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人民的名义》,看「人民的专利」
要说最近最火的电视剧,非芒果卫视播出的反腐剧《人民的名义》莫属,该剧拿下各项收视率第一,口碑刷遍朋友圈,以其超大的尺度反应了当今社会最敏感的话题,并借助于一帮老戏骨精彩的演出,凭借剧中敢说敢做敢表达方式而受到年龄跨度从60后至90后广大观众的热捧。相信很多人都在看都在追,我也是在追,而且很入迷!昨天,借着独酌二两小酒的微醺,在体制内从事多年知识产权工作的我以《人民的名义》,醉看了一把专利,打几招醉拳。
《人民的名义》中知识产权的那些事儿
在处理“小官大贪”的赵德汉受贿两亿的案子中,现金墙、现金床、现金冰箱等让观众目瞪口呆之余,银行工作人员现场清点赃款时的花式点钞演绎,更让观众直呼高能,银行工作人员点钞时行云流水的手法看得观众眼花缭乱,30秒内单指单张点钞数量可达190多张,多指多张接近400张,比点钞机还快。其实,各位看官可否知晓,这些花式点钞手法是能申请专利保护的!在中国专利数据库中查到,涉及点钞的专利达2493件,涉及点钞机、点钞手法、点钞液、点钞指套、点钞盒、点钞笔、点钞眼镜等等。
“达康书记”吴刚时而冷淡、时而愤慨、时而覃思、时而兴奋,再加上那欧式的双眼皮,抢戏主演陆毅成为网红,其在剧中作为新任省委书记沙瑞金欣赏的改革干将的新思路令人敬佩。“达康书记”在担任林城书记时,变废为宝,将采煤塌陷区改造成了景色优美的潘安湖,并借此建设成了CBD林立、高新企业众多的经济开发区,既可避免征用良田,还可综合利用废弃塌陷土地,给人民留下一片青山绿水,同时获得国家财政补贴。根据2017年4月1日后新《专利审查指南》,这种改造塌陷区的思路加上一定的技术方案后的商业模式,完全可以申请专利进行保护,题目可叫做《一种改造采矿塌陷区的方法》。专利授权之后,这种模式在全国推广的同时,还能再给林城带来专利许可的GDP收入。这点,不知道一心GDP的达康书记想到没有?
达康书记可否发现,光明峰项目作为省会京州市的重点推广项目,整部剧集中竟然没有出现“光明峰”字眼的宣传牌子和宣传广告,京州宣传部可谓失职!而笔者从国家商标局网站上,在45大类中均没有查到“光明峰”相关的商标,各位看官,抓紧申请!4月1日后,商标注册仅需300元!
“一一六事件”可以说是整部戏的基础,事件主体大风厂本是国企,在上世纪90年代改革中,主要采取了两种办法:引进内外资金“债转股”,就是靠社会资本收购,就是找蔡成功来经营;另外就是把股份折算给普通职工持有,也就是陈岩石的“改制”。这种改制,当时如果加上了专利技术入股和品牌经营的办法,在拆迁之后东山再起创立新的大风集团时,将会游刃有余很多:第一,如果“大风”品牌已经具有了一定的知名度,暂时没有厂房可以委托别的厂家代工;第二,如果拥有制衣行业的过硬的专利技术和设计专家,“人人能创新,个个有专利”,早就有投资人上赶着来投资了。美国可口可乐公司的总裁曾经说过: 即使把可口可乐在全球的工厂全部毁掉,凭借“可口可乐”的品牌,仍然可以在一夜之间东山再起!
如果观众具有专利分析的敏感性,应该早在第四集就已经分析出了公安厅厅长祁同伟是给丁义珍通风报信之人:向马桶扔SIM卡时的袖口镜头早就出卖了他,作为经验丰富的公安厅厅长不在机场提前设卡拦截的反常也出卖了他!至于他与高小琴、前省委书记的故事、鹰嘴峰的缉毒、高育良与与高小琴的孪生妹妹高小凤是夫妻的故事,为了避免被广大看官拍砖,笔者就不提前剧透了。
让专利以“人民的名义”存在并发展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成功,毫无疑问,正是借助了“人民的名义”。
专利方面,2016年,国家知识产权局共受理发明专利申请133.9万件,同比增长21.5%,连续6年位居世界首位。截至2016年底,我国国内(不含港澳台)发明专利拥有量共计110.3万件,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8.0件。我国也提出了万人12件有效发明专利的“十三五规划”……这些布局,俨然已经将大家眼中的“小众”专利赋予了“人民的名义”,将来人人都是发明家,人人都来申请专利,可是老百姓发现自己对于专利的认识并没有质的提高,难道人民大众又只是 “被发明”“被专利”“被平均”了而已?难道像大风厂的员工一样,虽人人持股,但是没有任何权利?
