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gn up to save your podcastsEmail addressPasswordRegisterOrContinue with GoogleAlready have an account? Log in here.
福爾摩沙美麗之島-台灣,因為族群的多元而有著豐富的文化風貌,隨手拾取,便是感人的風俗典故和醉人的鄉土謳歌。本著在地人的心情,製播本節目,藉由行腳城鄉穿梭古今,從季節時令的民俗、慶典,禁忌,傳奇講起,為台灣尋求更多保留文化民情的機會,讓台灣文化不會因著時代變遷,而淡化被遺忘。也期盼你的支持,歡迎收聽。... more
FAQs about 談天說地講臺灣:How many episodes does 談天說地講臺灣 have?The podcast currently has 363 episodes available.
November 16, 2024竹塹300年開發史台北水窗口執行長 高傳棋 話說竹塹300年史實------「竹塹」為新竹的古稱,竹塹此一地名由來有二說:其一為竹塹城以「環植莿竹為城」,故名。其二,「竹塹」地名可能來自「竹塹社」。新竹最早是平埔族道卡斯族「竹塹社」的所在地。明永曆十五年(1661)年,鄭成功入台灣,這裡因具有適合農耕的發展的條件,故明鄭時期即有零星的開墾,但竹塹仍然荒涼,漢人約於康熙五十年(1711年)間,大量移民由泉州移民王世傑(閩南籍)來此開發,而在他率領親族鄉民來此屯墾後,此地逐漸成為清代北台灣最重要的政經與文化中心,一起來聽新竹開發史。...more45minPlay
November 09, 2024有關「數字與歷史典故」的臺灣俗語民俗專家 陳平(陳宏津) 趣談----------臺灣俗語當中,有很多和數字有關的俗語,其實它都和臺灣歷史或習俗典故相關的,值得我們了解和探討。◎一府、二鹿、三艋舺 清朝臺灣港口埠頭繁華發展,由南而北的先後順序是「一 府、二鹿、三艋舺」。 而因為新莊古稱興直堡,是清朝乾隆年間臺北地區最大商港,和臺南、鹿港齊名,因此最早期是「一府、二鹿、三新莊」,新莊港口淤淺沒落之後,艋舺才興起,取而代之 另外還有個說法,明朝天啟到清朝同治年間,雲林北港和嘉義新港沿著北港溪兩岸,叫做笨港,原本也是繁華的商港,後來也因地形變遷,而離海越來越遠,港口就消失了,也被彰化鹿港所取代。所以當時也有個俗語叫「一府、二笨、三艋舺」。更多與數字相關的俗諺,請聽節目的介紹。...more45minPlay
November 02, 2024歌仔戲保存者林麗花(楊麗花) 持續本土原生劇種歌仔戲推廣臺中教育大學 林茂賢教授 分享------------臺北市政府文化局今年授證國寶級藝師楊麗花,為113年「臺北市無形文化資產歌仔戲保存者」。林麗花(楊麗花)藝師作為臺灣歌仔戲代表性人物,從6歲初登台到成為知名歌仔戲演員、製作人,林麗花(楊麗花)經歷過多種類型的歌仔戲演出形式,並打破一般民眾對於歌仔戲的刻板印象,將歌仔戲帶入國家殿堂演出,持續於本土原生劇種歌仔戲的推廣與傳承上不遺餘力。楊麗花投身歌仔戲達70餘年,除了歌仔戲演出的藝術成就外,亦投身歌仔戲教學推廣事業,1981年開辦「歌仔戲訓練班」,培養出如陳亞蘭、紀麗如等新一代的知名歌仔戲演員。楊麗花歷經內台、外台、電台、電影、電視等歌仔戲不同型態演出,並引領電視歌仔戲潮流,進而將歌仔戲表演藝術推向海外,亦進入國家級劇場演出,楊麗花於1990年代至2010年代多次於國家戲劇院舞台公演,2012年楊麗花將傳統歌仔戲結合現代劇場特效,於小巨蛋演出《薛丁山與樊梨花》蔚為風潮。楊麗花藝師對於歌仔戲推廣、傳承影響甚鉅,是歌仔戲傳承之重要瑰寶。...more45minPlay
