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gn up to save your podcastsEmail addressPasswordRegisterOrContinue with GoogleAlready have an account? Log in here.
從資深媒體人角度出發,探討最新時事,回顧過往民主歷程,讓聽眾的視角更宏觀、清晰。深度訪談解讀事件眉角,探照出新聞的厚度與內幕;回顧歷史進程,才能了解民主化過程中的起點與價值。資深媒體人的新聞事務所,由莊豐嘉主持「臺槓新聞」,歡迎大家來臺槓。前往>>... more
January 28, 2025打開台語WiFi,連結文化新未來來賓|許慧盈/台語文化工作者「有50%的人,把台語收在抽屜!那我們把台語WiFi打開,邀請大家把抽屜打開,再把台語拿出來。」這不僅是來賓許慧盈的呼籲,更是一場語言與文化的深度連結。帶著《看圖學講台灣話》的創意與熱情,許慧盈用淺顯易懂的方式,讓台語不再只是耳邊熟悉的聲音,而是融入日常對話、注入家庭生活活力的橋樑。許慧盈特別提到,文化部推出的「厝內的台語聲—培育台語家庭計畫」,為學習台語提供了一個嶄新的契機。無論是原本就使用台語的家庭,還是從華語切換到台語的新手家庭,透過參加活動集點,不僅能獲得獎勵,還讓語言學習充滿樂趣與成就感。然而,台語的推廣不僅侷限於活動層面。許慧盈敏銳地指出台語在全台灣的文化定位,強調:「語言本來就有區域性!但台語不是區域性的,而是全國性的,算是跟華語是共同語的地位。」無論是台語的忠實使用者,還是剛開始學習的新手,都能在這場對話中找到自己的共鳴與感動。讓我們跟隨許慧盈的腳步,把「台語WiFi」打開,讓這片語言的天空更加廣闊而明亮!...more30minPlay
January 21, 2025從生活到學習:趣味圖解帶你輕鬆學台語來賓|許慧盈/台語文化工作者台語,作為我們文化與情感的重要載體,往往被視為既親切又難以捉摸的語言。然而,來賓許慧盈以她的專業與創意,透過《看圖學講台灣話》這本書,為我們鋪陳了一條學習台語的有趣之路。從最初的靈光乍現到構思成形,許慧盈以為只需短短三個月便能完成這項計畫,結果卻花了整整兩年多的時間,才讓這本集合知識與趣味的作品誕生。為了讓讀者能夠從圖像中輕鬆學習,許慧盈用心設計了每一幅插圖與對應主題:桌子上的物品如何呈現?杯子是放在客廳還是戶外場景中介紹?每個細節都經過反覆推敲。更特別的是,書中每一句台語文字都是獨立成句,避免讀者因閱讀順序不同而產生理解障礙。在這本書中,台語的數字也被生動呈現。為此,許慧盈還特別創作了一首數字歌:「一隻狗,兩個孩子,三支雨傘,四塊餅,五杯茶,六件衣服,七顆蛋,八個鍋,九棵樹,十台車」。朗朗上口的歌詞,不僅讓學習變得輕鬆,還深刻地將台語的語感烙印在記憶中。《看圖學講台灣話》不僅是一份台語學習教材,更是一場文化與生活的探索旅程。書中建構的場景和畫面讓讀者宛如置身其中,在玩樂與學習之間,感受台語的魅力與獨特性。無論是對台語文化抱有興趣的學習者,還是希望與家人重拾台語對話的傳承者,讓我們一起走進許慧盈的世界,用圖像、文字、聲音,重新發現台語的美麗!...more30minPlay
January 14, 2025社子島居民吶喊:誰在決定我們的未來?來賓|李華萍/社子島自救會發言人「為什麼我們的家園要由別人決定?」社子島自救會發言人李華萍提出質疑。歷經50年的禁建政策,如今居民不僅無法合法整修家園,還面臨區段徵收威脅。她痛批程序不透明,資訊不公開,剝奪感極重,並呼籲政府立即撤回不公政策。假公投:民意被操弄的數字遊戲李華萍指出,前市長柯文哲主導的iVoting公投設計誘導,讓「不開發」選項形同虛設。她直言:「臺灣民主只有三分鐘,你發言完就沒有了!」此外,她進一步批評,當時3020票支持開發的數字並不完全來自社子島居民,而是開放全台北市民投票。