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gn up to save your podcastsEmail addressPasswordRegisterOrContinue with GoogleAlready have an account? Log in here.
有科学研究表明,在身体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充分调动自身的好奇心,从多个角度积极的思考,有益于身心健康。读书是好事还是坏事呢?书里的内容只是另一个人的观点,如果在读书的同时没有积极的思考,那就很难理解他的观点到底有何利弊,你只是在机械的记忆,充当他的观点的复读机。希望我的节目能带给你一点点有趣素材,引发你一点点崭新思考。祝大家身心强健!... more
FAQs about 兰川城讲故事:How many episodes does 兰川城讲故事 have?The podcast currently has 48 episodes available.
March 26, 2021科学自古就有,作为纯粹宇宙观的“天圆地方”学说也曾经是科学大家好,我是@兰川城科学自古就有,作为纯粹宇宙观的“天圆地方”学说也曾经是科学要讨论古代有没有科学,先要给科学下一个定义,不同的定义,或许会得到不同的结论。严格意义上的科学,就是基于实事求是的原则,在被公认的经验世界范围内,认识世界、改造世界、解释世界的学问。根据不同的研究目的可以把科学分为三部分:一、找规律找规律就是通过观察以及各种实验,来研究世界到底如何运转。二、应用应用就是利用发现的规律,开发技术,发明工具,应用于现实世界。三、解释解释就是发现各种规律之后,进一步研究为什么世界如此运转。一个理论属于科学要满足两个条件:第一、它在经验世界范围内,符合人们发现的各种现象、规律。第二、它有可能被证伪。由于不符合新发现的现象、规律,它可以被彻底推翻或需要修补。最初作为一种纯粹宇宙观的“天圆地方”学说,就是古人用来解释他们所观察到的世界。上方是像穹庐一样的天空,脚下是比较平的可以规定为四个方向的陆地,陆地的尽头被大海所包围。在当时中国人的经验世界范围内,这种解释符合人们的认知。当人们的活动范围扩大,最终明白我们脚下的地球是一个球形后,“天圆地方”就被证伪。所以说,对当时的人们来说,“天圆地方”学说就是科学。可以说,所有的科学理论都是暂时正确的,当然也包括曾经的“地心说”、“日心说”。也许,一千年以后的人们看今天的万有引力定律,就跟我们今天看“天圆地方”是一样的。从古至今科学的发展一直是连续的,科学在近代欧洲之所以飞速进步,最重要的原因或许是,欧洲社会经过几百年的艰苦斗争,彻底的“去神圣化”,包括神学在内的所有领域,都基于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允许质疑,允许讨论。近代欧洲很多科学家,无论是信仰神学的,还是反对神学的,都希望通过科学研究证实自己的观点,客观上形成合力促进了科学的发展。...more3minPlay
March 21, 2021怎么才能学好编程?程序语言跟英语完全不是一码事大家好,我是@兰川城怎么才能学好编程?程序语言跟英语完全不是一码事现在因为计算机、互联网相关行业发展迅速,跟软件有关的一些职位薪水比较高,一些家长希望孩子学习程序设计。一些培训机构就对家长们说,程序语言里有很多单词,学编程之前一定得先学好英语。有些孩子于是就先报英语班,一口气先把英语冲到了四级水平。当然,在以英语为母语的国家,5、6岁的小孩儿,词汇量就有3千左右,比我们的四级低不了多少。但是在一个非母语环境里,短期内把词汇量冲上去并不难,想要长期保持可就难了,需要大量的时间成本。想要学好编程,恰恰也需要大量的时间。程序语言就是人和计算机之间的一种交流语言,人用这种语言命令计算机做什么事。它跟英语完全不是一码事,学好英语对学好编程并没太大帮助。程序里那些长得像单词的东西,其实只是键盘上那些字符的组合,当然这些组合里可能也会包含一些单词的特定缩写形式。比如大部分编程语言里都会有“abs”这个函数,用来求一个表达式的绝对值,它来自英文词组“absolute value”的前三个字母。