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gn up to save your podcastsEmail addressPasswordRegisterOrContinue with GoogleAlready have an account? Log in here.
從資深媒體人角度出發,探討最新時事,回顧過往民主歷程,讓聽眾的視角更宏觀、清晰。深度訪談解讀事件眉角,探照出新聞的厚度與內幕;回顧歷史進程,才能了解民主化過程中的起點與價值。資深媒體人的新聞事務所,由莊豐嘉主持「臺槓新聞」,歡迎大家來臺槓。前往>>... more
November 19, 20242024人權藝術生活節:透過戲劇探索歷史與人權議題來賓:藝術策展人商毓芳今天的《臺槓新聞》節目繼續邀請「2024人權藝術生活節」的策展人商毓芳。她是一位規劃設計師,曾在雲科大擔任教授。上次她分享了活動的整體規劃。商毓芳表示,年底於台北景美的「國家人權博物館」將舉辦為期將近一個月的「人權藝術生活節」。主持人提到與商毓芳的相識經過,並回憶起她在雲林虎尾的「涌翠閣」設計,讓人印象深刻。接著,商毓芳談到《天光照壁》,這部作品延續自1946年6月劇作家簡國賢的獨幕劇《壁》。該劇於1946年6月9日至13日在台北市中山堂上演,內容描繪了富人與窮人之間的對比,揭示了當時社會因通貨膨脹而導致的困境,劇中角色甚至不得不以悲慘的方式結束生命。儘管當時計畫加演,卻被禁演,之後的演出也因故取消。這次的活動《天光照壁》中,劇團將以簡國賢的《壁》為基礎,創作一部新的台語劇,名為「開在壁上的花」,劇情圍繞簡國賢及其妻子的故事,並增加了歷史的論述,旨在讓觀眾透過戲劇更深入理解人權博物館的歷史背景。商毓芳強調,台灣在維護兒童、婦女及工作者的人權方面進步卓著。此次活動中,也有相關演出安排,討論女權議題結合南管與歌仔戲,由歌仔戲名角米雪主演的劇作「鶯鶯」,講述流鶯工作者的故事及女性身體權利。此外,還有親子共演的節目,以及去年獲得台南文學獎劇本類首獎的作品《所以我們點燃了火焰》,主要講述太陽花學運,彰顯人權爭取之不易。來賓還分享策展的構思過程及參與的演出團體簡介。此次活動的壓軸演出將於12月14日和15日進行,由總導演張逸軍負責,他是第一位以舞者身份入選太陽馬戲團的台灣人,並曾擔任全運會開幕演出的總導演,還邀請莊敬高中學生、老師及大學戲劇系學生共同參與。從11月23日到12月15日,為期近一個月的活動將在「人權藝術生活節」的粉絲專頁,敬請關注。...more0minPlay
November 12, 20242024人權藝術生活節來賓:商毓芳藝術策展人,荷蘭UNESCO-IHE都市基礎建設管理碩士,早期曾從事建築設計,之後轉向藝術文化領域,在2022年參選台南市市長,提出將公墓轉變成美術館等政見,與文化藝術的結合相當密切《天光照壁》延續了1946年簡國賢的獨幕劇《壁》,以牆壁隔開兩邊的場景,劇中描繪富人與平民的生活對比,貧民在劇終前敲擊牆壁呼喊「壁!」,揭示社會不平等與絕望控訴。吳濁流曾評價此劇因其簡單的內容和臺語對白而受到廣泛歡迎,雖然後來遭查禁。2024年人權藝術生活節的主題是「天光照壁」,主要聚焦於人權與歷史的關聯,旨在引發社會對人權議題的關注。以下是一些主要活動: 展覽:展示與人權相關的藝術作品,包括繪畫、攝影和裝置藝術,突顯不同文化和歷史背景下的人權故事。 表演藝術:包括舞台劇、音樂會和舞蹈表演,這些表演將探討人權議題,並且鼓勵觀眾反思社會現象。 工作坊:舉辦各類工作坊,讓參與者能夠深入了解人權的概念及其重要性,並學習如何透過藝術表達自己的聲音。 論壇:邀請專家學者、藝術家和社會運動者進行討論,分享他們對人權的看法和經驗,促進思想交流。 社區活動:鼓勵社區參與,透過藝術創作來表達對人權的支持,增進社區凝聚力。這個藝術節不僅是藝術的展示,也是社會運動的一部分,旨在提高大眾對人權議題的認識和關注。...more30minPlay
