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 公论

Episode 134: 终究悲哀的电子邮件


Listen Later

2015 年开年第一期节目,我们只讨论一个话题:电子邮件。

每月三十元,支持李如一和 Rio 把《IT 公论》做成最好的科技播客。请访问 itgonglun.com/member

2015 年的第一期《IT 公论》上线了,由于元旦假期的缘故,我们提前在 2014 年的最后一天录了这一期。因此,本期节目没有像往常那样以最近的新闻为基础展开讨论,我们用一整集谈了一个话题:电子邮件。

Gmail 在中国访问不畅并不是第一次,相信也不会是最后一次。您读到这封信时,或许 Gmail 已经比一周前更容易访问。或许您虽然身在中国,但从来就能自由访问 Gmail(不开 VPN)。或许您很早就发现虽然网页版 Gmail 很难打开,但在 iPhone 上用 Mail 处理 Gmail 邮件却全然无碍,而这招似乎最近也失灵了。(使用 Gmail 的会员若希望改用其它邮箱接收《IT 公论》会员通讯请发邮件到 [email protected] 告诉我们。)

或许您觉得我们用电子邮件来发送会员通讯的行为非常古旧,或许对您来说电子邮件 = 工作。有一件事不用「或许」:您一定曾经被垃圾邮件侵扰。但,或许您不知道,世界上每年发送的电子邮件里,有 90% 是垃圾邮件,而全球第一个发送商业垃圾邮件的人,不仅不认为那是错的,还在论坛上斥责反对自己发垃圾邮件的人是左棍。在他看来,垃圾邮件是言论自由的一部分。

李如一和 Rio 都对电邮有着暧昧的立场。李如一在他的朋友圈(三次元朋友圈,不是微信朋友圈)里以喜欢用电邮沟通闻名,虽然如今也没什么人和他发邮件了。Rio 常年用私人域名后缀的邮箱,也形成了一套令人叹为观止的电邮管理习惯,但他仍然时不时会跟李如一抱怨一下 email 有多反人类。事实上,我们在准备本期节目时使用的临时标题就叫「电邮吮吸」。

如果您在 1990 年代末就有了电子邮箱,已经可谓是资深的电邮用户了。但是《计算机程序设计艺术》的作者高德纳(Donald Knuth)是这么说的

我从 1990 年 1 月 1 日起就没有电邮地址了,自那以后我成了一个幸福的人。我大约在 1975 年左右开始使用电邮,15 年的电邮人生不可谓不长。

关于电子邮件的历史从什么时候算起,各界并无定论。从字面意思上说,只要是通过电子手段传输的信息都可以称作电子邮件,过去也的确有人管传真叫「electronic mail」。不过,性状和我们今天知道的电邮大体一致的电子邮件始于 1970 年代。最早的电邮要求收发双方同时在线,或是使用同一服务商。就通讯的本质而言,Hotmail 邮箱只能给 Hotmail 邮箱发信,或是中国联通的用户只能给中国联通的用户打电话,都是荒唐怪状。而我们今天恰恰就处在这样的世界里。这也是我们选择用电邮发送会员通讯的理由之一:假如选择微信(或任何一家 IM 服务),不用微信的会员就收不到通讯了。

这里有「服务」和「协议」的区别。上文已经提到了一个不用电邮的人(笑),而你也完全可以说懂中文的《IT 公论》听众没有微信号的几率很可能小于没有电邮地址的几率。但我们这里谈的是权利,而非选择。使用电子邮件不需要接受任何商业公司的用户协议条款,和电子邮件相关的通讯协议也都是开放的,任何人都可以架设自己的电邮服务。假如腾讯倒闭,或是微信这一产品被终止,没有人能保证你一定可以轻易找回微信上的所有书信往来。

当然,如 Rio 所说,开放的系统一定会被玩坏。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垃圾邮件。如果你时不时发现收不到我们的会员邮件,相信我,那真的是垃圾邮件的错。只可惜这个错在今天似乎已经无法矫正了。

电子邮件有两个重要的,但不大为人所知的特性:

  1. 电子邮件的内容是以明文传输的,就像寄信不用信封。电子邮件其实应该叫「电子明信片」。

  2. 你看到的发件人地址是可以随便填写的。如果大家记得上学时学的英文书信规范的话,一定记得除了在信封上填写收发件人地址外,在信纸上也要填写。电邮里显示的发件人地址对应的就是信纸上的发件人——你可以填任何地址或任何姓名。(这也是为什么你可以在 Gmail 网页版用任意电邮地址发信。)

  3. 第二点让伪造身份这一垃圾邮件的基础技能成为可能,明文传输意味着你的邮件内容可以被他人看到(如果你已经养成了使用 PGP 的习惯就不必听这一期了),而这又是一把双刃剑:出于隐私保护的考虑,你不希望别人能够阅读你的邮件。但假如你对██没有需求,若邮件内容完全加密,过滤垃圾邮件的程序又如何知道这封信里提到了██呢?(为避免被垃圾邮件过滤器误伤,本文此处不得不开始自我审查,隐去高风险词,不然恐怕又要劳烦各位去垃圾箱打捞这封通讯了。)从根本上说,保护隐私和反垃圾邮件是一对矛盾的需求。如果把所有邮件加密,隐私得到了保护,但垃圾邮件过滤程序也起不了作用了。

    电子邮件技术经过数十年的发展,已经成为一个复杂的庞然大物。为了和垃圾邮件搏斗,各式标准与技术措施被一层层地叠加。时至今日,已经很少有人敢从底层入手,妄图真正地重新发明电邮。Gmail 很可能是电邮诞生以来最具革命性的尝试,但它依然建立在现存的电邮协议之上。至于近年来流行的 Mailbox 等电邮服务,更加只是从交互入手进行的表层改造。年久失修的电子邮件作为唯一一个全球网民人人都有的开放性身份 ID 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但作为通讯工具的它,已经逐步被封闭而专有移动 IM 软件取代。不管怎么说,对于电子通讯系统而言,隐私、开放、和反垃圾,三者只能取其二。

    最近我们读的一些文章
    • Paul Graham 说美国政府应该放更多外籍程序员进来,Chris Pepper 很愤怒。等 H-1B 签证的人都应该看看
    • 「我不確定這種灌水卻又僵化的用語風潮是什麼時候開始的,根據我自己的成長經驗,起碼到我高中以前在台灣還不常見,反而是在中國大陸很興盛,中國的官方或官樣文章裡常有成串贅詞與廢話連篇的套語,像是喜歡在動詞前面加個「進行」等,這是他們特殊歷史文化背景下發展出來的(壞)習慣,台灣因為分治而得免。可惜的是,就在他們意識到這問題,繼而稍見起色之時,我們卻患上此病(但我不確定是否是「遭到感染」),十數年間到處流行,甚至眼看著就要病入骨髓了。」(嗯?我们有稍见起色吗?)
    • 什么样的志愿才配得上 vision 一词?
    • 相关链接
      • Spamhaus
      • FastMail
      • PGP
      • 人物简介

        李如一:字节社创始人。

        Rio: Apple4us 程序员。

        ...more
        View all episodesView all episodes
        Download on the App Store

        IT 公论By IPN

        • 4.2
        • 4.2
        • 4.2
        • 4.2
        • 4.2

        4.2

        59 ratings


        More shows like IT 公论

        View all
        太医来了 by IPN

        太医来了

        44 Listeners

        滅茶苦茶 by IPN

        滅茶苦茶

        29 Listeners

        流行通信 by IPN

        流行通信

        19 Listeners

        無次元 by IPN

        無次元

        6 Listeners

        硬影像 by IPN

        硬影像

        31 Listeners

        选·美 by talich

        选·美

        32 Listeners

        枫言枫语 by 枫影JustinYan、自力hzlzh

        枫言枫语

        24 Listeners

        一天世界 by 不鳥萬如一

        一天世界

        104 Listeners

        声动早咖啡 by 声动活泼

        声动早咖啡

        263 Listeners

        代码之外 Beyond Code by Beyond Code

        代码之外 Beyond Code

        6 Listene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