信得罪于上者也。”燕王日:“若不忠信耳,岂有以忠信而得罪者乎?”苏秦日:“不然。臣闻客有远为吏而其妻私于人者,其夫将来,其私者忧之,妻曰‘勿忧,吾已作药酒待之矣'。居三日,其夫果至,妻使妾举药酒进之。妾欲言酒之有药,则恐其逐主母也;欲勿言乎,则恐其杀主父也。于是乎详僵(伴,假装跌倒。详,通“佯”)而弃酒。主父大怒,笞之五土。故妾一僵而覆酒,上存主父,下存主母,然而不免于笞,恶在乎忠信之无罪也?夫臣之过,不幸而类是乎!”燕王日:“先生复就故官。”益厚遇之。易王母,文侯夫人也,与苏秦私通。燕王知之,而事之加厚。苏秦恐诛,乃说燕王日:“臣居燕不能使燕重,而在齐则燕必重。”燕王日:"唯先生之所为。”于是苏秦详为得罪于燕而亡走齐,齐宣王以为客卿。齐宣王卒,湣王即位,说湣王厚葬以明孝,高官室大苑囿以明得意,欲破敝(破坏损害,残破。)齐而为燕。燕易王卒,燕哙立为王。其后齐大夫多与苏秦争宠者,而使人刺苏秦,不死,殊而走。齐王使人求贼,不得。苏秦且死,乃谓齐王日:“臣即死,车裂臣以徇(示众) 于市,日‘苏秦为燕作乱于齐’,如此则臣之贼必得矣。”于是如其言,而杀苏秦者果自出,齐王因而诛之。燕闻之,日:“甚矣,齐之为苏生报仇也!”...more7minPlay
FAQs about 史记(原文诵读):How many episodes does 史记(原文诵读) have?The podcast currently has 432 episodes availab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