你可以直接记住“abs”,也可以追根溯源了解它是怎么来的。就像有些英文单词来源于希腊语,你可以选择直接记住这个单词,也可以了解它的演变过程。但是学英语之前,并不是必须要先学一下希腊语。程序编辑软件一般都有提示功能,会跟随你的输入在弹出窗口列出相关选项,你只要能认出选哪个就行了,不必非要记住每个函数名的拼写,记忆函数名在编程工作里所占比例微不足道。像学习其他语言一样,学习编程语言最高效的方法是模仿。找一些经典的程序,阅读代码,运行,然后根据自己的意图尝试修改。遇到错误是必然的,不断修改,调试,运行……要善于利用互联网,很多卡壳的问题基本很多人都遇到过,没必要在早就被解决的问题上浪费时间。一边学习前人的程序,一边要尽早动手从零开始设计自己的程序。不断遇到问题,解决问题会让你飞速进步。祝你好运!少年!...more3minPlay
March 19, 2021“暗物质”和“暗能量”其实是给现有理论打的两块补丁大家好,我是@兰川城“暗物质”和“暗能量”其实是给现有理论打的两块补丁在古代世界,无论东西方,都有把经典奉为“神圣”的传统,人们习惯于把“知识”当作不容置疑的“真理”。直到今天,仍有很多人把“科学知识”等同于“真理”,其实我们弄清楚了科学理论是怎么来的,也就明白了它到底是不是永远正确的“真理”。严格意义上的科学只讨论经验世界之内的事,它都包括哪些内容呢?根据不同的研究目的可以把科学分为三部分:一、找规律找规律就是通过观察以及各种实验,来研究世界到底如何运转。比如自由落体运动。在两千多年里大家都认同亚里士多德的观点:物体下落的快慢是由它们的重量决定的,物体越重,下落得越快。但是伽利略通过观察和推理,认为物体下落快慢和重量无关,并通过斜面实验证明自由落体运动是匀加速运动,测得该运动的精确数学表达:v^2=2gh规律是相对客观的,不同的人在相似条件下做实验能得到相似的结论。但是该公式包含一个隐含条件:地球表面的短距离运动,半径的变化可以忽略不计。当然这个条件是到了牛顿时期才加上的。二、应用应用就是利用发现的规律,开发技术,发明工具,应用于现实世界。比如发现了自由落体运动的规律,能很容易推导出抛物运动的规律,可以用于计算弹道。三、解释解释就是发现各种规律之后,进一步研究为什么世界如此运转。由于宇宙本质对于人类而言相当于一个黑箱子,解释相对于规律就没有那么的客观,不同的科学家可能会有不同的解释。最终哪种解释被大家认可,取决于哪种解释能被用于更普遍的规律。伽利略发现了自由落体运动规律之后,他并没有进一步解释,为什么自由落体运动是匀加速运动?是什么力量让物体下落的速度不断增加?直到牛顿提出万有引力定律,即任何两个物体之间存在由质量引起的相互吸引力,其大小与两物体的质量成正比,与两物体的距离平方成反比。万有引力定律既能解释自由落体为什么如此运动,也能较好解释观测到的大部分天体运动。但是不能很好解释水星轨道旋紧、谱线红移、光线引力偏折等现象。爱因斯坦提出的广义相对论能更好解释上述现象,但是在经典力学的适用范围内,用广义相对论计算要比用万有引力定律复杂得多。而且,对于天体力学中的二体问题,难以用广义相对论进行数学处理。所以,广义相对论并不能取代万有引力定律。在20世纪70年代,科学家观测宇宙一些星系中的恒星运行速度时发现,越远离核心的星系,其绕中心旋转的速度并不都是衰减下去,而是具有和内圈恒星相似的速度。无论是万有引力定律还是广义相对论,都没法解释这一现象。在没有更完美理论的情况下,科学家引入了“暗物质”和“暗能量”的概念,使现有理论和实际观测到的现象相匹配。其实并没法确定“暗物质”和“暗能量”一定存在,或者可以说,“暗物质”和“暗能量”是给现有理论打的两块补丁。...more5minPlay
