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業比賽與計畫的演進:2000年就開始有創業比賽,到了2010年因為政策上的支持,所以逐漸盛行起來。創業比賽比什麼:創業比賽著重在培訓,希望透過培訓之後能提出更好的方案。一些著名的比賽:WeWin、TiC100、FITI、戰國策參加創業比賽可以幫助創業者獲得更多資源和培訓,從而提高成功的機會實例探討:戰國策比賽的模式:創業比賽會有一種「得獎模式」。「欸他的投影片那樣做,他的東西那樣做,就是評審愛的。」比賽和實際創業的矛盾衝突:創業比賽和創業之間存在著不同的邏輯和目的,創業比賽更偏向競賽邏輯,而創業更偏向市場邏輯。比賽的重要性:創業比賽仍然有其價值,可以幫助學生訓練和驗證自己的想法和能力。創業比賽的檢討與改良:以前的企劃書規格要求很複雜,現在已經簡化了許多,反而更著重在創業的想法與表達能力。實例探討:教育部 U-Start 計劃U-Start 是教育部的計劃,從課程、實驗到實際創業都要有完整的規劃。比起創業比賽,更有整體性與聯貫性。比起商業競賽,主持人較不支持創業比賽:商業競賽著重於解決現實真的發生的問題,方向與標準都較明確。財務的觀念:「不要把財務放在創業裡面只有財務報表的功能」,而是要培養概念。「因為你一開始的時候,你就完全不瞭解那個成本。那個市場的狀況,你就覺得這樣子我就敲下去,其實那到後來財務報表怎麼編也沒什麼用。」實際給你錢的比賽:每個人的起跑點都一樣,一個月回來比誰的錢比較多。經過市場的篩選能展獻出創業團隊更實際的一面。政府對於新創公司的資源分配主持人提到,若是他來辦比賽,也很難執行得更好。「因為只要是有規則 有計畫,你只要久了就一定會有一些漏洞在。」有些團隊的收入來源來自比賽獎金:主持人較不樂見提案的價值性:創業出來的東西除了錢以外,還能帶來什麼附加價值?團隊的特質:統計顯示,熱情度與是否得獎有部份顯著的關係,推測是熱情的人更能有吸引力與「創業家特質」。創業內容的道德倫理:創業時,是否正值或符合社會倫理。過度的包裝和訓練可能會讓人失去真誠和誠信,而素人的表現可能更真實、感人。https://rmhsieh.wixsite.com/rumeihsie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