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网】大家好,这里是《周五晚7点》,在大事件中看见大趋势。我是杨律。
春节期间的热闹,的确显示出来一点“报复性消费”的迹象。除了“哪哪都是人”的直观感受,各项春节档的数据都出现了大幅跳升。
在携程平台上,国内各大景区门票预订量同比暴涨3.2倍。整体的旅游及住宿服务方面,旅行社及相关服务业在春节期间的销售收入同比增长了1.3倍,已经恢复到了2019年春节假期的80.7%。美团的数据中,外卖也同比上涨了71.23%。
人们最“报复心切”的,还是去看电影。整个春节假期观影人次达到了1.29亿,票房收入达到了67.58亿元,为中国影史春节档中的总票房第二。
在中国整体GDP出炉后,31个省份的经济数据也陆续出来了。其中上海和吉林因为受疫情影响严重,成为继2020年的湖北省之后,罕见出现全年负增长的省份,分别下降了0.2%和1.9%。除去上海和吉林外,有16省份的GDP是高于全国3%的增速的,其中福建和江西以4.7%的增速并列第一,然后还有湖南、甘肃、山西、湖北、陕西、云南、内蒙古、宁夏八个省份的增速也在4.0%以上。
在2022年中,各个省份的增速,都和以往发生了较大的变化。有券商首席经济学家总结规律说,比如江西、安徽等中部省份整体增速持续靠前,主要原因在于经济体量相对较小,加上新兴产业发展迅速;多数东部省份排名下滑,主要因为受疫情影响相对较大。而福建的异军突起,主要是长三角供应链受到疫情干扰影响,部分订单转移过来的原因所致。
在年后公布的全国财政收入数据中,2022年同比仅仅微增了0.6%,远低于3%经济增速。而其中税收收入下降了3.5%,除了留抵退税的额度达到了2.4万亿之多外,本身经济下行的压力,也极大压缩了税收收入。相反非税收入同比增长了24.4%,根据财政部的介绍,其中中央非税收入增长96.5%,主要由特定国有金融机构和专营机构上缴利润入库、原油价格上涨带动的专项收入增加等特殊因素拉动;地方的非税收入增长17.8%,主要的增长点是地方多渠道盘活闲置资产,以及与矿产资源有关的收入增加。
与税收减少相对应的,是地方债的进一步扩大。
到了2022年,全国共发行新增地方政府债券47566亿元,创下了历史新高。而地方债付息支出已经达到了11211亿元,首次超过了1万亿元,相比2021年增长了20.8%,如果和四年前,也就是2018年的5037亿元相比,已经翻了一番还多。而且,与地方债到期本金可以通过发行再融资债券偿还——也就是“借新还旧”不同,地方债的利息,只能使用财政资金偿还,属于地方财政的刚性支出。
这个支付的数字正在越滚越大,不过从整体来看,付息的压力还可以。2022年的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支出和政府性基金预算支出合计有33万亿元,根据这个来计算,地方债利息支出占比差不多只有3.4%。但抛开整体,这个付息的压力对一些局部来说已经过于沉重。陕西省安康市汉阴县在去年10月的时候就表示过,有4000万的债务本息没有财力偿还。
关于2022年的数据,在春节过后还出炉了几组,呈现了不同程度的萎缩。
比如根据机构IDC的数据,2022年全年中国智能手机市场出货量仅为2.86亿台,同比下降13.2%,创有史以来最大降幅,10年以来首次跌破3亿台;还比如在已经公布了2022年业绩的56家信托公司中,有接近7成全年的营业收入和净利润都出现了同比下滑。其中营收最高的平安信托也出现了17%的下滑;还有根据12家上市航企公布的业绩预告,除了厦门空港逆势实现了小幅盈利外,其他8家航空公司和3家机场全部出现了严重亏损。国有三大航国航、东航和南航的预亏额都在300亿以上,都比2021年的亏损翻了2倍到3倍不等。
不过进入到2023年后,部分数据已经开始转好。在本周出炉的1月份制造业PMI数据当中,国家统计局的数据为50.1,重回荣枯线之上。财新制造业PMI为49.2,微升了0.2个百分点,不过企业乐观度提升至2021年5月以来新高。财新服务业PMI也录得52.9,是5个月来的首次扩张。
同时,随着现在复苏的势头旺盛,各地也开始快马加鞭了起来,设目标的设目标,发政策的发政策。
