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gn up to save your podcastsEmail addressPasswordRegisterOrContinue with GoogleAlready have an account? Log in here.
有科学研究表明,在身体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充分调动自身的好奇心,从多个角度积极的思考,有益于身心健康。读书是好事还是坏事呢?书里的内容只是另一个人的观点,如果在读书的同时没有积极的思考,那就很难理解他的观点到底有何利弊,你只是在机械的记忆,充当他的观点的复读机。希望我的节目能带给你一点点有趣素材,引发你一点点崭新思考。祝大家身心强健!... more
FAQs about 兰川城讲故事:How many episodes does 兰川城讲故事 have?The podcast currently has 48 episodes available.
April 27, 2021听听小区里中学生怎么理解朱熹所说的“存天理,灭人欲”大家好,我是@兰川城听听小区里中学生怎么理解朱熹所说的“存天理,灭人欲”最近天气不错,周末吃完饭去小区运动场那活动了一会儿。旁边有两个小孩儿,大概十三四岁,边活动边聊天。聊的什么呢?我听了一会儿发现还是个严肃问题。“你说他是不是个傻瓜啊?欲望都被灭了,人活着还有什么意思,不能吃好吃的,不能玩游戏,什么都不能喜欢。”“不光没意思,人肯定得灭绝。没人谈恋爱了,没人结婚生孩子了,那不就灭绝了吗?整个一灭绝师公啊。”……我笑了,一问之下果然如我所料,俩小孩儿在聊朱熹和那个备受争议的观点“存天理,灭人欲”。我跟他们说:“这个观点倒不是朱熹最早提出来的,但是比较受他推崇。先不说这个观点对不对,你们刚才说的意思跟原意不符。”他们有点惊讶:“那应该怎么理解?”“朱熹自己有一个解释:‘饮食,天理也,山珍海味,人欲也;夫妻,天理也,三妻四妾,人欲也’。或者也可以换个说法:‘存合理之念,灭非分之想’,是不是跟你们刚才的理解不一样?”“这么说好像还有点道理。”“当然什么算合理?什么算非分?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理解,我们现在也可以理解为‘要守法,别犯法’。”“朱熹老先生就是想号召大家做个守法公民,如果一个人说得很漂亮,却做不到守法,那就要想想荀子的一句话:‘口言善,身行恶,国妖也’。”俩小孩儿频频点头,似乎觉得我说得有理。……又聊了一会儿,告别了他们,开始往回走。...more2minPlay
April 26, 2021中文更容易产生歧义吗?看几个有趣的例子大家好,我是@兰川城中文更容易产生歧义吗?看几个有趣的例子中文的高效大部分人是承认的,比如用“鸡”和“肉”两个字,就可以表达出四个意思:“鸡”、“肉”、“鸡肉”、“肉鸡”。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但是同时也有很多人说中文容易产生歧义,那么中文到底是不是更容易有歧义呢?先看这句话:“船只停靠在岸边。”到底是:“船只,停靠在岸边。”还是:“船,只停靠在岸边。”这句话在说话时,有了语气的停顿,以及“只”字声调的不同,是不会有歧义的。但是如果写出来时不加逗号,就会有歧义。这种情况的歧义,只要加上合适的标点断句,就能避免歧义。再看另一个例子,小王的舅舅张三去世了,小王送的挽联里提到“张三舅父”,这个说法也有歧义。到底是:舅父的名字叫张三。还是:张三的舅父。