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gn up to save your podcastsEmail addressPasswordRegisterOrContinue with GoogleAlready have an account? Log in here.
從資深媒體人角度出發,探討最新時事,回顧過往民主歷程,讓聽眾的視角更宏觀、清晰。深度訪談解讀事件眉角,探照出新聞的厚度與內幕;回顧歷史進程,才能了解民主化過程中的起點與價值。資深媒體人的新聞事務所,由莊豐嘉主持「臺槓新聞」,歡迎大家來臺槓。前往>>... more
April 08, 2025移工在台灣不曾被訴說的故事來賓|阮金紅/導演、簡永達/記者「不要相信台灣人。」這句話,在許多無證移工之間流傳,成為一種生存法則。對他們而言,異鄉的每一天都充滿不確定與風險。本集特別邀請來自越南的新住民導演阮金紅,以及長期報導移工處境、曾任《報導者》的記者簡永達,透過他們的視角,揭露移工在台灣所面臨的層層困境。恐懼與邊緣:移工的生存現實政策限制、經濟壓力,以及被檢舉遣返的風險,使許多移工活在恐懼之中。他們的工作與生活時刻被監控,一旦失去合法身份,就可能淪為社會邊緣,甚至連最基本的醫療與法律保障都無從獲得。在這樣的環境下,社會信任變得稀缺,甚至奢侈。然而,沒有信任,就無法建立真正的連結,也難以帶來改變。逃跑與標籤:如何形塑移工處境?許多移工來臺前便已背負沉重的債務,他們在母國向仲介借貸,只為了抓住改變家庭命運的機會,卻在抵達後發現自己陷入更深的經濟困境。當工時過長、薪資遭扣、遭受不當對待時,他們面臨的選擇並不多,而「逃跑」往往成為最後的出路。然而,當社會使用「非法移工」這樣的標籤來描述他們,無形中加深了污名與誤解。究竟,他們真的是自願逃跑,還是社會與制度聯手構築的悲劇?重建信任,讓對話發生面對這樣的困境,我們該如何重新建立信任?在充滿不信任的環境中,又該如何搭建理解的橋樑,讓移工與社會之間產生真正的對話與改變?真正的改變,從願意聆聽開始。當我們選擇理解而非懷疑,選擇支持而非排斥,也許台灣才能成為一個對所有生活於此的人都更友善的地方。...more4minPlay
April 01, 2025新住民與移工現況剖析——專家對談探討文化融合與政策挑戰來賓|阮金紅/導演、簡永達/記者台灣移工人數已突破80萬人,儘管他們成為勞動市場的重要支柱,卻在社會適應與文化融合上面臨諸多挑戰。本次對談特邀「越在嘉文化棧」創辦人阮金紅導演,以及台灣文學金典獎得主簡永達記者,共同剖析新住民與移工的生活現況,並審視相關政策發展。台灣自1989年專案引進外籍移工,1992年正式立法,迄今已逾30年。簡永達長期關注移工議題,曾深入報導台中第一廣場的移工群體,記錄其生活樣貌,並檢視政策對移工社群的影響。他指出,移工長期被侷限於特定的社會空間,如台北車站印尼移工聚集區、中壢越南商圈等,顯示移工群體在都市中的社會空間劃分現象。阮金紅則透過紀錄片《失婚記》、《再見,可愛的陌生人》,從新住民視角呈現移民在台灣的生活經驗。她亦創立「越在嘉文化棧」,致力於推動越南文化交流,期望透過文化對話促進族群融合。本次對談將從歷史脈絡與現況發展切入,分析新住民與移工的社會定位,並探討台灣如何推動更包容的多元文化環境。...more30minPlay
March 25, 2025提升數位公民素養,迎戰資訊時代挑戰來賓|王希/放伴教育協會理事長在數位時代,媒體識讀與數位公民素養成為不可或缺的能力。英國牛津詞典將「brain rot(腦爛)」選為2024年度詞彙,反映出資訊過載對人們專注力與思考能力的影響。放伴教育協會理事長王希指出,面對假訊息氾濫、短影音內容充斥,以及個人隱私外流風險,大眾應積極提升資訊判讀能力,以打造更健康的數位環境。王希表示,許多學生與年輕人習慣使用 LINE、YouTube、TikTok 等社群媒體,但未必意識到自己正在接收新聞資訊,甚至缺乏對訊息真實性的判斷力。他進一步提到,現代學生的學習方式已經發生變化,有些人甚至透過 LINE 語音交作業。