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ign up to save your podcasts
Or
【本期嘉宾】
尤洋丨UCCA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副馆长,“好奇无界:米奇艺术展”策展人
王志鸥丨黑弓Blackbow创始人、艺术总监,2022年北京冬奥会开幕式视效总监、奥林匹克主火炬总设计师
【节目福利】
订阅并收听本期节目,评论点赞前三的用户,我们将送出随机盲盒一只。
【更多收听方式】
小程序:泡泡玛特
公众号:泡泡范儿
播客平台:小宇宙、喜马拉雅、网易云音乐
【节目简介】
说起“科技”,你会想到什么?是凝结人类智慧结晶的硕果,还是讲究逻辑的精密数据?科技是如此地严肃和理性,似乎与天马行空的浪漫艺术世界泾渭分明。
但当我们回想起2022年北京冬奥会开幕式那震撼全球的视觉盛宴时,不得不感慨原来科技与艺术的融合是如此令人惊叹,加之与中国美学的碰撞,展现出让人耳目一新的大国自信与大国浪漫。
本期节目,我们的嘉宾依旧是UCCA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副馆长尤洋和黑弓Blackbow创始人王志鸥。王志鸥作为北京冬奥会开幕式视效总监、奥林匹克主火炬总设计师,将以第一视角盘点冬奥会开幕式幕后创作工作的三年中关于技术、创意和美学的种种思考,以及黑弓Blackbow团队近年来的探索实践;尤洋则站在策展人的角度,讲述自己如何看待科技在艺术史中扮演的角色,以及科技与美学的碰撞融合。
2022北京冬奥会开幕式从一朵雪花的故事开始,通过AI实时互动、裸眼3D、AR增强现实、数字影像等手段,让科技艺术与中国美学碰撞、融汇,也让世人一同见证了中国的数字科技力量。这场震撼全球的视觉盛宴由总导演张艺谋执导,视效总监王志鸥带领黑弓Blackbow作为视效制作团队、北京奥林匹克主火炬设计团队,历时三年多打造。“这三年来,我们不断地探索科技的创新,技术的迭代,创意内容的设计和制作,每帧每秒背后的创作历程都有无数个故事。”王志鸥说。
当聊到冰雪五环的呈现时,王志鸥不禁感叹过程中的曲折和艰难。“黄河之水”纹理特征模型的构建、墨在水中以什么样的形态散开更有意境、组成“冰雪五环”的LED屏幕如何拼接等等,每一个细节都是对团队的挑战。分享中他也提到,“奥林匹克主火炬「雪花」,从中国白描和传统纹样中获得灵感,充分运用程序计算和数字可视化,将中国结和橄榄枝融合一体,最终诞生出大家看到的‘一朵雪花’。”实现这一切,需要细致的设计和计算。
鏖战三年,黑弓Blackebow团队用创新的观念,通过更与时俱进的、多维度的表达方式,将优秀的中华文化内核展现给世界人民,让世界人民以全新的角度理解中国文化和中国设计语言。王志鸥说:“整个冬奥会的每帧每秒,每个瞬间,都是基于我们对自己文化的挖掘,技术创新的迭代,现场空灵的浪漫以及全新的中国美学的表达。”
当我们继续聊到如何看待「新媒体艺术」时,两位嘉宾表达了各自的看法。尤洋认为“艺术本身就是内化了这个时代最新的科学技术,艺术的发展,一定是代表了同时代相对比较新的思想上的生产力,当然也会吸收科学上的生产力。”王志鸥则表示:“科技艺术本质上是一种学科,只要是用创新的技术进行全新的艺术表达,都可以称之为科技艺术。黑弓Blackbow团队,一直致力于用科技+文化+艺术的手段打造全新的艺术体验。”
