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gn up to save your podcastsEmail addressPasswordRegisterOrContinue with GoogleAlready have an account? Log in here.
FAQs about 布魯斯的閱讀世界Bruce's Reading World:How many episodes does 布魯斯的閱讀世界Bruce's Reading World have?The podcast currently has 88 episodes available.
May 01, 2024跟自己的內在靈魂達成共識吧 --- 跑者如何以身練心國內有玩三鐵的,應該很難沒聽過作者、是東華大學的徐國峰老師,本身也有參與三鐵活動,靠著自己的理論跟實務經驗,創造出令人驚訝的成績表現;但其實徐老師的專長並不是運動相關,求學背景是語言相關。這幾年在全世界已經有太多運動員的表現跟成就讓人驚艷,特別是它們的生活背景跟身份,有很多人都不是傳統的正規職業運動員,有看過是教授的要兼顧家庭跟訓練、也有是四處兼職打工賺報名費跟旅費的、或是跟公司請假出來比賽就拿個世界級的冠軍等等。相信這些選手的身體素質固然不差,說是黑馬也只是因為不在相關產業活躍,要這些人長期持續有頂尖表現也不是不可能;但不是人人都想要成為職業運動員的;但可以從這些人身上看到的是,有足夠的訓練量跟強大的心理素質,才是可以拿下冠軍的最好組合,而這本書有很多內容都不是在談如何贏得比賽,可是如果要創造出好的運動表現,內心的表現絕對是重要的。 「心口不一」如果說這本書到底在談甚麼?要下一個結論,最簡單就是這四個字了。如果看過一些書或是分享,在談每個人的內心都有另一個自己、另一個聲音之類的,那麼會造成困擾的理由就是因為跟這個東西沒有達到共識、也就是「內外不一致」一個不一致的人會出現很多讓自己很困擾的感覺,做出讓自己覺得很彆扭的行為,就是因為並沒有發自內心的覺得自己應該這樣作、認同這樣的內容,可能是配合別人、當下的環境狀況、很勉強的狀態。因此一個一致性很高的人,相信心理素質跟韌性肯定也是高的;但這件事很難,人是很容易受到外界、風俗民情、跟他人說詞而被影響的,這種聽起來很不錯的狀態某個層面也要有一些高超的能力,或是奇怪的狀況,要能清楚知道自己要的、以及有能力拒絕跟排除外界設定的,這樣就能更加達到心口一致的狀態。 「是心智還是心志?」心智的英文是mind ,心志的英文是will,前者談的是思想、後者則是欲望,在訓練時要搞清楚自己到底在幹嘛?知道自己到底是在訓練哪一塊?沒有訓練是可以被拋棄的,任何模式都可能是關鍵的一環;但也不是甚麼練習都來一份。回到專項運動發展這麼多年了,甚麼項目要練甚麼都是有很多成功經驗跟前輩可以參考的,唯有一個東西比較難,那就是到底如何在這個項目裡去調整自己的心智(志) 要跑的快跟舉很重、或是高速騎車、水上活動、登山速攀等等,結論看起來一樣但過程是完全不同的。 來聊聊意志力吧,這也是最常被大家認知運動員的強項,作者在書裡面提到認為可以分成三種方向,分別是「我要去做,這叫行動力」「我不去做,這叫自制力」「我真正想做,這叫夢想力」可以看出來這三個意志力是不一樣的,但是如果要達到自己的目標甚至是夢想,絕對是缺一不可、只是意志力要怎麼訓練?比起這個更想說的是意志力是有限的,作者提到它是一種精神能量,或是把它變成體力,每個人每天的體力都是有限的,那麼要如何安排跟使用就成了學問,意志力也是如此;但是意志力從來也不是會不會堅持的核心,可以長久保持對一件事的熱衷,那個才是真正的不容易,值得佩服跟學習的,有興趣的話要去找書來看喔。 購買連結:https://reurl.cc/r9Dp3O 喜歡這集的內容,就用小小的心意支持吧。 贊助網址👉👉👉 https://reurl.cc/60mXMd ------- 訂閱串流媒體:https://reurl.cc/6vyrLb (輸入折扣碼「wawa 」再享九折) 臉書粉專 :https://reurl.cc/Qejgao Instagram :https://reurl.cc/D4d7Od 方格子 :https://reurl.cc/K4p52e 訂閱電子報:https://reurl.cc/OGpgDA 心智課程說明:https://reurl.cc/77eNGD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more23minPlay
