录音地点:玉树称多县永夏寺
录音时间:2016年7月14日
录音时长:7分24秒
录音器材:Zoom H6
开篇首先要说明一下关于这个公众号中的一些录音素材版权归属问题,其中有一些录音,是我在“行走的耳朵”时参与各种项目积累的素材。具体素材的使用及版权方——我也会在本文末进行说明。
永夏寺坐落在玉树称多县,距离清水河镇上还有一段离,孤零零在一座山上。这是一座宁玛派寺院,在过去的几百年中,曾经是一座“游牧”的帐房寺庙,靠着牦牛活动在今天清水河乡东部的冬春草场。
1995年永夏寺在格那仁波切的主持下,慢慢固定了下来。2000年后搬迁到如今的位置。16年我和几位朋友,在永夏寺待了几天。目睹年轻的僧人们缺水缺电,但依旧每日饱含热情功课的场景,心下有些感慨。
并不愿过多描述永夏寺用水是多么艰苦,只讲讲那几天听到的锣声。其实我一开始并不知道永夏寺有那么多小和尚的,因为对于艰苦的条件早有耳闻,感觉不会有太多人愿意来做和尚。可前后估摸着,总有30-40人吧?我未求证具体数字。每日当值的小和尚敲锣,寺庙上下的所有和尚们,听闻锣声,纷纷从自己的房间来到大殿,念经作功课。
在山坡上考试的和尚们
这段录音大概记录了这一天晚课时候,从第一声锣,到最后和尚们入到大殿的过程。锣声是很随机的,只有最后这几下特别急促,意味着“呼唤”的结束——和尚们鱼贯入殿,锣声息止。
我常常想,在过去,这座建立在牦牛背上的寺院,到底是怎样一个寺院呢?我无法想象一座“游牧的寺庙”,承载着多少牧民的精神寄托?不知道它所到之处,会不会也有锣声?又想到了在怒江的老姆登村教堂前,也有这么一张锣,他一敲响,村里的人们都会闻声而动,聚于教堂。
锣声是可以穿透天地的,每次听都会心下一颤。我想当永夏寺还是一座帐房寺庙的时候,格那仁波切的心中,应该是也是有一个急促敲打着的、充满神性的锣声的——建一座寺庙。这才会有后来这座坐落在遥远山上的永夏寺吧?
相比于乌珠穆沁草场上的回声,永夏寺的锣声甚至并不悦耳,但对我来讲,实际是一种直通心灵的召唤:
“回来吧。”
一个较长的说明,这个公众号是我个人出于兴趣所作的项目。其中的一些录音素材,是过去几年中曾经参与过的项目中所产生的,这些录音素材版权应归于项目的所有方。在过去几个星期的操作过程中,在这方面的标注我疏忽了。还是要说一下,文中若有谬误,与录音版权方无关,皆本人所为。
在“行走的耳朵”时,我参与到上海音乐学院“声音中国”影音民族志的项目中。录音资料归属于上海音乐学院中国仪式音乐研究中心。在这个项目中所产生的录音素材在以下文中有使用到:
《属于草原的声音归于草原》
《为母牛挤奶》
《听羊说话》
于此同时,还有以“行走的耳朵”的名义参与的雪佛兰与世界音乐季的“寻音”项目。在这个项目中所产生的录音素材在以下文中使用到:
《作死的录音》
《午后黄河的诗意》
《模糊的美》
《去冈仁波齐路上的牛铃》
最后,《听羊说话》的封面图片由Touching Studio的杨涛拍摄。
谢谢各位老师和朋友对于我擅用这些资料时的包容。之后的文中我会注意逐一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