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睡的水下巨人 》 - 潛入臺灣海底,看見海洋的記憶與覺醒」
在台灣的某個清晨,李景白再次背起沉重的氣瓶,翻身入海。陽光在水面折射出一層銀光,沒有人知道,這將是他第600多次下潛,也是他在沉船之間,與時間、記憶與生命進行無聲對話的又一次旅程。
這位曾是《美鳳有約》、《瘋台灣》等熱播節目的金鐘製作人,走過攝影棚的燈火與陸地的拍攝點後,選擇潛入水下,用影像對話那片我們早已忽略的藍。
「台灣人熟悉的是海鮮,不是海洋。」李景白語氣平靜,卻句句沉重。
一艘艘沉沒的巨人,在黑暗中靜靜等待
這部名為《沉睡的水下巨人》的紀錄片,是台灣首部以「沉船」為主題的海底作品。四年拍攝、600多次潛水、超過2400支氣瓶,這些數字背後,是一段段近乎孤獨的堅持、一場場與大海的搏命對話。
「不是我在拍海,是海在拍我。」李景白說,語氣如他影像中的水,安靜,卻深不可測。
他拍的不只是船的殘骸,更是生態的斷裂點、歷史的殘影與文化的缺口。一艘艘沉船,在鏡頭下竟成了孕育生命的庇護所。魚群在破碎的鋼板間穿梭,珊瑚附著於斑駁的艙壁上,仿佛這些廢墟,成了海洋生命最溫柔的依靠。
但不是每艘船都有生機。也有些沉船是空的,是靜止的孤墳。李景白說,那是一種蒼涼,一種「明明知道應該有生命,卻只剩沉默」的痛。
從陸地到海底,從製作人到潛行者
這段旅程從來不輕鬆。李景白曾在水深50米的深處因設備操作失誤而吸不到氣,海水湧入口中、嗆進肺裡,那瞬間他以為自己要留在海裡了。幸好搭檔及時回頭,否則這段故事可能成了永遠無法播出的片尾。
「你在水裡面不知道下一秒會發生什麼,能見度、海流、溫度、生物、自己身體的狀態……一切都無法掌控。」他說。這樣的無常與不可預測,使拍攝紀錄片比想像中更需要體力、技術與意志力的極限抗衡。
然而他選擇了留下。他不只拍海,他要讓台灣人看見我們腳下曾經的富饒,與如今的荒涼。
從空拍到心拍:用影像說服世界,也喚醒自己
《沉睡的水下巨人》之所以動人,不只是畫面本身的美,更在於它選擇了一種溫柔但堅定的語言。配樂由作曲家李哲藝操刀,旁白則是用深具台灣味的陳竹昇的聲音,用台語娓娓道來,不多言,卻句句入骨。
「我不想用旁白教育觀眾,我想讓他們用自己的記憶去感受。」李景白說。他相信音樂能觸動的,是更深層的感知與共鳴。
他用一種幾近詩意的鏡頭語言,把沉船從破碎的鐵塊,轉化為一座座等待理解的「生命場域」。這些畫面不再只是紀錄,而是讓觀眾與海產生情感連結的介面。
你要怎麼愛一片你從未真正看見的海?
一位觀眾在高雄的放映會上問了他一個問題:「二十年前我在小琉球參與沈放軍艦,那時那艘船滿滿都是魚,為什麼你拍到的只有空殼?」
導演一時語塞。不是不想回答,而是不忍說出那個太赤裸的答案,因為那是人類過度捕撈的證據,是我們自以為「發展」下的傲慢代價。
「台灣人喜歡吃『現撈魚』,但我們沒想過:這些體型小、五彩斑斕的魚,是來不及長大的孩子。」李景白語重心長地說。
在呼吸與水壓之間,換一種方式活著
《沉睡的水下巨人》讓我們看見的,不只是海底的殘骸,更是這座島嶼與海之間,失聯已久的情感。
李景白說拍紀錄片太燒錢,頂多賣掉房子、貸款拍片,說那不過是「把房子換成影像」,給這世上留下一種更值得的存在。「我不婚不生,那我的存在能留下什麼?」他笑著說。
他的回答,是這部紀錄片,是600多次潛水裡,他與海的對話。他讓那些沉睡的巨人,不再只是沉沒在海底的鋼鐵廢墟,而是成為島民重新思考與海共存的入口。
潛入,不只是技術,更是意志
我們無法愛一片從未理解的海,就像我們無法守護一段從未理解的歷史。
李景白用鏡頭帶我們潛入的,不是為了冒險,不是為了逃離現實,而是為了讓我們在沉靜中,學會尊重、學會疼惜,也學會重新認識我們腳下這片藍。
「當我們終於學會仰望海,我們才會真正開始學會守護它。」
→ 節目完整訪談請收聽 Podcast
《轉角幸福科技島》
→歡迎訂閱我們的YouTube頻道
《轉角幸福科技島》
#李景白 導演
#金鐘電視製作人
#水下攝影師
#侯信恩 Simon
#主持人
#楊心怡
#製作人
#轉角遇見你
#幸福小書籤
#不只是科技
#怡然心語
#水下三十米
#牽猴子股份有限公司
牽猴子電影粉絲俱樂部
水下三十米 30 meters underwater
#台灣紀錄片
#水下攝影
#海洋紀錄片
#沉船紀錄
#台灣海底世界
#水下生態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