October 26, 2024臺南建城400年臺北水窗口/執行長 高傳棋 分享------------從1624至2024正逢400年,也是臺南的歷史時刻,臺南自1624年荷蘭東印度公司築安平築熱蘭遮城開始,至2024年將屆滿400年,不僅象徵臺灣走入世界舞台400年,同時也代表400年來,各族群在臺南這塊土地上衝突、合作、共生共榮的過程,不只形塑了今日的臺南,更建構了今天的臺灣,使臺灣在世界的舞台上持續閃耀。臺南除了有美食、古蹟、歷史人文值得探討認識,節目為你介紹,歡迎收聽。...more45minPlay
October 19, 2024國寶藝師接班人輪番上陣 傳藝中心「接班人好戲台」翠蘭戲曲工作坊 創辦人 李翠蘭 分享---------國立傳統藝術中心為協助傳統藝術人才傳承與發展,推廣傳統藝術,讓珍貴的臺灣傳統文化走入日常、親近生活,持續在宜蘭傳藝園區辦理「傳統藝術接班人-傳統工藝推廣計畫」(接班人好手路)及「傳統藝術接班人-駐園演出計畫」(接班人好戲台)。「接班人好戲台」邀請大家來宜蘭傳藝園區的曲藝館做伙看好戲,由文化部文資局「重要傳統表演藝術傳習計畫」的結業藝生及本中心「駐團演訓計畫」結業習藝生及其所屬演出團體,共同演繹國寶藝師傳承的經典劇目,今年共有8種表演類別、17個演藝團隊、43位結業藝生參與。113年傳藝中心「接班人好戲台」自2月起共計推出8種表演類別,包含說唱、滿州民謠、布袋戲、南管戲曲、歌仔戲、北管音樂、北管戲曲及排灣族口、鼻笛等,下半年從暑假至11月持續上演,演出內容有經典劇目也有傳統音樂,一次滿足全家人的取向,歡迎「相招」到宜蘭傳藝園區看表演去!北管系列戲曲類團隊【翠蘭戲曲工作坊】演出《鬧西河》、《黑四門》;翠蘭戲曲工作坊甫成立於110年9月13日,係由第一屆「重要傳統表演藝術北管戲曲-漢陽北管劇團傳習計畫」之結業藝生李翠蘭所創立,為傳承「已故人間國寶」-莊進才老師老師的北管戲曲藝術而成立的專業團隊,邀集同為第一屆後場結業藝生的周以謙,共同致力於北管戲曲的傳承與推廣,期許達成「戲以人傳,藝以人揚」的目標。...more12minPlay
October 12, 2024臺灣有關「養生保健」的俗語民俗專家 陳平(陳宏津) 分享------------現代人愈來愈注重養生保健,其實從一些民間流傳的俗語中,我們可以了解,很早以前,老祖先就很重視身體的保養了。◎一暗無眠,三暝補袂盡 一夜沒睡覺,一連三個夜晚補眠,都補不過來,告誡熬夜最傷身。◎三更無睏,血無歸經 昔時一天分十二個時辰,兩個小時為一個時辰,從晚上七點開始入夜,將夜晚分為五更,七點到九點為戌時,叫一更,九點到十一點 為亥時,叫二更,三更就是子時,即晚上十一點到隔天一點,三更若還不上床睡覺,人身上的血液,就無法回歸我們的經絡,尤其子 時走的是「肝經」,肝就無法獲得休息,也在提醒大家,熬夜對身體健康危害很大。...more45minPlay
October 05, 2024第二屆歌仔上青─全國歌仔曲調大賽開跑囉!台灣歌仔戲推廣基金會董事長 林茂賢 分享-------------為推動國家語言發展並促進傳統戲曲普及,國立傳統藝術中心開辦第二屆「歌仔上青─全國歌仔曲調大賽」,初賽階段將於8月1日至10月7日開放報名,在組別設置上進行創新擴展,除了「少年組」、「成人組」與「專業組」外,特別增設「團體組」,以降低參賽門檻並吸引更多參賽者參與。新設的「團體組」鼓勵親子、祖孫等家庭成員組隊參賽,期望全民做伙唱歌仔,一同享受歌仔戲的樂趣。傳藝中心指出,參與初賽者只須以手機或錄影器材拍攝60至120秒內的歌仔戲曲調演唱影片,上傳活動網站及填寫報名資料,報名成功即可獲得100元禮券及參賽證明。為鼓勵青少年、兒童學唱歌仔曲調,18歲以下可參加「少年組」,18至40歲學生或社會人士可參加「成人組」,40歲以下戲曲相關科系學生、從業人士及有志挑戰者可參加「專業組」。此外,更可揪家人、好友2至5人一起組隊參加「團體組」(參賽者至少一人為40歲以下),等於全民通通可以來挑戰。為提供參賽者更豐富的影音參考素材,特邀曾獲傳藝金曲獎音樂設計金獎的周以謙、陳歆翰、郭珍妤聯手將多首經典歌仔戲傳統曲調,以年輕現代編曲風格舊調新唱,讓初學者能以唱流行歌的方式接觸歌仔戲。更從過往入圍傳藝金曲獎作品中選出十段不同角色的經典唱段,重新錄製並邀請明星演唱示範影片,讓戲迷們得以重溫精彩作品之餘,同步讓創作成果保存和流傳。為突破同溫層,也特別製作一系列《kuaachallenge》歌仔Reels,方便年輕人轉發、分享,以擴大參與度。...more44minPlay
