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gn up to save your podcastsEmail addressPasswordRegisterOrContinue with GoogleAlready have an account? Log in here.
時代紛擾,日子翻騰,當生活不再如常,藝術何以立足?好想知道細膩敏感的藝術家們怎麼生活怎麼創作。是投身紀錄時代,還是潛心過日子?且看二十位藝術家自選什麼關鍵詞作題,讓我們進入他們的故事。十集《好想藝術》,二十個關鍵詞,不失為2020年的香港與香港藝術的一種另類紀錄與注腳。... more
February 15, 2015/ 13 / 有空間 _ 玖玖;有笑聲 _ 決定性瞬間;說故事 _ 舞台劇演員‧編導 – 陳煦莉/ 有空間 / 玖玖 編導:鄭秀慧「玖玖」是一個展覽場地,一個夾 band 以及不同範疇創作人聚頭的地方。始作俑者杜煥形容這裡是一所精神病院,人們在這裡分享藝術創意,擦出新奇、異於尋常的火花。/ 說故事 / 陳煦莉 _ 舞台劇演員‧編導 編導:陳祖頤舞台上也不過是生活。惟有勇於投入,無論燈光下,無論陰影失焦處,種種角度,投入去直到模糊 自己 那條界線,便觸摸到每個「角色」都在喜怒或哀樂,多麼細緻。「我」因而完整,才學懂愛。為了愛,她的舞......more22minPlay
February 08, 2015/ 12 / 有空間 _ A Cappella;有笑聲 _ 撒旦愛Rock Band?;說故事 _ 獨立電影導演 – 卓翔/ 有空間 / A Cappella 編導:吳艾美A Cappella是意大利文,指「如教堂的風格」,源於中世紀西方教會以原始的人聲歌頌上帝。「A Cappella無伴奏混聲合唱」 於八十年代起在音樂劇中出現,並流行至今。流行音樂中的無伴奏合唱,包括分部的爵士和聲,及以聲音模擬敲擊樂效果(Percussion)。曲目題材漸多元化,無分語言國界,表演的場地不只局限於音樂廳。這次「有空間」隨著兩隊無伴奏合唱隊Sirens 和 Set Tone Men走遍大街小巷,穿梭不同空間,感受人......more22minPlay
February 01, 2015/ 11 / 有空間 _ 雜誌平台‧大專生以文字與藝術關注社會;有笑聲 _ 迷上村上春樹;說故事 _ 舞蹈家 – 梅卓燕/ 有空間 / 雜誌平台‧大專生以文字與藝術關注社會 編導:劉應強三十多位來自各大院校的大學生,自資出版學生雜誌《頂理》,以文字加藝術手法、回應社會議題,在各區免費派發。《頂理》意指「頂住」、堅持自己的信念。雜誌每期專題不同,有政治、電影、社區現況、潮流等等,為編委會集體創作的成果。他們利用影像與音樂創作,與讀者多方面溝通。雜誌代表大學生的聲音,吸引年青讀者投稿,逐漸成為大學生創作交流的平台。/ 說故事 / 梅卓燕 _ 舞蹈家 編導:鄭秀慧年......more22minPlay
January 25, 2015/ 10 / 有空間 _ 銀青乒乓‧創意銀髮;有笑聲 _ 殺人情歌;說故事 _ 新媒體藝術家 – 梁基爵/ 有空間 / 銀青乒乓‧創意銀髮 編導:曹送麗土瓜灣的13街和5街是傳統舊區, 建築物多屬樓齡超過50年的舊樓,住了不少老街坊。其中的鄧伯、土佬和妙嫻,都是70和80歲的銀髮一族。 他們不似一般高齡長者,時間表排滿餘暇活動,例如參與「銀青乒乓」計劃內的畫班和節奏鼓班,發揮眾人的藝術創意。「銀青乒乓」計劃是作家及藝術工作者俞若玫策劃的社區藝術計劃,讓不同年紀和區域的朋友聚首,打鼓作畫。三位銀髮族參與計畫兩年的,在藝術創作及生活態度上均有所成長。去年底的總結演出和展覽,充分反映他們......more22minPlay
January 18, 2015/ 9 / 有空間 _ 油街實現‧生活現場;有笑聲 _ 有毒藝術;說故事 _ 舞台攝影師 – 陳立怡/ 有空間 / 油街實現‧生活現場 編導:吳艾美「油街實現」與生活書院合作,舉辦為期八十天的「生活現場」,重現北角區昔日蓬勃的手工藝及社區文化。北角老舊的建築不斷遷拆,過往的生活片段逐漸淡出。經濟發展的同時,社區的性格也漸漸改變,傳統的民間藝術隨時間湮沒。「生活現場」希望保存與尋找北角的本來面貌。製衣、刺繡及印刷,是街坊熟悉的生活片段,也是珍貴的集體回憶。藝術家進駐油街展館,營造出「製造現場」,車衣、造刺繡、種植、漂書、寫信、再造倉底書等等,市民可以自由出入,參與其中,重拾當......more22minPlay
