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鶯歌陶瓷博館的Podcast! 在本頻道的四個單元中,你可以聽到當期展覽、藝術創作、文創產業經營及生活美學等主題。目前每個月初更新一次,請準時於週三晚上7:00收聽喔。
【展覽說故事】
當期展覽分享。邀請參展藝術家和相關領域來賓暢談展覽與作品背後的精彩故事。
【米博士的藝術診聊間】
藝術創作分享。探索藝術家的作品、創作與內心世界,並
Share 藝術開麥拉
Share to email
Share to Facebook
Share to X
本集邀請陶藝家林宗誼,他是林窯二代。林窯由林敏明與余淑麗於1976年創立,專精於大型手拉坯陶瓷,早期仿製中華傳統青花、鬥彩、粉彩、廣彩,後期則轉向日本伊萬里燒、薩摩燒的製作,廣受外銷市場及收藏家青睞。林宗誼雖然出自窯場世家,但他的創作風格不斷演變,近年來特別專注於實用陶肌理質感與釉色的探索,展現創作的自由與無限可能。一起來聽聽他如何在陶藝創作的路上,找到自己獨特的藝術語彙!
⭐️在今天這集節目,你可以聽到:
-80年代爸媽的陶瓷工廠外銷闖出一片天
-鶯歌仿古系列的產品熱銷到人人都賺到錢
-搶窯搶到送到國外的客戶手上作品竟然還是熱的!
-移民加拿大的英語大挑戰!!
-在國外唸書藝術的氛圍讓自己的能力瞬間UP!!
-參加「新百壺計畫」半年完成700支茶壺,竟然被退一半
-精準到連破損的壺蓋都可以重新做一個補回去
-茶壺製作的靈魂是?
-紅玉才是茶藝界的大魔王阿
-來聽聽近期陶藝市場發展吧!
留言告訴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kpm2ndkb9nwg08201sq8o67c/comments
本集展覽說故事邀請到薛瑞芳老師來分享灰釉的歷史與應用的技術,以及他自數學系畢業後由航空業的品管工程師到研究窯爐進入陶瓷領域的人生經歷。作為國內釉藥領域的權威,薛老師繼2003年出版《釉藥學》後,在2020年又出版《灰釉-植物灰的故事與應用》一書,都已成為陶瓷工作者及陶瓷相關科系學生的重要參考書。而這本書也是陶博館2024年「流光-植物灰釉特展」的發展依據,薛瑞芳老師鼓勵聽眾多閱讀學習不同領域的知識,也歡迎大家把握展期到陶博館欣賞灰釉之美!
在今天這集節目,你可以聽到:
-灰釉悠久的歷史及其在陶藝中的應用
-火燒眉毛的經驗也能推動陶藝技術的發展?
-小時候跟父親說絕不當老師,想不到現在成為大家的釉藥老師
-因為喜歡動手做,當兵時幫忙修戰鬥機,意外獲得外商高薪工作
-從事教育就像做陶,需要根據個體特性進行調整
-不管是修飛機、窯爐還是調配釉藥,安全第一!
-期許大家都能找到屬於自己的釉色
留言告訴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kpm2ndkb9nwg08201sq8o67c/comments
本集展覽說故事邀請到陶博館當期特展《流光—植物灰釉特展》的策展人王怡文來跟我們分享本次展覽的策展理念!擁有豐富策展經驗的怡文,擅長以細膩的角度觀察作品與藝術家的關係,並以展示的呈現帶領觀者進入不同的時空,她認為每個藝術家在歷史的流脈裡就像是銀河裡的星辰,散發獨特的光彩,透過怡文在本集節目的分享,期待大家親自到展場領會灰釉之美時也能更有感!
在今天這集節目,你可以聽到:
-「流光」不只呈現釉色之美,也象徵灰釉整體發展的豐富多變
-典藏品不斷地在不同的展覽脈絡中被重新認識是重要的!
-創作者將能量留在作品上,期待大家找到與他共振的頻率
-做展覽最有趣的地方是不斷地透過藝術家看到新的世界
-灰釉像是一個來自遠古時代的神祕老者
-陶藝創作的偶然性就像命運?
留言告訴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kpm2ndkb9nwg08201sq8o67c/comments
「藝術開麥拉」推出新單元「陶博任藝門」啦!