September 28, 2024臺灣有關「醫藥」的俗語民俗專家 陳平(陳宏津)分享--「醫藥」的俗語 咱若有生苦病痛,就由醫生照顧咱的健康,在民間就流傳一些和「醫藥」有關的俗語,這些滿有意思的俗語,值得咱來瞭解和探討。◎一處痛,百處憂 只要身體有一個部位疼痛,全身都會感到不舒服。◎也著神,也著人 昔時醫藥科學不發達,人若生苦病痛,都會去求神保庇 但是老祖先提醒我們,除了拜神之外,人也很重要,那個人就是醫生,也就是要靠人的醫療來治病。◎先生緣(賢),主人福 人生病求醫,必須和醫生有緣分,患者也要(主人)有福氣,才能把病醫治好 另一個意思,醫生醫術高明,是患者(主人)的福氣。◎土水師驚掠漏,醫生驚治嗽 土水師最怕遇到厝頂或牆壁漏水的問題,因為很難抓到漏水的原因和根源,總是要一試、再試;對於病人久咳的症狀,醫生也很難治療。更多跟臺灣有關「醫藥」的俗語請聽節目介紹。...more45minPlay
September 21, 2024最在地 萬華大富翁台北水窗口 高傳棋執行長 分享----------自己是萬華在地人,為讓大家認識這個場域,他投入研製一個可以讓全家親子、學校師生、三五好友,甚至祖孫三代一同玩樂的在地大富翁文創商品,是他一直作為萬華地方文史資深工作者最想去完成的工作。終於在歷經兩年多的構思下,在近年研製量產出萬華區首套的大富翁。萬華大富翁深具臺灣歷史文化與萬華在地人文特色,除了利用1911年最新〈臺北市街鳥目全圖〉、〈1930年代臺灣鳥瞰地圖〉、〈1957年臺北市街道圖〉等3張具時代性的古地圖為設計架構外,也整理出諸如「生活圈(次分區)、宗教信仰、生活智慧、百年老街、產業群聚、建築地景、百年教育、藝文館所、公園綠地、多元文化傳承、社造據點、網路社群」等12組時空元素。全國368個鄉鎮市區均可依樣畫葫蘆,參考我們多年經驗研製出的《萬華大富翁》,設計出屬於自己故鄉的在地桌遊。...more45minPlay
September 14, 2024月到中秋分外明臺中教育大學 林茂賢教授介紹------------ 農曆八月十五正值「秋季之中」故稱「中秋」,中秋節是台灣民間重要民俗節日。此時秋高氣爽、明月皎潔,最適宜賞月,因此自唐代以降即有中秋賞月習俗。台灣中秋節食俗有吃月餅、米麻糍、柚子等習俗,其中代表性的節令食俗當然是中秋月餅。台灣中秋節主要祭祀的神明是土地公,農曆八月十五是「土地公誕辰」,台灣民間祭祀土地公,分別在農曆二月初二與八月十五,應是源自土地公原為古代「社神」(土地之神)崇拜,社祭分為「春祈、秋報」,因此土地公也有兩次生日。中秋節地方頭人以「土地公生日」之名舉辦社區民眾聚餐,村里民藉此聯誼,並祈求土地庇佑地方平安、豐收,稱為「吃福」。除台灣各地特殊之民俗活動,中秋節傳統習俗尚有詩會、猜燈謎、聽香卜吉凶、拋繡球招親、搏狀元餅等民俗活動。現今這些習俗已流失,中秋節吃米麻糍食俗也已不再,而「中秋烤肉」自1980年代起已成為台灣中秋節最重要的民俗活動。...more45minPlay
FAQs about 談天說地講臺灣:How many episodes does 談天說地講臺灣 have?The podcast currently has 363 episodes availab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