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別把「名詞」當身份證:留下來的,是你每天的動詞。
嘿!你是不是也曾被那些光鮮亮麗的「名詞」綁架?例如名校學歷、高薪職位。甚至總是不小心答應了不情願的請求,成了內耗的「濫好人」?
然而,真正讓你感到踏實、有意義的,究竟是什麼?
在這一集試著聊聊一個核心議題:
我們似乎窮極一生追逐那些能定義我們的「名詞」(如頭銜、成就,尤其是可以被量化的數據),
但最終能讓我們感到踏實的,卻是那些我們日復一日執行的「動詞」(如自律、創造、陪伴)
本集節目,你將聽到:
濫好人的內在衝突與解方: 我們為什麼總是心軟、難以拒絕?廷瑋老師點出,這往往是高共情能力(F人)與高規劃性(J人)之間的內在矛盾。今天透過聽眾的真實案例(幫忙接社長、載表哥上課、出借免治馬桶),帶你認清:「能者過勞,難道你就要當那個能者嗎?」並學會如何把球丟回去,告別內耗。減肥故事的啟示: 廷瑋老師分享自己兩次減肥的深刻體悟。第一次是為了「精壯身材」這個名詞,但其實是為了「修復內心」這個動詞。第二次,他從追求 INBODY 數據,轉變為鍛鍊「自律」與「與自己對話」的能力。他最終領悟:毅力不是天生,而是被重複執行的動詞所塑造出來的。那些比成就更重要的事: 節目中分享了 YouTuber Terry 和一位投資大哥的故事。他們即使身價不菲,卻不被財富這個名詞綁架,反而從「付出」與「陪伴」等動詞中,找到真正的快樂與價值。
最後,想問大家:
你現在最想追逐的那個名詞是什麼?它背後的動詞又是什麼?
人生最棒的,不是你擁有了什麼名牌,而是你透過什麼樣的動詞,活出了你的模樣。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