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字與經典頻道的漢字形音義系列,從中國最古老的文字源頭—殷商甲骨文字與金文構形,解析漢字的本義與引申義。這集影片想探討具字的形音義:
「具」的字形最早可追溯自甲骨文,有二種寫法,總歸為一大類寫法,構形像雙手舉起鼎。「具」的金文字形,有十五種寫法,總歸為六大類寫法,構形與甲骨相近,但已出現鼎的省形,減省鼎的筆畫為貝或目。
「具」的本義,參見《說文》:「具,共置也。从廾(ㄍㄨㄥˇ) ,从貝省。古以貝為貨。」,《說文》段玉裁注:「共、供古今字,當從〈人部〉作供。」
許慎認為「具」字的本義是指準備、設置;「具」的引申義有:準備、備置、具體、存有、擁有、陳述、列舉、才能、酒食、菜餚、器物、量詞,計算器物或屍體等單位詞、皆、全,通「俱」、春秋晉國有人姓具…等。
許慎解釋具的構形,是根據小篆的字形,故認為具是由廾(ㄍㄨㄥˇ) 與貝兩部件構成,但因許慎沒有看到甲骨文的具字,且具字的構形歷經幾次轉折,在金文時已產生改變,因此現代古文字學者根據具字的甲骨構形,認為「具」字的上部件是「鼎」,而非「貝」。
陳夢家先生在《西周銅器斷代》一書中說到:「具字从鼎,郭沫若所釋:以為『古从鼎作之字後多誤為貝。』,具字象兩手舉鼎之形,舉、具古音亦相近。」
中華語文知識庫的沈寶春學者考證:甲骨文「具」字本從鼎、從廾。從鼎表示準備食物時用來盛裝的器皿,鼎是祭祀宴饗時的主要用器;從廾表示態度恭敬的捧著。金文中「鼎」省作「貝」,有的省作「目」。戰國文字與篆文都是從省作目而來的。隸書把「目」形和「廾」形相連在一起,楷書是根據連接後的字形。在六書中屬於異文會意。
漢語多功能字庫考證:甲骨文所從的「鼎」至金文訛變為「貝」,金文所從的「貝」至小篆又訛變為「目」。楷書「具」下部的「𠆣(ㄍㄨㄚˇ)」是從甲金篆文的「廾」形訛變而來。
日本古文字學者白川靜先生解釋「具」字的本義是指雙手捧著寶貴的祭器,祭器中已放好犧牲獻給上帝,因此,具有準備好、備足的意思。
甲骨與金文的「具」字,上部件是「鼎」。「鼎」的字形最早可追溯自甲骨文,有二十六種寫法,總歸為八大類,構形皆象圓形或方形的器皿,上有兩個孔洞的鼎耳,可穿上銅條後扛起移動鼎。「鼎」的金文有一百三十八種寫法,總歸為二十大類,構形與甲骨相近,但很一致地畫出器皿上有兩耳,器皿下方有三個腳座。
「鼎」的本義,參見《說文》:「鼎,三足兩耳,和五味之寶器也。昔禹收九牧之金,鑄鼎荊山之下。入山林川澤,螭魅蝄蜽,莫能逢之,以協承天休。《易》卦,巽木於(火)下者為鼎,象析木以炊也。籀文以鼎為貞字。」,《說文》注:「古文以貝為鼎,籀文以鼎為貝。凡鼎之屬皆从鼎。」
許慎認為「鼎」的本義是寶器,籀文會假借鼎為貞字,段玉裁補充說明籀文會假借鼎為貝字。在甲骨與金文中,「鼎」、「貞」、「貝」三個字的構形十分相近。
根據《易傳》鼎卦彖辭的記載:「鼎,象也,以木巽火,亨飪也 。聖人亨以享上帝,而大亨以養聖賢。」,鼎是祭祀上帝時的禮器,也是宴饗時的炊具,用來烹煮食物供養聖賢。此外,許慎提到夏禹收九周的銅鑄成九鼎,是為了傳受上天的福澤,因此,鼎也成為夏商周三代用來傳國的寶器,誰得到鼎誰就得到了統治天下的權力。