April 22, 2024環境薰陶是養成的關鍵 --- 遇見紐約色彩的心理治療督導作者提到會寫下這本書的緣由是因為「讓治療自由,一場挑戰性高的督導會議」在紐約求學加工作十年的經驗,對於一個人來說應該是會被改變很多,所以當回到臺灣要從事老本行的時候,自然就會遇到很多跟自己很衝突的時候,那麼應該要怎麼辦呢?是要入境隨俗、尊重前輩跟業界、還是要堅持自己甚至帶回國外的風格呢?寫這本書應該算是作者很客氣的反抗了,如果那些跟她相遇的人們有看到這本書,或者會被氣得半死;但也不失為好好反思的時候,因為心理學本來就不是華人世界的產物,想要做出自己的樣子也不是不行,但是不是要先了解本質是甚麼?而不是講一套理想、做的是另一套威權形式,充滿了上對下。要如何展現自己的專業讓別人明白,那不是角色跟關係的問題,是個人如何呈現的問題。 學派重不重要?學了很多學派卻沒有任何一個精進的、或者說把學派之間相互使用,之於一個專業人員來說到底甚麼做法比較好?以前要申請研究所的時候,大家都會分享說像是以前的國北師是甚麼學派為主、輔仁大學是甚麼學派、中原大學又是哪個方向等等;但如果沒有一個地方去專門的發展跟培訓一個學派,那麼這個學派要精進很難、要有後人傳承很難,到後來搞的每個人都必須修完所有學派但又好像無法真正理解學派的獨特跟應用。在實務現場可以擁有很多種武器固然是不錯的,但這不代表這個人就非常厲害、可以保證接下所有類型的個案,因為有時候跟技術無關、可以跟個人議題有關、也可以是時代不同、觀念不同、性別不同、甚至是緣分不足等等。 「靜止的物體有它儲存的能量」要說在這本書裡最大的收穫,就是這句話了。這句話在書裡面的的例子有好幾個,一個是用時間跟玻璃來形容,作者說遇過一位教授說如果用心去觀察,會發現古老教堂的玻璃是下面比上面厚,而這就是看起來沒有在流動但其實是有在動的情況、另一個例子則是在說非洲有一種魚類叫肺魚,會在乾旱來臨之前將自己鑽進土壤裡,然後就很像冬眠似的,等到下一次雨季到來,將土壤弄濕之後就彷彿活了過來甚至還長大了,這兩個例子放在一般常識裡真的是難以相信,就像靜止的物體是要怎麼累積能量呢?如果要執著在字面上相信一定會卡關,但世界上有沒有完全不動的東西或是事情?如果沒有的話,那麼其實也不存在靜止的物體,只是它動的太不明顯了,用了幾十年甚至幾百年去觀察也才改變那麼一點點的話,從人的眼睛、眼界看上去,跟沒有動是一樣的道理,然而事情真相並不是如此。也許人生不長;但如果蹲低是為了跳高,那麼在發光發熱到來之前,就不要輕舉妄動吧。 作者提到自己在美國的一個交友網站練習交友戀愛技巧,甚至將這樣的能力應用在快速瀏覽新人履歷上,覺得真的是很有趣;但這也說明了一件事是實務經驗才是最重要的。作為科班主義者、同時也是經驗主義者,在判斷一個人的能力是甚麼狀態,通常很在意背景養成也很在意實務累積狀況。對於作者最推崇的,大概就是這個章節的相關內容,也就是對於甚麼有興趣、有需要就去體驗跟學習,因為想像沒接觸過的事物是有極限的,有個開始才是真正的開始,而如果可以在短時間內快速且大量的累積經驗,就算沒有督導、只要方向上不是太偏差,都是非常實用的、對於狀態的判斷跟應用,因地制宜的調整就會更加懂得分寸。人生有段時間應該都是需要這樣的磨練,最好是最沒有牽掛的時候,不然蠟燭多頭燒、還沒成功就會被燒毀了,有興趣的話要去找書來看喔。 喜歡這集的內容,就用小小的心意支持吧。 贊助網址👉👉👉 https://reurl.cc/60mXMd ------- 訂閱串流媒體:https://reurl.cc/6vyrLb (輸入折扣碼「wawa 」再享九折) 臉書粉專 :https://reurl.cc/Qejgao Instagram :https://reurl.cc/D4d7Od 方格子 :https://reurl.cc/K4p52e 訂閱電子報:https://reurl.cc/OGpgDA 心智課程說明:https://reurl.cc/77eNGD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more24minPlay