这种情况只需要调整顺序为“舅父张三”,就不会再有歧义。以上情况即使没避免歧义,也不算什么大事。但是在签订合同协议时,如果出现歧义,可能带来严重损失。比如“甲”和“乙”之间签订借款协议,其中有“甲向乙借500元”一句。这句话明显有歧义,到底是“甲借了乙的钱”,还是“乙借了甲的钱”?如果换个说法,“甲从乙处借得500元”,或者“乙借给甲500元”,事情就很清楚了。可见,高度自由组合的中文,不仅非常适合表达玄奥微妙的诗情画意。只要增加合适的标点断句、调整词语顺序、精准用词构句,照样也能表达准确的意思。...more2minPlay
April 21, 2021为什么一个理论被认定为科学这么难?大家好,我是@兰川城为什么一个理论被认定为科学这么难?科学不是永远正确的真理,科学是在追求真理。科学是能让人类达成共识的,暂时最好的对世界的解释。科学的灵魂是实证。假设有一个很大的黑箱子,我们永远也没法打开这个箱子看到它内部的结构。箱子上有很多的入口:从A1到A∞,还有很多的出口:从B1到B∞。我们找到了A1和B1之后,发现每次把一个小球放进A1,就会从B1出来,我们把这叫做规律。因为箱子太大了,我们只能逐渐地找到入口出口和发现规律。发现了规律之后就可以利用这个规律做事情,比如可以把一封信放进A1发送到B1传递信息,我们把这叫应用。也总会有人好奇,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规律呢?箱子内部的结构到底是怎么样的?然后就会有人提出各种理论,来解释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规律。按照这些理论分别制造出一些箱子,能实现从A1到B1这个规律的被留下来。依照每种理论,可以推导出,应该存在A2B2……等一些入口出口以及对应的规律。随着黑箱子上的规律不断被发现,哪种理论与这些新发现的规律最相符,以及最简洁,就被认为是目前最好的理论,可以称为科学1代。直到有一天,新发现的规律不再与科学1代相符,比如从A10不再是到B10,科学1代就需要改进它的理论以便能覆盖新规律,或者重新发展出一套新理论。新理论也依照实证的方法重新检验,被大家认可后被称作科学2代,以此类推……一大群人之所以能达成共识,唯一的基础是大家生活在同一个世界,有相似的生活经验,每个人都是这世界的一部分,是社会人群中的一员。如果一个理论说,人的意识是万物之源。那是不是说我们不用辛苦种粮食了,闹饥荒的时候,大家一起想想想,就丰衣足食了?敌人的航空母舰来打我们的时候,我们一起想想想,航空母舰会不会就炸了?恐怕大部分有正常生活经验的人都知道,饿肚子的时候靠想是想不来饭的,靠想也是打不退敌人的。这样的理论否定了客观世界,否定了客观规律,否定了实事求是,否定了劳动的价值。这样的理论到底算是什么我不知道,但显然不可能是科学。...more3minPlay
April 17, 2021物质和能量(下)原子论和气论大家好,我是@兰川城物质和能量(下)原子论和气论中国古代的炼丹术,在几千年的发展过程中,虽然也有过很多发现、发明和应用,为什么没有发展出一套更完善的理论呢?除了传统教育过于强调尊重权威,不鼓励创新外,可能还跟东西方古典自然哲学中,看待世界的基本观点不同有关。现代科学的一个重要的哲学基础,是源于古希腊自然哲学中的“原子论”,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原子”和“虚空”,“原子”就是组成这个世界的不可再分的基本单元,原子之外是什么也没有的“虚空”。中国古典自然哲学中,一个重要的观点是“气论”,世界的本原是无处不在的“气”,“气”是可以无限再分的。