1、“大众专利”热情高,真正普及时日早
英国靠《专利法》来保护和鼓励发明并大力发展相应的国家实施战略,发动英国全体公民人人都来搞发明创新,先后推动了两次工业革命,使英国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科技型工业国和军事强国。其他如法、德、意等国家也与英国一样取得了成功。美国向英国学习,依靠《专利法》和一套较完整的专利立国战略,激发全体美国人民人人都来搞发明创新,终于使美国成为了以大量原创发明为基础的当今世界最强大的现代科技工业强国。
早在1981年,钱学森就提醒大家要注意:《专利法》仅是立国致富的必要条件之一,更重要是建立相应的很科学的“专利立国和兴国战略”,而且还必须作为国家级的最高发展战略并坚决执行,否则《专利法》也是没有大用的。
之前很长一段时间内,在中国,发明专利申请的大户主要有三个,一个是外企,第二是大型国企,第三是国内科研机构和高校。外企申请量大,只能说明国外投资机构对于庞大中国市场的觊觎;国企、高校、以及研发机构的大部分专利申请,恐怕与“工分”“职称”“任务”不无关系,其低于5%的专利转化率也间接说明了这点。
2016年,我国发明专利申请受理量排名前十位的国内(不含港澳台)企业依次为:华为技术有限公司(4906件)、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4405件)、乐视控股(北京)有限公司(4197件)、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3941件)、广东欧珀移动通信有限公司(3778件)、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3569件)、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3299件)、北京小米移动软件有限公司(3280件)、努比亚技术有限公司(2912件)、国家电网公司(2784件)。
从2016年的专利申请受理量前10名来看,民营企业占到了7家,专利申请和授权量原本很弱的众多民营企业异军突起,很快就超过了拥有众多大型研发机构的国有企业,这本身就说明了社会资本参与创新和专利热情的增加。但是,让专利从阳春白雪的“象牙塔”“研究所”中走出来,成为下里巴人街头巷尾热议的话题,甚至让“中国大妈”都会也关注专利和商标买卖,知识产权毫无疑问也会迅速在普通大众间普及成功。
2、“万众专利”孤芳赏,“万众创新”假象藏
近些年国家政府一直不断加大对科研的投入,计划令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到2020年占到国内生产总值的2.5%,有效发明拥有量达到万人12件。
然而,检视这些专利申请数据,我们还是会看到专利申请与创新能力之间的巨大差距。尽管中国的专利申请量第一,但在汤森路透去年年底发布的“全球创新企业百强名单”中,罕见中国公司的名字。
更让人担心的是,如果突飞猛进的专利申请与授权量成为衡量国家创新能力的最重要的指标,那无疑将会造成一种有关国家创新能力大幅度提升的假象。这一假象也有可能直接影响到相关宏观政策的制定。
因为,中国长期以来众所皆知的科研成果转化效率低(10%左右),如果用专利来表示,实际上也就意味着这些绝大多数专利并没有得到转化,只是躺在专利数据库中睡大觉。
所以,虽然基于“人民的名义”专利申请和专利普及是个好事,但限于专利的创新可能是个假象,而只有有了专利又能转化创收,在“万众创新”的同时能够基于专利“大众创业”,即人人能够参与专利来获利,来促进生产力的大幅度提高,既可以使闲置的专利能够转化为社会生产力,缓解就业压力,又可以进一步加强全民申请专利的积极性,从而可以进一步提升我国的核心竞争力。
具体而言,可以尝试这样做:
第一,强调“专利立国”的本质,将创新所需的人、财、物用专利作为载体串成一条线,让专利成为“达康书记”为GDP代言;
第二,通过专利运营,建立专利强势参与、可持续发展、可获利的超级创新商业模式,鼓励民间资本进入;
第三,政策鼓励用专利布局、专利战构建全民“创新利益链基石”;
第四,“矫枉不在于过正”地促进全民专利技术产业化、市场化、资本化;
第五,降低政策、资金和技术门槛,建立专利全民化可操作地标准化流程;
第六,多中选优,重点扶持,重在转化。
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基于“人民的名义”的专利。
来源:IPRdaily中文网(iprdaily.cn)
作者:董新蕊 《专利三十六计》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