April 15, 2024最好的疼愛是手放開 --- 為什麼我們製造出玻璃心世代?「為孩子做好上路準備,而非準備好路給孩子」這一本厚厚厚、厚到不行又有一堆註解跟引用的書,對於一般人要閱讀有很大的困難度;但如果要用簡單的一句話來分享,那就是它了。可以想一想,當家長還是當老師,在做的是屬於準備好路、還是為孩子做好上路準備?這個世代的做法大多是擔心的、不理解的、緊張的,就通通直接喊卡,而且只是交代孩子還不夠,必須得親自看到、現場督導確定一切如自己所料,可掌握的才能放心,那麼這樣孩子會有成長的機會嗎?會有的、只是會長的很奇怪、會長的無法適應環境、會長的自以為是,因為他/她們根本無法知道社會跟外在環境的真實樣貌,所有看到的跟體驗的都是被安排好的,而且是低風險、低挑戰性的,而這一定不是好的安排跟現象啊,可是為什麼會這樣?套一句現在人的情況,生的少就容易每個孩子都是寶貝;但這些寶貝反而更讓人擔心。 這本書的重點就三個;但其實裡頭的細節非常非常的多,要怎麼介紹跟分享自己的心得,老實說是一大難題;但在一開始想要先介紹一下心理學的部分,這個學派叫作認知治療、有聽過的人它會稱為CBT,主要是在做認知的調整跟練習,讓自己可以改善狀況,特別是有憂鬱症、焦慮症的人們,算是一個比較常被推薦的學派。因為它是可以自己練習的,且入門並不困難、按照書上所描述的因為現在青少年有焦慮跟憂鬱傾向的人數越來越多,因此認為透過CBT去改善狀況,那麼在上大學之後或是在日常生活才能夠更好好面對,有沒有效呢?只能說試了才會知道囉。 「殺不死你的,讓你/妳更脆弱」如果之前有聽過這句話的話,它是殺不死你的讓你/妳更強大,那怎麼會在這本書就變成更脆弱呢?書裡面舉一個校規例子,它說有間學校規定家長必須強制出席入學說明會,且不可以帶堅果,因為可能會有學生對花生過敏,會覺得很合理還是很扯?覺得應該乖乖配合還是提出抗議?一般人沒事不會帶堅果在身上,可是在出席說明會的備註寫上這個,真的是很扯,是吧?根據統計數據在1990年代之前八歲以下兒童過敏是千分之之四,來到2008年再做一次研究,直接成長三倍,那麼殺不死你/妳的是有讓人更強壯還是更脆弱呢?那些致力於維護環境、讓孩子們遠離自己認知的危險狀態,不論是專家學者還是老師家長,這樣的做法在日常生活裡並不會讓孩子變的更好。 「憂鬱症的人經常在自己的救生艇上戳洞,但讓心保持清醒能阻止這種習慣。人不是無助的。」關於青少年患有憂鬱或是焦慮的比例不斷在增加,個人認為這是被大環境影響、還有教養方式變更的產物。也許還是會有人認為這個就是遺傳、基因為主;但其實想一想,小朋友會突然的憂鬱或是過度焦慮嗎?通常是受到了甚麼刺激、或者說被限制了甚麼、以及自身表達能力不足心裡緊張等等,因此回到青少年身上,當大環境跟教養方式已經大不同時,人們會出現更多的文明病,可以說是因為過度保護造成的,有興趣的話要去找書來看喔。 喜歡這集的內容,就用小小的心意支持吧。 贊助網址👉👉👉 https://reurl.cc/60mXMd ------- 臉書粉專 :https://reurl.cc/Qejgao Instagram :https://reurl.cc/D4d7Od 方格子 :https://reurl.cc/K4p52e 訂閱電子報:https://reurl.cc/OGpgDA 心智課程說明:https://reurl.cc/77eNGD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more22minPlay
April 08, 2024讓人深陷其中,是環境而不是藥物 --- 「癮」駛往地獄的列車,該如何跳下?說到癮會聯想到甚麼?菸癮?毒癮?酒癮?大概就是一些藥物濫用的負面狀況,在這本書裡探討很多的內容是談毒癮的部分,可是回到癮這個狀態,它的部首是床字邊,說明了是因為不舒服而導致需要休養,那麼有沒有一種癮是正向的?是不需要戒掉的呢?如果有這樣的情況就不會使用癮這個字了,所以說任何狀況、形式的癮,其實都是需要做調整的。 書本的一開始就提到成癮的主要三大原因,而這裡面並沒有包括遺傳的部分,也就是說成癮是跟家族史無關的,如果真的有關那是因為其他角度的關係。首先是「所處在較為劣勢的環境」專業術語常說的社經地位比較低、家庭狀況不佳、甚至是成長過程受到侵害等等;再者是「長期感受到壓力,缺乏自我調整機制」導致容易不安跟焦慮;最後是「大腦神經迴路異常」關於激素跟運作的部分。整體來說很認同主因是前兩者,不管是弱勢族群還是調節能力不佳,很多時候就是一句話「迫於無奈」環境逼死人、那些覺得只要努力就能改變一切的人,應該沒有經歷過甚麼叫真正的絕望、沒有體會過待在地獄的感覺,想死又死不掉,最後只會在人間遊走。 「成癮是一種標誌、一種訊號、一種苦惱的症狀」如果覺得成癮是一種可以控制的、是自己選擇的,那麼不妨試著好好面對自己的成癮。舉例來說如果會常常亂買東西、吃東西沒節制、抓著3C產品一直滑也不願意去睡覺等等,就會知道每個人都是或多或少有癮的,只是有些癮不會去影響別人,而絕大多數是會的但自己不知道,好比說慣性遲到算不算一種癮?如果不算那算甚麼?如果算的話那是不是影響了準時抵達的人?