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are 東吳華語週記 Learning Chinese at Soochow University
Share to email
Share to Facebook
Share to X
By clcsu
5
11 ratings
The podcast currently has 49 episodes available.
逐字稿
Transcript
本集的主題是「那些日子,我們一起學的華語:漢字的故事」。華語中的漢字如果認真算起來可高達七八萬字,一般生活中會用到的大約六七千字。無論是七八萬個,還是六七千個字,每一個字都有它的小故事喔。
想要知道每個字後面藏著什麼樣的秘密嗎? 跟著「漢字的故事」,讓我們一起來一一來認識吧! "
天氣越來越熱,下個星期就是二十四節氣當中的「夏至」了。今天我們來介紹一下一年四季當中,夏天,「夏」這個漢字的由來。
「夏」這個字其實原本不是代表季節。大家可以看一下單元圖片最左邊「夏」的甲骨文以及旁邊的金文。看起來像是一個又高又大,人的形象。這個又高又大的民族,其實就是「夏」民族。不知道大家有沒有聽過一個詞「華夏」,指的就是「中國」。一說到「華夏民族」,大家就會知道是「中國人」。這是為什麼呢? 中國歷史上的第一個朝代就是「夏」,因此古代漢民族會認為自己是夏族的後代,稱自己為華夏兒女。
中國文字的造字方式共有六種,稱為「六書」,其中一種造字方式稱做假借。因為「夏天」的「夏」的發音與民族「夏」的發音相同,因此沒有額外造字,而直接使用「夏」來代表一年當中第二個季節。
「夏」,在現今最常見的詞語有「夏天」,Summer,「夏天」。 「炎夏」,Hot Summer,「炎夏」。除了代表季節以外,如同前面提到的,「夏」還有又高又大的意思。這也是為什麼中文裡面我們會稱高大的樓房為「大廈」。在古代,「大廈」的「廈」跟「夏天」的「夏」,是通用字。到了現代,則加上了代表房屋的部首,「广」部。夏:夏天、炎夏、華夏。
你還知道什麼關於夏天的詞語嗎?快留言告訴我們吧!
參考資料 Reference:
于丹 (2019)。于丹品漢字:24節氣.14個歲時節慶:從甲骨文到古詩詞, 邂逅古典時光之美。
黃思賢 魏明揚 (2014)。漢字中的自然之美。
Music credit: In the Temple Garden- Aaron Kenny
逐字稿
Transcript
每年的六月份就是熱鬧端午節的開始,端午節一定要吃的食物就是粽子了。為什麼樣吃粽子的原因大家可以在第23集的Podcast當中找到答案喔!其實在台灣一年四季都可以吃到粽子,也有很多賣粽子的名店,粽子有分很多種類,今天我們就來認識一下台灣的粽子吧!
首先我們先來見介紹鹹的粽子。鹹的粽子有分成,素粽跟肉粽。素粽裡面最常見的就是單純包花生的菜粽,另外比較豐富的素粽就會包入香菇、杏鮑菇、素肉等等。至於肉粽,可以分為南部粽跟北部粽。每到端午節,台灣就會掀起一波南北粽的戰爭。兩種粽子都各自的支持者。其實南部粽跟北部粽最大的不同就是製作的方式。南部粽是將糯米直接浸泡軟了以後,加入豬肉、香菇、栗子、蛋黃......等等餡料,用麻竹葉包上,放入水中水煮; 而北部粽則是將糯米加入醬油炒至半熟,加入餡料以後,用筍殼、又稱桂竹葉包裹,再去蒸熟。 吃起來的口感,有人會說,北部粽像油飯,吃起來比較有嚼勁,南部粽吃起來像糯米腸。香氣的部分南部粽使用的麻竹葉,會讓糯米及內餡吃起來有淡淡的紅茶清香,北部粽吃起來則有竹筍的香氣。
除了鹹的粽子以外,我們來認識一下甜的粽子。甜的粽子在台灣最常見的是甜粽跟鹼粽。甜粽的內餡會放紅豆沙。鹼粽的做法是將糯米加入鹼水,糯米就會像果凍一樣QQ的,顏色會因為鹼水呈現亮黃色。鹼粽有時候也會包入紅豆餡,或者不包餡料,淋上糖水或者蜂蜜,就已經是一道好吃的甜點了。
以上介紹的都是在台灣常見的粽子,其他還有常以月桃葉當粽葉的原住民粽、新竹老街特有的野薑花粽、潮州粽等等。每一種都很有特色。
介紹了這麼多種粽子,大家有想好端午節的時候要吃哪一種了嗎?雖然都很好吃,但是一天不要吃超過兩顆喔,不然熱量就會太高了,一顆鹹粽的熱量落在450-600卡路里之間,品嚐美食的同時也不要忘記注意一下健康喔!祝大家端午節快樂!每個人都可以吃到自己喜歡的粽子!
