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春节,杭州台搞事情了!《杭州新闻联播》创新使用AI数字人进行新闻播报,并且做到了零失误率!网友直呼“比人类还稳”,更有播音系学生连夜改考研志愿,网络评论区秒变大型焦虑现场。但也有传媒领域专家指出,认为人工智能会替代真人主播是杞人忧天。
实际上,这些年从一些机构媒体推出的AI主播,到自媒体领域的AI数字人,AI主持人早就开始出现。那么,真人主播的“黄昏”,真的来了吗?
的确,相比真人主播,AI主持人有着一系列显而易见的优势。比如,AI是24小时卷王,能最大程度克服环境、时间等对新闻播报的条件限制;更是生僻词辨认“冠军”,再拗口的专业术语,它都能秒变播音腔!它还是表情管理大师,能永远保持“新闻联播式微笑”,绝不笑场。所以,未来AI主持人在更多领域被“应用”,必定是大势所趋。
那有人就要问了,难道真人主播真的要“凉凉”?传媒大佬们集体摇头!不信,咱们看看这些名场面:
汶川地震时央视主播哽咽到说不出话,观众跟着泪崩——共情力,AI学不会!
某晚会突发停电,主持人即兴来段单口相声救场——临场反应,AI玩不转!
“段子手”朱广权的顺口溜式新闻播报——创意输出,AI搞不定!
所以,说到底,真人主播到底会不会被AI“替代”,未必是由未来AI技术的发展决定,而在于真人主播到底能否展现出更多独属于“人”的比较优势。
真人主播只是一个能“念好台词,说好普通话,有个好学历、好模样”的“读稿机器”吗?如果答案是,那么大量真人主播被AI代替,就是一个大概率的事情。但是,在一个正常的社会中,主播本身属于“人文工作者”,他们身上有严谨、理性的专业素养,更有满满的亲和力和人文关怀——这一点,恰恰是AI主持人没法真正代替的。
事实上,包括主播在内,AI在绝大多数行业所代替“真人”的部分,都应该只是工具属性,而不是“人之为人”的特有价值。所以,面对AI浪潮的席卷,与其焦虑会不会被AI所代替,不如关注与AI相比,人的真正价值和尊严到底在哪。如果只是从工具属性来理解一份工作的价值,或者说,某一份工作只剩下工具价值,身处其中的人也完全变成了“工具人”,那么他被AI抢走“饭碗”,是必然的。认识了这一点也就能明白,越是在AI普及的时代,越需要重视还原和提升“人”的价值,呼唤人文精神的回归。
AI技术的加速演进,到底会给未来人类社会带来怎样的图景,目前还难有清晰的预期。但可以肯定的是,自己的工作如何不被AI替代,注定是一个将会长久困扰不少人的社会话题。在这一进程中,每个行业和职业的价值都将被重估。
你觉得真人主播会被AI取代吗?欢迎在评论区和我们互动。
文案|朱昌俊
出镜|姜雪媛
拍摄|彭泽祥 唐德荣 王仲贤
剪辑|林丹丹 彭灏明
责编 | 郑宗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