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gn up to save your podcastsEmail addressPasswordRegisterOrContinue with GoogleAlready have an account? Log in here.
福爾摩沙美麗之島-台灣,因為族群的多元而有著豐富的文化風貌,隨手拾取,便是感人的風俗典故和醉人的鄉土謳歌。本著在地人的心情,製播本節目,藉由行腳城鄉穿梭古今,從季節時令的民俗、慶典,禁忌,傳奇講起,為台灣尋求更多保留文化民情的機會,讓台灣文化不會因著時代變遷,而淡化被遺忘。也期盼你的支持,歡迎收聽。... more
FAQs about 談天說地講臺灣:How many episodes does 談天說地講臺灣 have?The podcast currently has 363 episodes available.
July 15, 2023找尋傳統行業 塗水師民俗專家 陳平(陳宏津) 趣談臺灣傳統行業*塗水師顧名思義,「塗水師(土水師)」這個行業是弄「土」又弄「水」的,不過這 個「土」,昔時「土角厝」是用黏土,後來才用「紅毛土」(水泥), 他們是利用砂石、磚瓦等建材,用「土」、「水」做黏合劑,來蓋房 子、修理房屋,在台灣就稱擁有這門專業技術的人做「塗水師(土水師)」。*剪黏「黏」又名「剪花」,顧名思義是裝飾各種「剪」裁成形的瓷片,「黏」於灰泥的表面,通常見於廟宇屋頂及壁堵,係先剪裁瓷片或碗片適用部分,黏貼到塑造的形態上,匠師再做細部彩繪修飾。剪黏藝術表現出廟宇五彩繽紛、光彩奪目之輝煌氣度,是廟宇建築藝術中不可或缺的一環。...more45minPlay
July 08, 2023台灣老建築水窗口文化工作室 執行長 高傳棋 邀你一起認識台灣老建築台灣是個移民社會 從明末清初以來 有著多元族群文化在此留下印記不管是東方或西方 都交融出台灣特有的風情節目中邀你一起來認識文化交織出的特色建築歡迎收聽...more45minPlay
July 01, 20232023桃園閩南文化節壓軸大戲—鬥陣III登場囉桃園市政府文化局 閩南及民俗文化科 羅炤月科長 分享----2023桃園閩南文化節壓軸大戲—鬥陣III桃園市政府文化局多年舉辦桃園閩南文化節,除了精彩競賽演出,更延伸出藝術巡演及閩南書院,將既有基礎逐漸發展成特色文化品牌,既有常態性地方扎根教育,也有大型競賽年度展演,以多元活動形式詮釋傳統,同時藉由國際交流與發展論壇,發掘閩南文化更多可能。2023桃園閩南文化節於6月10日(六)至7月2日(日)間辦理,以「文化永續,多元發展」為規劃方向,連結八塊厝民俗藝術村,打造專屬文化基地,厚植在地桃園閩南文化,推動桃園閩南文化成為臺灣代表性的文化重鎮。今年桃園閩南文化節聚焦展演、競賽及交流,於6/10-7/2間密集舉辦系列性活動:6/10(六)—由「藝閣vs踩街」揭開序幕。6/17(六)--學者專家一同探討閩南文化推廣、創生及行銷等「桃園閩南文化發展論壇」。6/18(日)--以入新厝為主題,美食料理的「桃園總舖師辦桌」。6/24(六)-25(日)—亞洲各地區菁英舞龍舞獅團隊齊聚桃園競賽的「桃園國際龍獅邀請賽」。7/1(六)-2(日)--傳統特色藝陣團隊共同匯演的精心自製品牌大戲「鬥陣III」。傳承百年的民俗技藝 專屬桃園的民間傳說 在地故事創新呈現有您喜愛的戊己劇團、藝想台灣劇團、即將成真火舞團、國立體育大學舞龍隊、桃園大廟景福宮、鈞天社、大溪民俗技藝協進會、桃聯廣澤會館、五洲桃興閣掌中劇團、臺灣特技團、臺北武安金獅團、退儀邦、大甲鎮瀾宮福德彌勒團、大甲忠義堂、妙璇舞蹈團、發現舞蹈團、JoyLife舞蹈團、國立體育運動大學舞蹈系,眾多知名團隊以及專業藝人許效舜、柯大堡和阿白(劉胤含)擔綱演出。...more45minPlay
June 24, 2023臺灣俗諺 夯秤仔秤人民俗專家 陳平(陳宏津)為你介紹---稱(秤仔)是度量衡中測量重量的工具,臺灣度量衡檢驗管理機關是「經濟部標準檢驗局」,節目中為你介紹--秤仔的演進/秤的故事/秤的厘語。*口袋裝磅子 口袋沉甸甸的,好像很有錢,其實是放了磅秤的磅子,比喻沒錢。*唬秤頭 做生意不老實,偷人斤兩。*17兩翹翹,18兩左吊 秤到17兩的時候,秤桿還往上翹,秤到18兩的時候,就往下掉;其實 這句俗語是比喻人之將死。*夯秤仔秤人 用很嚴格的標準衡量人,就像用秤子在秤人一樣,比喻評斷人過於嚴苛。...more45minPlay