Music by Invisible Beauty - Aakash Gandhi
逐字稿
Transcript
五月的第二個星期日是母親節。大家有準備什麼驚喜給自己的媽媽嗎?是豐盛的大餐?美麗的康乃馨?還是蛋糕呢?今天就讓我們好好來聊聊關於母親節的故事吧。
母親節是由一位美國的教師安娜·賈維斯(Anna Jarvis)所創立的。在安娜母親生前,安娜一直都很尊敬也很照顧母親,在1905年5月份的時候,安娜的母親過世了,那一天剛好是五月的第二個星期日。安娜為了完成母親的遺願:希望大家都能夠重視母親這個重要的角色,於是開始致力於創立屬於天下每一位媽媽們的節日「母親節」。直到1913年美國國會終於通過認定5月的第二個星期日是母親節。
在母親節我們最常會拿來送給媽媽的花就是「康乃馨」了。安娜當時用來紀念母親所使用的康乃馨是白色的。流傳到現在大家依然使用「白色康乃馨」來懷念過世的母親。除此之外,康乃馨還有許多其他的顏色:「紅色」是用來祝福母親健康長壽、「粉紅色」象徵母親不朽的愛、「黃色」的康乃馨是用來祝福母親永遠青春美麗。
西元1931年,在至今約90年前還是日治時期時候的台灣,台北女子高等學院,現在改為台北國語實小舉辦了第一次母親節的慶祝活動。從那個時候到現在的台灣母親節一直是大家所重視的節日。學校裡老師會教大家做母親節卡片、百貨公司會贈送免費的康乃馨、各個家庭會有屬於自己的慶祝方式。像有許多小朋友,因為沒有什麼錢,所以會製作幫媽媽按摩的券或者幫忙做家事的券,讓媽媽可以跟自己的小孩兌換,在母親節這天可以實際上幫媽媽們減輕壓力,讓媽媽過上開心的一天。
你的國家會過母親節嗎?有沒有特別的慶祝方式?分享讓我們知道吧!東吳大學華語中心祝全天下的媽媽們「母親節快樂」!
