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个透过现象看本质的简单父母!”
新时代家庭,亲子教育的八大灵魂拷问:
1、面对孩子,父母为何变得如此焦虑?
2、孩子对父母的信任何以一触即溃?
3、迈向心智成熟,孩子到底还要走多远?
4、身为第一任老师,父母应该怎么教?
... more家庭亲密度的提升,家庭幸福感的促进,有赖于外在形式的保障,更重要的是源自于每位家庭成员的内在感知。形式容易仿制,主观的感受则是容不得半点掺假的。
真正的成功,是经历过失败以后的成功;真正的完满,是体验过残缺以后的完满;真正的认同,是遭遇过否定以后的认同;真正的亲近,是感受过背离以后的亲近。在家庭幸福感的培育过程中,同样也无惧真实的挫败、悲伤与恼怒,恰恰是这些真挚的情感,才能够使我们与家人、与自己,建立起密不可分的深刻连结。不畏疏离,比亲和睦,心怀真善美,正是比卦实质精神内涵的真切体现。
【《周易》比卦·上六:比之无首,凶。】
二十世纪,黎巴嫩知名作家、画家、诗人纪伯伦,写过一首名为《孩子》的诗歌:
你的孩子,其实不是你的孩子
他们是生命对于自身渴望而诞生的孩子
他们借助你来到这世界,却非因你而来
他们在你身旁,却并不属于你
你可以给予他们的是你的爱,却不是你的想法
因为他们有自己的思想
你可以庇护的是他们的身体,却不是他们的灵魂
因为他们的灵魂属于明天,属于你做梦也无法到达的明天
试想一下,如果孩子不及父母,无论他远走何处,必定终会回到家庭这棵大树的庇荫之下。如果孩子胜过父母,狭隘的圈养只会使其成为折翼的天使,早早败落于升空之前。
【《周易》比卦·九五:显比。王用三驱,失前禽,邑人不诫,吉。】
身在法制社会的现代人是幸福的,和伴侣感情淡了,可以解除婚姻,和孩子冲突大了,可以断绝关系。若是将婚姻自由,理解为想结就结,想离就离,将情感自由,理解为想见就见,想断就断,那可真是太过肤浅了!
真正的心灵自由,不是靠法律规定的自由。而是我想过好就能过好,我想过砸就能过砸的内在自由。孔子所言“从心所欲而不逾矩”的人生境界,应该也是无出其右的吧!
【《周易》比卦·六四:外比之,贞吉。】
为什么我们对家人更容易发火,对外人却十分客气?
为什么我们总是对亲人更为苛刻,对外人却相对友好?
为什么我们与亲近的人沟通起来,常常虐心费劲,而与外人的交流却顺畅自如?
……
此类问题,几乎困扰着每一个注重家庭关系的人。按照正常逻辑,我们更看重的关系,为之投注的心血一定会更多,关系的状态理应更加和谐舒适。可为什么呈现出来的结果,却是截然相反的呢?一片痴情、苦苦经营的关系,说多了全是委屈与泪水。萍水相逢、泛泛之交的社会关系,则显得鱼水情深、好不快活。
心理学认为,伴侣关系、亲子关系这等亲密无间的关系,当属世界上最复杂的人际关系。因为,一切具有社会性质的人际关系,都是有章可循的。
【《周易》比卦·六三:比之匪人。】
都说婚姻是一场修行,至于修的是哪门子的行,好像并没有人明确地告诉过我们。但是,简单粗鄙地想来,自欺欺人式的逆来顺受肯定不是修行所要追求的状态,揭竿而起后的妻离子散更不会是修行应该带来的结局。归根到底,修行修的自己,在行进的旅途中,眼里看到的虽是世界,心里洞见的依然还是自己。
老子说:知人者智,自知者明。现代人大都热衷于寻求解读他人的方法,却极少有兴趣深度地探究自我。到头来却发现,自以为智慧的人遍地开花,真正活得明明白白的人反而越来越少。生活犹如雾里看花,心态必定多有不甘!