November 05, 2024從觀察到行動:林承毅對台灣地方創生的深度剖析來賓:林承毅,林事務所執行長及服務設計師,國立政治大學傳播學院兼任講師(教授設計思考),同時擔任嘉義市及台東縣地方創生策略顧問。在今天的臺槓新聞節目中,我們再次邀請到地方創生專家林承毅,分享他在地方創生方面的寶貴經驗。主持人提及,在擔任華視總經理期間,曾接到來自日本鹿兒島銀行台灣分行的邀請,希望華視能報導當地的地方創生計畫。鹿兒島地方政府意識到人口老化及人才外流的問題,認為唯有推動地方創生,才能吸引遊客,促進當地經濟繁榮,進而保障銀行業務的持續發展。企業在這方面的努力,往往是希望能與政府攜手合作。來賓提出對台灣各地政府和企業推動地方創生有何看法和建議,除了鹿兒島,宮崎和熊本等地也在積極進行地方創生。他指出,日本各地政府設有地方創生部,其主要任務是提供貸款,因為地方經濟的改善能夠帶來更多資金流入。在台灣,從2018年至2019年推動地方創生的初期,政府與民間的夥伴關係仍在探索階段。當時提出的概念是讓政府轉變為投資者,協助地方發展。這樣的思維促使中央公務員深入地方,了解當地需求,對政策制定有著實質的幫助。林承毅提到,國發會自始至終致力於整合部會資源,並於今年2月1日宣布明年將進入地方創生的第三期計畫。從2025年開始,為期四年,預計投入60億元。這些資金將由國發會整合並分配至10個部會,對應過去的各項計畫資源。他指出,國發會在這些年來,特別注重青年發展,透過「青年培力工作站」支持在地團隊,提供資金以經營空間,並建立重要的支持系統。這樣的努力使得台灣目前已有超過100個「青據點」,約1/3的365個鄉鎮均有設立。國發會在這幾年主導了建立公共性支持系統的工作。他還提到,文化部和教育部也推出多項小型計畫,鼓勵年輕人返鄉實習,這與日本的「地域協力隊」制度相似,提供年輕人資金支持,讓他們有時間探索地方。在談及青年返鄉後的挑戰時,林承毅建議年輕人應該在嘗試之前積累專業技能,這樣才能在資源不足時保持主體性。他強調,專業能力是不可或缺的,能夠幫助年輕人找到適合自己的發展方向。主持人也提到林承毅在政大教授的「觀察」課程,林承毅補充道,這門課旨在培養學生的好奇心和敏銳度,鼓勵他們從日常生活中觀察到有趣的事物,進而形成對環境及風格的敏感度,提升對趨勢的洞察力。...more30minPlay
October 29, 2024地方創生對超高齡社會有何新觀點來賓:林承毅林事務所 執⾏長&服務設計師 ,國立政治⼤學傳播學院 兼任講師 (教授 設計思考) ,嘉義市、台東縣地⽅創⽣策略顧問今日《臺槓新聞》節目邀請了地方創生達人林承毅,討論在超高齡社會即將到來之際,地方創生是否能帶來新作法。與林先生相識於十年前在坪林,他當時是顧問,協助青年返鄉尋找新產業出路。他提到當時日本在2014年開始地方創生,許多日本朋友在宮崎、大阪等地擔任顧問,從賣晶圓轉行賣芒果、西瓜。日本的經驗讓林承毅深思臺灣的狀況,比日本晚了三到五年。他於2015年創立小型顧問公司「林事務所」,職業為「服務設計師」,強調以人為本的互動和連結。林事務所的名稱源自於家族傳承,林承毅希望延續家族精神。臺灣的地方創生政策在2018、2019年正式啟動,林承毅憑藉在日本的專案經驗,協助公部門推動地方創生。除了顧問工作,林承毅還在政大和成功大學任教,培養學生的社會實踐能力,強調不要畢業即返鄉,建議先在都市工作積累經驗。林承毅認為臺灣幅員小,兩小時內可達任何地方,因此應注重人與地方的依戀與連結,而非強制返鄉。他的著作《二地居》探討地方創生的新概念,主張創造人的流動性,而非單一回歸。林承毅強調地方創生的開放性和流動性,引入更多活力,並運用現代工具彌補城鄉差距。...more30minPlay