节目中王志鸥告诉我们,今年黑弓Blackbow与Temple东景缘联合打造了「元」全域行浸剧场,通过科技艺术手段,对当代与传统、环境与空间、时间与自我进行探索,以全域行浸式体验为核心,让光影碰撞古刹,为古老灵魂注入新鲜启示。“在这个作品中,古建、光影、声音、舞蹈、观众本身都可以成为作品的一部分。在这个场域里,每一个人都是探索者,都是创作者。同时,我们也希望在北京的中轴线上,有一个艺术化的表达,让所有年轻人,甚至世界各地来到中国的游客和观众,能在北京的夜晚看到用光影的艺术,用多媒体的手段,重新打造出的一个沉浸式的剧场。”
刚刚体验过「元」的尤洋也分享了自己的感受。他表示,一个好的艺术展,一方面在展示“新”,新奇的东西、新奇的思想;同时,每一次的展示也是在创造“新”。“「元」全域行浸剧场让每位观众时刻感受到未知,而且是非常自信的状态去期待一种未知。我觉得在一个当代艺术场所里,每个人都能有这样的状态是很重要的。”
那么,年轻人如果想要从事新媒体艺术行业,应该具备哪些素养呢?两位嘉宾在节目中也给出了建议。
尤洋认为拥有创新能力很重要。他从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出发,告诉我们师生的健康关系更应该接近师兄弟关系,互相探讨和交流。在此过程中,也许学生会带来更新奇有趣的想法。毕竟,艺术需要创新,有些能力可以教,但还有些能力不是靠教学就能领悟。
王志鸥同样认为拥有创新思维很重要,毕竟这是每个创作者核心的生命力。同时,他强调:“还需要有扎实的基本功,这是艺术创作的基础。以及在飞速发展的时代,新的赛道和概念不停地出现,必然会影响创作的判断,所以必须在创作中坚持自己最初的梦想。”
展望未来,无论是关于艺术与科技的结合,还是关于科技本身的艺术性,艺术家们的思考和探索必将持续下去,而其成果也必将是精彩纷呈、令人期待的。当然,也期望涌现更多的新生力量,能够将中国文化的内核进行更深层次的挖掘和释放,用最新的创作载体让中国美学走向世界。
【本期嘉宾】
尤洋丨UCCA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副馆长,“好奇无界:米奇艺术展”策展人
王志鸥丨黑弓Blackbow创始人、艺术总监,2022年北京冬奥会开幕式视效总监、奥林匹克主火炬总设计师
【节目福利】
订阅并收听本期节目,评论点赞前三的用户,我们将送出随机盲盒一只。
【更多收听方式】
小程序:泡泡玛特
公众号:泡泡范儿
播客平台:小宇宙、喜马拉雅、网易云音乐
【节目简介】
说起“科技”,你会想到什么?是凝结人类智慧结晶的硕果,还是讲究逻辑的精密数据?科技是如此地严肃和理性,似乎与天马行空的浪漫艺术世界泾渭分明。
但当我们回想起2022年北京冬奥会开幕式那震撼全球的视觉盛宴时,不得不感慨原来科技与艺术的融合是如此令人惊叹,加之与中国美学的碰撞,展现出让人耳目一新的大国自信与大国浪漫。
本期节目,我们的嘉宾依旧是UCCA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副馆长尤洋和黑弓Blackbow创始人王志鸥。王志鸥作为北京冬奥会开幕式视效总监、奥林匹克主火炬总设计师,将以第一视角盘点冬奥会开幕式幕后创作工作的三年中关于技术、创意和美学的种种思考,以及黑弓Blackbow团队近年来的探索实践;尤洋则站在策展人的角度,讲述自己如何看待科技在艺术史中扮演的角色,以及科技与美学的碰撞融合。
2022北京冬奥会开幕式从一朵雪花的故事开始,通过AI实时互动、裸眼3D、AR增强现实、数字影像等手段,让科技艺术与中国美学碰撞、融汇,也让世人一同见证了中国的数字科技力量。这场震撼全球的视觉盛宴由总导演张艺谋执导,视效总监王志鸥带领黑弓Blackbow作为视效制作团队、北京奥林匹克主火炬设计团队,历时三年多打造。“这三年来,我们不断地探索科技的创新,技术的迭代,创意内容的设计和制作,每帧每秒背后的创作历程都有无数个故事。”王志鸥说。
