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為長篇敘事詩,如果說琵琶行是用對音樂的仔細刻劃包裝主旨,那長恨歌就是用神話場景的描述翻寫歷史。手法雖不相同,卻一樣有很高的藝術成就。
因為描述的主題不是任何人物,而是「帝妃間的愛情」本身,用第三人稱的旁觀視角儘管少了身歷其境的臨場感,卻能輕鬆在不同的時間、空間、角色、情緒之間切換,史詩般的故事讀來還有電影運鏡般的體驗。
本作成篇的時間點,距離安史之亂結束還不到五十年。能夠寫出「從此君王不早朝」、「盡日君王看不足」這樣的句子,表示當時對言論發表相當寬容,又或者社會對安史之亂的歸責是有相當共識的。後半部玄幻描寫中,貌似貴妃的仙子「回頭下望人寰處,不見長安見塵霧」,其寓意也相當耐人玩味。
篇名雖題為恨,內容卻多是悲傷與孤獨的心境描寫。或許是作者此時尚未被貶官,與友人同遊心情不錯吧?作品中對人物的同情遠大於批判,這篇半創作文才能拋開歷史事件與政治責任的包袱,單純作為愛情故事流傳並廣受喜愛。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