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gn up to save your podcastsEmail addressPasswordRegisterOrContinue with GoogleAlready have an account? Log in here.
福爾摩沙美麗之島-台灣,因為族群的多元而有著豐富的文化風貌,隨手拾取,便是感人的風俗典故和醉人的鄉土謳歌。本著在地人的心情,製播本節目,藉由行腳城鄉穿梭古今,從季節時令的民俗、慶典,禁忌,傳奇講起,為台灣尋求更多保留文化民情的機會,讓台灣文化不會因著時代變遷,而淡化被遺忘。也期盼你的支持,歡迎收聽。... more
FAQs about 談天說地講臺灣:How many episodes does 談天說地講臺灣 have?The podcast currently has 363 episodes available.
June 29, 2024川妹劉惠蓉臺語教學一把罩臺南國中/小學臺語教師 劉惠蓉分享----------川妹子劉惠蓉是臺南府城臺江眷村姑娘,年輕嫁入傳統閩南文化家庭,深受精湛多元聲韻台灣話的吸引,進而鑽研習得本土語口說藝術講師資格。透過廣播電台,以及深入校園社區的同步推廣,期盼藉由文字聲影或畫作,將臺灣言語文化深耕延續,留下先人智慧經驗根基。一起來聽她的故事。...more45minPlay
June 22, 2024五月十三台北迎城隍民俗專家 陳平(陳宏津)介紹----台灣城隍信仰◎城隍稱呼-----城隍爺、城隍爺公、城隍老爺、城隍尊神、城隍菩薩。◎城隍由來-----「城」為城牆、「隍」指沒有水的護城河,即壕溝。「城隍」本是古代神話中守護城池的神,後來成為祈雨賑災、趨凶除惡、護國保邦及管理亡魂之神,掌管陰陽兩界,深得民眾的信仰和敬服。◎城隍相關台灣俗語1.五月十三,麼旗嘛有(無奇不有)歇後語。五月十三為台北市霞海城隍廟慶典,各地陣頭雲集,各種旗幟將日頭都遮住,什麼旗嘛有。2.五月十三,人看人五月十三迎熱鬧,男女老幼看熱鬧,但是人一多,擠來擠去,若沒辦法擠到街路旁,就看不到熱鬧,就只看到前面的人了。3.水鬼叫跛瑞意思是壞朋友來找你沒好事。...more45minPlay
June 15, 2024臺灣的王爺信仰與王船祭儀臺中教育大學臺文系 林茂賢主任介紹--------------王爺是臺灣重要的民間信仰,根據內政部統計,臺灣主祀王爺的宮廟數量僅次於土地公。王爺信仰起源歷來有許多版本,其中最普遍的說法是「瘟神」信仰。王爺數量眾多、造型不同,且大多只有姓氏而不知其名。臺灣位於亞熱帶,氣候高溫溼熱,自然環境蚊蚋孳生,加上往昔衛生不良、醫藥不發達,致使傳染病瘟疫頻傳,每當瘟疫流傳經常在短期間集體感染,造成眾多死亡。瘟疫流傳的原因,民眾認為乃因百姓行為不正違背天理,故天降疫疾集體、連坐懲罰人民,所謂:「人若沒照天理,天就沒照甲子」。意謂人民不照天理行事,老天就不按自然規則形成災害。面對瘟疫流傳造成許多百姓死亡,民眾束手無策求助無門,只能尋求宗教的救贖,祈求代天巡狩的王爺帶走瘟疫驅除災難。是故,王爺信仰反映臺灣移民社會的自然環境與人文思想的社會背景。臺灣王爺信仰祭儀種類眾多,供奉王爺姓氏、數量也不一,有單府、三府、五府、七府等;而奉祀王爺方式也各有不同,有純粹供奉王爺祭拜、有奉祀王爺並迎送客王,非主祀王爺但有迎王,也有未供奉王爺只奉祀王船,類型眾多且方式多元。王爺信仰最具代表性的科儀就是王船祭典,所謂王船就是王爺押解瘟疫離境的船舶。自清代起臺灣文獻史料中,常有關於王船祭典之記載,節目為你介紹說明,歡迎收聽。...more45minPlay
June 08, 2024五月五․龍船渡臺藝大講師/民俗專家 陳平(陳宏津)分享------------- 華人端午節起源於古中國,最初爲崇拜龍圖騰的部族舉行圖騰祭祀的節日,以龍舟競渡形式舉行部落圖騰祭祀的習俗。在臺灣,划龍舟、吃用午時水、立蛋….等,端午節的習俗多元有趣,節目為你介紹。◎端午俗語 1.五月五,龍船鼓滿街路 端午節扒龍船,除了有追懷詩人屈原之意思外,據說龍船上的鼓 聲響亮,更有辟邪作用,所以一近端午,街市都可聽到龍船鼓的聲音。 2.五月端午前,風高雨亦連 端午節前後正在梅雨季節當中,時常是風雨連綿。 3.未吃五日節粽,破裘毋甘放 端午節前,天氣雖漸熱,但還不是真正的夏天,偶爾還會有冷鋒過境,冬衣還不可收,必須過了端午,才是真正的夏天。 4.午時水洗目睭,金甲若烏鶖 早期醫療不發達,有人將午時水當作眼藥水,相信使用後眼睛會更明亮。 5.洗午時水,無肥嘛會媠 古時候人們相信拿午時水擦拭身體,會讓人更漂亮。...more45minPlay