Music by: Frozen in Love - Aakash Gandhi
逐字稿
Transcript
你有聽過世界地球日嗎?你可能知道跟環境保護還有愛護地球有關,但實際上我們應該做什麼來保護我們所居住的地球呢?透過本及的Podcast,一起更認識世界地球日吧!今天是4月22日,世界地球日(Earth Day)。第一屆的地球日開始於1970年。世界地球日的發起人是美國威斯康辛州的參議員蓋洛德·尼爾森(Gaylord Nelson)。蓋洛德·尼爾森受到1969年的加州聖塔芭芭拉嚴重漏油事件的影響,還有反戰運動的啟發,選定在美國大學期末考前的4月22日舉辦第一屆的地球日,希望人們重視當時日漸嚴重的空氣汙染以及水污染問題。很快的,這個活動在全美引起了熱烈的迴響,多達2000萬美國人參加。到了1990年,全世界有高達141國響應世界地球日的活動。每一年的世界地球日都會有一個主題,今年2022年的主題是「投資我們的地球」:Invest in Our Planet.強調綠色經濟、永續的商業模式。消費者有意識地購買環保的商品,企業基於環境保護,以友善環境的方式製作商品。例如:太陽能、風力發電、使用生物燃料等等,都是業者在生產商品時可以考慮的替代能源。
除了環境污染的減少、資源重複使用…...等等比較常見的環保概念,這幾年還出現了一個關於環保的詞語「碳足跡」。我們都知道二氧化碳是造成全球暖化的溫室氣體。如果生活當中,大家都有意識的去減少二氧化碳的排放,那或許地球暖化的速度就能夠減緩。減少「碳足跡」的方式除了吃素食、使用替代能源以外,其實還有許多小細節是我們只要在生活中多注意一點,就能夠減少碳排放的方法。例如:節約用電、節省用水等等。另外,有一些比較意想不到的像是:減少電子郵件的發送,以及取消訂閱電子報。根據英國研究者邁克·伯納斯·李(Mike Berners-Lee)的研究結果,一封電子郵件會產生4克的二氧化碳。因此就連減少電子報的訂閱,都可以為「減少碳」足跡盡一份心力喔。從智慧手機、平板電腦問世以來,在網路上看影片、追劇已是稀鬆平常的事情了。如果大家在看影片的時候,選擇較低畫質的影片,也能夠有效減少碳排放。
台灣從2002年開始翻譯世界地球日的網站資訊,漸漸地每年也都會舉辦與世界地球日相關活動。2017年開始台灣環境資訊協會與綠藤生機發起了「綠色生活21天」的活動。在21天當中,有21個能夠實踐減碳環保的綠行動。像是使用電子發票存入載具、一天不使用潤髮乳、一天少使用一個一次性的餐具……等等。透過改變生活當中的一點小習慣,每個人都可以為地球盡一份心力。 你在生活中還有發現什麼可以減碳、保護地球的方式嗎?留言告訴我們,讓我們一起一天養成一個減碳的小習慣,為地球的永續生命一起努力吧!
Music Credit by Invisible Beauty-Aakash Gandhi
逐字稿
Transcript
說到來台灣要買的伴手禮,大家第一個想到的會是什麼呢?沒錯「鳳梨酥」絕對會在必買的清單上面。本集的節目我們來聊聊鳳梨酥的故事。鳳梨酥在台灣是從什麼時候開始有名的呢?又為什麼能夠成為外國人來台的伴手禮首選呢?知名的鳳梨酥糕餅店:佳德、微熱山丘,還有好多好多鳳梨酥名店,集結起來,每年為台灣的鳳梨酥市場創造了兩百億的產值。他們又有著什麼不一樣的故事呢?一起來一探究竟吧!
說到台灣鳳梨酥的起源,就不得不從主角「鳳梨」開始介紹。鳳梨的原產地是南美洲,後來陸續傳到了歐洲、中國、在清朝的時候才傳入台灣的。而鳳梨在台灣真正發揚光大是從日治時期1902年開始,那個時候才真正有了鳳梨的加工廠。鳳梨酥最早其實是出現在傳統婚禮,訂婚儀式當中六禮之一的「大餅」。鳳梨餡是大餅中常見的一種口味。在台灣許多糕餅店都會製作鳳梨酥,所以哪一家是第一家,眾說紛紜,已經無法確定。但是可以知道的是,因為台灣的各式鳳梨種類,所以產生了許多特色的鳳梨酥,各家都有各家的擁護者。
像是2008年竄起的品牌「微熱山丘」,他們的特色是使用「土鳳梨」為內餡,酸酸甜甜還能吃得到鳳梨纖維是他們與其他鳳梨酥品牌最大的不同。早期的鳳梨酥使用的鳳梨果肉纖維比較粗、也比較酸,吃起來口感不好,所以通常都會加入冬瓜餡料,混合製作而成。有一些糕餅店甚至會直接使用冬瓜餡料取代鳳梨。到了近代,鳳梨的品種經過改良,甜度提高、果肉也較細緻,因此許多店家開始製作純鳳梨餡料的鳳梨酥。另外一家知名的糕餅店:「佳德糕餅」創立於1975年,製作傳統冬瓜餡料混合鳳梨餡料的鳳梨酥,口味上因為冬瓜餡料的加入,所以比較甜。原本生意普通,2007年的創意鳳梨酥競賽,佳德糕餅靠著蔓越莓鳳梨酥得到了比賽的第一名,從此之後在台灣鳳梨酥市場有著屹立不搖的地位。
介紹完了鳳梨酥味道上的魅力,大家知道鳳梨酥除了是好吃的點心以外,還有另外一個成為送禮首選的原因嗎?鳳梨在閩南語裡面是「旺來」,音調上有「吉利興旺」的意思,所以拿鳳梨酥來送給別人,本身就有祝福對方的意思。
你有吃過鳳梨酥嗎?最喜歡哪一家的鳳梨酥呢?留言告訴我們吧!