然而,這樣的學習模式也帶來挑戰——學生是否仍具備足夠的資訊判讀與表達能力?針對近期出版的《次世代數位公民素養:不被 AI 取代的資訊判讀力》一書,王希分享他在學校演講時的觀察。他指出,許多學生對媒體識讀的概念陌生,甚至認為新聞與自己無關。然而,透過社群平台傳遞的資訊,往往已經深刻影響他們的價值觀與判斷力。此外,他特別強調短影音的影響與假訊息的辨識挑戰。許多學生在網路上交友時,容易因信任或同儕壓力,輕易分享個人照片,甚至導致個資外洩的風險。因此,建立正確的資訊安全觀念,已成為數位公民不可忽視的課題。王希強調,提升數位公民素養不只是個人責任,更是社會整體應共同努力的目標。他呼籲,政府、學校與家長應攜手合作,推動媒體識讀教育,讓全民具備更健全的資訊判讀能力,共同迎向透明、安全的數位時代。...more30minPlay
March 18, 2025認知戰來襲!中國官媒如何「以台批台」操弄輿論?來賓|王希/放伴教育協會理事長在資訊爆炸的時代,我們該如何分辨真相?當網路成為各國戰略角力的舞台,媒體如何影響我們對世界的認知?當敵我界線日漸模糊,我們是否正被無聲地操控?放伴教育協會理事長王希指出,中國官媒長期利用台灣政論節目內容,在網路上進行「以台批台」的輿論操作,並剖析認知戰的運作模式。他進一步探討,中國官媒如何透過抖音等社群平台,選取特定台灣政治人物的發言與政論節目片段,透過剪輯與重塑,打造符合自身利益的敘事,影響台灣民意,甚至調整報導策略,選擇性忽略部分聲音,放大戰爭恐懼與內部政治鬥爭。此外,王希分享媒體識讀的推廣工作,解析最新研究報告,並探討軍購案與軍援案的關鍵差異。他也剖析中國官媒如何選擇性報導特定政治人物,如:蔡正元、栗正傑、郭正亮、帥化民,以及後漢廷、朱立倫、徐巧芯、黃國昌等在職政治人物的媒體曝光模式。在資訊真假難辨、認知戰無孔不入的時代,我們必須提高警覺,培養媒體素養與獨立思考能力,才能避免成為資訊戰的棋子,守住我們的言論自主權。...more30minPlay
March 11, 2025《民主,練習中》:揭開政治幕後的魔幻現實來賓|楊正欣/導演、游惠貞/製片導演楊正欣與製片游惠貞攜手打造的紀錄片《民主,練習中》,宛如一場揭開地方政治異象的《聊齋》。片中記錄的不是光鮮亮麗的民主理想,而是地方政治場域中荒誕、現實交錯的生存法則。從年輕候選人步入競選戰場的那一刻起,每個人都像闖進了一座充滿潛規則的迷宮,面對層層關卡,無論進退,都充滿未知與風險。政治競技場,還是鬼魅幻境?楊正欣導演回憶,自己早年曾在選舉場合工作,那些隱藏在幕後的故事讓他決定拿起攝影機,一探地方政治的內部運作。當他走入雲林與宜蘭,發現這些政治角力不僅存在於都市,在地方更是發展成一場魔幻寫實的「闖關遊戲」,甚至荒誕得宛如鬼魅傳說。楊正欣笑言,地方議會的日常,有時宛如戲劇舞台,爭論、鬥爭、翻盤、交易,無所不在。有時,監督政府的議員反而成為眾矢之的,面臨重重施壓與抹黑,甚至淪為政治攻防的犧牲品,這讓人不禁質疑,這究竟是民主殿堂,還是另一場角力遊戲?紀錄片的價值:讓民主不只是幻影製片游惠貞表示,《民主,練習中》的意義不僅在於揭露,而是在於開啟對話。好的紀錄片就是讓人看完後有話想說,不管是因為產生共鳴,覺得「我有類似經驗」,還是感到震驚,認為「這太差了吧!」重要的是,它能引發討論,讓不同意見的人開始對話,這就是改變的第一步。民主並非理所當然,而是需要不斷練習與試煉。這部紀錄片不只是記錄地方政治,更像是一場民主修煉——讓觀眾直視現實,在思考與對話中,找回民主的真正價值。...more0minPlay