「陶博任藝門」邀請來自世界各國前來陶博館駐村創作的藝術家,分享不一樣的創作文化背景,各自對陶藝的熱愛。
本單元的首發,由米博士和來自塞爾維亞的約瓦娜.查沃洛維奇暢聊。2024年1月至3月間在陶博館駐村約瓦娜,從小都在貝爾格勒生長與求學,畢業後跟好友們組成工作室,以販售紀念品與餐具維生,為了要讓自己的生活與創作能夠成長,約瓦娜藉在好友們的幫助募資加上貸款之下,2018年遠赴日本知名的多治見市陶瓷設計與技術中心(ISHOKEN)進修。雖長時間在日本生活,卻感到格格不入,最後因學習茶道,才深刻認識日本文化。進修結束後回到塞爾維亞,發現跟朋友合租的工作室空間越來越不夠用,想藉由出國駐村來改善自己的創作環境,在指導教授推薦之下,她申請並獲選為陶博館2024的駐村藝術家。
在今天這集節目,你可以聽到:
-薄薄的瓷土也能做大型雕塑?
-瑜珈球除了練瑜珈,也是做陶的好幫手
-製作大型雕塑的動力源自於勇於挑戰型的靈魂
-破碎成為作品特色?
-塞爾維亞的陶藝發展?
-沒錢也要想辦法出國!!
-在日本多治見市陶瓷設計與技術中心3年的甘苦談
-在日本生活後,才發現文化的水土不服
-最喜歡台灣的命理文化?
-第一次上臺演講示範就獻給台灣
個人網站:https://jovanacavorovic.com/
IG:kerakeza
留言告訴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kpm2ndkb9nwg08201sq8o67c/comments
來自馬來西亞的李思樺,從小喜歡繪畫,在家鄉習畫11年,受臺灣的藝術教育環境吸引,決定來臺就讀臺北教育大學,開啟多元學習思考的方式。原本專攻平面繪畫,大二選修陶藝課,開始陶藝的旅程,畢業後繼續在南藝大研究所深造,打開國際視野。她透過自創的神獸,表達一種身心的匱乏感,試圖透過陶瓷的多重彩繪作為心靈的寄託。來聽聽李思樺如何專注於藝術創作,在一邊工作的生活中堅持不懈參加競賽與展覽,終能蛻變為專職陶藝家的旅程吧!
⭐️在今天這集節目,你可以聽到:
-從小立志就要當畫家!?
-臺灣的藝術環境很優渥?
-高中成績,除了中文跟美術課,其餘只能用「悲壯」來形容!
-疫情影響?離鄉背井3年
-用神話與動物的拼接方式傳達匱乏感
-大二選修陶藝課才開始陶藝的旅程
-追求完美,作品不計成本的重複燒製
-手塑或注漿的成形理由?
-彩繪一隻鳥需要一個月!?
-水性跟油性釉上彩的差別?
-造形與彩繪的平衡拿捏的學問?
留言告訴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kpm2ndkb9nwg08201sq8o67c/comments
陶瓷彩繪師張美雲從小喜歡繪畫,復興美工畢業後到家鄉的市拿陶藝,專職青花瓷繪製,磨練出深厚的彩繪功力。因為生育離開公司,開始接案型態的工作,其後因為中國大陸大量便宜的仿古瓷器進入市場,開始思考轉型。
特別擅長工筆畫,對傳統圖樣有非常專業的認識,參考明朝的法華彩,自己研發美湛雲瓷技法,讓不同的元素融合構成美輪美奐的圖形。作品風格深獲市場肯定,先後接到酒廠與購物臺的大量訂單,奠定了堅實的事業基礎。來聽聽張美雲老師如何養成專業、如何面對生活與市場變化轉型,孜孜不倦畫出一片自己的天空吧!
⭐️在今天這集節目,你可以聽到:
-專攻「法華彩瓷」的大師來啦
-花三年的時間研究失傳的「法華彩瓷」
-擁有超能力,融合「龍」、「牡丹」、「魚」與「水」等圖樣構成花瓶上的畫面。
-作品〈雙福瓶〉10件只取1件的高難度?
-鎏金分為亮金跟霧金?跟釉藥有點關係?
-在市拿陶藝開始陶瓷彩繪的奇幻旅程!
-創業維艱,一年365天都窩在工作室裡。
-忠實藏家的瘋狂收藏?
留言告訴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kpm2ndkb9nwg08201sq8o67c/comments
傳承鶯歌窯業老字號新太源/新太原家族的優良事業家血統,王品正幼年在家裡產線養成認真工作的習慣,年紀輕輕就到美國、中國大陸闖蕩,在服飾業已有很好的資歷,回到家鄉,在全球化的浪潮下,思考鶯歌在地產業的轉型,也對這個家族立基的地方有很多的期許和付出。因為想休息而學烘焙,反而開啟創業的契機,為疫情期間缺工作的朋友,創設高質感的點心品牌ESÜWA肉桂捲網購事業,始於陶瓷卻不侷限於陶瓷,為陶瓷老街增添一縷可口的香氣。來聽他如何用渾身的經營管理專業,最真誠的心對待產品、員工和顧客,把經營事業當成創作藝術品的想法吧!