面對這樣的情況,李華萍認為:「一個都市計畫,是應該要讓人民感受到幸福感,而不是讓人民的剝奪感這麼重!區段徵收就是讓我們的剝奪感非常的重!」她堅定說:「我不知道小蝦米有沒有辦法對抗大鯨魚,我們不知道!但是我們會堅持到最後的那一天!」未來的社子島:不是高樓,而是有文化的家園談到未來的願景,李華萍表示:「我們也不需要住高樓大廈。就算是紅磚瓦屋也可以,像大稻埕也可以,像日本的合掌村,或者是像哥本哈根。」她說,居民希望打造一個有文化、有歷史、有韻味的家園,而不是冷冰冰的開發案。李華萍補充:「大條路是給車走的,小條路我們才能坐在一起聊天。如果馬路變得太大,可以六線道這樣子的話,人與人之間的距離相對也變得比較遠。」她最後強調,文化建立其實是很困難,尤其是無形文化。...more0minPlay
January 07, 2025社子島居民怒吼:誰來保障我們的家園與權益?來賓|李華萍/社子島自救會發言人社子島自救會發言人李華萍女士,為在地居民發聲,揭露「生態社子島」開發案背後的程序不透明。李華萍指出,台灣土地徵收的資訊公開性嚴重不足,導致居民權益被忽視。她直言,12月25日這本應是憲法保障人民權利的日子,卻成為社子島居民的「憲法黑暗日」。程序不透明,資訊未公開李華萍痛批,區段徵收範圍的會議僅開過一次,卻未通知所有土地所有權人,而是僅以網路公告草率處理。她質疑:「誰會每天無事上台北市政府或內政部網站查看會議消息?」正因政府這種行事作風,她被迫每天一早上網搜尋,深怕再次在「不知情中被剝奪權益」。此外,李華萍揭發,政府操作數據,用105年與106年的回收率(分別為12%)相加為「24%」,捏造「八成同意」的假象。她舉例:「每一次考試12分,我來考五次,就60分!滿分100分,60分就過了欸!你可以這樣嗎?哪一位老師可以讓學生這樣?不可能的事情!但台北市政府這樣做。」居民的呼聲:保留家園,反對迫遷自1970年禁建以來,社子島居民長期承受污名與不公。即便島上88%以上的土地為私人所有,政府卻將合法私人土地指為違建,家園更被當作滯洪池,要求居民無償犧牲。居民強調,他們僅希望合法整修房屋、原地改建家園,而非遭受強制迫遷。李華萍呼籲,社子島居民已在此地生活兩三百年,這座島嶼承載著豐富的生命記憶與文化價值,應視為城市故事的一部分,而非犧牲於不合理的開發案。「我們的訴求很簡單:解除禁建、原地改建、九大聚落完整保留!」...more30minPlay
December 31, 2024走進「水面上水面下」,用生命故事探索劇場的智慧來賓|張嘉容/「水面上水面下劇場」藝術總監「水面上水面下劇場」以獨特的藝術形式,帶領觀眾深入探討生命終點與生死的意義。藝術總監張嘉容將潛藏於水面下的情感與潛意識,與水面上的理性故事交織,創造出一個關於生命與智慧的集體對話空間。張嘉容分享了一位演員的真實故事,揭示生命的無常與和解的重要。一位與姊姊關係疏離的演員,在張嘉容的協助下,這位演員透過心理劇療癒內心創傷,並在簽署預立醫療決定書時與家人共同行動,重建了家庭的連結與支持。在演出的互動環節,張嘉容提出了一個發人深省的問題:「死亡來臨時,你會說些什麼?」觀眾的回答五花八門,有人坦然說:「太好了,我要解脫了。」有人則充滿好奇:「祢可以告訴我,祢們那裡到底長甚麼樣子嗎?」也有人帶著遺憾懇求:「不要來!我事情還沒做完,晚點再來。」這些不同的回應,展現出人們對生命終點的多元態度與對未知的思索。透過《生命之河2.0》的啟發,張嘉容希望鼓勵更多人勇敢面對生死議題,將對話提前,為生命旅程鋪墊更圓滿的道路。她深刻地指出:「善終的前提是要善生啦!你總是要先好好活每一天,好好珍惜你旁邊的人嘛!」這不僅是劇場,更是一堂深刻的生命教育課程。透過「水面上水面下劇場」,觀眾得以用藝術的方式,在有限的生命中尋找無限的智慧與愛,並對生命本質深刻反思,學會在愛與和解中迎接每一個未知的未來。...more30minPlay
