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現代的觀點來看,〈曹劌論戰〉的故事相當不可思議。首先曹劌並不是國防相關單位人員(肉食者),卻能在戰前直接面見莊公、質問莊公開戰的理由,甚至在戰場跟一國之君搭同樣的交通工具,還否決君王的指揮命令!光針對這些描述,就能產生一堆疑問:
-魯國的國防系統怎麼回事?負責打仗的在位者是誰?他對曹劌行為有何反應?
-曹劌為什麼認為「肉食者」擔不起重任?他有什麼本領,為何能在莊公身邊主導決策?
-為什麼刑事案件的判定標準,會決定能不能迎戰進犯的敵軍?
另外兩軍相會,齊國的軍隊進軍(鼓),魯國卻不進軍,照理說應該是魯國挨打,但齊國卻乖乖等到了第三次擊鼓,還打輸兵力較少的魯國?長勺之戰疑點實在太多,與其說曹劌的戰略有用,不如問問齊國大軍那天發生了什麼異狀。
不過,如果放下對合理性的執著,故事還是有不少亮點:
1. 它否決了「不在其位,不謀其政」的價值理念,普通公民成功插手軍政並取得好成果
2. 完美套用黃金圈法則,在what和how之前先問了why,作為後續行動的依歸
3. 從車子零件狀態看敵軍真輸假輸,順便啟發了蘇洵為蘇家兩兄弟的命名靈感
4. 產出了著名的鼓勵用語: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
不過戰爭經過演化,早已不再是比拚勇氣/氣勢或心理戰就能決勝的事情;這種精神拿到現代,或許在競技體育的舞台上會更適用吧!
--
左傳 曹劌論戰 莊公十年
齊師伐我。公將戰。曹劌請見。其鄉人曰:「肉食者謀之,又何間焉?」劌曰:「肉食者鄙,未能遠謀。」乃入見。
問何以戰。公曰:「衣食所安,弗敢專也,必以分人。」對曰:「小惠未徧,民弗從也。」公曰:「犧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對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獄,雖不能察,必以情。」對曰:「忠之屬也。可以一戰。戰,則請從。」
公與之乘。戰於長勺。公將鼓之。劌曰:「未可。」齊人三鼓。劌曰:「可矣。」齊師敗績。公將馳之。劌曰:「未可。」下視其轍,登軾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齊師。
既克,公問其故。對曰:「夫戰,勇氣也。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國,難測也,懼有伏焉。吾視其轍亂,望其旗靡,故逐之。」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