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gn up to save your podcastsEmail addressPasswordRegisterOrContinue with GoogleAlready have an account? Log in here.
有些文字,初读简单,再读才知深远…“灯火纸窗修竹里,读书声。”读书,让人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在快节奏、易迷惘的时代,让书籍给灵魂片刻安静与修整。《读书-论道》专辑主播:林可徽(书卷多情似故人)每期15分钟,特别精选古今中外名家名篇:诗词、散文、小说…与你一同阅读经典,观察世界,体悟信仰与人生。... more
FAQs about 文学信仰 | 读书 · 论道:How many episodes does 文学信仰 | 读书 · 论道 have?The podcast currently has 46 episodes available.
May 03, 2020情何以堪 -《伤逝》节选1925年创作的《伤逝》,收录在 小说集《彷徨》里。作品采用了手记的形式,通过涓生的内心独白,淋漓尽致地抒写热恋中的深情、新婚后的喜悦、失业后的惶恐、感情破裂时的痛苦及子君死后涓生悔恨的心境,一“伤”一“逝”的结局令人唏嘘不已……...more15minPlay
April 29, 2020《初心》不改“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春天即将逝去,但我们对于春天、爱和希望的初心不变。文章从文字、诗词、生活等领域探讨了 “初心”的美好和纯粹。2016年,本文与其他几十篇散文被辑录成集,题为《初心》。在这本散文集里,张晓风探讨了很多人生本质问题:如果不曾面对“失去”的惶恐,不像遭剥皮般被活活剥下什么东西,也不会领悟“曾经拥有的喜悦”。就像身边“惹人烦的配偶,缠人的小孩,久病的父母”,“一旦无常,才知道因缘不易”。曾经被病魔折磨差点失去生命的张晓风,在经历了大病初愈后,才真正地知道每天能看着落日余晖是多么幸运的事……...more15minPlay
April 23, 2020岁月在,《我在》!这篇文章选自张晓风的散文集《岁月在,我在》。作者对世间万物总有感同身受的敏锐,她的散文如诗,细腻如水的温情中透出火的热烈,于市井细微小事中体悟生命的浩瀚与庄严。《我在》这篇文章其实在叩问:我是谁?在哪里?所属的是什么?阐释了对生命意义、宗教哲理的体会。文章像一台古典诗剧,作者在独白之间,或叙事,或抒情,层层推进……...more15minPlay
April 22, 2020故人往事 - 老舍的信仰历程前几期,我们读了作家老舍的文章,有听众对于老舍的信仰历程感兴趣。是的,老舍先生的信仰有过转变。若按时间先后论,老舍最先接触和走近的是佛教。这与他特殊的贫苦出身和生活经历相关。老舍自幼家贫,父亲早亡,到了该识字的年龄,母亲也完全没有能力供老舍读书,幸得邻居刘寿绵大叔(后来的“宗月大师”)接济,才得以入学读书。对于这位刘大叔,老舍在一篇文章中有较为详细的回顾。...more15minPlay
April 18, 2020《黑白李》- 到底是黑,还是白?老舍的短篇小说《黑白李》,创作于1933年,次年1月发表于《文学季刊》。小说从“我”这个旁观者的角度展开,双线结构交叉叙述,虽然小说人物所处的时代久远,但故事很传奇,构思独特,后来这篇小说还被改编为电影了,今天介绍给大家。 小说开头简单交代了两兄弟的情况:李氏兄弟二人,父母均已去世,两人年龄相差5岁,相貌酷似。哥哥脸上有个黑痣,叫黑李,弟弟脸上无痣,便叫白李。兄弟倆性格、情趣迥异。兄长黑李是个深受传统道德观念影响的旧式人物,隐忍退让,顾全大局,恪守父母遗训,极力地维护家庭和美,倾尽全力护佑弟弟,只要能保全兄弟之谊,恋人、家产、性命……他都在所不惜、甘愿牺牲。而弟弟白李则是个受新思潮影响的现代青年,思想开放、敢说敢为……...more15minPlay
April 14, 2020《当你老了》- 诗人叶芝的情书威廉·巴特勒·叶芝(William Butler Yeats,1865 —1939),生于都柏林,爱尔兰著名诗人、剧作家、神秘主义者,也是“爱尔兰文艺复兴运动”的领袖。可以说,叶芝把一生都贡献给了诗歌、戏剧和爱情。爱情是叶芝的生命轨迹,也是叶芝诗歌创作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灵感。无数人颂唱的《当你老了》这首诗,就是叶芝倾尽心血的爱情绝唱……...more15minPlay
April 08, 2020鱼我所欲也 - 舍生而取“义”到底是什么?前几天是中国传统的清明节,再过两天是基督教传统的受难日和复活节。在这段特别的日子里,从东方到西方,由古代至现今,人们习惯了慎终追远、思索生命与死亡等重大人生议题。提到生死,两千多年前,先贤孟子曾提出“道义”比生命更重要……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文章探讨了生与死、利与义等问题,通过正反对比、层层深入地论证了:大义重于生命。但是“义”到底是什么含义呢?今天可徽带你进入这个或许有些哲学的议题……...more15minPlay
April 03, 2020每个名字都是一篇简短的祈祷《念你们的名字》是台湾作家张晓风的散文。当年她任教医学院国文,作为老师,念到每个学生的名字的时候,心底就生出无数感动。不仅孩子或学生,每个人的名字都有独特的意义。每个人也不止一个名字,除了小名、绰号,还会因职业而生出另一个名字,如:老师、传道人、医生……这个名字被念起,便无形中提醒了我们这个职业对于人类的崇高使命和责任。我是林可徽,被寄望于“可以如林徽因”一样,当然,这只是一个美好的希望。你知道自己名字的意义吗?一边想,一边听张晓风怎么说……...more15minPlay
April 01, 2020又到人间四月天“四月清和雨乍晴,南山当户转分明。”四月是个充满希望的美好月份。今天是4月的第一天,可徽很自然联想起那些关于四月的诗词来……最难忘的还是民国才女林徽因的那首诗……...more15minPlay
March 30, 2020《丰富的安静》- 体察安静的力量你感受到春天的气息了吗?公园里、田地边,是否有无数淡绿草芽冒出褐色的土地,拂过脸庞的风是否减弱了严寒的锐利与锋芒……若在忙碌之余给身心片刻安静修整,你会看到渐渐走近的春天的脚踪…现实的生活中,人们很难像陶渊明一样归隐田间,悠闲自若。但是可以学习建筑师林徽因在家国动荡中保持内心安宁的秘诀:不是避开车马喧嚣,而是在心中修篱种菊。无论外在多么喧嚣,内心可以主动树起篱笆屏障,隔开外在侵扰,让内在的精神生命不焦不躁、镇定安宁。在心里“东篱采菊”、“悠然见山”是一种“定而后静,静而后安”的境界……...more15minPlay
FAQs about 文学信仰 | 读书 · 论道:How many episodes does 文学信仰 | 读书 · 论道 have?The podcast currently has 46 episodes availab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