逐字稿
Transcript
隨著季節的更替,清明節又將到來。去年我們介紹清明節的時候講到了最早的清明節其實跟寒食節比較有關,說了介之推的故事。本集的節目我們來介紹另外一個關於清明節的故事:漢高祖「劉邦」的故事。秦朝末年的時候,漢高祖劉邦打贏了西楚霸王項羽,光榮的返回故鄉。返回故鄉後的劉邦想要去父母親的墳前祭拜。因為連年的戰爭,墓地裡的墳墓上都長滿了雜草、而且有很多毀損,沒有辦法辨識墓碑上的文字。劉邦很難過找不到父母的墳墓,就在傷心之時,劉邦最後想出了一個方法,他拿出了一張紙,用手撕成了許多小碎片,將小碎片捏在手中,並且對上天祈禱說:「如果父母在天上聽得到的話,現在發刮得這麼大,我將這些小紙片拋向空中,如果紙片落在一個地方,風都吹不動的話,那就是我父母的墳墓了。」說完,劉邦便將紙片拋向空中,果然有一片紙片落在一座墳墓上,風都吹不動。劉邦趕緊向前一看,真的是自己父母的墓碑。劉邦馬上請人重新修建父母的墳墓,之後的每一年清明節劉邦都一定會前往祭拜、掃墓,然後都一定會用幾個小土塊壓著幾張紙片,代表這是有人祭祀的墳墓。
在清明節最主要的活動就是各戶人家會回到祖墳祭祀、悼念祖先。除此之外,民間也有許多有關清明節的習俗。例如:插柳,將柳條插在門戶上及墳墓上。這個習俗的由來是為了紀念掌管農業播種與收稻的神:「神農」而來的。而插柳有著什麼樣的意義呢?柳樹的枝葉不管插在哪裡都能夠活,因此這象徵著旺盛的生命力。另外還有一個說法是「柳」有避邪的作用。
傳統的習俗當中,清明節還會放風箏。放風箏就是"Fly a kite." 據說放風箏,有消除災禍的作用。風箏飛上天,象徵災禍也跟著風箏飛離開。 另外一個與風箏有著相似象徵意義的清明節活動是「盪秋千」,「秋千」在英文裡面是"Swing"。古代傳說盪秋千可以驅除百病,盪得越高,生活越美好。 你的國家也有像清明節這樣,祭祀祖先的節日嗎?你們都是用什麼方式還念祖先的呢?有沒有什麼特殊的活動?在底下留言告訴我們吧。
Music Source: In the Temple Garden- Aaron Kenny
逐字稿
Transcript
本集要介紹的歌曲是「魚丁糸」的〈無與倫比的美麗〉。「魚丁糸」這個名字可能大家有點陌生,如果說「蘇打綠」大家可能馬上就可以列舉出許多好聽的歌曲。過去由同樣成員組成的團體「蘇打綠」於2004年出道,到今年是第18年。2020年,「蘇打綠」以分身樂團「魚丁糸」重新出發,發表新的歌曲。「魚丁糸」的是由主唱青峰、Bass手馨儀、鋼琴及中提琴手阿龔、吉他手阿福、電吉他手家凱,以及鼓手小威組成的。以分身樂團「魚丁糸」發行的歌曲與「蘇打綠」的風格很不一樣,原本清新的風格,加入了更多調皮、趣味以及多樣性的變化,讓聽眾聽到許多有別於以往的作品。這次挑選的作品〈無與倫比的美麗〉是在「蘇打綠」時期發行的作品,也是其中一首大眾所熟知的歌曲。
