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gn up to save your podcastsEmail addressPasswordRegisterOrContinue with GoogleAlready have an account? Log in here.
他們原是香港人,也是台灣新住民,從政治、經濟、社會、文化及歷史等多元的角度,帶領聽友們遊走台港兩地,從而瞭解台灣、觀察香港,透視兩地社會特色。節目秉持知性和感性並重的風格,深入淺出的介紹方式,剖析新舊香港移民心裡面的兩個家,形式採用雙主持對談,偶爾也會訪問特約來賓。░聽友來信☀FaceBook▸... more
FAQs about 715公里之間(華、粵):How many episodes does 715公里之間(華、粵) have?The podcast currently has 225 episodes available.
September 14, 2024檢視2008年以來台港澳三地關係的得失變遷2008年5月20日馬英九先生宣誓就職中華民國總統,8月海基會董事長江丙坤訪問香港,10月民進黨籍高雄市市長陳菊獲准入境香港,得以推銷觀光旅遊業。同年12月15日,兩岸實現兩岸直航和常態包機,諸如上海至台北航班最快只要82分鐘就可完成整個飛行,為首條使用北航線的航班。2011年7月15日起,「中華旅行社」改名為「台北經濟文化辦事處」;香港與澳門兩地特區政府也在台灣設立「經濟貿易文化辦事處」,在在顯示台港澳三地關係踏上新的台階。然而2016年蔡英文執政以後,先有香港反修例運動爆發,繼之以新冠疫情肆虐,加上2020年港版國安法強行通過,陸委會組成「香港人道援助關懷行動專案」,並成立專責辦公室「臺港服務交流辦公室」加以運作,台港澳三地關係全面急凍。2020年7月,台北經濟文化辦事處香港辦事處代理處長高銘村效期屆滿準備續簽,遭到港府要求簽署一中承諾書,高銘村當然拒絕,使得簽證無法延期,7月16日高銘村返回台灣。7月20日台灣推出反制措施,在香港駐台辦事處人員工作簽證期滿時,不會續發簽證。2021年5月18日,香港政府無預警關閉駐台辦事處,澳門政府也於6月19日起暫時停止其在臺辦事處運作。 目前香港辦事處只有當地僱員進行營運工作,而澳門辦事處則剩下2位陸委會派駐人員,今年6月起,陸委會更提高對陸港澳旅遊警示至橘色燈號。當前台港澳三地關係儼然降到冰點。...more30minPlay
September 07, 2024從IPAC第四屆臺北峰會談聯合國大會第2758號決議案「對中政策跨國議會聯盟」IPAC 成立於2020年6月,是一個由41個國家、逾250位跨黨派國會議員組成的民主聯盟。其宗旨是促進理念相近國家的民意代表合作,共同改革民主國家與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互動方式,包括通過立法要求中國遵守國際規範、全球安全及普世人權等,在國際上具有深遠的影響力。今年七月底在臺北舉行的第四屆峰會以「臺海和平與穩定」為主題,邀請總統賴清德和副總統蕭美琴發表演說,並設有「台灣場次」(Taiwan session),針對北京曲解聯合國大會第2758號決議進行反制。峰會的標語「團結一致,捍衛自由,當仁不讓」(United, Protect, Lead)彰顯了IPAC全球會員對維護民主自由價值的堅定決心。在IPAC主席暨德國綠黨議員包瑞翰(Reinhard Bütikofer)主持下,IPAC因應聯大第2758號決議文而提出典範決議。IPAC決議指出,聯大第2758號決議僅原則性地代表中國在聯合國的代表權,並未提供「一中原則」的國際法依據。該決議並未禁止台灣參與國際組織,也不影響其他國家對台關係的主權選擇。決議並要求,立即糾正全體台灣人缺乏有效參與聯合國機構的問題,敬請各位準時收聽本集節目!...more30minPlay