December 24, 2024瓊瑤離世背後的啟示:面對生死的智慧與抉擇來賓|張嘉容/「水面上水面下劇場」藝術總監2024年12月初,瓊瑤女士的離世再次引發大眾對生命終點話題的思考。這位以細膩筆觸描繪愛情與人生的作家,在她最後的歲月裡,用行動詮釋自己的生命課題。為了更深入探討生死議題,本節目邀請到「水面上水面下劇場」藝術總監張嘉容,分享她對此主題的藝術詮釋與社會觀察。 張嘉容指出, 根據衛福部資料,截至2024年,台灣僅有約8萬名成年人口簽署預立醫療決定書,占台灣總人口的比例不到0.3%。雖然病人自主權利法(簡稱病主法)已於2019年實施,但多數家庭在面對疾病、照顧和生死抉擇時,仍然缺乏資訊與有效溝通。張嘉容進一步解釋,預立醫療決定書的簽署過程,需要病患和二等親共同進行醫療諮商,最好是全家人一起參與。她說:「這樣才不會有一個天邊孝子回來抗議」,進而導致醫療團隊無法依照病患的意願執行。在諮商的過程中,醫師、護理師與社工師會向家屬解釋插管、拔管和末期醫療的意義,並討論無效醫療措施可能帶來的不適。張嘉容特別提到:「簽完之後,如果你真的想改,都還是可以改」。她希望藉此呼籲,這是一個動態的過程,而非一旦決定便無法改變。最後,張嘉容強調:「真正的精神是,家人要一起溝通!」瓊瑤女士的故事提醒我們,生命的終點並不可怕,可怕的是在關鍵時刻無法做出尊重意願的決定。透過提早討論並簽署預立醫療決定書,我們能在愛中陪伴彼此,讓生命的旅程更加從容與溫暖。...more30minPlay
December 17, 2024台灣棒球浴火重生!從假球陰影到世界榮耀的熱血傳奇來賓|黃國洲/知名棒球評論及專欄作家台灣棒球經歷過輝煌與低潮!歷史上,台灣棒球也曾因假球事件跌入谷底。知名棒球評論及專欄作家黃國洲表示,自己是「第零代的職棒迷」,從職棒成立之前就熱愛棒球,但這份熱情卻因假球事件深受打擊。他感慨地說:「對零代的職棒迷,永遠的痛就是賭博!」台灣職棒元年始於1990年,卻發生五次重大假球案件,包括1996年的黑鷹事件、2005年的黑熊事件、2007年的黑鯨事件、2008年的黑米事件,以及2009年的黑象事件。這些案件累計超過600名球員被約談,其中近百人被終身禁賽,對台灣棒球造成無法估量的損失。黃國洲指出,假球事件不僅傷害球迷,更導致棒球信任度的全面崩盤。他直言:「他們不是球員,是演員!」主持人也回憶起那段期間球迷的失望情緒:「不想再看棒球,因為被欺騙感情。」黃國洲認為,假球的本質是「殺雞取卵」,過去的非法賭博讓比賽失去公平性。他強調:「我們現在有運動彩券。如果要長長久久,用合法的方式,我們不要跋歹筊,比賽才會精彩!比賽才會公平!」從假球風暴到國際榮耀,台灣棒球用行動告訴世界:我們不僅能從過去的挫折中站起,更能在世界舞台上閃耀光芒!那些曾經的痛楚,成為球迷更珍惜每一次揮棒與喝采的動力;那些曾經的低谷,化為今日燃燒不盡的熱血與激情!...more30minPlay
December 10, 2024台灣棒球傳奇再創高峰!揭曉世界12強冠軍背後的無名英雄來賓|黃國洲/知名棒球評論及專欄作家台灣棒球再次燃起全民熱情!在世界12強賽事中,台灣以堅韌的意志和團隊的合作,勇奪冠軍!不僅讓全國球迷熱血歡呼,更讓全世界見證我們的實力。知名棒球評論及專欄作家黃國洲提到:「在那邊(東京巨蛋)四個就會遇到一個台灣球迷」。然而,這次冠軍的背後,不僅是場上球員的奮力拚搏,還有一群默默耕耘的「無名英雄」。黃國洲直言:「這些無名英雄就是情報蒐集。」為了球隊的萬全準備,情報蒐集的過程耗資2900萬台幣,其中1600萬為中職經費,另有1300萬專為本次世界12強棒球賽。這筆資金不僅代表台灣棒球的決心,更顯示出團隊的專業水準。黃國洲感慨:「搜集情報,不是亂請的!要看得懂、要會做記錄!」