March 12, 2021为什么“熵增定律”被金融大鳄们推崇?大家好,我是@兰川城为什么“熵增定律”被金融大鳄们推崇?1865年,德国物理学家克劳修斯,在研究热力学系统时发现,在满足线性和各向同性的孤立系统内,热量总是从高温物体流向低温物体,并且不可逆,最终热量在系统内均匀分布。克劳修斯提出了“熵”的概念,来描述这种不可逆过程。所谓“熵增定律”,就是用“熵”来描述该过程,一个孤立系统的“熵”有可能增大,不可能减小,最终随着系统达到均衡成为最大值。比如一杯水太凉,你倒进一点热水,一开始热水只在局部,“熵”较低,最后冷热混合变成一杯温水,“熵”变高了。所以也可以简单的把“熵”理解为某种属性在系统内的分布情况,分布越均衡,“熵”越高。顺便提一句,“熵增定律”恰好符合老子的观念,“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熵增定律”本来只是一种中立客观的描述,但是在被金融寡头们看中后,被精心包装成了带有价值判断的价值观表述。一开始低熵的不均衡情况被定义为“有序的”,高熵的均衡情况被定义为“混乱的”。“熵增定律”被解读为,由有序走向混乱并最终死亡。以此来暗示,低熵的有序是要努力争取的,高熵的混乱和死亡是要极力避免的。接下来,“熵增定律”被用来借喻人类社会,暂且假设社会是线性的,以财富在社会的分布情况来定义社会的熵。那么财富集中在少数人手里,被认为是低熵的有序的,是值得社会努力争取的。财富在社会较均衡分布,被认为是高熵的,意味着混乱和死亡,要极力避免。按照他们的逻辑,一杯水一边热一边凉,熵较低,代表着有序,应该是人追求的,要赶快喝到肚子里。冷热混合成为温水后,熵变高了,意味着混乱和死亡,不能再喝了。按照他们的逻辑,如果以营养物质在人体内的分布为熵进行研究,营养分布较均衡,意味着熵较高,代表着混乱和死亡。而肿瘤这种东西,疯狂的从身体索取营养,聚集在局部,使得熵较低,代表着有序,值得人类追求。多么魔幻的理论!原来他们崇拜肿瘤,他们的理想就是成为人类社会的肿瘤吗?...more3minPlay
March 11, 2021外语等同于英语吗?世界通用语言都有哪些?大家好,我是@兰川城外语等同于英语吗?世界通用语言都有哪些?在讨论是否把英语作为选修课时,常常有人刻意把外语等同于英语,把英语凌驾于其他外语之上。声称英语是世界通用语言,中国高考不考英语就是不与国际接轨。所谓世界通用语言,是联合国根据不同语言在世界的影响程度,确定汉语、英语、法语、俄语、阿拉伯语、西班牙语,共6种语言为联合国工作语言。英语从来都是之一而不具有特殊性。每个国家的贸易伙伴不同,发展战略不同,对不同语言的重视程度自然不同。美国目前是中国的第三大贸易伙伴,从贸易角度考虑不应该强调英语的特殊性。中国主张国家不分大小一律平等,主张多边主义。每个国家都有独特的文化,都希望自己的母语得到尊重,强调英语的特殊性不符合中国的主张。在没有太多实际需求的学生阶段,对某种外语的学习热情,常常来自于对该国文化的喜爱。目前在美国,一些对国家政策有巨大影响力的鹰派,已经公开的把中国视为对手。我们的教育再强迫一部分对该国感到厌恶的青少年学习他们的语言,是否违背人性?在一些完全用不到英语的行业和职位,把英语水平作为准入门槛是否妥当?这样的规则,是打算选拔什么样的人?未来的总督吗?...more2minPlay
March 08, 2021取消英语讨论让我想到《三体》里,智子给地球人设置的科学边界大家好,我是@兰川城取消英语讨论让我想到《三体》里,智子给地球人设置的科学边界最近有人提出,在义务教育阶段,不应该再把英语作为必修课。一石激起千层浪,网友们也在网络上展开了热烈讨论。虽然大部分人表示赞成,但是反对者也提出了一些理由,认为我们应该继续重视英语。比如,有人认为:“英语是世界学术界的主要通用语言,学会了英语方便研究者,跟踪最新的科研成果以及前沿思想。”其实各个国家的最新成果,并非都发表在英文刊物上,还有大量值得参考的资料,是用德文、法文、日文、俄文等发表。我们的研究者难道要把每一种需要的语言都学一遍吗?太依赖英文原文资料也会造成学术垄断,专业水平高但是英文不够好的研究者,就会失去话语权。如果中国研究者都首先用英文发表研究成果,只会进一步丰富英文知识库,让中国的学术圈更加依赖英文世界,以及变相的受命于人。为什么不能把投入英语学习的资源,用来组织官方的翻译机构,以及利用市场力量,培养既熟悉各学科专业,又精通语言的跨学科人才,把各种有价值的,包括英文在内的外文资料,及时的翻译成中文。既丰富了中文知识库,又避免一代一代耗时费力地学习英文。曾经在一个国外网站上看到过一篇文章,里面的观点发人深省。他提到:“美国应该花大力气让中国人学习英语,让英语成为大部分中国人的第二语言,甚至一部分人的第一语言。这样他们的文化认同就会出现裂痕,他们的精英群体就会亲近美国甚至崇拜美国。这样也会帮助我们构建以英语为基础的世界文化共同体。”这话说得没错,文化的载体是语言文字,中国年轻人为了练听力练口语,有空就看美国原声的电影电视剧,文化的影响自然是潜移默化的。人的时间精力都是有限的,看英文的多了,自然就没时间看中国自己的文化产品,中国的文化产业怎么发展壮大?这篇文章还提到:“精通语言需要花费大把时间,这样他们的孩子就没有时间探索世界,没有时间思考问题,没有时间做实验。这样他们就只能做个理论的跟随者,而不是颠覆者。”这不由让我想到《三体》里,智子给地球人设置的科学边界。细思极恐!...more3minPlay
