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朝灭掉六国之后就销毁了兵器,晋朝平定吴国后也废除了州郡兵,但没过多久就大乱而灭亡了。
《泰誓》中说武王打败殷朝后,把牛马放归田野,把盔甲武器收起来,告诉天下不再使用,秦朝和晋朝的做法和周朝没有什么不同,为什么结果却大相径庭呢?
商纣王的时候,残暴统治人民,但诸侯有的归顺西边的周,有的留在东方侍奉商纣,并没有经常互相攻打,争相叛乱。天下人的心都倾向于和平安定,那些喜欢打仗、爱惹事生非的人也没有兴盛起来。等到纣王残暴的统治被推翻,周朝的政治得以实行,诸侯们都恢复了以前的旧习俗,也没有人去随意改动,不需要去压制他们。
战国时期的争斗,一直到秦朝和项羽时期,持续了数百年,到汉朝初年才安定下来。三国时期的争斗,一直到隋朝末年,持续了数百年,到唐朝初年才安定下来。安史之乱,延续到五代,共一百多年,到宋太祖时期才安定下来。靖康之难,延续到元朝,共二百多年,到明太祖时期才安定下来。
这些时期并非没有短暂的休止时期,看似可以安定,但那些纷争的根源没有断绝,很快又会重新兴起。这不仅是因为上面有暴君,国家有奸臣,更重要的是人心和风俗一旦被搅动就难以平静,那些虚伪矫诈的习气已经养成,杀戮的念头很容易被激发,即使上面想要平息,也很难平息。
秦朝和晋朝怎么能一下子就收拢天下的民心和锐气,让他们在短时间内就安定下来呢?所以陈胜在耕作时也想造反,石勒在东门也曾发出呼啸,都是趁着空虚就想举事。这就是为什么兵器不能立刻销毁,因为问题在底层。。
况且周朝的兴盛,文王虽然手握兵权,拥有征伐的权力,当时还在忙于征伐密、阮、崇、黎等国,但早已开始修养文德,勤于学习圣贤之道,演习《周易》,培养有才能的士人,供养年长的老人,采纳南国各地的民俗风情,革除其中的淫乱之处。孩子们玩耍而摘取芣苢,女子忙于农事而采摘蘋蘩,他们并没有放下农具就去谈论治国之道,也没有停止耕作就去讲授技艺。他们用优良的政策来柔和地对待百姓,以调和天地的平和之气,而对于兵戈之事,只是不得已才试用一下。
上面不看重武备,下面也就轻视它。圣人就是这样潜移默化地改变人心,陶冶性情,以求大治。
对于战事,战争不需要很久,就已结束。天下人都认为这是真正的文治,可以让他们洗净屈辱,在文治中获得荣耀。
秦朝并吞六国、灭亡周朝,晋朝篡夺曹魏政权而后吞并吴国,他们唯恐谋划不够险恶,力量唯恐不够取胜,日常任用阴险残忍的人,急于想要取得成功,而且还奢侈放纵,破坏人伦的规范。那些和他们一同成功、一同享福的人,又因为奢侈淫荡而引起天下的忌恨,无法清除天下人的淫邪之念,反而养成了那些强悍狡猾之徒在民间滋生。
即使好不容易士兵们解散了,兵器也还没完全销毁,他们就想让这些人屈服于官吏的法律,但没有人能降低身段、收敛心志来顺从官吏。朝廷没有长远规划与教育,却想在旦夕之间就营造出太平盛世的样子,这只会招致侮辱。这就是为什么兵器不能立刻销毁,因为教化的关键在朝廷。
陶璜、山涛极力反对裁撤兵员的提议,事后看来他们的意见是对的。但天下刚刚脱离水深火热,就又置身于打打杀杀的危险之中吗?实则要从根本上看待问题。历史上圣人出现时,乱事就很容易平息,商朝和周朝就是这样,这是因为他们遵循了“道”。如果圣人不出现,就等到乱到极点,人民都厌倦了苦难,渴望停止战争,帝王才能顺势安抚他们,就像汉朝和唐朝统一天下那样,这是天下运势转机之所在。
能够效仿商周之治的,恐怕只有光武帝刘秀了。当时盗贼横行,但他却提倡道德,尊崇礼仪,任用贤能,爱护百姓,从而在动荡不安中悄悄地消除了民怨。战乱不待人除而自消,社会自然而太平。然而,黎阳的屯兵之举,也说明光武不敢仗着放牛归马,就拟比于周朝,实则有鉴于周公城洛邑镇服东方之举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