這次動員了24位情報專家,日以繼夜、不眠不休地觀察分析,確保台灣能做到「知己知彼,百戰不殆」!在9場比賽中,台灣以6勝3敗的成績挺進冠軍賽。黃國洲特別提到:「幕後的英雄、無名的英雄,他們的功勞非常大!當然,我認為運氣也非常重要!」他回憶道:「美國幫我們打敗委內瑞拉,這很像2006年WBC經典賽,墨西哥打敗美國,剛好幫助日本進入決賽,這就是棒球有趣的地方!」這次的冠軍,不僅是球員、專家、甚至運氣共同締造的成果,更是台灣棒球團隊精神的象徵。從場上的每一記揮棒,到場外無數人的努力與付出,台灣棒球再次向世界證明,我們不僅能站穩世界舞台,更能創造屬於自己的高峰!...more30minPlay
December 03, 2024瑠公圳百年老屋的捍衛戰來賓|賴碧珍/「瑠公圳百年老屋」拆除案的第三代屋主在繁華的都市裡,一座瑠公圳畔的百年老屋,見證了時代的變遷,也成為一場長達13年的堅持與捍衛的核心。第三代屋主賴碧珍,用自己的方式守護這份祖傳記憶,對抗拆遷壓力,她強調:「以前到現在,是唯一的一戶!我是不同意戶,不是釘子戶!」訴訟內外的雙重壓力賴碧珍與這座老屋的抗爭,早已不只是法律上的纏鬥,訴訟之外的壓力卻更加沉重。黑衣人徘徊家門外,接到陌生電話時得知對方竟是槍擊犯,甚至半夜在家裡發現了蛇的蹤跡。這些驚悚的經歷成了她生命中一道道烙痕,但她始終堅定,無畏挑戰。阿嬤的離開與心境的轉變2019年,賴碧珍的103歲高齡祖母辭世。她表示,阿嬤的離開讓她重新審視生活中的種種不公義,並更加意識到居住權作為基本人權的重要性。同時,她也反思,臺灣雖然已簽署《兩公約》,但司法系統卻未能廣泛落實國際法的精神,讓她與許多受迫遷的民眾成為體制的犧牲品。奮鬥十三載,堅守法理與尊嚴十三年的時間,賴碧珍從未退縮,始終從法理與行政的層面努力推動改革。當被主持人問到如果對方來拆了會如何行動時,她語氣堅定地說:「我身分證跟健保卡會帶著,還有自尊!因為這個不公義的事情,尊嚴是不能被打敗的!」守護的不只是家,更是歷史價值這座老屋早已超越了建築物本身的意義,它承載著一個家庭的記憶,捍衛著居住權的基本價值,更是對整個社會提出的質疑與警醒。賴碧珍提到:「人一定要有歷史,才能往前走!不能做個沒有歷史的人。」她用行動證明,守護的不只是自己的家,更是對社會正義與歷史傳承的捍衛。...more30minPlay
November 26, 2024瑠公圳百年老屋拆除爭議來賓:「瑠公圳百年老屋」拆除案相關的第三代屋主賴碧珍《臺槓新聞》節目特別邀請到「瑠公圳百年老屋」拆除案的第三代屋主賴碧珍,來到節目現場進行說明。賴碧珍表示,原定於11月21日進行拆除的老屋,土地本屬於水利會,房屋則為合法建築。然而,水利會竟然在未事先通知並優先出售給屋主的情況下,將土地賣給了第三方。賴碧珍強調,這一爭議已持續13年之久,法院執行處原本計劃進行拆除,甚至開發商還在未經同意下在她的信箱上貼上拆除令。賴碧珍在將情況告知律師後,律師告知未經屋主同意不得張貼拆除令。隨後,她收到了法院掛號信,通知拆除令已暫時取消。根據文件內容,賴碧珍提到,法院執行處原本計劃在11月21日進行拆除,但由於民眾提報該建築為文化景觀保存,法院決定暫緩執行。11月4日,該建築被提報為文化景觀,並於11月12日下午進行了現場勘查,當天吸引了大量民眾來關心。主持人問及瑠公圳對民眾的意義及歷史價值。賴碧珍回憶道,瑠公圳已有280多年的歷史,最初由郭錫瑠尋找水源開始……瑠公圳是台北盆地平原上,最早也是最大的水利工程,引進新店溪的河水灌溉,大大小小的河道遍佈台北,使農業時代的台北盆地成為阡陌良田。賴碧珍強調,文化古蹟一旦拆除便無法復原。若能讓瑠公圳重現於台北盆地,不僅能為雙北地區帶來親水河渠,還能讓後人緬懷先人的智慧與勇氣,記住漢人祖先在台灣這片土地上所付出的血汗。...more30minPla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