March 04, 2025《民主,練習中》:地方政治的真實荒謬,被紀錄片赤裸揭露來賓|楊正欣/導演、游惠貞/製片由導演楊正欣與製片游惠貞聯手打造的紀錄片《民主,練習中》,帶領觀眾深入台灣地方政治的權力角力,揭露年輕人如何奮力參政,卻反遭孤立與打壓。從素人參政到議會內鬥,從滿懷理想到現實衝擊,這部片直擊民主制度的理想與現實矛盾,喚起社會對政治環境的關注。紀錄片的兩位主角——廖郁賢(阿賢)與郭稟翰(西瓜),正是台灣地方政治最真實的縮影。阿賢:當監督政府的議員,反遭圍剿作為年輕女性議員,阿賢在雲林地方政治環境中,承受著來自議會內外的惡意。製片游惠貞回憶,當她剛當選時,外界充滿質疑:「這個人是誰?怎麼選上了?」起初,地方勢力試圖籠絡她,連議長都親自送土產示好。然而,當發現這位年輕女性「買不動」,態度隨即轉變,從討好變為打壓,手段層出不窮。議會內的荒謬場景更是突破想像!本應接受監督的是官員,卻反而是阿賢被其他議員輪番質詢。當她履行職責、質問官員後,下一位議員竟直接轉向質問她,而非繼續追問政府,彷彿議會成了「監督議員」的場合,而非監督政府的殿堂。不只如此,她還遭受性騷擾、語言攻擊,甚至人身威脅——車子被跟蹤、輪胎被刺破,甚至在私下場合也不斷遭受霸凌。這一切,赤裸揭露了地方政治的殘酷現實。西瓜:落選後的奮鬥,政治夢碎仍要生存與阿賢不同,西瓜參選後未能當選,面臨無法延續政治理想的現實。由於黨中央經費不足,地方黨部被要求「自力更生」,西瓜決定開設餐廳,兼作地方黨部據點,成為當地年輕政治人的聚會場所。導演楊正欣提到西瓜:「他好像是唯一一個落選後沒工作的人。」其他參選人多半原本就有事業基礎,唯獨他因為年輕,畢業後便全心投入政治,沒有退路,只能選擇自行創業。幸好,他對料理有興趣,在友人的幫助下學習餐飲技術,最終穩定下來。紀錄片遭封鎖,真相成為禁忌?這部紀錄片在社群平台上遭遇審查與封鎖,讓人不禁質疑:「究竟是哪段內容,讓它成為禁忌?」《民主,練習中》不僅是一部紀錄片,更是一面映照社會現實的鏡子。它提醒我們,民主的進程不僅關乎選舉時刻的光榮,更關乎選後的監督與權力運作。當年輕人勇敢踏入政治,他們迎來的究竟是改變的契機,還是更大的現實枷鎖?民主,真的在前進,還是仍在權力的夾縫中掙扎?...more30minPlay
February 25, 2025從深藍家庭到獨立思考:求知與轉變之路來賓|劉珞亦/憲法教師在資訊爆炸的時代,理解歷史不僅是回顧過去,更是為了開創未來。劉珞亦以深入淺出的方式,引導我們穿梭歷史,解讀事件脈絡,讓人在瞭解法律的同時,也能看見臺灣社會的變遷軌跡。劉珞亦分享自身的成長經歷,雖然出身於深藍家庭,卻憑藉求知慾逐步走向獨立思考。從兒時關心政治,到大學時期參與人權議題,並接觸不同立場的政治活動,這段歷程不僅是一場自我探索,也反映臺灣社會多元觀點的交織。高中時期,劉珞亦開始研究統派論述,試圖解析其與自由民主體制的矛盾。他發現某些政治立場與民主價值相互牴觸,進而重新審視自己的政治選擇。這種自發性的探索精神,使他在學習與研究中,能夠更有條理地思考歷史與法律問題。劉珞亦的經歷展現了如何從家庭影響中發展出獨立思考,並透過實際行動深化對社會與法律的認識。他的故事提醒我們,在資訊紛亂的時代,唯有保持批判思考與持續學習,才能理清歷史脈絡,為未來尋找更清晰的方向。...more30minPlay
February 18, 2025從二二八看轉型正義的十字路口來賓|劉珞亦/憲法教師台灣的民主轉型之路,與其他國家的經歷交織出截然不同的歷史軌跡。捷克、波蘭、南非等國的威權體制崩解,多是由人民自下而上掀起變革浪潮,而台灣則是罕見地透過自上而下的方式邁向民主化。這樣的歷史進程雖然避免了社會動盪,卻也錯失推動轉型正義的黃金契機。轉型正義黃金時期已逝?憲法教師劉珞亦認為,轉型正義若要發揮最大效益,最佳時機應落在1990年代。當時,加害者與被害者多仍在世,社會對威權體制的記憶仍鮮明,若能在此時重新檢視歷史,翻轉社會價值,將會是一個極為關鍵的契機。然而,隨著時間推移,進入2030年後,當事人逐漸凋零,歷史的真相愈發難以釐清。大法官的任命與體制的制衡近期憲法訴訟法的討論,使社會再次關注大法官的角色。劉珞亦表示,七位大法官提名人選遭立法院否決,顯示出台灣政治體制內部的制衡機制:總統擁有提名權,但立法院可以否決,以確保這些掌握憲法解釋權的法官不會濫權。然而,這樣的制衡機制並非一直存在。在威權時期,總統提名的大法官需經監察院同意,而非立法院。當時的監察院成員並非由人民普選產生,使大法官的選任過程缺乏民主監督。歷史記錄甚至顯示,曾有特務出身者被任命為大法官,這在現今民主社會顯然難以接受。