「鼎」的引申義有:商、周時代用以烹煮食物之金屬器具、鼎有三足,引申為三方並立、方、正,同「貞」、大,如「鼎力相助」、古傳國寶器。相傳夏禹鑄九鼎以為傳受帝位之重器、喻三公、宰相、重臣等高位、古代烹殺罪人之刑具、福建方言,指鍋子。如稱廚房為「鼎間」,稱鍋蓋為「鼎蓋」、宋代有人當姓、…等。
「鼎」的相關字:「貞」。「貞」的字形最早可追溯自甲骨文,有六十七種寫法,總歸為三大類寫法,構形皆像鼎,第三個甲骨構形則在鼎上多加了一個卜的符號。「貞」的金文字形,有六種寫法,總歸為六大類,構形與甲骨相近,但鼎上皆有卜的符號。
「貞」的本義,參見《說文》:「貞,卜問也。从卜,貝以為贄(ㄓˊ)。一曰鼎省聲,京房所說。」,許慎認為「貞」字的本義是指占卜求問事情;「貞」的引申義有:卜問、卜問之事、女子不失身不改嫁之懿行、堅守正道、忠心耿耿、堅定、穩固、褒揚…等。
漢語多功能字庫補充外國學者對貞字的看法,認為卜辭「貞」字並非如《說文》所言是「卜問」的意思,而是校驗、校證、試驗(test)的意思。
許慎解釋貞字的構形,是根據小篆的字形,故認為貞是由卜,但許慎在註解時還補充引用了京房的說法,京房認為貞是由卜與鼎兩部件組成,因此保存了貞字的甲骨構形。
現代古文字學者郭沫若先生在《卜辭通纂攷釋》一書中說:「古乃假鼎為貞,後益之以卜而成鼑(貞)字,以鼎為聲。金文復多假鼑為鼎……鼎貝形近,故鼎乃譌變為貞也。」,郭沫若先生認為甲骨文借「鼎」字為「貞」字,後又在「鼎」上加「卜」成為貞字,鼎成為貞字的聲符。「鼎」與「貝」的字形相近,所以才產生訛變。
中華語文知識庫的朱岐祥學者考證貞字:始見於殷商甲骨文,本像鼎具耳足形,卜辭借用為貞卜的貞。殷人尚鬼,每事多貞問吉凶。周金文有從卜從鼎的繁體書寫,保留字原古意,亦有省從貝。戰國文字復有將從貝的部件進一步簡省從目形,全失本意。篆文則仍保留從卜貝的字形。《說文》引京房說帶出部分貞字正確的演化線索,彌足珍貴。隸、楷字形均呈篆文而來。
日本古文字學者白川靜先生解釋「貞」字由卜與鼎兩個部件組成:卜的構形是龜甲上的裂痕,商朝人占卜求問上帝是看經火燒後龜甲上出現的裂痕;鼎是指祭器,祭器中已放好犧牲獻給上帝。因此,「貞」字的本義是指獻上裝滿犧牲的祭器,求問上帝的旨意。
甲骨與金文的「具」字,下部件是「廾」。「廾」的字形最早可追溯自甲骨文,有十八種寫法,總歸為一大類寫法,構形像兩雙手捧著東西的樣子。「廾」的金文字形,只有一種寫法,構形與甲骨相近。
「廾」的本義,參見《說文》:「廾,竦(ㄙㄨㄥˇ)手也。从𠂇(ㄗㄨㄛˇ),從又。𢪒,楊雄說廾从兩手」,《說文》注:「此字謂竦其兩手以有所奉也。」,《說文解字注箋》:「廾、共,古今字;共、拱,亦古今字」。
許慎認為「廾」字的本義是指恭敬用雙手捧著東西。徐灝補充說明:廾是共同的「共」的古字,而「共」又是拱手讓人的「拱」的古字。
根據教育部異體字字典,「廾」有兩種讀音,代表兩種不同字義:
第二種讀音為「ㄋㄧㄢˋ」:是「廿」之異體,意思是:二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