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ign up to save your podcasts
Or
冊府元龜有關唐太宗縱囚一段原文是目前認為可能最接近史實的敘述,又可以分為兩件事,首先是:
貞觀六年十二月辛未,太宗親錄囚徒,多所原宥。見死罪者,憫之,放歸於家,限至來秋即戮。
這是唐太宗縱囚原始事件,但沒有人數,只有太宗親力親為,憐憫死囚,約定放走後一年回來受死。第二部份是:
乃敕天下死囚,皆放令入京,並依期而集。於是天下死罪囚三百九十人皆釋禁,自至朝堂,不勞督領,一無逃散。太宗感其奉法,竟盡赦之。
這一段可能是一年後日期到了,命令去年放回老家的390名死囚在期限內回到長安,但「自至朝堂,不勞督領」八個字很關鍵,看字面很像是這390人在沒有戒護之下,自己坐車坐船來到京師的,很難想像,也有學者說剛好相反,地方官一直督領到京師宮外,再讓他們自至朝堂,一人不少。到底路途中有無監管,不得而知。
唐太宗是看過改過史書的,由貞觀九年始,唐太宗就多次要求看起居注,對於玄武門之變的記載,也下過指導棋,所以現在看到的初唐史料,都是唐太宗有意留下給後人讀的。
儒家講究「倉廩實而囹圄空」,東漢以來,監獄人數多寡常被視為政績的重要指標,倉廩實不可能說有就有,囹圄空很簡單,命令就是,又可宣示德政,就成了官方有意運用的手段。
kueisc8030@gmail.com
冊府元龜有關唐太宗縱囚一段原文是目前認為可能最接近史實的敘述,又可以分為兩件事,首先是:
貞觀六年十二月辛未,太宗親錄囚徒,多所原宥。見死罪者,憫之,放歸於家,限至來秋即戮。
這是唐太宗縱囚原始事件,但沒有人數,只有太宗親力親為,憐憫死囚,約定放走後一年回來受死。第二部份是:
乃敕天下死囚,皆放令入京,並依期而集。於是天下死罪囚三百九十人皆釋禁,自至朝堂,不勞督領,一無逃散。太宗感其奉法,竟盡赦之。
這一段可能是一年後日期到了,命令去年放回老家的390名死囚在期限內回到長安,但「自至朝堂,不勞督領」八個字很關鍵,看字面很像是這390人在沒有戒護之下,自己坐車坐船來到京師的,很難想像,也有學者說剛好相反,地方官一直督領到京師宮外,再讓他們自至朝堂,一人不少。到底路途中有無監管,不得而知。
唐太宗是看過改過史書的,由貞觀九年始,唐太宗就多次要求看起居注,對於玄武門之變的記載,也下過指導棋,所以現在看到的初唐史料,都是唐太宗有意留下給後人讀的。
儒家講究「倉廩實而囹圄空」,東漢以來,監獄人數多寡常被視為政績的重要指標,倉廩實不可能說有就有,囹圄空很簡單,命令就是,又可宣示德政,就成了官方有意運用的手段。
5
22 ratings
kueisc8030@gmail.com
冊府元龜有關唐太宗縱囚一段原文是目前認為可能最接近史實的敘述,又可以分為兩件事,首先是:
貞觀六年十二月辛未,太宗親錄囚徒,多所原宥。見死罪者,憫之,放歸於家,限至來秋即戮。
這是唐太宗縱囚原始事件,但沒有人數,只有太宗親力親為,憐憫死囚,約定放走後一年回來受死。第二部份是:
乃敕天下死囚,皆放令入京,並依期而集。於是天下死罪囚三百九十人皆釋禁,自至朝堂,不勞督領,一無逃散。太宗感其奉法,竟盡赦之。
這一段可能是一年後日期到了,命令去年放回老家的390名死囚在期限內回到長安,但「自至朝堂,不勞督領」八個字很關鍵,看字面很像是這390人在沒有戒護之下,自己坐車坐船來到京師的,很難想像,也有學者說剛好相反,地方官一直督領到京師宮外,再讓他們自至朝堂,一人不少。到底路途中有無監管,不得而知。
唐太宗是看過改過史書的,由貞觀九年始,唐太宗就多次要求看起居注,對於玄武門之變的記載,也下過指導棋,所以現在看到的初唐史料,都是唐太宗有意留下給後人讀的。
儒家講究「倉廩實而囹圄空」,東漢以來,監獄人數多寡常被視為政績的重要指標,倉廩實不可能說有就有,囹圄空很簡單,命令就是,又可宣示德政,就成了官方有意運用的手段。
9 Listeners
258 Listeners
145 Listeners
125 Listeners
712 Listeners
59 Listeners
598 Listeners
223 Listeners
170 Listeners
37 Listene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