比如广东省内21个地级及以上市的市委书记,悉数立下了“军令状”。广州市委书记林克庆称,广州市计划2023年GDP突破3万亿元,增长6%以上,投资、消费、进出口要实现“三个1万亿”的目标。2022年,广州市GDP总量为2.88万亿元,同比增长1%。
江苏省在1月18号发布了2023年1号文,要求推动经济运行“率先”整体好转,鼓励订单较多、生产任务较重的企业根据实际增加一季度生产安排。为招揽务工人员早日返工,江苏还鼓励各地对1月25号到2月5号员工包车跨省返岗的企业给补助,对今年开始到2月底首次来苏就业、签订合同的人员发放交通补助。
部分地区还对实现“开门红”的企业给予奖励。辽宁明确,重点对一季度工业总产值增量超过一定额度的制造业企业,给予20万元到100万元奖励;黑龙江省级财政安排4亿元专项资金支持重点项目前期工作,对3月底前完成项目前期、上半年开工建设的省级重点项目予以奖励。
IMF也在1月底的时候更新了自己的《世界经济展望》,上调了2023年中国经济增速预测0.8个百分点。里面提到,预计随着中国经济重新开放,在经济活动和流动性恢复的情况下,中国经济增速将在2023年回升至5.2%。同时还说,全球经济增长仍将在2023年有所放缓,但情况较此前预测有所缓和。
在普遍乐观的预期下,北向资金依然保持着高额的净买入。在整个一月当中,单月净买入超过了1400亿,刷新单月净流入纪录,而且远超之前在2021年12月创下的889亿元的记录。
而一直难见起色的房地产市场,虽然1月全国百城新房价格指数还在继续下跌,但是幅度又进一步地缩窄。而且一线城市率先转向,新建住宅价格环比由跌转涨,微升了0.01%。其中,上海、北京环比分别上涨0.04%和0.01%。
不过往年春节一直是房企重要的营销节点,尤其是迎来返乡置业群体的三四线城市售楼处,会加大促销力度。但是今年的成交量仍然非常疲弱,仍然需要更多的时间去进行修复。
不过相关的政策也在进一步地加码。之前一直在拿房贷利率做文章的城市,大多为三四线城市,但在春节假期后至今,有许多二线城市也加入到了下调的阵营中,包括南宁、郑州、福州、厦门等多个城市,都把当地的房贷利率降到了“3”字头。目前这些城市首套房贷利率为3.7%至3.9%,相比4.1%的利率下限,降低了20到40个基点。以郑州的3.8%来算,如果在郑州申请总额为200万元、期限为20年的首套住房商贷,调整后减少的利息总额差不多能达到7.6万元。
另一个重要改变发生在房地产行业的上游——土地出让这块。自然资源部办公厅在2022年底,向各省级自然资源主管部门下发了通知,提出将建立拟出让地块清单公布制度。
原先的集中供地制度设计初衷是给土地市场降温。政策制定者的想法是,开发商难以在短时间内调集海量资金同时竞标多个地块,集中供地可以实现控制地价、降低溢价率的目标。如今变成到清单公布制度,就可以留出投资决策的时间,理论上也能缓解房企压力。
不过进入到2022年以来,大部分城市的集中供地已名存实亡,青岛、厦门、成都、济南、苏州等多个城市将当年供地批次从三次调整至四到六次。
同时各地政府推地也变得更加谨慎,民生证券在2023年2月1日的研报中提到,2022年,大部分重点城市已下调年度计划供地规模,长春、天津、沈阳、郑州等地计划供地规模较2021年下降超过20%。
本周股市迎来重大的改革。证监会在2月1号的时候,就《首次公开发行股票注册管理办法》等证监会规章及配套的规范性文件向社会征求意见。在2013年注册制首次被写入中央文件的十年后,终于走到了人们的眼前。
在相关文件的征求意见稿中,还有若干配套的改革。比如将目前几个板块的定位进一步的明确,主板突出强调了“大盘蓝筹”的特点,相应的上市条件也进行了大幅的提高。在原来核准制中,对拟上市企业最近三年的累计净利润要求是超过3000万元,而现在这个要求已经提到了不低于1.5亿元。北交所主要服务创新型中小企业;创业板则是适应发展更多依靠创新、创造、创意的大趋势,主要服务成长型创新创业企业;科创板是优先支持符合国家战略,拥有关键核心技术,科技创新能力突出的企业。
此外,主板新股上市后首日44%的涨幅上限和36%的跌幅下限也被取消,改为前5个交易日不设涨跌幅限制。而且新股上市的首日就可以纳入融资融券标的,扩大了融券券源的范围,试图改变A股融资余额远大于融券余额,做多远多于做空的“单边市”情况。