August 31, 2024Z世代的工作觀與職場生態1997年後出生的Z世代,已有超過150萬人踏入職場,他們顛覆X、Y世代工作觀,甚至引發上世代主管們的集體焦慮。Z世代追求工作生活平衡,勇於表達自我,不畏權威,加班先問意義,拒絕爆肝,不談愚忠憨誠,福利要有心理諮商⋯⋯根據主計總處統計資料,台灣2023年下半年職缺率是5.42%,創下歷史新高,好讓Z世代掌握人力市場供需的有利高點。本集節目將探討Z世代的工作觀,進而勾勒未來的職場生態,Z世代積極發聲,和對於工作態樣的重新想像,正一步步挑戰舊有的勞動思維,改革根深蒂固的職場管理陋習。...more30minPlay
August 24, 2024淺談香港的經濟前景自2019年以來,香港社會遭到來自內外因素所逼迫,外部環境計有:中美貿易大戰、新冠疫情肆虐全球、烏俄戰爭、中東地區衝突加劇、世界性通貨膨脹⋯⋯等,而內部因素則是反修例運動爆發、港版國安法實施、外國移民潮湧現、基本法第23條立法⋯⋯等。究竟香港能否維持世界金融中心的地位?還是淪為大灣區經濟圈的一分子?新加坡是否能夠後來居上,取代香港的國際金融業務?還是國內外的資金終將回流香江?且聽節目主持人深入淺出的論述吧!...more30minPlay
August 17, 2024中元普渡談民俗台灣民間常稱農曆七月為「鬼月」,而關於鬼月的由來有多種傳說:一、傳統道教信仰中,三界公的中元地官大帝誕生於農曆七月十五,為了讓在地府受苦的孤魂野鬼能享受一個月的香火、賜食與接受超渡,七月初一開啟地獄門,至月底三十方休,靈體才返回地府。為呼應地官的慈悲之心,道教信眾廣設香火、祭典,並舉辦法會,以誦經、作法,來超渡各方好兄弟。二、佛教釋迦牟尼的神通第一弟子目犍連以神通能力到達餓鬼道,見母親身受餓鬼之苦,最終借十方眾僧威神之力使母親解脫。漢傳《目連救母》故事最早起源於《盂蘭盆經》,七月半遂成為盂蘭盆節,鬼月普渡餓鬼,以消災避禍。三、遠古時代,每到農曆四、五、六月時天氣濕熱,病毒滋生、蚊蚋蟲蠅肆虐,當時衛生條件不佳,百病叢生,傳染病橫行,夏天染病的人多撐不過七月,致使死亡者眾,七月遂成為最受敬畏月份,在迷信心態下,只要準備豐盛祭品祭拜餓鬼,當可消災避禍。此外,本集節目將進一步介紹當代華人社會與亞洲各國的鬼月習俗,以及農曆七月的民間禁忌。台灣諺語有謂:「有燒香有保庇,有食藥有行氣。」大家可得準時收聽,以求祈福赦罪,慎終追遠,普渡眾生,消災解厄。...more30minPlay
August 10, 2024戀人情話度七夕七夕,又名乞巧節、七巧節、七姐誕、七娘生,發源於西周,最早可能追溯至春秋戰國時期。在古代七夕並非情人節,而是古代女子為了祈求智慧的日子!古代女子會在七夕這天祈求獲得出色的手藝,希望能夠找到理想中的伴侶。而眾所周知的「牛郎織女」傳說,更是賦予七夕浪漫色彩的故事。牛郎與織女彼此深愛卻無法相見,只能在每年農曆七月初七,在鵲橋相會,而這個故事將七夕昇華為現在的東方情人節。節目主持人Pat和朱 Sir帶聽友們弄清楚七夕在華人社會和亞洲各國的習俗,以及七夕當天的8大禁忌,最後並闡明七夕在現代社會的意義,歡迎大家準時收聽喔!...more30minPlay
