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gn up to save your podcastsEmail addressPasswordRegisterOrContinue with GoogleAlready have an account? Log in here.
我們還有個小名叫「寫作不藏私」——希望能從「在場 · 非虛構寫作獎學金」開始,談中文非虛構寫作生態,分享在場小組從報名後台看見的觀察與發現,跟隨我們的獲獎者、編輯、評委與發佈會嘉賓們,一起聊田野,聊寫作,聊在時代的現場,聊以書寫為行動。 致敬所有認真說故事的人。 「在場」官網:http://frontlinefellowship.io/ ... more
December 29, 2023在場者訪談 004|最後一代的出走,第一代人的重返 feat. 斑戈 x 顧玉玲「她有一個我很親近的猶豫——有擔心、有想要把訊息傳出去,但是也不希望只是歌功頌德。我希望呈現很真實的、內在皺摺的擠壓。」 擔任了「在場」三季的書面評審、面試評審與編輯的顧玉玲老師,在訪談的最後如此總結。 這一期 #在場者訪談 為 #得獎者特別節目,嘉賓是「在場」第三季得主斑戈,與得獎作品《國境之間:「春天革命」與泰緬邊界上的緬甸流亡者》的指導編輯顧玉玲。在一開始,斑戈與她書寫的湄索的關係,跟讀者與湄索的關係幾乎沒什麼兩樣:陌生、遙遠、語言不通。 【那為什麼非寫不可?】 斑戈在緬甸政變兩周年時在曼谷參加了大使館前的抗議。當時發現,泰國人在現場不斷交換聯繫方式、積極 social,但緬甸人只會交換 signal,每個人都不會用自己的真名。對於剛剛經歷了高壓期後離開中國大陸的斑戈, 「#在那個時刻感受到了一種生命經驗之間的隱秘連結」。 // 那個狀態和我熟悉的中國大陸人的狀態好像:恐懼,人和人之間的談話諱莫如深;都是加密的語言。當時我也認識了文章里面的主角赫特,他在政變之後被通輯,照片在各个軍政府背景的電視台上都出現過。我跟著他一起回到湄索,坐大巴的路上聊天時發現他是缅甸的安那其(無政府主義者),我剛好也很熟悉在中國大陸的安那其群體,就講我們的空間運動。#然後他就分享他們當時怎麼搶軍政府的銀行。 我就覺得,(相比之下)我們好像只在安那其世界的幼稚園。// 【這篇計畫有什麼樣的特質使評委選中?】 「她最吸引我的是有一種熱切,那個熱切不是要去告訴你你不知道的事情、不是要去窺探那些想必是苦難的故事,而是自然地說著,她相信在這些艱困的革命裡頭的知識生產,對整個世界是重要的。」顧玉玲分享,反而不是因為文章的大架構吸引了她,而是計畫裡有一種 #對生命的叩問。對這些遙遠革命者經驗的敘述與學習,也是在扣問著作者心裡對自身處境的最大命題。 斑戈也分享了多個與評委們遙相共感的來源。其實這群被稱作流亡者的人並不覺得自己在流亡。「流亡是不會回去的,但他們一直在等待哪一天可以回去。」「我們這代中國人也在經歷離散,然而,#我們的離散是作為最後一代的出走,#他們的流亡是要作為第一代人而重返。」湄索也因此不只是一塊獨特的空間,還有化如雨滴的時間,一層層下落、覆蓋在這裡。 我們要怎麼呈現一個複雜的題目?如果我要書寫的對象與我沒有實質關係,我還算「在場」嗎?非虛構寫作中,報導與文學的風格必然二分嗎?曾經初稿中刪掉的、調動順序的部分,分別想要傳達什麼、為什麼做這些決定? 讓我們一起從故事背景出發,回到作者、編輯與評委的視角,重新參與一篇得獎作品的誕生過程。 本期節目:在場者訪談 004|最後一代的出走,第一代人的重返 feat. 斑戈 x 顧玉玲 本期嘉賓:斑戈、顧玉玲 本期主持:張潔平 現場監製:何心安,韁河媒體Marks 節目製作人:韁河媒體Marks 【節目時間線】 04:02~09:59 顧玉玲:為什麼非做這篇的編輯不可? 10:40~20:40 斑戈:為什麼非寫這個題不可? 20:40~24:04 兩個世界:中國人的湄索與緬甸人的湄索 24:04~38:38 如何找到書寫複雜議題的方式? 45:25~53:51 不想「逾越」他人經驗與書寫他人並不衝突 53:52~57:58 動態時刻的在場:終稿繳交之後,中緬關係改變 57:58~1:02:51 顧玉玲:處理社會運動的緊迫感 1:02:51~1:06:35 看見地緣政治之外的革命主體 1:06:35~1:09:53 斑戈:準備打開湄索的其他時空 1:12:57~1:20:18 斑戈:給其他「在場」申請者的經驗分享 1:20:18~1:27:05 顧玉玲:先後給人類學家與記者做編輯的經驗分享 1:25:33~1:27:10 顧玉玲:三季評審總結,什麼樣的申請者會上? ▸ 斑戈是在場非虛構寫作獎學金第三季的二等獎獲得者。《國境之間:「春天革命」與泰緬邊界上的緬甸流亡者》計畫2023年8月入選「在場」獲支持,11月作品完成獲首獎,12月首發於 Initium Media 端傳媒。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more1h 31minPlay
