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字與經典頻道的漢字形音義系列,從中國最古老的文字源頭—殷商甲骨文字與金文構形,解析漢字的本義與引申義。這集影片想探討知字的形音義: 「知」的字形目前可見最早可追溯自戰國的秦簡,但與「知」字相關的「智」字,字形最早則可追溯自甲骨文,有一種寫法,由「示」 (祭壇) 「口」 (祭器或禱告) 「矢」 (箭或起誓)三個部件組成,構形像在祭壇前向神起誓,或將三個部件看為由「示」 (祭壇) 「口」 (祭器或禱告) 「大」 (人)三個部件組成,構形像人在祭壇前向神禱告。 「智」的金文有七種寫法,總歸為兩大類寫法,第一類構形由「矢」(箭或起誓)與「吁(ㄒㄩ)」(大聲講話)兩個部件組成,構形像人在祭壇前向神起誓,或視為由「大」(人)、「吁」(大聲宣告)兩個部件組成,構形像人在祭壇前向神禱告。第二類構形由「矢」(箭或起誓) 「吁」(大聲宣告) 「曰」(神的回應)三個部件組成,或說由大吁曰三個部件組成,構形都指像人在祭壇前向神起誓、祈禱,並得到神的回應。 「知」的本義,參見《說文》:「知,詞也。从口,从矢。」,徐鍇《說文繫傳》:「凡知理之速,如矢之疾也,會意。」,《說文解字注》:「從口矢。識敏、故出於口者疾如矢也。」。 許慎認為「知」字的本義是指詞,而詞的意思是人把內心的想法和感情說出來,徐鍇補充說明知字表示掌握事理如矢箭般快速,段玉裁補充說明知字表示能正確認識、知道事物,所以說出去的話就像筆直射出的箭般,可一矢中的,達到目標。「知」字的引申義有:明白、了解、察覺、識別、區別、相交、交往、招待、禮遇、賞識、掌管、主持、識見、學問、意識、感覺、知己、朋友、智慧…等。 「𥏼 (智)」的本義,參見《說文》:「識詞也。」,《說文解字注》:「此與矢部知,音義皆同,故二字多通用。」,《釋名》:「智,知也。無所不知也。」,《荀子.正名》:「知而有所合謂之智。」 許慎認為「𥏼 (智)」字的本義是指認識知道,段玉裁補充說明「智」與知讀音意義都相同,所以兩字常互相通用;釋名一書解釋智就是知,表示博學多聞無所不知,荀子正名篇也說到:人天生有知(理解)的能力,但是理解事物要合乎真理合乎邏輯,才能成為智慧。否則人的知理解力就會淪為自己的空想或扭曲事實;「智」字的引申義有:聰明、智慧、知曉、謀略、計策、聰明之人 …等。 日本古文字學者白川靜先生認為知與智是相關字,知是由矢(箭)與口(祭器)兩部件構成,智是由矢(箭)口(祭器)干(盾牌)三部件構成:「矢」在中國古代具有神聖的意義,例如《禮記.射義》篇,認為射箭就是要瞄準目標,聚精會神才能射中標的,所以從射箭的儀態可以看出這人的內心與品德。天子在祭祀前,也會舉行射禮,射中標靶的士大夫才能一起參與祭祀。此外,「矢」這個字當動詞時,就有發誓的意思,例如《論語.雍也》篇:「夫子矢之曰:予所否者,天厭之!天厭之!」 「知」與「智」的本義都是指向神祭祀求問不懂的事情,以期得到神的回應,因為神是全知全能,可以解答人的疑惑。 《角川新字源》以「智」的甲骨金文的構形去解釋「知」這個字,認為「智」是由「矢」「吁」兩部件組成,「矢」是聲符表讀音,「吁」指人向神大聲宣告事情。人求問自己不懂的事情,得到神的回應後,就會明白事情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