October 22, 2024毋但學台語、手語也學高尚品格與公民意來賓:公視《毋但是思念》節目主持人莊佳穎,擁有英國蘭開斯特大學社會學博士學位,並擔任台師大台文系系主任。莊佳穎因為找不到適合小孩閱讀的台語繪本,於是決定獨立創作並出版這些作品。考慮到新世代的小朋友對影音內容的喜愛,她在作品中加入了可愛的動畫元素。此外,為了照顧特殊需求的孩子,她也增添了手語內容。因此,「台語兒童公民繪本與微動畫系列」首次將「台語」、「手語」與「公民意識」結合,讓孩子們在閱讀中學習和成長。這個系列包括三本繪本:《唱家己的歌》、《揣自由的台灣烏熊》和《石虎的厝》,每本書都有對應的微動畫影片、手語演示版,以及三個原創故事的有聲書影音檔,讓學習變得更加生動有趣。(1)《唱家己的歌》:這是一個關於尋找自我的故事,告訴孩子們,只有找到真正的自己,才能學會愛自己。(2)《揣自由的台灣烏熊》:這本書講述了追尋自由的旅程,讓孩子們明白,經歷追尋的過程才會懂得自由的可貴。(3)《石虎的厝》:這是一個關於尋找公義的故事,強調只有奮力守護所愛,才能真正變得堅強。(4)《阿皮佮阿敏》:這個故事告訴孩子們,只有擁抱當下的自己,才能在生活中自信地走出自己的路。(5)《最後的烏雲豹》:這本書講述了在逆境中仍懷抱信念、勇敢向前,最終飛向陽光中的夢想。這套繪本系列不僅傳遞溫暖感人的故事,還首創全彩台語繪本,搭配微動畫、手語影片及有聲朗讀,為孩子們打造了一個豐富的語言學習環境。每本書都有台文與華文的對譯版本,讓家長與孩子能一起閱讀學習,減輕學習台語的壓力。這不僅是學習台語與手語的過程,更是培養高尚品格與公民意識的重要契機,讓孩子們在愛與理解中成長。...more30minPlay
October 15, 2024向英雄致敬-毋但是思念來賓:台師大台灣語文學系系主任莊佳穎教授、公視台語台「毋但是思念」節目主持人臺槓新聞節目莊豐嘉主持人訪問台灣師範大學台灣語文學系系主任莊佳穎教授、公視台語台「毋但是思念」節目主持人,深入介紹台灣民主鬥士的動人故事。每一集,講述一位民主鬥士的受難經歷,並訪問其家屬,了解他們所面臨的艱辛與不公。《毋但思念》節目以精細的製作過程呈現出白色恐怖時期的歷史,團隊製作用心。後製更是以電影級的標準精雕細琢,尤其是為了貼近年輕世代的視覺風格,團隊特別委託了知名電腦遊戲《返校》 》的創意團隊加入,使節目不僅能引發觀眾對歷史的共鳴,也讓台灣的故事以最高的平台呈現,促使觀眾回到歷史現場,理解在白色恐怖時期,台灣情治單位的權力“寧殺錯毋須放過”,無數政治犯的生命故事。他的家人、被噤聲的痛苦與被剝奪的,值得台灣社會銘記以及對轉型正義的關注。讓年經世代了解台灣民主之路,了解前輩為爭取民主所做的犧牲奉獻。透過這些感人至深的故事,我們希望喚起更多台灣人對這片土地歷史的了解與感恩之情。當我們享受民主果實的甜美時,更應飲水思源,感念那些為我們奮鬥的前輩們,並共同守護台灣的民主與自由。...more30minPlay
