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节目由程明(“减肥和论文同时进行的美院博士生”)作主播,采访了郑确和张曦允从小到大关于房屋的记忆。
住宅是我们最熟悉的地方,在所有的家庭记忆里,它是一切故事的发生地。它是那么的令人感到温暖和熟悉,在记忆里,似乎包含了一切关于住宅的细节,甚至包含了某种特殊的气味,可是具体回忆起来的时候,所有的细节又都变得如此的模糊。空间就是这样,它潜移默化的影响我们影响到我们都忘却了它的具体存在。在采访中,我不断回忆起那些发生在不同住宅里的成长故事,空间的某些细节已经无法捕捉,但是情感盘踞其中成为了空间的替代性主体。
郑确:
从我有记忆(大概两三岁)至今,共历经了五套长居住宅。在哈尔滨搬过一次家,然后03年从哈尔滨彻底搬迁到北京。
1.道里区民安街
这套房屋完全构成了我对“家”的理解和概念,从我有记忆以来一直到上小学一年级,我们一家都住在这套房子里。现在回忆起来,它总是明亮又温馨,宽敞又舒适,我也不是在以一个成人的视角穿梭其中,我的视线总是与墙壁上的涂鸦平齐,我的身体小小的、矮矮的,父母也还是很年轻。
这个住宅最大的特色就是中间这个空旷的客厅,它什么都没有,地上铺的瓷砖可以拼成一个完整的图样,客厅的尽头是一整面的镜子,镜门背后藏了一个大卫生间。
我爸是他们那一辈最小的孩子,当时又三十几岁才有了我,我当时是非常受宠爱的小孩。上幼儿园以后,我学会了许多规矩,每周末家庭聚餐后,我就会在这个客厅里训练我的姑姑和姑父们,让他们排成一排,手搭在前面的人的肩膀上走来走去。
镜子中间的镜门是朝外打开的,所以两面镜子中间就会形成夹角,我经常花很长时间在那里摆弄镜门,观察夹角中无限个自己的形象。有一次喝了芬达以后对着镜子臭美,一吐舌头,发现整根舌头都变成黄色了,我嚎啕大哭以为自己要死了,我妈说那就是色素,谁让我那么爱喝饮料。从那之后,我就几乎不再喝有色饮料了。
餐厅的墙面上保留着许多我用铅笔画的图案,但是几乎都是镜像的。
家里有了饮水机以后可以直接打热水喝,我妈禁止我单独操作饮水机,害怕烫伤我。因此,我格外渴望操作饮水机,有一次偷偷接热水,我正在得意这有什么难的,结果手一错开,热水全部浇在我的右手上了。我忍痛并竭力将杯子放到餐桌上(怕杯子碎了更加挨骂),然后才开始嚎啕大哭。手背上中指和无名指交接处烫起了好几个泡,涂了很久的紫药水,记忆里那段时间的手背一直有几个紫色的鼓包。
在这栋房子里,我都是和父母住在一间。我的床横向放在他们的床头,98年哈尔滨抗洪期间,全家人涉水给我换了一张床(不知道为啥那么着急)。去买床的当天坐在出租车的后面,我还记得车里的积水没过了大人的脚面。那是一张汽车造型的单人床,床的侧面有一个拉手,可以再拉出一层形成一个上下床,如果有小伙伴留宿在家里,就可以睡在这里。我还记得幼儿园的时候,我每天晚上都要抱着奶瓶喝奶,团在这张床上,只占据很小的一部分。关灯以后,我妈会把手臂伸出来,伸到我的床上,我就抱着她的手臂入睡。这张床我一直跟我到北京,我越长越高,占的面积越来越大,直到中学它才被换掉。
一开始,是我的父母、奶奶和我,我们一家四口住在这里。我奶奶眼睛不好,所以我每天会去奶奶的房间搀扶她去餐厅吃饭,从外面回来的时候也会大声地呼喊我奶奶的名字。三岁多的一天,我们从外面回来,我喊奶奶的名字但她却没有回应我,打开厕所的镜门,发现奶奶倒在地上。我从大人交错的腿缝里看到了这一幕,这是我对死亡的第一印象。
2.哈尔滨另一套房屋
我对这套房屋的记忆是相当模糊的,居住时间应该很短暂,是一套当时流行的跃层(比如一栋楼有六层,每两层为一户),我们家在顶楼,所以赠送了一个阁楼。阁楼是颇具巴黎风情的斜顶阁楼,并且带有四个翻盖式斜顶天窗。这个天窗可谓是东北建筑重大败笔,因为冬天的时候,窗外会结冰,但是屋子里有暖气,巨大的温差会融出许多水,这些水顺着天窗的边缘就会一直滴在室内的地板上。因此我妈会用塑料布套住天窗,并在塑料布下方放一个盆,形成四个简易的集水装置。本应很浪漫的建筑结构变成了荒谬的累赘,我记得我妈总得踩一个小板凳去更换和调整塑料布,并且每天从阁楼端盆下到二层倒水。
从这栋屋子开始,我就和我父母分开住了。我的房间从小到大都被漆成淡粉色(直到现在都是),并且有许多的毛绒玩偶(直到现在都是),是非常典型的小女孩房间(和我的外表极不相符)。小时候,我爸就嘲笑我很土,喜欢粉色,长到青春期以后我就不喜欢粉色了,喜欢灰色,他就嘲笑我天天穿耗子皮。我印象里的这间房挑高很高,所以我总是有些恐惧,每天都会认真的在玩偶里挑选一个陪我睡觉,那会儿我的最爱应该是米奇和米妮。
(北京的房屋,请看下期分解。)
欢迎关注!
weixin:没地儿MEiDIA
微博:下不来台-没地儿MEiDIA
每周一多平台同步更新
主播/程明
嘉宾/郑确 张曦允
音频剪辑/卷毛鳄
头图/快乐獭
排版/美眉
运营/老狐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