简言之,东方自然哲学认为世界是连续的,可无限再分的;西方自然哲学认为世界是离散的,存在不可再分的基本单元。现代物理学有一个梦想,希望用一个理论把现在分散的物理学理论和各种物理概念统一起来。要想做到这一点,最好的办法是首先找到那个组成世界的基本单元。但是在实验过程中,发现了数不清的各种各样的基本粒子,好像永远也没法确定,到底有没有那个基本单元。弦论的诞生就是试图解决这个问题,弦理论认为:弦是真正基本的东西——是古希腊人的'原子',在古希腊人本来的意义上,它就是不可分的基元……弦就是弦,没有比它更基本的东西,所以不能把它描述成由别的任何物质组成的东西……[引自《宇宙的琴弦》,B·格林]在弦论的设想中,弦不是物质,它是一段能量。弦的不同振动和运动,产生出各种不同的基本粒子。弦论有关弦的基本假设以及这整个理论,可能都是错的,至少到目前没有得到任何局部的验证。还有物理学家声称,可以从理论上证明,弦论既不能被证实也不能被证伪,不可能是科学。但是弦论至少打开了一个思路,我们今天所定义的物质,可能只是能量的某种特殊形态。在我们所见的物质世界之下,可能是一个更加宏大的能量世界,只是这个能量并没有什么基元,它是可以无限再分的。如果把能量世界看作无边无际的海洋,各种基本粒子就像浪花和漩涡。用“原子论”的观念来研究物质世界,确实更加便利。但是对于更底层的能量世界,或许用“气”的观念来理解会更加便利。...more3minPlay
April 17, 2021物质和能量(上)炼丹术和火药、炼金术和化学大家好,我是@兰川城物质和能量(上)炼丹术和火药、炼金术和化学炼丹术在中国起源很早,《战国策》中就有炼丹家进献长生不老药的记载。《范子计然》据传是春秋时代范蠡所著,其中记载了春秋时代火药就已经被应用于民间。火药是炼丹家在炼制长生不老药时偶然发明,但是由于火药并没有长生不老的效用,还容易引发火灾爆炸,并没有受到炼丹家进一步重视,只用阴阳五行理论加以解释。火药最初在民间被用于制作爆竹,到唐朝时开始引起军事家的兴趣,把火药用于军事。主要有火炮和火箭,火炮是把火药包点燃引信后用投石机抛出,火箭是把小点的火药包绑在箭矢之上射出。北宋时发明霹雳炮和震天雷。霹雳炮类似于一种大型的火箭类烟花,是最早的火箭武器,并最早将火药应用于海战。震天雷是把火药置于生铁外壳内,点燃引信后抛出,是最早的手雷,大型的用投石机抛出,小型的人工抛出。南宋时发明突火枪,以巨竹为筒,内装火药和铁砂碎石,是最早的火枪。元朝时改造为铜铸火铳,称为铜将军。十三世纪左右,火药和各种火药武器,经由印度或中亚传入阿拉伯,再由阿拉伯传入欧洲以及其他地区。其实不止中国的炼丹术,古代的整个欧亚大陆和埃及,许多地方都流传着基于某种神秘哲学的秘术。古代欧洲所流行的炼金术,最初由阿拉伯传入时,也是以炼制某种长生不老药为目的,后来才演变为将贱金属转变为黄金,并且包含有某种神学信仰。牛顿一生都痴迷于炼金术,他希望借炼金术研究验证自己的神学信仰,甚至可以说其科学成就只是他研究炼金术的副产品。十七世纪,古希腊自然哲学中的“原子论”在欧洲复兴,之后几百年,随着氧化学说、近代原子学说、原子-分子论、元素周期律、有机结构理论被不断提出,到十九世纪,现代化学理论逐渐形成,炼金术直到此时才彻底消失。中国古代的炼丹术,在几千年的发展过程中,虽然也有过很多发现、发明和应用,为什么没有发展出一套更完善的理论呢?请看下集:原子论和气论...more3minPlay