June 17, 2023臺灣木工技藝面面觀民俗專家 陳平(陳宏津) 與你分享--臺灣木工技藝*夾做師 傳統木工裡,專門製作家具,像是紅閣桌、八仙桌、神明桌、太師椅、 紅眠床、五斗櫃⋯⋯等的師傅,除了要具備刨、鋸、鑿的技術,更要有「夾」 的技巧,用「孔」和「榫」把兩件木料結合起來,不但要準確密合,還要求永久牢靠,這份不用釘子的「夾」和「做」的工夫,對傢俱師傅 最重要,所以自古以來,都稱呼他們「夾做師」,而以前的家具店就叫做「夾做店」。*文公尺 文公即木匠、夾做師傅的祖師爺魯班,是春秋戰國時代的魯國人,其 出生於世代工匠家庭,有高超技術被木工行業供奉為祖師,相傳魯班 尺即為他的發明之一。...more45minPlay
June 10, 2023台北百年老學校巡禮台北水窗口 執行長 高傳棋 帶你來趟 百年老學校巡禮臺北市萬華區老松國小曾是世界最眾小學生紀錄達萬人,學校鄰近艋舺龍山寺、艋舺祖師廟。現已設立為「臺北市鄉土教育中心」的剝皮寮歷史街區,也曾經是老松國小校區的一部份。老松國小的校舍於1920年時改建,由於設計古樸幽雅, 1999年時獲公告而成為臺北市的指定古蹟建築之一。另外,台北大同區的「大稻埕公學校」,1909年因要闢建延平北路,被一分為二—分別成立「太平」、「永樂」國小則隔路相望,太平國小創校百年,永樂國小也近乎百年,一起來認識百年學校。...more0minPlay
June 03, 2023揪你說台語 大家鬥陣來臺南市新市國小本土語專任教師 劉惠蓉老師雖為外省第二代,但因加入傳統閩南文化家庭,在耳濡目染與自我認真學習下,說得一口道地的台語,多年來在台南推廣台語文與在地文化。她也是教育部說唱藝術講師、詩人、電台主持,劉惠蓉創作多元--散文、劇本、國臺語詩集…等,一起來聽她的分享。...more0minPlay
May 27, 2023臺南「學甲上白礁」祭儀授證 民俗文化資產永流傳文化部評議委員 林茂賢教授 分享國定文化資產---「學甲上白礁」 文化部2022年公告登錄「學甲上白礁」為重要民俗,並認定「財團法人台灣省台南縣學甲慈濟宮」為保存者。文化部表示,學甲慈濟宮主祀保生大帝,廟方於保生大帝神誕日前舉辦「上白礁」即是「前往白礁鄉謁祖」的意思,具有表現人民飲水思源、將傳統文化保留及傳承、展現在地人團結互助的精神等意義。每一年的上白礁活動及四年一科的刈香從無間斷,也呈現學甲慈濟宮保存傳統祭祀儀典的努力,以及三百多年來各方信眾自發性、持續性地參與,使民俗活動興旺不墜,尤以保存孩童裝扮之真人藝閣,以及以傳統人力扛抬的龍頭鳳尾蜈蚣陣最具特色,節目為你介紹。...more0minPlay
May 20, 2023走訪大臺北老街區水窗口文化工作室 高傳棋執行長 帶路---走訪大臺北老街區 大臺北地區有許多知名的老街因時代的演進各具特色,如新北市鶯歌向來以陶瓷聞名,近年來旅客除了來此購買陶器,也會到陶瓷老街、陶瓷博物館來一趟藝術之旅。不過,鶯歌與陶瓷的淵源究竟是從何時開始的呢?現在就讓文史工作者高傳棋,帶你搭乘時光機回到百年前,探索鶯歌小鎮的前世今生,也走訪臺北其他的老街區。...more45minPlay
May 13, 2023台灣三月痟媽祖 「北港迓媽祖--藝閣工藝」全台唯一台中教育大學台文系 林茂賢教授 分享---「北港迓媽祖--藝閣裝置工藝」 媽祖信仰是海洋文化的表徵,台灣的媽祖崇拜源自先民「唐山過台灣」的歷史背景,媽祖不僅是航海的守護神,媽祖也成為庇佑黎民、救災救難、除瘟治病、平亂助戰、保護鄉里的全能之神,而媽祖的造型也由未婚少女,轉化為中年福態的婦女形象。至今媽祖已成為台灣的「母親之神」,而信徒不以官方的封號尊稱「天后」,而是暱稱媽祖婆、婆仔、聖母,將人神關係內化為倫理親屬關係,媽祖儼然是台灣人共同的母親。 台灣俗諺:「三月痟媽祖」,每年農曆三月媽祖誕辰之前,各地均舉行各種慶典活動,全台都陷入媽祖狂熱,其中北港朝天宮迎媽祖已被文建會指定為「國家重要民俗文化資產」。台灣的媽祖慶典依活動性質,可分為遶境、進香、刈火、過爐等型態。所謂遶境指神明巡視轄區,是神明年度例行性的巡察活動,媽祖遶境規模最盛大的是每年三月十九、廿兩天北港朝天宮的「北港迓媽祖」。 北港媽祖遶境活動保存多項在地的遊藝、音樂、宗教陣頭,許多藝陣創團都已超過百年歷史,其中北港的「藝閣」更具特色。藝閣原稱「詩意閣」,是根據一首詩的意境作裝置藝術,後來則以歷史故事、神話小說為主題,藝閣原本流傳於台灣各地,而北港的藝閣不僅造型華麗手工精緻,且至今仍以真人扮演,由孩童坐在藝閣上沿途拋灑糖果,家長則必須分擔藝閣製作費用。...more0minPlay
FAQs about 談天說地講臺灣:How many episodes does 談天說地講臺灣 have?The podcast currently has 363 episodes availab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