当聊到冰雪五环的呈现时,王志鸥不禁感叹过程中的曲折和艰难。“黄河之水”纹理特征模型的构建、墨在水中以什么样的形态散开更有意境、组成“冰雪五环”的LED屏幕如何拼接等等,每一个细节都是对团队的挑战。分享中他也提到,“奥林匹克主火炬「雪花」,从中国白描和传统纹样中获得灵感,充分运用程序计算和数字可视化,将中国结和橄榄枝融合一体,最终诞生出大家看到的‘一朵雪花’。”实现这一切,需要细致的设计和计算。
鏖战三年,黑弓Blackebow团队用创新的观念,通过更与时俱进的、多维度的表达方式,将优秀的中华文化内核展现给世界人民,让世界人民以全新的角度理解中国文化和中国设计语言。王志鸥说:“整个冬奥会的每帧每秒,每个瞬间,都是基于我们对自己文化的挖掘,技术创新的迭代,现场空灵的浪漫以及全新的中国美学的表达。”
当我们继续聊到如何看待「新媒体艺术」时,两位嘉宾表达了各自的看法。尤洋认为“艺术本身就是内化了这个时代最新的科学技术,艺术的发展,一定是代表了同时代相对比较新的思想上的生产力,当然也会吸收科学上的生产力。”王志鸥则表示:“科技艺术本质上是一种学科,只要是用创新的技术进行全新的艺术表达,都可以称之为科技艺术。黑弓Blackbow团队,一直致力于用科技+文化+艺术的手段打造全新的艺术体验。”
节目中王志鸥告诉我们,今年黑弓Blackbow与Temple东景缘联合打造了「元」全域行浸剧场,通过科技艺术手段,对当代与传统、环境与空间、时间与自我进行探索,以全域行浸式体验为核心,让光影碰撞古刹,为古老灵魂注入新鲜启示。“在这个作品中,古建、光影、声音、舞蹈、观众本身都可以成为作品的一部分。在这个场域里,每一个人都是探索者,都是创作者。同时,我们也希望在北京的中轴线上,有一个艺术化的表达,让所有年轻人,甚至世界各地来到中国的游客和观众,能在北京的夜晚看到用光影的艺术,用多媒体的手段,重新打造出的一个沉浸式的剧场。”
刚刚体验过「元」的尤洋也分享了自己的感受。他表示,一个好的艺术展,一方面在展示“新”,新奇的东西、新奇的思想;同时,每一次的展示也是在创造“新”。“「元」全域行浸剧场让每位观众时刻感受到未知,而且是非常自信的状态去期待一种未知。我觉得在一个当代艺术场所里,每个人都能有这样的状态是很重要的。”
那么,年轻人如果想要从事新媒体艺术行业,应该具备哪些素养呢?两位嘉宾在节目中也给出了建议。
尤洋认为拥有创新能力很重要。他从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出发,告诉我们师生的健康关系更应该接近师兄弟关系,互相探讨和交流。在此过程中,也许学生会带来更新奇有趣的想法。毕竟,艺术需要创新,有些能力可以教,但还有些能力不是靠教学就能领悟。
王志鸥同样认为拥有创新思维很重要,毕竟这是每个创作者核心的生命力。同时,他强调:“还需要有扎实的基本功,这是艺术创作的基础。以及在飞速发展的时代,新的赛道和概念不停地出现,必然会影响创作的判断,所以必须在创作中坚持自己最初的梦想。”
展望未来,无论是关于艺术与科技的结合,还是关于科技本身的艺术性,艺术家们的思考和探索必将持续下去,而其成果也必将是精彩纷呈、令人期待的。当然,也期望涌现更多的新生力量,能够将中国文化的内核进行更深层次的挖掘和释放,用最新的创作载体让中国美学走向世界。
4 Listeners
4 Listeners
42 Listeners
1 Listeners
0 Listeners
0 Listeners
0 Listeners
0 Listeners
0 Listeners
2 Listeners
0 Listeners
1 Listeners
0 Listene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