⭐️在今天這集節目,你可以聽到:
-肉桂捲也跟鶯歌在地工廠有點關係?
-新太原vs新太源?!
-因電磁器的大量生產,才慢慢開發自己的釉下貼花
-300多年前王氏家族就落腳在鶯歌啦!
-家族工廠轉型觀光,因而改變鶯歌的面貌
-從小在國外唸書,最後竟然往服飾業發展
-來聽聽管理者對於人力與資源規劃的看法?!
-肉桂捲與陶土有連結?
-疫情意外讓ESUWA的誕生!
留言告訴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kpm2ndkb9nwg08201sq8o67c/comments
挾著2023年高雄獎得主的氣勢,年輕的蔡佳宏也獲選陶博館與奧地利格蒙登陶瓷學院合作的駐村交換計畫,在2023年9月至11月間進駐格蒙登─奧地利的傳統陶瓷城創作,埋首做陶之餘,也非常認真地記錄訪視,為我們開箱這個新開啟的駐村計畫。來聽聽她分享孤身闖蕩這個絕美小鎮,體驗當地陶瓷文化,以及自己的創作演進歷程吧!
⭐️在今天這集節目,你可以聽到:
-想回到創作狀態才決定要申請駐村!
-如迷宮般的格蒙登觀光工廠
-奧地利的格蒙登工廠與上奧地利博物館群的關係是?
-在500年的工廠裡製作大型雕塑?
-格蒙登的農夫市場真的是超有趣!
-塑膠軟管彩繪坯體的神奇技術!!
-格蒙登的餐具竟然是人人手中一組?
-釉藥也可以層層疊出一片天?
-1件作品可以用到20幾種不同釉藥
-三個月在國外駐村的挑戰是?
-高雄獎首獎幕後甘苦談!
留言告訴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kpm2ndkb9nwg08201sq8o67c/comments
承襲父親來自南投窯業的扎實成形技術,求學過程選擇化工科,鑽研千變萬化的釉藥,補修陶藝的知能。除了在學校不藏私的教學、設計製造實用器皿,也攻讀工藝設計的碩士,銜接當代藝術創作。來聽聽陳元杉老師如何從父親的陶工小助手,成長為陶瓷老師、陶藝碩士,同時更在商品設計與藝術創作方面努力突破的陶藝人生吧!
在今天這集 #探索三鶯 你可以聽到:
-我們是從南投水里起家的啦
-我爸是鶯歌有名的拉坯師傅!
-當年的拉坯師傅薪水真的是高得嚇人!
-拉坯成形150公分的大盤子!?
-拉坯拉高的秘訣跟手擠坯有關?
-吃飯吃得快,只為了多做幾件作品拿去賣
-國小四年級就開始拉坯巡演
-拉大型坯的秘訣?
-陶博館大門的館徽是陶瓷做的?!
-家族企業營業優勢?
-攻讀碩士的目的?
留言告訴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kpm2ndkb9nwg08201sq8o67c/comments
在股票狂飆的年代從事室內設計,忙到在案場牆上畫設計圖,卻在股市崩盤後毅然決然出國追尋藝術的奧妙。從挖土、配土的基礎工程,到天馬行空的藝術論述,都在留學期間打下扎實的根基。回國後再從創作轉換為教職,為陶藝教育奉獻了25年,來聽聽廖昱誠如何在轉換戰場中一本對藝術的初衷,兢兢業業學習、創作與作育英才的精采人生。
在今天這集節目,你可以聽到:
-出國唸書源自於室內設計產業的沒落
-托福考的英文離生活應用很遙遠
-曼哈頓果然是藝術充電的好地方!
-出國後才對陶瓷有全新的觀點
-沒有網路的時代,我每周都會寫信回家
-從美工科轉戰陶工科,陶藝基礎一切都要從頭來
-技術檢定大不易,石膏翻模重點一次報給你知!
-最早的師徒制教學就在鶯歌高職啦!
-出國是邁向生活獨立最快的方式
-教學就是須要有熱情
-25年的通勤人生,見證了鶯歌美好的發展
留言告訴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kpm2ndkb9nwg08201sq8o67c/comments
The podcast currently has 111 episodes available.
665 Listeners
289 Listeners
165 Listeners
35 Listeners
16 Listeners
582 Listeners
299 Listeners
164 Listeners
456 Listeners
319 Listeners
13 Listeners
105 Listeners
185 Listeners
46 Listeners
5 Listene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