June 01, 2024臺灣端午節各地習俗趣談臺中教育大學 臺文系 林茂賢教授 分享-------------華人端午節是每年農曆五月初五。端午節起源於中國,最初爲崇拜龍圖騰的部族舉行圖騰祭祀的節日,以龍舟競渡形式舉行部落圖騰祭祀的習俗。後因戰國時的楚國詩人屈原在農曆五月初五抱石跳汨羅江自盡,統治者爲樹立忠君愛國標簽,將端午作爲紀念屈原的節日。在臺灣,端午節最普遍的習俗包括「划龍舟」、「玩立蛋」和「吃粽子」。另外,臺灣人習慣為小朋友「配戴香包」。其實臺灣端午節保留傳統漢人的端午習俗,其中有吃五子的飲食習慣,所謂五子就是粽子、豆子、茄子、李子、桃子,習俗上吃五子有健康跟長壽的意思。...more45minPlay
May 25, 2024國立傳統藝術中心攜手彰化縣政府 南北管藝術風潮匯聚臺北藝術大學 / 民族音樂學者 林珀姬教授 分享---------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與彰化縣政府在5月25日、26日及6月1日、2日合作推出「《風潮匯聚》-2024南北管藝術交流匯演暨彰化傳統戲曲節」。這是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自107年起舉辦「南北管藝術交流匯演活動」以來,首次將南北管藝術結合於同一年度辦理,並將活動場地移師至充滿南北管文化底蘊的城市-彰化舉行。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誠摯地邀請各界朋友蒞臨參與,共同見證南北管藝術的精彩交流與傳承。透過「《風潮匯聚》-2024南北管藝術交流匯演暨彰化傳統戲曲節」,深入了解臺灣傳統藝術的獨特魅力,共享臺灣傳統藝術帶來的無限魅力!...more45minPlay
May 18, 2024臺大蔡兆勳醫師視病如親 暖心關懷臺灣大學醫學院家庭醫學科教授、臺大醫院家庭醫學部緩和醫療科主任蔡兆勳醫師分享--------多年來,蔡兆勳教授歸納出照顧末期病人的步驟在教學中他經常提醒醫學院的準醫師們說:要與病人建立信任關係,方法就是--(1)親切打招呼;(2)拉近彼此距離;(3)尋找共同點及相異點;(4)先投其所好;(5)我一見你就笑(常微笑);(6)細心用心;(7)先積極傾聽;(8)說出病人的感受(病人隱藏在話中的意思);(9)高敏感度;(10)水滴石穿(耐心、持續)。蔡兆勳教授說,這十點說起來簡單,做起來並不容易,卻非常重要,「如果病人不信任你,就不會讓你了解他的苦。」,在安寧病房常見他帶著實習醫師巡視病患,一天三回。蔡醫師表示:用說的還不如實際行動來的有成效,一起來聽他的分享,歡迎收聽。...more45minPlay
May 11, 2024人生的盡頭 何謂善終?台灣安寧緩和醫學學會前理事長、台大醫院家庭醫學部緩和醫療科主任蔡兆勳醫師分享--------善終,沒有所謂的SOP,卻有可遵循的脈絡指引,善終,從好好活著、好好道別開始……面對醫療的極限,死亡的不可逆,末期病人往往有看不見、說不出的痛或苦,甚至連自己都不自覺,當摯愛的親友面臨死亡,如何協助他們走完人生?當留下來的家屬面臨失落,如何陪伴他們走過悲傷?節目邀你一起探討。...more45minPlay
May 04, 2024北港進香的社會意義臺中教育大學 臺文系林茂賢主任介紹----北港朝天宮自創建以來即香火鼎盛、分靈眾多,北港進香則是全臺最熱門的進香聖地。北港朝天宮現為國定古蹟,北港迓媽祖則是國定民俗,質言之,朝天宮建築與迓媽祖活動皆為國家指定之有形與無形重要文化資產。除此之外,北港進香也是全國最重要的媽祖進香地。最晚從清代中葉後,每年來自各地的進香客絡繹不絕湧入北港進香、刈火。北港進香即成為全臺媽祖進香的主要目的地。包括清代彰化南瑤宮的「笨港進香」;日治時期至1987年的大甲媽祖遶境進香,現今的白沙屯媽祖、松山慈祐宮、梧棲大庄媽,全台規模最大的進香活動,都是前往北港進香或刈火。北港進香儼然成為媽祖信仰之指標性活動臺灣最具特色的觀光文化資產就是傳統的民俗活動,因為臺灣的景點、古蹟未必能與其他國家相比,但只有臺灣有放天燈、王船祭、神明遶境進香等民俗活動,而北港朝天宮天天都是廟會,每天都有進香活動,北港進香不但是北港重要的經濟來源,更維續各地陣頭組織、帶動各地宗教旅遊等相關產業,同時也使北港成為許多媽祖信徒心靈的故鄉。...more45minPlay
April 27, 2024臺北木柵迎「尪公」臺中教育大學 臺文系林茂賢主任介紹----「尪」、「尪公」在中國閩南地區為偶像的意思,泛指神像,特別常使用於福建漳州地區。在臺灣隨著族群的交流、社會的發展、變遷,閩南語的「尪」、「尪公」用語界線越來越模糊,甚至跟原鄉的用法出入甚大,在臺北的社會發展下,尪公信仰以「保儀大夫」與「保儀尊王」最為興盛。俗稱「尪公」的保儀尊王與保儀大夫,為臺北盆地重要的神祇信仰,木柵、景美、萬隆地區..等地--迎尪公為主要年例信仰活動之一,各庄頭都有迎尪公的儀式。節目為你介紹,歡迎收聽。...more45minPlay
FAQs about 談天說地講臺灣:How many episodes does 談天說地講臺灣 have?The podcast currently has 363 episodes availab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