December 10, 2023在場者訪談 003|疾病的禮物 feat. 劉紹華五年前,人類學家劉紹華被診斷出淋巴癌,而她的媽媽洽在一周前被確診了阿茲海默症。 母親剛確診時被理解的程度並不高,能獲得的安全感也不多。劉紹華在當時本可以扮演溝通者的角色,「卻於公於私都缺席了。」醫療人類學、老人照護的研究專長都沒辦法快速合適地運用在媽媽身上。在那一刻,劉紹華坦言,自己好像「成為了沒有用的學者。」 這份內疚一直追著劉紹華,希望理解當時到底發生了什麼,試圖看見母親的故事、心情、經歷——於是書寫成為和解的路。「這是對我跟我對母親內疚的和解。也透過這樣的方式,我理解母親現在真的過得比較好。」 劉紹華是「在場」三季多次合作的評委、多季發布會的講者,台灣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研究員,著有《麻風醫生與巨變中國》、《我的涼山兄弟》等。在這一期「在場者訪談」裡,我們邀請劉紹華談今年新書《病非如此:一位人類學家的母女共病絮語》內外的故事。一個學者的、女兒的、生病的劉紹華,如何同母親「小美」在「邊界」狀態上反思生命經驗? 主持人張潔平提到,書中兩個動人的反身性思考:一個是「邊界」,一個是被賦予新定義的「禮物」。 「邊界」是來回進出隱微邊界的不穩定狀態,在模糊地帶,能夠思考和理解不同世界、自身位置的脈絡。「處在邊界上對於生命的思索和昇華有利,卻也可能延長病中之人的困惑與苦痛。因為,多數時候必須跨越模糊邊界,才有可能朝向穩定,或邁向新生。」 至於「禮物」,劉紹華在書中寫道:「我深刻體會到,人應該至少要對某個人或某種生命示弱,不論是上帝或佛祖等神聖對象,或是伴侶、親人、尊敬的人、投合的朋友、喜愛的寵物等。示弱帶來的是照顧和被照顧關係中的禮物交換。」 「經歷過照顧與被照顧的人都可以理解,那是一種當下、即刻的情感的交流,也是一種延時體驗的禮物交換。」 希望這一期 Podcast,也是一份延時到每個聽眾老年、偶有跌落健康狀態時的禮物。 本期嘉賓:劉紹華 本期主持:張潔平 現場監製:何心安,韁河媒體Marks 節目製作人:韁河媒體Marks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more1h 11minPlay
November 02, 2023在場者訪談002|在罪與罰的現場 feat.胡慕情❝ 共苦到底是不是可能的?真的有誰可以背負誰的人生嗎?如果這個答案是否定的,那我最初的心意是不是打折的?我對報導者是不是誠實的?如果我的行為跟不上我的初衷,我是不是虛偽的? ❞ 第二期在場者訪談,順著上期顧玉玲老師的接力邀請,我們與長期關注台灣社會議題的自由記者胡慕情一起聊她這些年的職業轉變,以及在書寫那些人性深處故事時的思考,共同站在罪與罰的現場。 胡慕情曾任《立報》記者,坐居民與同事的車深入災害現場、帶回報導;曾在公視「我們的島」擔任文字記者,深耕環境議題;著有《黏土:灣寶,一段人與土地的簡史》 ,關注苗栗土地正義——那是全台灣唯一一個成功對抗土地徵收的社區。後因以非虛構方式書寫鄭捷隨機殺人案、臺南醫學生住家縱火案等犯罪新聞進一步被大眾認識,而這也是我們在邀請之初就想問的: 這些社會案件——思覺失調、隨機殺人、罪案——好像我們甚至找不到一個合適的詞來描述?胡慕情會怎麼描述這個主題?又是什麼驅動這一系列寫作的出現?背後那個問不完的問題是什麼? // 當時鄭捷案在捷運藍線上發生的時候,我正在跟樂生案的抗爭者們搭橘線⋯⋯如果鄭捷有機會去樂生的話,那個人生會不會不一樣? 你自己的生命狀態跟被報導者的生命狀態,其實會有很多交換。那不會只限於你們原本共同關注的那個公共領域,它隨著你們認識的時間越久,彼此間出現很多人間的愁哀、有很多衰敗。所以當採訪的個案越來越多、又開始涉及犯罪的時候,我慢慢意識到相互承擔好像是一個不可能的事。 所以這幾年,我常常在自問共苦到底是不是可能的?真的有誰可以背負誰的人生嗎?如果這個答案是否定的,那我最初的心意是不是打折的?我對報導者是不是誠實的?如果我的行為跟不上我的初衷,我是不是虛偽的?// 在這一期節目裡,你會聽到大量的提問。來自主持人、來自嘉賓的,可能也有來自讀者與社會的疑問。同時,我們都坦言這些問題沒有答案。 ❝ 他們的苦,我真的有辦法跟他們一起承受嗎? ❞ 面對傷害的時候要離開還是不離開?什麼是虧欠?什麼是彌補? ❝ 但我覺得一起承擔是有可能的,不是相互。是一起。一名寫作者可以去創造一個好的理解框架,然後把盡可能多的讀者拉進這個框架里。讓你的受訪者、你,以及大家,一起去承擔。 ❞ 歡迎大家一起向每一個細節提問。 本期嘉賓:胡慕情 本期主持:張潔平 現場監制:何心安、韁河媒體 Marks 節目製作人:韁河媒體 Marks 第三季「在場」已進入終稿評審階段。完整報告將公佈於官網:https://www.frontlinefellowship.io/ 訂閱即時消息:https://www.surveycake.com/s/bvadx 任何問題歡迎來信:[email protected] 即時資訊歡迎關注:https://www.facebook.com/frontlinefellowship.io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more1h 3minPlay