作者提到成癮的歷程都是一樣的,就只有一種;但是出現的形式則是相當多樣的,因此從許多層面去瞭解、去明白是必要的,因為知道痛苦從何而來,就有機會去改善成癮這件事,簡單說所有成癮可說是為了逃避痛苦而形成的。 書本的作者也是一位成癮者,也許心想作為一個醫生有成癮會怎樣嗎?再怎樣也比那些要就醫的人好吧?事實上按照描述,作者只是不需要藥物介入,需要比較多的會談跟接納就是了。作者的首要成癮是購買CD,聽起來很普通;但如果知道固定每次都要買六種不同版本但一樣的專輯、或是為了買專輯而上班遲到了,這個成癮還不嚴重嗎?難道是因為身份的不同就可以被原諒?成癮都是一樣的,都是會做出強迫性行為並且沉溺該行為當中、對於這樣的行為無法控管、會很容易執著或復發、以及沒有即時提供就會產生不滿焦慮跟渴望;但成癮就一定是疾病嗎?作者提到很多成癮狀況跟強迫行為是像的;但是強迫行為並不會讓人樂在其中,成癮之所以會如此讓人著迷就是因為會讓人無法自拔,這是很大的差別,有興趣的話要去找書來看喔。 喜歡這集的內容,就用小小的心意支持吧。 贊助網址👉👉👉 https://reurl.cc/60mXMd ------- 臉書粉專 :https://reurl.cc/Qejgao Instagram :https://reurl.cc/D4d7Od 方格子 :https://reurl.cc/K4p52e 訂閱電子報:https://reurl.cc/OGpgDA 心智課程說明:https://reurl.cc/77eNGD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more25minPlay
April 01, 2024調整作息調整飲食,更要調整內心 --- 特種部隊專用的心智鍛鍊課「經驗不是發生在身上的事,而是如何利用發生在身上的事」在運動場上的教練、選手甚至家長都會陷入練習量是最重要的;但如果有一項運動是一天只適合練習兩次,每多一次就會增加受傷的風險、效率的降低,那麼應該怎麼辦呢?其實這就相當於年齡越來越大了以後,無法負荷年輕時候的訓練量是一樣的概念;但這樣的概念並不是侷限在某些運動項目,或是等到年紀大了再來思考怎麼辦?因為已經有很多的結果證明,提升後的心理素質是可以解決更多難題的。 「思考」有沒有一項運動或是一件事開始到結束,只需要注意一個環節就好了呢?單靠一個動作就可以完成了?那應該是沒有的,意思就是說要拿出好的表現,會遇到很多步驟、遇到無法賽前確定的場地、氣候、觀眾等等,然而若沒有辦法擺對順序、作到要求的時機點,就算前面都做得很好、甚至是倒數第二步了,還是會因為最後一步沒能搞定而功虧一簣,特別是沒有辦法重來的項目。思考的意義在於「積極地集中注意力的能力」了解自身狀態、判斷環境、解讀當下的情況等等,若是一昧著想要硬幹、幸運的話當然可以得到獎牌,就怕練了一身傷又沒有好結果。 「感受」如同先前所提當訓練量都是一樣的時候,那麼感受的狀況會是另一個關鍵的分水嶺,作者就寫到「有意義的重複更重要」回想練習的內容,身體做了甚麼事、有甚麼操作、最後產生了甚麼樣的感受,好的感覺要想辦法留住、想辦法趕快複製、想辦法弄到自然產生,而不好的則是要盡快忘記。 「直覺」這應該是最玄的了,同時也是書裡面內容最少的一個章節,使用它的前提是建立在前兩項很完善的情況下,也就是說在思考的部分做的不夠多、累積的資料庫不夠豐富,那麼要用到直覺這個維度、要有好的成效應該是很碰運氣的。作者特別提到說有意識的狀態下其實是非常耗損身體能量的;但如果選擇讓潛意識去接管的時候,是會有其他好處的,特別是在速度、效率跟準確性的部分;但也限定一個情況下是要在比較好的或是正確的心理狀態,有興趣的話要去找書來看喔。 喜歡這集的內容,就用小小的心意支持吧。 贊助網址👉👉👉 https://reurl.cc/60mXMd ------- 臉書粉專 :https://reurl.cc/Qejgao Instagram :https://reurl.cc/D4d7Od 方格子 :https://reurl.cc/K4p52e 訂閱電子報:https://reurl.cc/OGpgDA 心智課程說明:https://reurl.cc/77eNGD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more27minPlay