October 08, 2024高齡社會的挑戰與應對策略來賓:望年協會的董事長曹愛蘭女士在臺槓新聞節目中,針對高齡社會問題特別邀請了專家曹愛蘭女士,她是「望年協會」的董事長。上一集曹女士分享了如何設計老後生活,針對目前少子化、不結婚或小孩在國外,甚至子女先過世或生病、精神疾病等問題,這些現象對戰後嬰兒潮世代,邁入超高齡社會該如何因應?目前,伊甸基金會發展了一種個案管理服務,平常透過電話聊天關心長輩健康,甚至幫忙指導外籍看護做好照顧工作,補足政府只能照顧低收入戶或獨居老人的不足之處。我們政府相關訊息也有易讀版,協助長者學習新知及電腦的運用。日本的超高齡社會問題比我們早出現,每年有超過三千人孤獨死,這形成老年人很大的憂慮。因此,我們應該設計讓老人安心的生活,並將國土規劃、服務方式、勞動力、居住方式及未來極端氣候等因素納入考慮。台灣今日被稱羨的最美風景是「人」,這也得益於許多NGO團體、主婦聯盟及婦女新知等公民團體的共同推動,從保障女性工作權、同婚合法化到尊嚴善終法的設立,我們對人權的要求是希望一步步再文明國家實現。這也是許多人一生的追求。社會的進步一定是靠更進步的公民團體及有遠見的政治家來帶領。我們說文化有很多種,但重點是實際推動的內容是什麼?有相信民主的人民,相信人權的人民,有相信人民智慧的政府,這些都會反映在政策的推行上。有自信的人民,來自於社會更多公開的討論。我們很墮社區大學課程、社團及演講等,都能讓大家隨時學習,提升素質。追求長壽不如追求好的生活品質追求善終,人生也可以「以終為始」善加規劃,提前、全面計畫好老後生活。...more30minPlay
October 01, 2024設計自己老好好老來賓:曹愛蘭望年協會董事長在臺槓新聞節目中,針對高齡社會問題特別邀請了專家曹愛蘭女士,她是「望年協會」的董事長,致力於推動高齡人口,自我規劃未來生活。曹女士曾任新北市勞工局長和臺南市社會局長,並曾在臺灣大學教授相關課程。她在十一年前擔任社會局長時,已經預見臺灣將步入高齡社會,並意識到出生率下降和勞動力不足的問題,當時就已經看出這些社會問題的端倪。十年後的今天,這些問題已經迫在眉睫,亟需解決。 曹女士指出,過去的政策與現在的政策有何不同?她強調,這不僅是臺灣面臨的問題,日本和韓國也早已經歷類似情況。許多人沒有認真覺察到這一現象的重要性,雖然知道問題終將發生,但卻不願意討論。她認為,老年人應該提前計劃好自己的未來,以免給子孫帶來麻煩。然而,許多老人忌諱談論這個問題,年輕人也不敢與他們討論。 曹女士強調,越早意識到自己會變老,越早為自己做準備,不僅能減少對他人的麻煩,還能讓自己過得更幸福。曹愛蘭女士的老年生活也過得忙碌又精彩,她熱衷於旅遊和寫作。 72歲時,她因妹妹罹患早發性巴金森病並在過世前三年親自照顧她,感受到極大的痛苦與不捨,於是開始寫小說以療癒自己。她的第一本書讓她有機會參加德國書展,目前已完成三本小說,內容涉及尊嚴、善終及老年人的愛情故事,旨在反映70多歲老人眼中的社會萬象,並傳遞樂於助人、充實自己或戀愛能讓人保持快樂的觀點。她建議退休前一、二年就需開始準備,做些自己想做的事,之前想做沒空做的事。望年協會有一本生活筆記本,前面有幾頁是讓你回顧自己的人生,做過什麼事,最高興的事什麼?最喜歡住在什麼地方,最喜歡跟誰再一起,先回顧自己一生後,再來,想想接下來想做什麼?早做準備,退休後就會有精彩、充實又有意義的生活。...more0minPlay