〈無與倫比的美麗〉這首歌是主唱青峰寫給歌手張懸的歌,歌詞描述兩個人深刻的友情。當朋友之間需要對方的時候,兩個人都會支持著彼此的意思。歌詞當中的蝴蝶及草原,分別象徵著青峰及張懸能夠在對方心情低落沮喪的時候,給予對方的後盾。關於歌詞的內容,青峰曾經說過,很多部分是兩個人簡訊聊天的內容。整首歌用很淺白的歌詞,堆疊出兩個人最深厚的友誼。
從這首歌裡面我們可以學習到華語的三個語法。第一個我們來學「在」。「天上風箏在天上飛,地上人兒在地上追。」「在」在這邊代表動作所在的場所,比如說:「我在客廳看電視」或者「弟弟在公園玩」。「天上風箏在天上飛,地上人兒在地上追」,很清楚地描繪出「風箏飛在天上」以及「人們在地面上追逐奔跑」的畫面。
Background Music Source: Invisible Beauty by Aakash Gandhi
逐字稿
Transcript
今年是「虎」年,今天我們要來介紹的漢字就是「老虎」的「虎」了。在開始之前,大家可以先看一下單元圖片,由左至右是「虎」這個字,從甲骨文到楷書的演變。在甲骨文的階段,老虎是側身向左,呈現站立姿態。在這個時候,老虎身上的紋路還是很清楚地呈現在文字上面。到了小篆就有比較明顯的變形,老虎的手掌與尾巴的部分位置都改變。到了楷書,就只剩下老虎頭的部分跟原來的形狀相似。「虎」字的部首是「虍」,代表頭部及手掌的部分,許多有這個部件的其他字其實都與「虎」的本意有很大的關係,比如說:
「彪」,代表老虎身上的花紋,斜斜的三撇是老虎身上花紋的光彩。「虔誠」的「虔」原本也是代表老虎身上的花紋,「虔」代表老虎身上花紋讓人感到畏懼。不過現代漢語當中已經沒有畏懼的意思,取而代之的是「誠心」的意思。"
" 接著我們要來說一個關於「虎」的成語故事。這個成語是「馬馬虎虎」。「馬馬虎虎」在現在是什麼意思呢?可能有很多同學已經學過了,「馬馬虎虎」就是代表一個人處理事情很隨便、很粗心的意思。那很粗心、漫不經心又與「馬」和「老虎」有什麼關係呢? 故事是這樣的,中國的宋代有一位畫家,他作畫的方式非常隨自己的意思,想怎麼畫就怎麼畫。有一天,畫家正在畫一隻老虎,才剛完成老虎頭部的部份的時候,就來了一位客人,他說:「我想要你幫我畫一匹馬。」但是這位畫家覺得自己畫到一半,要重新畫一匹馬太麻煩了,於是就連著老虎的頭繼續畫了馬的身體。畫完了之後,客人詢問:「這幅是什麼?」畫家回答:「馬馬虎虎」。客人看了看覺得這不是他想要的畫,於是就離開了。這位畫家想著,這畢竟是我辛辛苦苦完成的一幅畫,於是就把它掛在家中的牆壁上。
