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gn up to save your podcastsEmail addressPasswordRegisterOrContinue with GoogleAlready have an account? Log in here.
November 29, 2016穷兵黩武穷兵黩武【释义】穷:用尽、竭力。黩:任意、轻率。大肆发展武装,到处使用武力。形容好战。【出处】晋·陈寿《三国志·吴书·陆抗传》 孙皓是三国时期吴国的最后一个皇帝,他专横残暴,奢侈荒淫,弄得吴国财源枯竭,民不聊生,人民怨声载道。 陆抗是陆逊的儿子,孙策的外孙,孙皓当上皇帝以后,陆抗任镇军大将军、大司马、益州牧等职。陆抗看到司马炎灭掉魏、蜀以后,建立了西晋王朝,东吴政权摇摇欲坠,十分忧虑。公元272年,他上书孙皓,分析了当时的形势和应采取的对策。他指出:“国家连年打仗,军队疲惫不堪,百姓十分穷困,国库空虚,财源枯竭。如果再不重视发展生产,发挥文武官员的才智,国势将更加衰弱。如果再听任将军们滥用兵力,随意打仗,耗资数以万计,那么就会使兵士更加疲惫,更加没有战斗力,恐怕当敌人的力量还没有消耗的时候,我们的力量却已经衰竭了。” 这段文字的最后几句在《三国志·吴书·陆抗传》中的原文是这样的:“而听诸将徇名,穷兵黩武,动费万计,士卒雕瘁,寇不为衰,而我已大病矣。” 孙皓没有听取陆抗的正确意见。公元280年,晋武帝六路出兵,大举进攻吴国。吴军不堪一击,不战自溃,孙皓投降称臣,吴国从此灭亡。...more3minPlay
November 29, 2016沐猴而冠成语是一种人们习用的定型词组或熟语,是语言中的璀璨明珠。每则成语的形成一般都有一段典故。本书即是中国成语典故之集大成者,共有近2000则典故。 若演播涉及版权问题,请有关老师联系我,谢谢。...more2minPlay
November 29, 2016沧海一粟成语是一种人们习用的定型词组或熟语,是语言中的璀璨明珠。每则成语的形成一般都有一段典故。本书即是中国成语典故之集大成者,共有近2000则典故。 若演播涉及版权问题,请有关老师联系我,谢谢。...more2minPlay
November 29, 2016穷途之哭成语是一种人们习用的定型词组或熟语,是语言中的璀璨明珠。每则成语的形成一般都有一段典故。本书即是中国成语典故之集大成者,共有近2000则典故。 若演播涉及版权问题,请有关老师联系我,谢谢。...more2minPlay
November 29, 2016沧海横流成语是一种人们习用的定型词组或熟语,是语言中的璀璨明珠。每则成语的形成一般都有一段典故。本书即是中国成语典故之集大成者,共有近2000则典故。 若演播涉及版权问题,请有关老师联系我,谢谢。...more3minPlay
November 28, 2016应对如流应对如流【释义】比喻善于辞令,对答像流水一般顺畅。【出处】唐•李延寿《南史•徐勉传》 南朝时有个叫徐勉的人,十分好学,18岁就被召去做国子生(国子监的学员)。 有个担任祭酒的王俭,每次见徐勉走过,常用眼睛凝视他说:“这个人不是普通人可比的,他有宰相的气度。” 后来徐勉果然当了中书侍郎。梁武帝即位后,徐勉被提升为尚书左丞,掌管梁王朝的行政大权。他对政治很有建树。徐勉在位的时候从不擅用职权,升迁官员都按功绩进行。他本身既熟习文字工作,又擅长于辞令,虽然桌上堆满了公文,办公地方也常有着求见的客人,但徐勉却不慌不忙,一方面谈笑风生地应酬着客人,一方面手拿着笔不停地工作着。 此成语出自《南史•徐勉传》,原文是:“既闲尺牍,兼善辞令,虽文案填积,坐客充满,应对如流,手不停笔。”...more3minPlay
November 28, 2016忘年交忘年交【释义】不拘年龄辈分而结成莫逆之交的朋友。【出处】南朝·宋·范晔《后汉书·祢衡传》 孔融和祢衡都是东汉末年人。那时,孔融已40多岁,在朝廷中担任少尉卿的职务。而祢衡则20岁出头,文思敏捷,但为人高傲任性。他来到许昌后,有人建议他先去拜会一下几个有声望的名士,祢衡说:“许昌城里,除了孔融和杨修值得我钦佩以外,其他人都不值得我去拜访。” 孔融听说后,对祢衡很感兴趣,猜想这个年轻人一定很有真才实学,于是他打听到祢衡的住处,特地换上便服,前去拜访祢衡,两人相见之后,一番攀谈,相见恨晚,竟比多年的老朋友还谈得拢。谈到意投气合之时,祢衡称孔融是“仲尼(孔子)不死”,孔融则称祢衡是“颜渊(孔子最器重的学生)复生”。他们超越年龄的界限和隔阂,结成了忘年之交。 后来,孔融曾多次向曹操推荐祢衡,曹操也早知道祢衡名声,便下令召见他。但祢衡把曹操视作“奸相”,很鄙视他,每次都托病不肯前往,并且经常在背后指责曹操。曹操十分恼怒,于是假刀杀人,把祢衡派到性情暴躁的江夏太守黄祖手下。果然,祢衡在江夏很快得罪了黄祖,结果被黄祖所杀。而孔融后来也被曹操所杀。...more3minPlay
November 28, 2016良莠不齐良莠不齐【释义】良:好。莠:坏。好人坏人混在一起,好坏难分。【出处】春秋·佚名《诗经·小雅·大田》、明·田艺衡《留青札记》 莠,本是一种野草的名称,俗称“狗尾草”,叶子与禾苗相似,常混杂在禾苗中生长,未吐穗时,很难识别它。还有一种和莠同类的野草,叫做“稂”,俗称“狼尾草”,也是混杂在禾苗中的“乱苗”之草。《诗经·小雅·大田》有一句道:“不稂不莠”。原意是:田里没有稂,没有莠,一色的禾苗长得多好,肯定丰收!可是后来,意思却变了,人们都用“不稂不莠”来比喻没出息、不成材的人(贬词,一般多指落后青年。意思是:不像稂,不像莠,可也不是好苗,能不能长出粮食,是令人怀疑的)。 明朝人田艺衡的《留青札记》卷三十五有这样的记载:“元时称人以郎、官、秀为等第,‘秀’是最高,‘郎’较下。至今人之鄙人曰‘不郎不秀’,是言不高不下也。”原文说,不郎不秀是鄙人之词(贬词),意即指不高不低,或所谓高不成,低不就的那种人。 “不郎不秀”和“不稂不莠”,作为成语,两句的意思后来完全相同,都是比喻不成材或没出息。...more3minPla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