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gn up to save your podcastsEmail addressPasswordRegisterOrContinue with GoogleAlready have an account? Log in here.
March 09, 2021看尽市井繁华的昆明老街昆明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是中国国务院公布的首批24个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之一。在这里,你可以感受多元独特的民族风情、传承千年的古滇文化、秀丽的环滇池生态文化等等。但是有些遗憾的是,很多普通游客,并没有太多时间和机会去深入感知昆明的魅力。对于这些朋友,记者都会推荐他们去市中心的昆明老街片区,花几个小时驻足品味一番。作为昆明历史的代表,隐居在繁华都市的昆明老街,人情世故、平民生活充满这里的每一个角落,新与旧所带来的历史感和时尚感使她成为昆明的一张名片。一起去逛逛这些老街道,推开一扇门,走进一家店,倾听一段过往的时光。...more11minPlay
March 09, 2021泡桐花香古琴扬五十多年前焦裕禄带领兰考人民为防风固沙改造盐碱地栽下了泡桐树,让这里成为中国的“泡桐之乡”。如今,兰考人就地取材,打造了中国最大的民族乐器生产基地,斫木为琴继续改写着自己的命运,成就着他们的致富梦想。...more10minPlay
March 09, 2021文化展:良渚文化与红山文化在塞外相映生辉近日,为期三个月的良渚文化与红山文化展在赤峰市博物馆举行,一个个在古代象征最高权力的玉器和一件件被雕琢成各种动物的玉石雕件,纷纷亮相赤峰博物馆,红山玉器粗犷豪放追求神似,良渚玉器擅长纹饰深沉严谨,当两种文化珍贵的文物同时出现在面前,观众一定会被深深的吸引和震撼。...more11minPlay
March 09, 2021故园依稀情永烈——忆温籍作家叶永烈去年春暖花开的季节里,温籍作家叶永烈先生去世。人们熟知的他的作品是科普类的《十万个为什么?》等等,其实叶永烈不仅是著名的科普作家,同时他还是著名的报告文学作家、小说家。叶永烈先生在春天离去,而在71年前的那个春天,他的文学人生开启了,一起追忆温籍作家叶永烈。...more10minPlay
March 09, 2021以匠心致创新,秦淮灯彩上新了!灯彩是中华民族数千年来重要的民俗文化,其中,南京秦淮河流域的灯彩更是家喻户晓,正所谓“秦淮灯火甲天下”。眼下,南京夫子庙灯彩已经点亮,一盏盏造型别致的灯彩装点着中国年味,花灯艺人们更用传承和创新的技艺丰富了中华文化的内涵。...more9minPlay
March 03, 2021晋江安海中山路 :老街上的文化交融有人曾这样说过:在中国,有多少城市,就有多少中山路。它们虽然叫同一个名字,但各有自己的风景。在泉州晋江安海镇也有条中山路,这条中山路甚至还是福建省内最早命名的中山路,在这条路上,有很多特别的东西,带您去感受晋江安海中山路老街上的文化交融。...more8minPlay
March 03, 2021王英余与辞书博物馆的故事我们今天节目的主人公名叫王英余,他用40多年的时间,收集、收藏各种版本的字典和辞典,将近五千册,是中国著名的辞书收藏家,被中国收藏家协会评为全国唯一的优秀辞书收藏家,被中国世界纪录协会称为“世界上收藏汉语辞书最多的人”。2015年,在烟台市开发区成立了中国第一间辞书博物馆,并免费向公众开放,带着大家走进这间博物馆,去认识一下这位辞书收藏家!...more11minPlay
March 03, 2021厦门白交祠:当汉服遇见乡村2月15日,“留厦过年,汉服迎春”主题活动在福建厦门市莲花镇同安区白交祠村举行,一群汉服爱好者走进这个樱花盛开的千米高山古村,向游客和村民们介绍汉服文化的起源和礼仪,与村民们一同做年画、制灯笼、剪窗花,品尝农家年夜饭······体验浓浓的传统春节习俗。本次活动由厦门同安白交祠村和厦门市汉服文化交流协会联合主办,汉服元素的到来为这个小山村驻入了“新活力”。让我们走进厦门白交祠,感受这个千年古村落的年味与活力。...more10minPlay
March 03, 2021千年古都唱响黄河新曲大河汤汤,岁月奔流。古往今来,逶迤的黄河把她最精彩的华章留在了中原大地。洛阳、开封,黄河岸边两座古都,距离三百里,从夏至宋占据国家政治经济中心三千年,绘就了光辉灿烂的黄河画卷,如两颗明珠在历史长河熠熠生辉,共同打造了黄河流域人与水共生交融的中原样本。...more10minPlay
March 03, 2021水从山中来这是一个因水致贫的地方:生活在广西193万公顷的石漠化土地上的人们,曾经最大的愿望就是水龙头一拧开就有干净的水喝;这也是一个因水脱贫的地方:从2010年开始,广西18个地质勘查单位的上千名队员,踏遍深山,接力找水,打出3000多口井,解了缺水地区的脱贫之“渴”,一起去了解一下,“水”给大山带来的变化。...more10minPla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