August 14, 2023在場者訪談 001 | 傷口是有力量的 feat. 顧玉玲❝ 對於一個有文學夢的文藝少女而言,是運動救了我; 而當我成為勞動中年時,又是寫作,從另一個角度救了我。❞ 【在場者訪談】第一期,與身在台北的顧玉玲聊寫作、記錄、貼近與抽離。顧玉玲是一位社會運動者,也是一位作家,她為國際移民移工權奔走二三十載,一邊從事社會運動,一邊書寫移工的勞動生命——她的田野,就是她的工作現場;她的公共經歷,長成了她的文字與作品。 「因為投入社會運動,當初常寫的是新聞稿,也就是寫簡化的故事,心中就有很大的不滿足。所以出第一本書《我們》時寫了二十萬字,特別想把那些珍貴無比的故事寫下來。當時白天上班,半夜書寫,寫到會有一種幸福感。」 顧玉玲,台北藝術大學人文學院助理教授,曾任工殤協會秘書長、TIWA台灣國際勞工協會理事長,著有非虛構作品《我們:移動與勞動的生命記事》、《回家》,小說《餘地》等,在場 · 非虛構寫作獎學金評委、編輯。 「在場者」是一群對所處環境、故事有長時間的深刻理解的耕耘者。Ta們超越各式各樣的刻板印象、政治正確,呈現複雜世界中人們視而不見的重要部分。 本期嘉賓:顧玉玲 本期主持:張潔平 現場監制:何心安 節目製作人:莫曉璇 第三季「在場」特別與《小鳥文學》合作,新設「小鳥與好奇心獎」。恭喜本季8位得獎者。得獎結果與完整報告已公佈於官網:https://www.frontlinefellowship.io/ ❝ 真實的人在各種社會力量的糾葛中生活。 ❞ 任何問題歡迎來信:[email protected] 即時資訊歡迎關注:https://www.facebook.com/frontlinefellowship.io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more59minPlay
May 13, 2023第0期 | 寫作者如何自立門戶:怎樣寫一個好提案,拿到第一筆啓動資金?❝ 我有一個故事想寫,但不知道能否發展成一個成熟的作品? 我不知道如何著手計畫書和試寫稿? 我應該怎樣在申請中展示自己的想法和能力? 「在場」的評委青睞哪些計畫書? 我應該怎樣規劃寫作預算? …… ❞ 有感於每一季「在場 · 非虛構寫作獎學金」申請者們的疑惑與提問,我們決定錄下這期節目,由「在場」的創始人張潔平、負責人張妍、評委甯卉,與每年要審看數百份申請提案的資深媒體人丁進一起對話,回答關於申請寫作型獎學金的二三事。 本節目也適用於所有想要申請寫作類型獎學金的朋友,歡迎大家收聽。 【第三季報名截止日期】 2023年6月1日00:00(東八區) 【報名方式】 詳見官網:frontlinefellowship.io,閱讀報名須知,準備材料後提交報名。 【本期製作人:笑笑】 【節目時間線】 04:12 如果我有一個想法,我要思考的多成熟才能來申請? 09:35 (對於寫作者來說)什麼樣的故事適合用文字/非虛構寫作的方式來表達? 14:30 申請可以瞭解流程、增加經驗、獲得反饋 15:50 從「在場」角度來說,什麼樣的提案會被青睞? 21:30 如果一個主題有幾十個申請者都在寫(例如家族史、疫情)這個時候我要怎麼脫穎而出? >> Why This / Why You / Why Now / How —— 都回答好了,才能把臨門一腳踹進去。 >> 你要把申請書想成:你也在說一個「關於你的故事」 29:43 什麼才算是好的試寫稿? 36:05 如果我進入了面試,要怎麼準備?要注意什麼? 39:40 素人作者並不天然有劣勢,但請不要毫無章法地書寫 >>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專業經驗(這反而是其他資深寫作者可能沒有的) 52:03 我應該去看評委團的喜好嗎? 59:35 如果……我拿到了獎學金!?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more1h 12minPla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