【《周易》比卦·六二:比之自内,贞吉。】
每次有机会讲到关于“表扬与批评”的主题课程时,我都会在正式开讲之前,抛出一道思考题:为什么要赞赏孩子?
汇总一下家长们的常见回答,主要包括增强自信心、培养价值感、保持好行为、鼓励竞争、传递爱意等等。
接下来,我会抛出另一个问题:大家是否赞赏过身边的朋友和同事,又为什么赞赏他们呢?
这一次的答案就丰富得多了:有魅力、有能力、有魄力、有才华、有爱心、有品位、会做饭、会说话、会挣钱、会学习、会生活、会保养……
前后对比一下,我们的家长朋友未免在称赞孩子这件事上显得心机太深了点吧?赞赏,本该是人与人之间,发自内心深处,最纯真、最自然、最美好的情感表露。结果,到了孩子头上,赤裸裸地变成了家长手中的调教工具。
【《周易》比卦·初六:有孚比之,无咎。有孚盈缶,终来有它,吉。】
几年前,腾讯视频《你正常吗》节目组在网络上,发起过一次与亲友对视三分钟的挑战活动。活动要求所有参与者,在互联网发布与亲友对视的完整视频或图片,同时将对视过程中的真实感受,以及想对亲友说的话分享出来,然后再点名邀请其他朋友继续参加。如果能够坚持和亲友对视超过三分钟,即为挑战成功,否则挑战失败。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里,几乎没有机会与任何人对视超过半分钟。在公交上,我们会望向窗外;在地铁上,我们会看着手机;在电梯里,我们会盯着显示楼层的屏幕;就算是回到家中,我们也会默契地把目光一同投向电视或电脑……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究竟是我们被迫生活在严重缺失凝视的世界,还是我们原本就对直视心灵有着强烈的恐惧?
【《周易》比卦·卦辞:吉。原筮,元永贞,无咎。不宁方来,后夫凶。】
曾经有调查发现,有79.3%的父亲与80.7%的母亲认为,自己对孩子的奖惩,分明有度。事实上,真的如此吗?
大家可以回顾一下,在孩子的成长历程中,我们有奖励过孩子吗?会在什么情况下,对孩子进行怎样的奖励?我们有惩罚过孩子吗?会在什么情况下,对孩子进行怎样的惩罚?在这些奖励与惩罚的行为里,我们是否在遵循着某种规律?是否最终能够达到我们所预期的教育效果?
到底有没有一种赏罚有度的方式,既能对孩子产生有效的推动力,又可以培养其内在的自我管理能力呢?
【《周易》师卦·上六:大君有命,开国承家,小人勿用。】
现在的家庭,为什么孩子大都不愿意爸爸妈妈生第二个?因为,生了第二个,爱被剥夺了不说,还得增加一个照顾弟弟妹妹的职责。这种只谈责任和义务,只字不提权力和收益的事情,年龄尚小的孩子乐意干才怪!
大部分家长在应对孩子疯闹问题的时候,往往会优先关注生理上的伤害指数。对于引发冲突的事件本身,常常是大事化小、小事化了,随随便便、简简单单地就给处理掉了。这样就很容易形成的管教标准是:打闹可以,动手得有轻重,谁要是伤到了他人,就得受到惩罚。可问题在于,就连很多成人之间的暴力冲突都可能是从微小的玩笑触发的,更何况下手都没个概念的孩子呢?
【《周易》师卦·六五:田有禽,利执言,无咎。长子师师,弟子舆尸,贞凶。】
有道是: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人的本质,都是向着更好的方向去发展的。哪怕是有人真的想不开,意欲寻死。那也是因为,在他主观看来,就眼下的情况而言,死亡是一个比活着更适合他的选择。
可是,在现实生活中,为什么还有那么多人,看起来是如此地需要鞭策呢?没错!他们确实只是“看起来需要”,而并不是真的需要。
一个人明明渴望让自己变得更好,也拥有让自己变得更好的潜在能量,为什么会在面临实际问题的时候,表现得萎靡不振、精神涣散呢?我想,一定是因为,他遇到了什么难以解决的困难。
【《周易》师卦·六四:师左次,无咎。】
The podcast currently has 56 episodes availab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