March 25, 2024生命是複雜的,也是值得期待的 --- 對與錯的人生邏輯課「如果我發現甚麼對我有用但對家庭有害,我就會將它逐出腦外。如果我發現甚麼對家庭有用但對國家無益,我也會盡力忘記。如果我發現甚麼對國家有益但卻跟地球或是人類會造成損傷,我會把它當成罪惡。因為我成為任何一個公民是偶然,成為人卻是必然。」倫理學在談的是選擇更適宜自己的,讓自己盡可能過得好,相信沒有人希望自己過的不好、把自己推向越來越糟糕的生活狀態;但是作為人類、屬於地球多樣性生物的一種,思考不單單只是為了自己、或是某個區域的利益、或是人類而已,得要是整個地球都放進去考量才是。 書裡面的開頭就在談關於甚麼是好?甚麼是壞?可以說是情境題、沒有一個絕對的答案,就像要怎麼確定水的存在是好是壞?大麻的存在是好是壞?一個人的存在是好是壞呢?那這個問題為什麼值得討論呢?因為很多時候情境的不同就會產生出不同的答案。倫理學應該要安排在學校教育裡,它讓人們理解到,判斷事情沒有絕對、只是要如何去判斷、有判斷的能力是非常重要的;但在學校教育裡,很多時候談的東西是絕對的、是否定其他的只有一個是對的,這其實非常不符合現實人生狀態。人生路上多的是有多方考量下,要做出合適決定的時候;倫理學也不該是落入宗教或是甚麼道德至高點的部分,它就是一件需要花時間去學習、甚至是一輩子的功課,所以能越早認識它並且開始實踐,絕對是最棒的了。 「習慣、命令、任性」作者提到這三個主要的行為模式、動機來源,佔據做出大部分行為背後會有的原因,完全的支持或是反對都不會是一件好的行動,因為這些狀態都不是在自己「自由選擇跟判斷下」發生的,在這本書裡談的很大一部分是自由,甚麼是自由?做自己想做的?可以不做自己不想做的?聽到一個人的工作性質是接案、是自由業、freelancer , 這個人是真的自由嗎?還是純粹是自己想像而已?自由的狀態就算世界上最有權力的人、最有錢的人都不見得擁有,因為可以到達那樣的高度,背負的責任、家庭、生計等等,不是自己想幹嘛就可以幹嘛的,所以自由這件事的層級有多高,跟外在的環境條件並沒有很大的相關,反而是在心態部分,覺得自己是自由的,是因為內心知道甚麼是重要?甚麼該放下?以及能夠做出心裡想的那些念頭。 「為了讓其他人待我像一個人,我也必須使他們成為人,如果在我眼中都是器物或是野獸,我也不可能變成甚麼更好的東西」作者提到人不是一種自然的生物現象,是一種文化現象,也就是說你/妳的樣子在出生之後,會慢慢長成目前的樣子,那是跟遇到的人有關,行為舉止是透過模仿跟被對待而來的,以家庭來說為什麼常常會聽人說教養方式會複製?因為是被怎樣對待養大的、當自己也成為父母時,第一印象跟反應就是自己從前的經驗,所以如果父母習慣打罵教育,而自己也不覺得怎樣,那麼自己就可能產生一樣的教養方式。將這件事擴大來說當這個社會是不友善的時候,對身心障礙人士、更生人、失業破產的老闆,得到的關注跟相處方式讓人感到難受、生氣、失望等等,那還能做出不同的反應去跟其他人互動嗎?這是很難的、幾乎是不可能的;所以說為什麼社會需要很多很多的善良,因為每多一個善良才有可能觸動另一個善良的發生,如果多一個不善良的互動跟行為,世界就會多一個不善良的結果,這絕對彼此不是一件好事,對吧?有興趣的話要去找書來看喔。 喜歡這集的內容,就用小小的心意支持吧。 贊助網址👉👉👉 https://reurl.cc/60mXMd ------- 臉書粉專 :https://reurl.cc/Qejgao Instagram :https://reurl.cc/D4d7Od 方格子 :https://reurl.cc/K4p52e 訂閱電子報:https://reurl.cc/OGpgDA 心智課程說明:https://reurl.cc/77eNGD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more21minPlay
March 18, 2024能夠養大孩子是需要集結眾人的幫忙 --- 金錢如何影響愛與教養說到養小孩這件事,應該很容易就聯想到關於錢的部分,而這也是現在許多人不婚不生的主因之一,因為認為養小孩實在是太花錢了;但是事情真的是如此嗎?窮養的孩子就一定沒有競爭力嗎?富養的孩子又能保證些甚麼嗎?還是說男寶跟女寶的養法又有所不同?作者提到並沒有要找出一種最適合的教養方式,事實上根據不同國家、種族、生活習慣等等,根本也不可能有一套這樣的完美公式。只是關於金錢的狀態去影響教養模式,從經濟學的角度去談這件事,很科學、很務實,因為數據是真的,倘若自己對教養有一套認知的話,就當做是另一種方向囉。 全世界大部分的國家都進入高齡化、少子化的狀態;但明明現在的社會就是比較方便、比較有資源,為什麼現在人反而生的少呢?甚至覺得不要生還比較好?世界到底是在進步還是退步呢?書裡面分類的方式包括各國的養法跟教育形式的不同、從歷史背景跟經濟動機方面切入的角度、不同社經地位還有婚姻狀態等狀態等等,另外還有個很特別的地方,就是它不需要按照章節去依序閱讀,它可以依照你/妳有興趣的方向去閱讀,不是非得要從頭開始、依序看下去才可以。 