大法官如何鞏固威權體制劉珞亦進一步說明,1947年憲法施行後,立法院應每三年改選一次。然而,1949年國府遷台後,以「反攻大陸」為由暫緩改選,形成「萬年國會」。當時的大法官以釋字第31號解釋,裁定「因國家發生重大變故,無法改選」,從而合法化了立法院和監察院的長期不改選,鞏固了威權體制。這樣的司法解釋影響深遠,甚至助長了戒嚴時期的白色恐怖。政府以「防範共諜」為由,任意逮捕、處決異議分子,而大法官的解釋往往成為鎮壓的法源依據。例如,許多言論或社會運動都可能被指控為「叛亂」,導致嚴重的政治迫害。民主化後的變革與轉型正義的困境台灣的民主轉型與其他國家不同,並非單靠一場革命性的社會運動,而是透過學生運動、總統的支持、立法院的解釋申請、司法院的司法判決等方式推動。這種模式的優勢,在於過程相對和平,未曾發生劇烈的流血衝突;但相應的代價,則是轉型正義的推動與落實始終顯得不足。劉珞亦舉出1990年野百合學運的例子,該運動要求廢除萬年國會,促成大法官釋字第261號解釋,宣告國會需全面改選,結束了長期以來的政治僵局。這顯示大法官的角色會隨體制的變革而調整,從過去的威權工具,逐步轉向保障民主與人權的憲政機關。然而,轉型正義的落實仍然面臨諸多挑戰。歷史記憶與制度改革的必要性若無人銘刻,歷史的記憶終將消散於時間的洪流之中。轉型正義不應只是短暫的政治行動,而是社會不斷回顧與檢討的持續過程。然而,台灣至今在這方面的努力仍顯不足。無論是制度上的遺漏,或是歷史教育的侷限,都導致社會對威權轉型的理解存在明顯缺口。唯有建立完善的真相揭露機制與歷史省思體系,台灣才能真正落實轉型正義,而非淪為口號。透過審視歷史,我們能更深刻理解司法體制的變遷,以及民主制衡機制的重要性。...more30minPlay
February 11, 2025「共生音樂節」讓 228 記憶走進當下來賓|王家芃/共生音樂節總召集人228事件不僅是一段歷史,更是需要持續被銘記的集體記憶。共生音樂節總召集人王家芃分享自己因參與音樂節而進一步走入遊行,才驚覺兒時成長的大稻埕街區,竟是歷史事件發生的現場。「我從小在大稻埕長大,對街景非常熟悉,卻從未意識到,原來228事件的某些場景,就在距離我家步行不到五分鐘的地方。」王家芃回憶,遊行當天,他親眼見到林宗正牧師在天馬茶房前的228紀念碑獻花、跪地親吻土地,內心受到極大震撼。除了遊行,音樂節現場的互動也讓王家芃印象深刻。他提到有次在服務台協助工作時,一位騎單車經過的阿伯特地停下來,簡單卻堅定地說:「年輕人辦這個活動很好,我們要持續紀念!」隨後便騎車離開。王家芃強調:「我們正在與時間賽跑,唯有不斷將自身經驗、背景與故事與這段歷史串聯,才能確保這段記憶不會在台灣人的心中消失。」透過共生音樂節與遊行活動,他希望讓更多人意識到,歷史記憶不只是遙遠的過去,而是與當下的我們息息相關。...more30minPlay
February 04, 2025打開沉默的記憶——第13屆共生音樂節來賓|王家芃/共生音樂節總召集人歷史的傷痛往往伴隨沉默,而沉默讓遺忘變得輕而易舉。今年第13屆共生音樂節,以「無息」為核心概念,透過音樂與對話回應那些被壓抑的聲音,並思考如何讓更多人理解228紀念日的意義。總召集人王家芃表示,「無息」象徵被消失的聲音,也代表氣息的斷絕與訊息的消逝。228事件發生時,許多人的聲音被強行噤聲,有些因鎮壓而被迫沉默,有些則在事件後失去為自己發聲的機會。今年的展覽主題以「年輕」概念貫穿。王家芃指出「年輕」可以是228事件中行動者的抵抗與能動性,也可以是台灣與中華民國初次接觸時的歷史狀態,甚至延伸到當代社會如何看待轉型正義與228事件的意義。無論生理年齡如何,只要仍然願意發聲、對改變抱持希望,「年輕」便是一種態度,一種不願向遺忘與壓迫低頭的精神。共生音樂節不僅是一場音樂的盛會,更是一場歷史與當代的對話。我們試圖尋找那些未曾被聽見的聲音,讓曾被掩蓋的故事透過音樂與藝術重返視野。歷史或許無法改變,但我們可以選擇打破沉默,讓真相被聽見。...more2minPla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