April 09, 2021在庄子的世界里,余生和死后,是连贯的大家好,我是@兰川城在庄子的世界里,余生和死后,是连贯的庄子的世界观,虽然受当时知识积累的限制,不可避免的会有局限性,但总体而言是严谨的,经得起推敲的。《庄子·养生主》中说:“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以有涯随无涯,殆已!”大意是说:“生命有限,而知识无限。在有限生命里探求无限的知识,真是累死人了!”这样的观点放在今天来看,也完全不过时。余生和死后,在庄子看来是连贯的,都属于未来的一部分,都是未知的,充满了各种可能性。我们之所以会觉得余生是可以把握的,只是认为大概率上不会有意外情况发生。其实意外总会有,就看什么时间发生在哪儿的问题。曾经有一个车祸,一辆车在高速公路上撞上了另一辆车,车里的人毫发无伤,但是车轮子飞了出去,把另一个车道的某位司机给砸死了。这个司机好端端正开着车,还没意识到发生了什么事,生命就已经结束了。那死后会怎样呢?是归于长眠般的寂寥,还是会进入另一种我们无法想象的状态?是会更好了,还是会更坏了?像死后世界这样的超验领域,庄子这么严谨的人,自然不会作出什么武断的结论,他只是展开想象给出了一些可能性。他只是想说:“你们说的未必对啊,我说的也是一种可能噢!”在《庄子·至乐》中,讲了几个关于生死的小故事。其中一个讲到:庄子的妻子死后,惠子去吊唁,见庄子正鼓盆而歌,惠子责怪老朋友,庄子解释说:“人出生是由无形而转为有形,死去是由有形而归于无形,就像是春夏秋冬一样的自然历程。或许她正在享受自由自在的状态哩,我们为什么要悲伤呢?”另一个故事讲到:庄子去楚国,路上见到一个骷髅,正好天黑了枕着骷髅睡了一觉。半夜时梦到骷髅来找他聊天,对他说现在的状态很自在,不愿再复生如何如何……或许庄子觉得,生与死,都是自然生命历程的一部分,要坦然面对生,也没必要畏惧死。宇宙的本质,或许远比我们想象的要宏大。...more3minPlay
April 05, 2021一个关于杨朱的小故事大家好,我是@兰川城一个关于杨朱的小故事从前有一座山,山上有一个寨,寨里生活着一群人,这群人全都赞同杨朱的观点。杨朱说:“古之人,损一毫利天下,不与也;悉天下奉一身,不取也。”杨朱说这个话是有针对性的,他对当时一些学者所倡导的利天下的主张,是有疑问的。简单说杨朱的观点就是:“不要强迫我损己为公,但是损公肥私的事,我也不屑于做。”当然,对于那些真心爱这个山寨,能在危急时刻为了山寨挺身而出的人,毫无疑问是山寨的英雄。但是在平时的日常生活中,英雄也有家庭,也要吃饭,也想过好日子。天天要求英雄奉献,英雄还怎么过日子,难道当了英雄就不能追求幸福生活了?与其要求大家奉献,不如好好下功夫打击损公肥私,如果损公肥私的人能在山寨里逍遥快活,岂不让英雄寒心?如果人人都不去损公肥私,只拿自己该得的,人人也都想过好日子,既有竞争又有秩序,这个山寨就是美好的人间。自然会有人珍惜这个山寨,爱这个山寨,危急时刻自然不会缺少英雄。损公肥私的人是人民公敌。损公肥私的国家是人类公敌。...more2minPlay
April 05, 2021一个博弈论小故事大家好,我是@兰川城一个博弈论小故事从前有一座山,山上有一个寨,寨里生活着一群人。假设这些人相互间都不信任,每个人都不择手段的设法从山寨的经营中最大获利。因为谁都没法得到大家信任,一开始山寨上并没有管理者,所有公共事务都是大家开会一起做决定,经常因为怎么经营,怎么分配利润,争得不可开交,甚至大打出手。终于有一天,所有人都觉得这样下去不行,应该设立管理者,制定规则,负责经营山寨事务。为了避免只有一个管理者会导致谋私舞弊,他们决定选出三个最聪明的人作为管理者,一个人负责制定山寨规则,一个人负责裁决各种纠纷,一个人负责管理日常事务。三个人之间相互监督,以便保证三个人都能够为了山寨集体利益尽职尽责。最后的问题是,三个人会老老实实相互监督,为了山寨经营以及分配利润尽职尽责,还是会相互联合起来,一起贪污舞弊,瓜分掉一部分集体利润?...more2minPlay