不久,畫家的大兒子回家了,詢問畫家說:「畫上的是什麼?」畫家說道:「是隻老虎。」接著小兒子也回家了,指著牆上的畫問道:「這個畫的是什麼?」這時畫家回答:「是一匹馬。」 有一天大兒子出去打獵,看到了一匹馬,他立刻覺得這匹馬是老虎,於是馬就被當成老虎射死了。這匹馬的主人很生氣的與畫家討了一筆賠償金。 又有一次,小兒子在外面碰上了正在休息的一隻老虎,小兒子以為這是一匹馬,便想騎上去,沒想到老虎就這樣把小兒子給咬死了。畫家得知之後十分的傷心,他便想一切都是這「馬虎圖」害的,長子依著這幅畫射死了一匹馬,小兒子依照著幅畫沒了性命。「馬虎圖」造成的悲劇於是傳開,後來的人就用馬虎馬虎、馬馬虎虎來形容一個人做事情隨便、粗心大意了。"
虎,是凶猛的動物,同時也是很有氣勢的動物。像是在虎年,大家常常會聽到:「虎虎生風」或者「福虎生風」的祝福語,意思是希望每個人都能夠跟老虎一樣強壯、有氣勢。關於老虎的詞語你還知道什麼呢?在留言區分享讓我們知道吧!
逐字稿
Transcript
每年的2月14日都是巧克力熱賣的日子。在台灣,許多餐廳會推出情人節特餐,有人說這是商人創造出來的節日。那麼情人節真正的由來是什麼呢?今天東吳華語週記較要來為大家介紹介紹「西洋情人節」。 西洋情人節為什麼是在2月14日呢?這要從西元三世紀的古羅馬開始說起。在古羅馬時期,有一位殘暴的君主名字叫做克勞多斯(Claudius),在距離克勞多斯的宮殿不遠的地方有一座神廟,神廟裡面有一位修士名叫做瓦倫丁(Valentine)。羅馬人非常的尊敬瓦倫丁,不論男女老幼、貧窮或者有錢人都時時的圍繞在他身邊,聽他的祈禱。
關於情人節要送巧克力,這個就真的跟商業行為比較有關係了。一家日本的糖果及蛋糕公司摩洛克夫(Morozoff)是第一家發送情人節應該要送巧克力廣告的公司,那是在1936年的時候。1958年Mary Chocolate在日本知名的百貨公司舉行情人節巧克力的特賣,但當時只賣出了三個。之後是1960年的森永制菓(Morinaga)這家公司,在情人節舉辦了買巧克力就有機會獲得名錶的活動。隨著一年一年商人的促銷,漸漸的人們開始習慣情人節把巧克力當作禮物。到了今天,情人節送巧克力的文化,還分了許多類別:送給喜歡的人的巧克力叫做「本命巧克力」,送給同事或者同學的叫「義理巧克力」,送給好朋友的叫做「友情巧克力」.......等等。
在台灣,每年的西洋情人節真的猶如商人們的戰場,除了各家糖果、巧克力、糕餅店會使出渾身解數舉辦活動以及優惠之外,像是飯店或者餐廳會推出專屬於情人節的住房優惠及餐點。比如訂房會贈送冠軍巧克力、知名插畫家的畫作。另外像是便利商店也會推出各種情人節限定包裝的零食,像是餅乾以及糖果…...等等。 西洋情人節是一個全世界共通的節日,在你們國家都是怎麼過的呢?留言讓我們知道吧!