March 04, 2021春节过后开工,同事们发现去年是农村亲戚们的丰收年大家好,我是@兰川城春节过后开工,同事们发现去年是农村亲戚们的丰收年春节开工以后,回老家的同事陆陆续续都回来了。大家免不了要聊一聊家乡见闻,虽然各地情况不一,但比较一致的感受是,去年是农村亲戚们的丰收年。具体点说呢,留在农村发展的普遍赶上了出门务工的收入,甚至更高。去年猪肉涨价是个大事,带动了各种粮食相关作物普遍上涨。饭馆里跟猪肉有关的菜,都比之前翻了两三倍,时常能在网络上看到有人发牢骚。其实倒也不是说承受不了,可能就是有点不习惯。可对于养猪户来说,去年的行情让他们乐得合不拢嘴,终于一扫前些年,养猪只能保本甚至赔钱的郁闷心情。以我一个老表为例,他那个村离市里十公里左右,他也没出门务工,平时有空就去市里找点搬家之类的活。现在都是机械化,种粮比较简单,他除了自家的地,又租了些别人的地一起种,另外还养了一些猪。一年下来,能有10几万的收入。据他说,一些养猪大户去年能有百万左右的收入。猪肉粮价上涨,城市居民自然是要多花点银子,可跟这几十年享受到的城市发展红利相比,又算得了什么呢?农村也享受一点发展红利,也是应该的,房价能翻几十倍,猪肉价格涨一涨又有什么大不了。...more2minPlay
March 01, 2021美国有多少个民族?民族是自古就有,一成不变的概念吗?大家好,我是@兰川城美国有多少个民族?民族是自古就有,一成不变的概念吗?以前上学的时候,有些课是好多系都会开,就在一个阶梯教室里,几百号不同系的学生一起上课,我也因此认识了很多不同系的同学。这些同学里有一些少数民族同学,但是一开始也不知道谁具体是什么民族。有次上完课一起去食堂吃饭。路上大家聊起来都从哪儿来的,各地分数线什么的,才知道几个少数民族同学都是哪个族。正走着,一个壮族的同学突然来了一句:“人为什么生来就被贴上标签呢?民族这个概念从哪来的?”我一愣,随即明白了他的意思。是啊,大家都生活在同一个国家,在同一个学校上同一门课,听同一个老师讲解着同一本书,为什么会被分成不同的人呢?是自古如此吗?从历史上看,族群的称谓一直是在不断演变的,从小到大是趋势。就好像汉江在汇入长江之前叫汉江,汇入长江之后就不叫汉江叫长江了。在汉朝建立之前,并没有所谓“汉族”。汉朝建立之后,汉朝居民以汉朝为荣,开始自称或者被其他人称为“汉人”。蒙古人也是一样,在成吉思汗崛起之前,并没有所谓“蒙古族”。是成吉思汗统一了草原各部族,建立了蒙古,各部族人民以蒙古为荣,开始自称或者被其他人称为“蒙古人”。在世界最强大的国家美国,好像从来没有划分过有多少个民族。美国对内对外都坚称,美国只有一个民族,就是美利坚民族。美国倒是有一些基金会,专门出钱出力,帮助一些落后国家进行民族划分问题的研究,以及提升当地居民的民族认同感。美国可真是热心肠啊!在海外的中国人,早就共同自称或者被其他人称为“华人”了,他们在当地开办的学校,称为华文学校或华语学校。中华人民共和国已经成立七十二年了,以中国为荣的中国人,为什么要用几百年前,甚至几千年前的称谓称呼自己?为什么不能共同称呼自己“华族”?是谁诱导中国把已经汇聚到一起的人民,人为地分割开来?是想为以后兴风作浪埋下伏笔吗?...more3minPlay
