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胡广欣
音频/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吕航
周杰伦鸽足六年的新专辑《最伟大的作品》终于是在7月15日晚21时30分上线,“难听”和“好听”两个截然相反的相关词条同时冲上微博热搜。有人真情实感高唱赞歌,也有人批评其“嗓音大不如前”“创作能力下降”,两种相反的态度其实都不新鲜。而在这两极中间,还有一种更主流的观点,那就是只要他还能继续唱歌,我就满足了。
在互联网上,周杰伦拥有不可思议的路人缘。一向苛刻的网友,大多纷纷在他面前露出姨母笑,对他报以最大的宽容。2022年的周杰伦,既是华语黄金时代的活化石,又是互联网时代的吉祥物。两个截然相反的身份在他身上得到了离奇统一。
周杰伦出道的千禧年前后被网友成为“神仙打架年代”,而周杰伦之所以能成为“神中之神”,便在于他彻底打破了华语流行乐坛的固定程式,带来一种全新的听感:他将说唱、R&B、摇滚、中国风、华语抒情等音乐风格融为一炉,《忍者》《最后的战役》《印第安老斑鸠》等选材多样、画面感极强的歌曲,更是称得上用音乐表现的“类型小说”。同时,他又站在传统唱片工业和传统媒体的余晖之中,互联网已经兴起但又远远不如现在发达,既能保证周杰伦的音乐传播得更广,又不会像现在一样淹没在爆炸的海量信息中。他也因此成为了最后一个能够形成人们集体记忆的天王。
可以说,周杰伦的存在,既是华语流行乐坛曾经辉煌的见证,也是“80后”“90后”这群网络主流使用者青春的记忆。他积累下的作品和声望,足以让其骄傲一辈子——出道22年,他一共抱走了15座金曲奖奖杯,当中包括4个“最佳华语专辑”奖和2个“最佳男歌手”奖。如此亮眼的实绩,是周杰伦享有“豁免权”的根基:他可以骄傲地说自己“16年前写的歌,到现在还在流行”;也可以在不发专辑的六年里“不务正业”地当导师、打游戏、环游世界。
但周杰伦也并非一直如此淡定。自他出道以来,“周郎才尽”的声音便不绝于耳;近五年来“00后”等更年轻的观众崛起,周杰伦也亟需跟他们建立联系。无论是有意还是无意,周杰伦的确通过数次互联网事件完成了与新世代的接轨。而周杰伦既有身材日渐圆润、偏爱粉红色和奶茶的可爱一面,又有着对音乐绝对自信的一面。这样的反差萌,让他轻易地融入了当下娱乐至上的互联网文化。
另外,当一部分歌迷批评周杰伦歌曲“低幼化”“不思进取”的时候,周杰伦早已完成了一次音乐形象的再生,这种形象与其网络人设是一致的。存在于《以父之名》《龙卷风》当中的苦闷天才早已远去,取而代之的是《告白气球》式的小甜歌,或是如《不爱我就拉倒》《说好不哭》等“直男情歌”。
某种程度上,周杰伦是幸运的:年轻时的他通过《菊花台》《青花瓷》等中国风歌曲与上一代达成和解,如今又以“小公举”“喝奶茶”等“萌化标签”讨好了新一代网络原住民。
再说回周杰伦这张新专辑,《最伟大的作品》毋庸置疑是他本人乃至整个华语乐坛“最卖座的作品”。专辑于7月15日21时30分抢闸上线,当晚的内地数字专辑销售额已经破亿元,成为内地数字音乐史上首张销售金额破亿的专辑。
不过 ,尽管周杰伦在MV和歌词里让自己与达利、常玉、莫奈等人比肩,但大概没有多少人会真的认同这是周杰伦“最伟大的作品”。尽管周杰伦仍然能写出好听的旋律线,但《最伟大的作品》所收录的12首歌,从创意、编曲和音色上,已经难以让“见多识广”的听众眼前一亮。
但很多网友仍然愿意对周杰伦宽容。对于那批逐渐步入中年、经历过社会捶打的歌迷们而言,他们似乎越来越理解偶像的选择——做一个“老婆孩子热炕头”的普通中年人又有什么不行的呢?只是,这样的周杰伦又离“伟大”更远一点了。
编审|王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