August 03, 2024台灣酪農產業的現況、挑戰和未來台灣乳業起源於 1896 年,日本人引進了洋種乳牛,所生產的鮮乳主要供應給日籍傷兵作為補充營養之用。二次大戰後,政府為了振興農村經濟,選定土地貧瘠的區域,輔導成立酪農專業區,但當時因乳牛飼育的專業技術不足,年產乳量較少。為了加速台灣乳業的發展,1972 年從紐西蘭優質荷蘭種乳牛分配到各酪農專業區,導入人工授精與平衡日糧等技術,輔導民間乳廠提升乳品加工技術,並由政府輔導牧場與乳品加工廠訂定供應契約,以穩定乳業產銷。在政策推動與酪農傳承下,酪農戶逐漸因聚集經濟而座落於特定的區域,形成了「四大酪農區」,分別為:雲林崙背區、彰化福寶區、台南柳營區、屏東萬丹區,每個酪農區皆有其發展歷史與特色。然而近年來新冠疫情造成全球航運一度停擺,更令運費一飛沖天;俄烏戰爭的爆發使得油電價格飆漲,飼料和穀物的價格狂升;台紐經濟合作協定去年生效,明年來自紐西蘭的液態鮮奶將會全面免除關稅,在在考驗台灣酪農產業的未來發展。面對產業危機,我們欣見農業部和台灣休閒農業發展協會的努力,致力推動多樣化的食農教育,四大酪農區也開始輔導小農們創造自身的品牌,以及獨特的動物福利價值與風味,好讓台灣酪農不要斷根,進而令更多台灣人認識台灣乳品的優良品質!...more30minPlay
July 27, 2024畢業季求職潮中的敲門磚每年6-8月畢業季,又是應屆社會新鮮人求職季的到來,準備離開大專院校的九年級生,該如何在人浮於事的求職潮中脫穎而出呢?本集節目主持人Pat和朱 Sir將分享個人職涯的求職經驗心得,並進而分享一些應付面試的技巧,諸如:面試前相關資料的準備、服裝的選擇、把握自身的履歷亮點、得體的臨場反應、誠實與自信的態度、禮貌和機智的回答等。歡迎有志求職的九年級生們準時收聽喔!...more30minPlay
July 20, 20242024年體壇盛事在花都:巴黎奧運會第33屆夏季奧運會將於7月26日至8月11日在法國巴黎舉行,預計超過兩百個國家或地區,派出一萬多名選手,競逐32個大項、48個分項、329個小項等賽事項目。我們中華台北代表隊將派出60名國手,分別參與網球、舉重、射箭、拳擊、羽球、田徑、桌球、游泳、射擊、柔道、輕艇、體操、擊劍、高爾夫、跆拳道、霹靂舞等16個大項的競賽,而中國香港代表隊將派出33名選手,分別參與划船、帆船、游泳、自由車、羽球、擊劍、柔道、體操、鐵人三項等9個大項的競賽。此外,節目主持人朱 Sir也會分享在1936年柏林奧運和1960年羅馬奧運會場上,香港足球員效力中華民國國家隊參賽的往事,敬請聽友們準時收聽喔!...more30minPlay
July 13, 2024從鹽田梓的歷史看近代天主教在華的發展本節目主持人朱Sir兩週前返港省親數天,並利用6月30日(星期日)前往新界西貢遊玩,午飯後更搭船到附近離島逛逛,在鹽田梓島上,不僅是參觀幾百年來設田曬鹽的民生活動遺址,也竟然發現一段天主教在港的傳教史,甚至影響日後天主教在華的傳教發展。鹽田梓全島居民早於1875年全部領受聖洗,因而有「教友村」之稱,也被喻為天主教在香港的發源地之一。四年後,出生於奧地利帝國的聖言會神父聖福若瑟來到中國傳教,他先行在香港學習中文,其後來到鹽田梓服務,與米蘭外方傳教會的神父一起從事傳教工作。1881年,聖福若瑟也正式前往山東南部陽穀縣坡里莊,該地是教廷新劃給聖言會所傳教的責任,其後27年間,從一個158人的小教會,擴展到20萬教友的大教區,他被稱為「魯南傳教區之父」。1975年,福若瑟神父被列入真福品,而2003年10月5日,教宗若望保祿二世宣布福若瑟為聖人,乃是中國天主教教會成聖的第一人。...more30minPlay
FAQs about 715公里之間(華、粵):How many episodes does 715公里之間(華、粵) have?The podcast currently has 225 episodes availab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