January 11, 2015/ 8 / 有空間 _ 互聯網‧藝術平台;有笑聲 _ 抄襲還是創作;說故事 _ 聲音藝術家 – 楊陽/ 有空間 / 互聯網‧藝術平台 編導:戴梓橋網絡平台無遠弗屆,是新進藝術工作者的舞台。《書屑》及《賣字》兩個facebook專頁的創辦人都是年輕人,利用網絡力量展示文學。《書屑》以抄出書中興味深長的段落為主,內容廣泛,容易引起讀者共鳴,與自我的覺醒。智能電話的出現,不同功能令都市人經常一心多用,創辦人陳一鳴與鄭匡翹期望借閱讀助人重拾集中力。創辦《賣字》的胡芷晴喜歡把觸動人心的歌詞,用毛筆以她獨有的書法寫出來,作品非只有付錢才可得,她會在網上發佈行蹤,讓有心人前來,以行為換......more22minPlay
January 04, 2015/ 7 / 有空間 _ 工廈‧藝術工作室;有笑聲 _ 千金買個「死人頭」究竟值唔值?;說故事 _ 劇場創作人 – 陳炳釗/ 有空間 / 工廈‧藝術工作室 編導:曹送麗伙炭藝術村曾經是本地年青藝術家畢業後,多數進駐的創作空間。然而工商廈租金不斷上漲,新一批畢業生要開拓版圖,葵涌工廈是一個選擇。藝術家甘志強早於十年前看到這區的潛力而遷入,這裡交通方便,租買價格相對便宜。近期一些來自中文大學及浸會大學的藝術系畢業生陸續遷入,多以夾租的方式共用工作室。面對不斷上漲的租金,他們以不同方式掙扎求存, 延續創作生命。例如來自中大,從事繪畫的劉彥韜和鄺志緯, 亦有造雕塑的浸大畢業生林繁盛,他們對葵涌工廈的創作空間......more22minPlay
December 28, 2014/ 6 / 有空間 _ 高山劇場‧粵劇新空間;有笑聲 _ 低頭族情侶;說故事 _ 陶藝家 – 羅士廉– 劉掬色/ 有空間 / 高山劇場‧粵劇新空間 編導:劉應強常見粵劇表演,演員不是隆而重之地穿上戲服演出,就是便裝站在咪高峰前唱。穿上現代禮服踏上現代風格舞台,邊唱邊做出有別於傳統身段做手的肢體動作,fusion式的粵劇,會有怎樣的效果?桃花源粵劇工作舍於本年十一月高山劇場新翼開幕之時,嘗試以這種新穎方式,舉辦「香夭 ․生死相許蝴蝶夢------唐滌生詞話․自由色粵曲演會」,戲碼均是唐滌生先生的作品,由「學院派」歴界香港演藝學院戲曲學院畢業生擔任演員,為傳統粵劇注入當代感覺,令古今情感......more22minPlay
December 21, 2014/ 5 / 有空間 _ 佔領藝術區;有笑聲 _ 低層的悲歌 ─ 石田徹也;說故事 _ 視覺藝術家 – 劉掬色/ 有空間 / 佔領藝術區 編導:鄭秀慧一場雨傘運動,令佔領區變成百花齊放的藝術空間。在個獨有的時空下,展現藝術溫柔而巨大的力量。/ 說故事 / 視覺藝術家 _ 劉掬色 編導:鄭秀慧藝術是認識自己的過程,從認識自己開始,然後了解世界。劉掬色用繽紛的色彩、平和的態度,透過藝術去關注土地及人類。推動她創作的最大動力就是「改善」,若自己變得更好,終會愛見美好的世界。因為世界在外面,也在心內。/ 有笑聲 / 低層的悲歌 ─ 石田徹也 編......more22minPlay
December 14, 2014/ 4 / 有空間 _ Band房‧廚房;有笑聲 _ 大笑人的紙醉金迷;說故事 _ 行為藝術家 – 曾德平/ 有空間 / Band房‧廚房 編導:翁志羽本地樂隊tfvsjs,名字沒有響音難以發音,背後卻有新奇意念:tf指廣東話「頹廢」,js就是「精神」。六名成員租了牛頭角一處工廠大廈單位玩音樂、賣鼓、教授打鼓,同時更利用一半空間開設名叫「談風: vs :再說」的餐廳,取兩個詞語廣東話聲母與樂隊名字緣由一樣之意。六人兼顧裝修、煮食、送餐、洗碗,同時不忘初衷,堅持創作音樂。他們大部分均沒有做餐飲的經驗,但興緻勃勃由零學起,目的是營造一個有音樂有美食的廣闊藝術沙龍,讓愛好者有個聚腳點......more22minPla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