經濟因素在教養裡重要嗎?「貧賤夫妻百事哀」說明了在家庭裡面,如果沒有足以支撐起負擔的收入時,光是要維持家庭的良好運作狀態就不容易了,這時候如果還有小孩的支出要負擔,那麼就更可能去影響到養育孩子的方式了。書裡面提到從發展心理學的觀點分類來說,教養小孩的模式會有三種,第一種叫「專斷式」顧名思義就是家長說了算,這種模式很常出現在那些覺得自己很了解世界萬物運作、覺得孩子甚麼都不懂必須完全聽從自己指令的家長;第二種叫「放任式」它的狀態基本上可以說是跟專斷式完全相反,採取自由放任的方式,鼓勵孩子自己做決定、要獨立自主;第三種形式叫「威信式」介於前兩種形式的中間,父母還是站在比較直接影響孩子選擇的一方;但是會比較理性溝通跟討論,讓孩子透過這樣的方式變成自己希望的模樣。那麼這三種教養方式有沒有哪一種的成功人士比例比較高?或是哪一種自殺比例比較高?在書裡面很容易看到後面你/妳會找不到重點,因為這只是教養方式,還有很多很多因素可以放進考量裡,而到最後能得到的結論,就是去理解自己為什麼會這樣作?或者是找到自己符合的條件狀況後較適合選擇的教養方式。畢竟沒有一套完全適合每個孩子的教養方式;但還是可以找看看有沒有在符合自己條件下,也比較能操作得當的教養形式。 「直升機父母」就是現在常聽到說的虎爸虎媽,用另一個名詞叫密集教養;但是很值得探討的是,開始出現這樣的家長模式,是差不多1970年代出生的孩子,然而在當年他/她們比較多是接受放任教養,那麼問題來了,常常說觀念會是世襲、會複製、會延續的,那為什麼被放任教養的孩子長大後,反而變成另一端的密集教養方式呢?難道放任教養讓他/她們不快樂嗎?沒有成就嗎?其實最大的原因來自於大環境的不同,當你/妳有十個孩子跟有兩個孩子時,父母能投入陪伴的時間是一樣的嗎?當學歷跟成就還有薪水是不成正相關性的時候,那麼教養的方式及投入的資源會是一樣的嗎?所以為什麼會出現直升機父母很大的一個情況是,現在的環境已經跟從前不同了。養大一個孩子或許需要的東西是一樣的,吃飽、睡足、健康平安;但是如果要考量到他/她未來的發展跟成就,不同的世代有不同的環境、不同的競爭模式,自然就會有著不一樣的教養方式。 「孩子到底是該聽家長的,還是尊重孩子的意願?」這是在教養孩子的路上,需要率先釐清的部分。因為如果你/妳覺得應該要尊重孩子的決定,卻永遠拒絕他/她的提議,那麼其實是會出現很衝突、很不一致的情況,孩子到底會變成甚麼樣子也難以判斷。順著自己還是順著孩子這是一個開始,孩子本身也是一個很大的變數,也許你/妳希望他/她獨立自主,偏偏他/她就是比較害羞、比較不擅長表達自己,也可能你/妳覺得自己要掌控一切,結果孩子很有想法,一直跟自己唱反調也說不定,有興趣的話要去找書來看喔。 喜歡這集的內容,就用小小的心意支持吧。 贊助網址👉👉👉 https://reurl.cc/60mXMd ------- 臉書粉專 :https://reurl.cc/Qejgao Instagram :https://reurl.cc/D4d7Od 方格子 :https://reurl.cc/K4p52e 訂閱電子報:https://reurl.cc/OGpgDA 心智課程說明:https://reurl.cc/77eNGD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more29minPlay
March 11, 2024大人的心情也是需要被照顧的 --- 我是媽媽,但我也還想當自己書本一開始的內容,在工作生涯初期是蠻常遇到的,也就是「無法理解為什麼家長對待孩子的方式跟心態」以及常被說「你/妳沒有真正養過小孩,是無法理解的」這樣的說法就很像沒有被性侵過、沒有被家暴過、沒有相同的經驗,怎麼有辦法做好這件事的處理?但難道一定要經歷過才能體會、才能有能力去幫忙嗎?在心理養成的路上,有個東西是很常被提出來跟要求的,就是自己必須走過一遭,接受專業諮商、要有督導,然而督導的專業是應該要找相同學派的、有豐富經驗的、還是本身的氣質跟素養是跟自己合得來的?沒有一個正確的答案、也沒有人可以確定哪個答案傾向於很正確。因此要如何去做到專業養成?除了專業知識、累積經驗以外,很多時候講求的是一個緣份,帶有一個真誠的心,陪伴當事人一起走。 「照書養,不如照孩子發展需求養」書本的經驗哪怕取樣全世界、不同國家、不同種族、不同身分等等,那終究只是數據上的統計,而這樣的數據能不能適用在自己小孩身上?