整体的一系列改革倾向,都是将未来企业的价值判断,更多的交由市场来决定。
再来关注一下国际方面的消息。
在美日荷在上个月月底达成了新的协议,进一步限制向中国出口部分尖端设备之后。美国众议院外交事务委员会主席迈克尔·麦考尔在1月31号发布声明称,对于美国商务部工业和安全局在2020年和2021年的6个月内批准了600亿美元的向华为出口许可申请,委员会感到震惊。他强烈敦促美国商务部为了美国的国家安全,永久停止对华为的关键技术出口。
同时,根据彭博等外媒报道,拜登政府正考虑不再向华为的美国供应商发放许可证,以彻底断绝华为进口任何美国产品。相关讨论仍在初级阶段,尚无最终结论。
美联储2023年的首份议息决议在这周发布,与市场预期相符,最终加息25个基点。这一次,鲍威尔虽然没有改变“利率目标区间持续上调是合适的”的这一措辞,但是他表示, “我们现在可以第一次说,通胀减缓过程已经开始。”美联储的议息声明中,也从“通胀仍居高不下”的说法,调整为“通胀已有所缓解,但仍处于高位。”无论如何,未来的政策转向已经在当下铺垫了一定的基础条件。
受到相关表述的影响,当天的美股也由跌转涨,最终纳指涨幅最大,达到2%。
除了美联储外,英国和欧洲央行也双双选择加息50个基点,虽然加息节奏没有放松,但是市场还是预测紧缩周期可能正在接近尾声。
好了,这就是本周的《周五晚7点》。
以上绝大多数新闻内容、数据和评论。你都可以在财新网的文章里找到,正文下方,也可以找到相关内容的链接。如果你对节目有什么建议,对内容有任何想法,也可以在评论区留言。今天的节目,到这里就结束了。希望你在听完后,能够从迷雾当中,捋出一点属于自己的头绪,然后先过个轻松的周末再说。
保持乐观,咱们下周再见。■
相关新闻:
·T早报|春节票房创影史第二;春节餐饮外卖同比增七成;粤芯三期投资162.5亿元
·春节旅游人次恢复至疫情前近九成 部分消费数据超越疫情前
·31省份2022年经济成绩单出炉 闽赣领跑、吉沪同比下降
·深圳2022年实现GDP3.24万亿元 广州差距再拉大
·2022年广东GDP增速不及预期 兔年开工首日各市委书记立“军令状”
·多省份发力推动经济整体好转 力争一季度“开门红”
·2023年1月统计局制造业PMI录得50.1 时隔三月重返扩张区间
·1月财新中国制造业PMI微升至49.2 仍低于荣枯线
·2022年全国财政收入同比增长0.6% 税收收入降3.5%
·外资涌入A股后内资何时接力入场/猪企龙头还能继续穿越周期吗|数据精华
·IMF:不利风险有所缓和 全球经济增长有望触底回升
·IMF上调2023年中国经济增速预测至5.2%
·2022年地方债利息首超万亿元 财政偿债压力几何
·2022年工业企业利润同比下降4% 制造业利润下降13.4%
·1月全国百城新房价格指数继续下跌 一线城市率先企稳
·二线城市加入房贷利率下调队伍 多城降至“3”字头
·8家上市航司2022年预亏超1500亿元 民营航司亏损大增
·近七成信托公司2022年营收和净利润下滑
·2022年比亚迪预盈160亿元同比增4倍 发力高端初显成效
·2022年中国智能手机出货量不足3亿台 创10年新低
·受惠假期及港澳通关 澳门1月博彩收入同比增82%
·2022年全球央行增持黄金规模创55年来新高 中国增持62吨
·BP:能源转型加速 全球石油需求将逐步降低
·宁德时代拟投资238亿元建设电池回收基地
·一天发40余文件 证监会推全市场注册制
·解读全面注册制(一)|主板标准提高 拉大板块差距
·解读全面注册制(二)|部分引入双创板经验 主板涨跌设限仍为10%
·正大企业国际股价三天飙8倍 马云与泰国首富会面掀炒风|星港钱潮
·联合工作专班:胡某宇系自缢死亡 尸体发现地系原始第一现场
·美联储加息25个基点 不认为现在是暂停加息的时机
·美国国会议员建议永久停止对华为的关键技术出口(更新)
·外交部:捷克当选总统罔顾劝阻执意与蔡英文通话 严重干涉中国内政
·土耳其瑞典关系紧张 埃尔多安暗示或同意芬兰单独加入北约
·《自然》:2023年或将产生重大科学影响的7项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