February 26, 2021为什么中文比英文更有效率?大家好,我是@兰川城为什么中文比英文更有效率?跟中文相比,现代英文作为一种十九世纪才正式形成的年轻语言,词汇来源比较复杂,35%来自法语,28%来自拉丁语,25%来自古代的英语、丹麦语、挪威语、荷兰语等,5%来自希腊语。因为发展过程中有众多的成熟语言可以参照,所以有更加严格规范的语法。对于初学者来讲,好像学习英文比中文更容易。其实随着时间的积累,以及学习的深入,学习英文的成本会越来越高,而学习中文的成本会越来越低。这主要是因为中文是一种4层结构的高效率文字系统,而英文只有3层结构。在中文中,第一层是无实际意义的“笔画”,例如:点(丶)、横(一)、竖(丨)、撇(丿)、捺(㇏)、提(㇀)、折(�)、钩(亅)。用来组成“字”,例如:永。第二层是有较宽泛意义的“字”,大小相等,均为单音节。第三层是有较具体意义的“词”和“词组”,“词”由两个以上的“字”组成,“词组”由“词”组成。第四层是能表达较完整意思的“句子”,可以由“字”、“词”、“词组”共同参与组成。在英文中,第一层是26个无实际意义的“字母”,相当于中文中的“笔画”。第二层是有较具体意义的“单词”和“词组”,“单词”由“字母”组成,“词组”由“词”组成。第三层是能表达较完整意思的“句子”,可以由“单词”、“词组”共同参与组成。很明显,英文中缺少了跟“字”对应的一层,而中文的高效率,恰恰来自于有较宽泛意义的“字”的自由组合。例如我们学习和“牛”相关的词汇:小牛(calf),公牛(bull),母牛(cow),牛腿(corbel),牛尾(oxtail),牛排(steak),牛肉(beef)。7个中文词汇能明显看出之间的关联,而对应英文单词之间毫无联系。只学这一组词的时候,中文需要学8个字,英文需要学7个单词,好像英文稍稍占优。但是如果需要学习100组类似的动物词汇,中文只需要学习107个字,就能掌握700个词汇,而英文需要学习700个词汇。在中国,只要掌握了4千个常用字,就能轻松学习由它们组合而成的词汇。小学毕业就基本可以阅读报纸,初中毕业就能阅读各种文学作品。在以英文为母语的国家,具备2万以上的词汇量才能读懂报纸,大学生的词汇量普遍在5万以上,作家的词汇量普遍在10万以上。对于中国那些工作中用不到英文的人,有多少人词汇量在2万以上,或者说1万以上?如果连别人的报纸都看不懂,在别人眼里算不算文盲?花20年时间学习,当别人眼中的文盲,意义是什么?...more4minPlay
February 22, 2021一个人会自己做空自己吗?听听我的同事怎么说大家好,我是@兰川城一个人会自己做空自己吗?听听我的同事怎么说最近经常能在自媒体里看到一个说法,某国出现大问题了,大家都抛出该国的资产,卖出该国的货币,该国的破产就指日可待了。一听到什么经济尤其货币之类的问题,我就头大,想弄懂可从来就没弄懂过。正巧我一个同事老王以前是学经济专业的,对各种专业术语都门儿清。我有机会就向他请教问题,总算是对一些基础概念稍微明白了一点。可是这个国家破产是个什么概念?要说公司破产我大概能明白,国家破产是个什么情况,这个国家没了?中午吃饭聊天,我顺便向老王请教这个问题。老王笑了:“你先别管国家破产怎么回事,你先想想是谁想要大家卖空这个国家的资产?”我说:“是谁?难道是那些自媒体的作者?”老王说:“那恐怕不是,他们可能只是被别人雇来的水军。”我一听这里头有故事啊,我也别猜了:“那别人是谁呢?”老王说:“当然是已经把资产卖出的人。如果一个国家已经是负资产,那很有可能是这个国家自己在做空自己。”我震惊:“自己做空自己?自己想把自己搞破产?”老王说:“我给你举个例子,比方说,我们两家各自都有很多房子,各自发行自己的货币。我家的房子是蓝房子,货币是蓝币,一套房子100块蓝币。你家的房子是红房子,货币是红币,一套房子100块红币。货币兑换比例是1蓝币兑换1红币。”“我把我家的一套蓝房子卖出,得到100块蓝币,然后兑换成100块红币,到你家买了一套红房子。”“然后我开始在我家搞事情,鸡飞狗跳,房主出逃,我家蓝房子开始贬值,最后50块蓝币一套。我家蓝币也跟着贬值,2蓝币才能兑换1红币。”“这时我卖出你家的那套红房子,得到100块红币,然后兑换成200块蓝币,花50块蓝币买回我的那套蓝房子,房子还是我的房子,可我手里多了150块的蓝币。”“你明白了吗?”我还是一头雾水:“很烧脑,很下饭,再来碗饭,让我好好想想……”...more3minPlay
FAQs about 兰川城讲故事:How many episodes does 兰川城讲故事 have?The podcast currently has 48 episodes availab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