April 02, 2021为什么老子念叨小国寡民,孔子念叨克己复礼?大家好,我是@兰川城为什么老子念叨小国寡民,孔子念叨克己复礼?哺乳动物天生就是社会性动物,小狗小猫需要有一个月左右的哺乳期,如果一出生就得不到照顾,很难独自生存下来。大熊猫更离谱,它的幼崽是个早产儿,刚出生时体重只有成年熊猫体重的千分之一,哺乳期长达一年半。人类的婴儿也是个早产儿,虽然没有熊猫那么夸张,哺乳期也长达一年左右。再加上现代人类社会的复杂性,一个人要真正在社会自立,成熟期长达二十年左右。从一些与世隔绝的小山村看,在这种还未形成复杂文化,自然天成的小型社会里,村里的人祖祖辈辈都认识,相互间还有着盘根错节的亲戚关系,所有同龄人都是从小一起玩到大的小伙伴儿。村里人都过着差不多的,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顺其自然的生活。相互之间没有攀比,家长们也不需要操心孩子们的学习,以及什么学区房、培训班、文凭、工作,人们之间没什么了不得的利害冲突。在这样的社会里,主要靠情感维系秩序,人们之间的互助远多过冲突,谁也不愿为了不值当的小事,让大家觉得不讲情面。老子心心念念的小国寡民,大概就是对这种温情脉脉的自然村落的怀念吧。到了周代,人的活动范围远大于之前,社会发展到了众多村落、城市的联合,不同地域的国人之间不再熟悉。不同诸侯国的上层贵族,也只是不常见面的亲戚。社会等级也已经天差地别,更高等级意味着更优越的生活,情分变薄,利害变重。周代发展出了一套“礼乐”制度,希望通过这套道德化的情感系统,继续维系这个更分散、更广大的分封社会。“礼乐”的源头,或许就来自于遥远村落里,晚辈们问候长辈的一声招呼:“二大爷,您出来遛弯儿啊!”但是王侯们的这个礼,已经不再是单纯的情感表达,它要维系的,是等级森严的分封体系,以及各级封建主们的私利。既然只是为了私利,自然不会有人真的把它当回事。孔子心心念念的克己复礼,终于还是阻挡不了社会的变迁。当父母儿女为了利害算计可以反目成仇,谁又会把二大爷放在心上。小国寡民,再也回不去了。自然天成的古朴村落,或许能在这个日益发达的陌生人时代,让我们感受到一丝温情。...more3minPlay
March 28, 2021《庄子·养生主》中“为善无近名,为恶无近刑”一句是什么意思?大家好,我是@兰川城《庄子·养生主》中“为善无近名,为恶无近刑”一句是什么意思?《庄子》这本书,据说里面很多篇都不是庄子本人所作,或者不是他同一时期作品,思想不一致。不过我倒觉得通读一遍也无妨,能打动你的思想自然会闪光,不赞同之处可以讨论嘛。在《庄子·养生主》中有这么一段话:“为善无近名,为恶无近刑。缘督以为经,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养亲,可以尽年。”一些书中把“为善无近名,为恶无近刑。”这句话译作:“做了善事不图名声,做了坏事不遭刑罚。”我觉得不太恰当,我对这段话的理解是:(追求自然养生之道的人做事),好也不至于声名远播,坏也不至于触犯刑罚。因循自然中正的处世之道,可以保护身体,可以保全生命,可以奉养亲人,可以乐享天年。庄子的意思是,擅长自然养生之道的人,做事比较平和,离社会上善、恶两个极端都比较远。我的理解到底对不对呢?欢迎大家关注讨论。...more2minPlay
FAQs about 兰川城讲故事:How many episodes does 兰川城讲故事 have?The podcast currently has 48 episodes availab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