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及光武帝对待彭宠的态度,要说他不是刻薄寡恩,恐怕说不过去。当年王郎作乱时,如果没有耿况和彭宠的力量,光武帝也不会取得那样的胜利。
然而,天下大致安定后,却将 彭宠 置若罔闻,反而把年轻气盛、骄傲自大的 朱浮 置于其上,彭宠又怎能不心生怨恨呢?(光武帝)泄露了朱浮弹劾彭宠的奏章来激怒彭宠,促使他尽快反叛以便能将其消灭,有时候实在不明白光武帝是何心?
或许是因为彭宠最初派突骑兵帮助光武帝讨伐王郎时,彭宠并没有坚定的追随之心,只是被吴汉、王梁胁迫和引诱所致,而耿况、寇恂也从旁劝说了他,因此(光武帝)心中对此事留下了芥蒂,所以即使彭宠有功劳,也被视作一种罪过吗?
要知道,天下群雄并起,各方都疑王疑帝(互相猜疑谁是真正的王和帝),
在风尘之下(乱世之中)谁胜谁败岂是容易揣测的?
然而,既然彭宠曾对光武帝有功并解救了他的危急,那么固不可忘这份恩情。
光武帝能容忍那些反复无常的人,为何却不能容忍彭宠呢?到底为何?
实际上,彭宠之所以没有得到好结局,也是有咎由自取的原因。耿况最初归附光武帝,也是寇恂促成的决定;并且,在听从寇恂的建议后,耿况派他的儿子耿弇亲自前来归附,在讨论称帝的议题时,耿弇毫不避讳地秘密陈述了自己的看法。
因此,寇恂虽然受到委任,却不能掩盖耿况父子表达忠心的实情。
彭宠却不是这样,他听从吴汉和王梁的策略,就直接派吴汉和王梁去负责,资助他们兵力,成就了吴汉和王梁的丰功伟绩,而彭宠自己却没有参与其中。吴汉 和 王梁在中原驰驱 奔波征战,而他自己却晏坐于渔阳),这是何等地不自己建立功业,反而将权力与功业拱手让人呢?
如果彭宠的愚笨不至于如此,那么就可以推测彭宠当时怀有犹豫不决的心态了。
他可能想着,如果光武帝兴盛了,那么吴汉和王梁就为他建功立业;
如果光武帝失败了,那么吴汉和王梁承担责任,而他自己仍然坐拥渔阳以处于事外。
身处乱世,拥重兵,绝不可能安然无恙,这绝不是儒生策士可以徘徊顾虑的时候。
如果你觉得还不可以委身,那么就像窦融那样,即使迟归附,光武帝也没有猜忌之心;
如果仔细审度后认为可以依附,那么生死存亡得失就决于一念;至于那些姑且跟随,但又给自己留有退路的人,犯了英主英的大忌,承受众多言语的指责和攻击,没有能幸免的。
易经说:“需于泥,致寇至。”
即使小心谨慎都面临危险,何况是悍妻群小之交煽,即被那些凶悍的妻子和卑鄙的小人相互煽动呢?
乱世中的去留抉择,决之以义而已(只需要根据道义来决定);
道义确定后,再守之以信(坚守承诺),那么即使遇到凶险,也可以无咎(没有大的过错)。犹豫不决是成大事的祸害,不是说要急躁,而是说不要两头观望,心存侥幸。
彭宠的覆灭,非旦夕之故矣。
光武帝,如果对于彭宠 能忽略其心迹,惦记其功绩,用不忘记患难之初心的态度来对待他,那么事情自然不至于彭宠反叛。
所以,对于光武帝的刻薄寡恩,也不能以 彭宠 的首鼠两端 来推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