很難說、所以家長們會疲於奔命不是沒有原因的,因為很可能看了一本書、看到一個專家的論點、一個過來人的分享,結果只能處理其中一個小小的事情,而這樣的學習付出根本是不成比例的,更別提生活還有很多事情要處理;但是如果把概念變成標題所說,其實一切就會變的簡單一點:但它會有一個大前提是得花很多心思去觀察跟記錄孩子的狀況,這樣尋求專業協助時才會找對方向。養小孩不見得要花很多錢、去找尋人們口中合適的教育理念、或是嘗試跟參考別人的照顧方式,但需要願意長時間陪伴且花心思觀察孩子,對生命保持熱愛跟想法,自然就會知道自己要如何去養小孩,甚至孩子會讓你/妳知道如何去教養他/她。 產後憂鬱到底是怎麼造成的?從科學角度來說認為是「荷爾蒙分泌跟過往不同,甚至失調」為最大主因;但最大主因不代表是真正主因,真正主因還是來自於心裡面有很多的不平衡及不理解。有句話是這樣說的「女生是從懷孕的時候就開始學習當媽媽,而男生則是從寶寶出來之後才開始學習如何當爸爸」這是一個很大的誤導說法,在寶寶沒有出來之前,女生是要怎麼當媽媽?能照顧好的還是自己的身體,只是照顧好了自己,就比較有可能讓孩子是比較健康長大的;但這也只是可能,孩子出來之後會不會有甚麼先天性疾病還是孕期中做了什麼而產生的其他狀況,都是在沒有看到本人前無法確定的。 因此當媽媽也好、當爸爸也好,其實重點是你/妳怎麼看待這個生命、怎麼打算去面對自己新的角色?懷孕絕對是世界上最辛苦的事情、沒有之一,但跟自己朝夕相處十個月的孩子出來之後,妳會不會一定愛他/她跟照顧好他/她,這完全是不同的事。法律沒有規定、荷爾蒙也沒有要求,媽媽就必須是怎樣怎樣,爸爸就好像只是賺錢機器、幫不上忙之類的,因此產後憂鬱到來,就代表需要花點時間去整理自己,不是每個人都會產後憂鬱、甚至是爸爸也可能會跟著產後憂鬱,這個觀念是很需要被知道的,有興趣的話要去找書來看喔。 喜歡這集的內容,就用小小的心意支持吧。 贊助網址👉👉👉 https://reurl.cc/60mXMd ------- 臉書粉專 :https://reurl.cc/Qejgao Instagram :https://reurl.cc/D4d7Od 方格子 :https://reurl.cc/K4p52e 訂閱電子報:https://reurl.cc/OGpgDA 心智課程說明:https://reurl.cc/77eNGD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more23minPlay
March 04, 2024活的長久又健康的必備能力 --- 休息的技術說起來在工作勞碌方面覺得臺日沒有太大的差別,不過在作者的分享裡提到日本人平均請特休的比例是40%,就連作者自己也是特休永遠不會請完,一直延到隔一年再使用;但隔一年又有新的特休,就這樣無止盡的複製下去,這是一個好的現象嗎?公司跟同仁會為此覺得自己就是很認真、很重要的資產嗎?在等待別人重視自己之前,不如自己先照顧好自己吧。 「週末憂鬱症」這應該不能算是一個很專業的名詞;但相信應該有很多人有這樣的情況,書裡面提到常見的臨床症狀像是「平日能準時起床,假日就會睡到很晚」「難得放假卻不覺得開心」「放假還是會擔心工作上的事」而從作者提出調整的內容上來說,可以嘗試「安排預留的時間跟留一些休息的時間」也就是從休息的基礎開始做起。沒有人是可以一直保持高專注的,只是每個人休息的需求跟形式各有不同;但如果你/妳是一般人的話,最基本跟簡單的做法就是真的去休息吧,不管是離開工作位置起來走一走、還是換個場景吃點東西、或是直接留一段時間去放空等等,如果你/妳一直不練習休息,那麼就算知道有需要、知道它很重要也會覺得操作上很不習慣,這時候就會讓人心想難道休息也是需要練習的嗎?不得不說現在很多人還真是需要耶。 「檢視月曆,擬定值得期待的假日計畫」都知道如果提前安排好行程,就會比較有充裕的時間去思考、去調整;但很可惜的是人們往往擅長用在工作上,卻不會特別的去用在休息上。事實上很多人可能覺得太早訂飯店、訂機票,如果有變數、要臨時更改甚至取消的話很麻煩也很浪費,可是換個角度想也是因為如此,這些開銷也可以比較便宜不是嗎?況且早早就安排好的出遊,有什麼事情可以嚴重到需要為了它更改呢?這樣的機率其實是非常小的,而卻容易往往認為這樣的事情會發生在自己身上。必須說不要傻了,遇上了一次也很難短時間內遇上第二次、第三次,但如果可以提前安排好值得期待的假期,放鬆的成效也很好的話,不妨就開始嘗試看看吧。 