逐字稿
Transcript
今天要介紹的電影是「月老」。「月老」也稱作「月下老人」是中國古代掌管男女愛情的神。本集節目會分成兩個部分來討論,第一部份我會介紹「月下老人」的由來。第二部份會聊聊「月老」這部由導演九把刀拍攝的電影作品。
關於月下老人的由來,傳說在中國古代唐朝的時候,有叫做韋固的人。有一次他來到了熱鬧的城裡,晚上走在街上散步,看到了一個老人靠著一個布袋子在月光下坐著,讀著一本書。韋固好奇上前詢問老人在看什麼書?老人回答:「天下人的婚書。」韋固再問老人:「那麼布袋子裡裝的是什麼呢?」老人回應:「都是紅色的繩子。只要男女雙方兩個人的腳被紅線繫上了,不論兩人的身分背景如何、有錢或者貧窮、家住得多遠,都註定最後會成為夫妻,一輩子在一起。」韋固於是問了自己未來的結婚對象,老人翻了翻書說道:「你的未婚妻是一位賣菜的瞎眼老婆婆的女兒,現在她三歲。」韋固聽了很不高興,回去之後便派僕人刺殺這個小女孩,最後僕人並沒有成功,但是韋固並不知道。多年以後,韋固遇到了一位漂亮的姑娘,但是額頭上總是貼著朵花,他好奇的詢問了這位姑娘的母親,母親說明了自己女兒的故事,韋固才驚訝地發現,原來這是當年自己派僕人刺殺的小女孩,頭上的花遮著當時的傷疤。眼前的姑娘便是賣菜老婆婆的女兒。韋固明白了這是天意,便心甘情願的跟這位姑娘在一起了。這個故事,被廣為流傳,到現在大家都相信,月下老人所牽的紅線,真的能夠決定每個人的結婚對象。而在台灣的寺廟裡面,也會有「月老」,想要有好姻緣的男女,都會去祭拜「月老」。
今天要介紹的電影「月老」便與這個這神話故事息息相關。電影「月老」是由導演九把刀於2007年所寫的同名小說《月老》所改編的。九把刀以剛剛先前提到月老的神話故事為主題背景,加以發想出了這個愛情奇幻故事。在電影裡面,主要的劇情分為兩個部分,一個是男女主角的愛情故事,以及被同伴背叛,500年前被同伴砍下頭的土匪:鬼頭成。故事的男主角叫做阿綸,他因為被雷打到所以死掉了,死後他來到了冥界。「冥界」就是指人死後進入的世界。冥界有規定,要累積一定的陰德才能夠再轉生為比較好的物種或者是人類,所以有一些陰德不夠的人,他們會決定透過擔任神職來累積陰德。男主角阿綸,就決定要透過神職:「月老」,幫人牽紅線,促成姻緣來累積他的陰德。女主角叫做小咪,她是阿綸生前從小到大一起長大的朋友,還沒有變成男女朋友,但是阿綸從很小就開始追小咪了。
兩個不同的故事,在電影當中不斷交錯,看起來沒有關聯的劇情,但是有一個共同點,就是在冥界的阿綸與鬼頭成,都有一些在當人的時候未完成的事情,而這些事情讓他們一直放不下,心裡一直很掛念,很想要完成。阿綸的放不下是對小咪的「愛」,而鬼頭成對於人間的放不下是「恨」,分別是兩個不同方向的強烈情緒。運用冥界以及人間的概念,這部電影也介紹了在華人世界常見的「輪迴」及「投胎」的概念。「輪迴」是指一個生命結束過後,還會重新的回到世界上,也就是相信生命的歷程不是只有一次,而是會一直延續下去的,形成一個循環。「投胎」的概念與「輪迴」是接在一起的,人或者動物、植物死後都會進入「輪迴」,而投胎成下一個人、動物、或者植物。透過「月老」這部電影,觀眾不僅可以看到感人的愛情故事,還有透過趣味的方式能夠理解華人社會及宗教當中的生死觀念。作者兼導演九把刀把冥界打造得很有趣,讓人好像對死後的世界有另外一種認識。
想要體驗一下九把刀的愛情奇幻風格、或者想要了解華人世界對於死後的想像,透過「月老」這部電影你將會更認識華人社會的各種神以及生死觀。快點進戲院去看看吧!
Music Source by Love Letter-Aaron Kenny
The podcast currently has 49 episodes available.
188 Listeners
14 Listeners
123 Listeners
0 Listeners
13 Listene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