September 24, 2024國際合作社的運作特色來賓:臺灣主婦聯盟合作社的林邦文理事今天我們邀請到的貴賓是臺灣主婦聯盟合作社的林邦文理事。上一集我們探討了國內合作社的運作方式,這一集我們將聚焦於國際合作社的經驗,看看是否有值得我們借鏡的地方。最近,內政部委託我們主婦聯盟合作社協辦「合作找幸福」活動,這項活動已經舉辦了13年,今年的重點是針對學校學生。由於經費限制,今年改為線上進行,已經有德國和香港的分享,接下來在10月12日將與日本進行線上交流,了解各國學校合作社的運作特點及創新之處。德國的合作社由聯邦政府支持,成立於1862年的GVR組織是其中的代表。他們的成功不僅在於傳統,更在於持續的輔導。與臺灣不同,芬蘭、德國和北歐等國家的合作社非常普遍。以德國為例,14個聯邦州擁有超過2000個合作社,涵蓋農業、商業、金融、能源甚至住宿等領域。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德國的學生合作社。德國重視技職教育,學生合作社由國家教育部和邦政府共同組織,目前有120個學生合作社。由於學生會畢業,他們將運作流程拍成影片,進行系統化交接。這些合作社的運作符合SDG原則,從進貨、銷售到避免中間商剝削,學生合作社甚至參與水資源檢測,並將永續發展目標納入學生作業。學生合作社通常由兩位老師輔助,但老師不指揮、不介入運作,只協助跑銀行等事務。社區或學生家長若要加入,需經過討論,學生則是合作社的營運者,通過選舉和政見發表來決定,並自負盈虧,負責採購和進貨。合作社強調自立自強、自助助人,追求共好。在聯合國推動SDG之前,這些國家已經在實踐這些理念,並且做得很好。現在推動企業ESG,其實合作社本身就是一種道德原則,值得我們繼續發展。學校從高中開始就與社會互動,幫助社會,培養學生的同理心和助人精神,而不僅僅追求成績。香港中文大學的學生合作社是一個值得效法的例子。20多年前,社會上已有「女工勞動合作社」協助失業婦女再就業,學生合作社與這些合作社合作,讓失業婦女在餐廳工作,解決學生用餐問題。學生合作社和社團還協助這些婦女準時下班,接手後續工作,這種模式至今仍在運作,值得學習。合作社的精神價值在於民主參與。日本方面,我們將在10月舉辦交流活動,目前了解到日本的合作社稱為「協同組合」,在大學裡有200多個這樣的組織。日本的合作社歷史悠久,早在明治時期就有,1900年制定了產業組合法。這次我們邀請到的是日本大學消費合作社聯合社來分享他們的經驗。...more30minPlay
September 17, 2024校園裡的合作社來賓:台灣主婦聯盟合作社林邦文理事《臺槓新聞》節目中,台灣主婦聯盟合作社林邦文理事受邀分享她在教育委員會推動合作社教育理念的經驗。主婦聯盟以合作社模式運作已有30年,前身是環境保護基金會,創立初衷是因應臺灣生活環境惡化、食安問題及土壤污染等挑戰,發起共同購買以推廣有機耕作。隨著發展,主婦聯盟選擇以合作社模式經營,這種模式在國際上廣受歡迎,並被德國申請為「無形文化資產」。合作社強調平等與民主決策,所有進貨原則均由討論決定。主婦聯盟對臺灣社會進步貢獻良多,推動地產地銷及季節性食材的理念,現有會員八萬,全台55家實體店面。合作社使命在於整合消費者、生產者及資源,生產者銷售產品無需上架費,但需標明成分且不得含有害添加物。臺灣合作社已有百年歷史,憲法亦規定扶助合作事業,但推動不易。內政部認同合作教育的重要性,已連續13年委託主婦聯盟推廣教育計畫。今年特別針對年輕人,舉辦國際線上論壇、拍攝短片及校園參訪活動。台大合作社近年來進行改革,提供學生銷售文創產品的空間,並加強與國際學生的連結。東華大學則推動「儲互社」,協助青年貧窮問題。慈濟大學利用USR計畫成立「時代永續」消費合作社,鼓勵小農及青年返鄉。臺灣校園消費合作社數量下降,需加強教育推廣合作社的價值。感謝林邦文理事的分享...more0minPla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