「讓人際關係休息」這是特別想要分享的篇幅,看到這個章節時就覺得,這個應該才是現在人最受影響的部分吧,也就是「想的都是為了他人」不管是在家、出門在外、工作職場、交友等等,隨時隨地都似乎在考慮別人的眼光、更別提現在社會有很多元的社交媒體,人們追尋著流量、追求著關注、留言、按讚等等,就算不是靠這樣的形式賺錢的人們,也很容易受到影響,雖然這幾年好像有越來越多書籍在談關於人際關係跟界限;但最基本的做法就是「多為自己著想」這個出發點跟自私是不一樣的,而是去判斷自己的狀況,這時候有沒有想要跟人分享、接觸,還是說其實自己一個人獨處也很好?或是覺得應該找誰、不要接觸誰等等,相信每個人的出發點都是好的;但並不是每個人都能讓別人感受到溫暖、貼心、放鬆的,有興趣的話要去找書來看喔。 喜歡這集的內容,就用小小的心意支持吧。 贊助網址👉👉👉 https://reurl.cc/60mXMd ------- 臉書粉專 :https://reurl.cc/Qejgao Instagram :https://reurl.cc/D4d7Od 方格子 :https://reurl.cc/K4p52e 訂閱電子報:https://reurl.cc/OGpgDA 心智課程說明:https://reurl.cc/77eNGD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more23minPlay
February 26, 2024不要讓自己活在遺憾裡 --- 與逝者溝通「自己不會解析茶葉或是塔羅牌,也不是在店面門口工作,不是算命師、沒有水晶球」這是作者的開場白,而整本書的內容是如何成為靈媒的認證過程,以及經歷過的一連串故事,那麼在這本書可以學到或是體悟到什麼?大概就是相信世上冥冥之中真的有安排,不要輕易的放棄自己,你/妳還可以繼續活在這個世上,就代表你/妳還有事情要忙。 靈界,那是一個什麼樣的地方?如果對它的概念是很模糊的,這都是很正常的;但靈界的存在並不是一個要特別看待的地方,為什麼要這樣說?因為如果抱持特別的心態、認為它是一個特殊場域、需要好好尊重的地方等等,它彷彿就變得非常不一樣了;但如果它今天是一個生命結束後要前往的下一個地點,那麼這一切就沒什麼了,好比是搭上了車子之後,到了最後一站之後然後需要「轉車」只是這個上車的資格是有被限定的罷了。 「愛與寬恕」在書本的一半左右開始,接下來閱讀到的內容不外乎就是這兩個理由,就是藉由作者的能力最後完成任務之後,人們通常會感受到的是離去之人對自己的愛,或是從前懊悔的事情、內心糾結很久的東西被打開了。心理學有個名詞叫「未竟之事」講的是人們通常有習慣追求完整的傾向,所以如果事情沒有得到很好的解決,就很容易感覺一個東西懸在心上,這應該也是為什麼那麼多人會在最後尋求這類的協助,因為內心終於感到心安、平靜了,這聽起來好像是很重要的事;但在這邊倒是想要提出另一個觀點是,與其在意事件的完整性,不如盡早放下會更讓自己走得長遠,練習將事情放下吧、把注意力放在現在的日子,放在未來的日子裡,因為那才是值得繼續努力的部分啊。 「對這個世界來說,你/妳可能只是一個人;但對某人來說,你/妳可能就是世界。」最後想要引用這句作者在書裡面的話,這段話孰輕孰重。對於一個助人者來說,你/妳是怎麼看待自己跟別人、跟世界的關係是很重要的。在實務經驗裡,如果過度看待自己在別人世界的角色,有可能會產生比較多的狀況;但如果把自己看的很像是另一個人的生命過客而已,也很容易會讓事情卡的不上不下。然而回到作為靈媒這個角色,如果按照作者說的認為有緣就會讓需要她的人自然的出現在她面前,那麼相信自己就是某人的全世界是很重要的。因為有時候就是需要對自己如此有信心啊,這樣也或許可以展現出更多去協助當事人的部分,有興趣的話要去找書來看喔。 喜歡這集的內容,就用小小的心意支持吧。 贊助網址👉👉👉 https://reurl.cc/60mXMd ------- 臉書粉專 :https://reurl.cc/Qejgao Instagram :https://reurl.cc/D4d7Od 方格子 :https://reurl.cc/K4p52e 訂閱電子報:https://reurl.cc/OGpgDA 心智課程說明:https://reurl.cc/77eNGD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more23minPlay
FAQs about 布魯斯的閱讀世界Bruce's Reading World:How many episodes does 布魯斯的閱讀世界Bruce's Reading World have?The podcast currently has 88 episodes availab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