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gn up to save your podcastsEmail addressPasswordRegisterOrContinue with GoogleAlready have an account? Log in here.
從資深媒體人角度出發,探討最新時事,回顧過往民主歷程,讓聽眾的視角更宏觀、清晰。深度訪談解讀事件眉角,探照出新聞的厚度與內幕;回顧歷史進程,才能了解民主化過程中的起點與價值。資深媒體人的新聞事務所,由莊豐嘉主持「臺槓新聞」,歡迎大家來臺槓。前往>>... more
July 02, 2024媒體自由與監管之間的平衡挑戰來賓:台灣新聞記者協會監事李志德先生最近,國民黨提出多項《衛星廣播電視法》(簡稱「衛廣法」)修正案,引發社會廣泛討論。特別是針對有線電視頻道的監管問題,其中新聞台的執照未來可能永久有效,立法委員翁曉玲的黨政軍退出條款刪除罰則提案,以及通訊傳播委員會委員及主委人事任命權等,都成為矚目焦點。這些一旦修法成功,將如何影響未來的電視生態,值得特別注意。台灣新聞記者協會監事李志德在節目中表示,黨政軍不應介入媒體是大家的共識,如今以不容易查到資金來源,而取消對媒體的罰則,形同讓政治的資金及影響力可以長驅直入。加上部分修法會削弱NCC(國家通訊傳播委員會)的監管能力,例如NCC可通過換發執照等手段對媒體進行監管,這些工具一一被拿掉,未來如何有效執行黨政軍退出媒體條款成為疑問。民眾黨提出一系列修法,強調應強化對新聞節目的監督,要求股權公開發行及揭露股權成分,值得肯定。然而,李志德指出,若民眾黨的提案與國民黨的修正案一起包裹表決起通過,其實形同具文,一點意義都沒有。李志德總結指出,媒體自由應有其界限,無限制的自由可能會對國家社會安全穩定構成威脅。他呼籲相關修法應慎重考慮,並配以完善的法律及行政措施,確保媒體在自由與監管之間取得平衡。至於人事任命權的問題,若採用政黨比例分配,之前其實已被大法官判定違憲,如今卻仍然執意提案,必然也會引發爭論。在目前的政府體制中,需要平衡兩個價值:一是多元意見的呈現,包括政黨代表的多元意見;二是操作媒體和有能力指導媒體方向的人,需有足夠的專業性和中立性。在NCC的制度設計上,它由行政院任命各領域專家,但需經立法院同意。立法院不能指定人選,但可以否決不專業的人選。這樣的設計是為了平衡代表性和專業性。然而,國民黨的提案完全破壞了這個平衡,把行政院的提名權分散到其他政黨,摒棄專業性和中立性,變成政治分贓的條款。李志德更指出,NCC不僅只監管電子媒體,其業務還包括無線電、手機、衛星等許多硬體和技術監理。每個委員都有不同專業背景,將NCC委員按政黨比例分配,到時提名人選的專業性能夠符合上述業務的需要嗎?必然會導致管理混亂。他說,如果NCC失去獨立性和專業性,將導致監管失靈,不僅影響媒體,還會影響台灣的通訊安全。例如,中國製電子通訊產品將可能大量進入台灣,對國家安全構成威脅。英美等國對中國產品的態度已證明這種擔憂的合理性。國民黨多位立委的提案,不僅令人難以理解,而且某些提案甚至互相矛盾,未來是否會一起通過仍待觀察。他希望立法委員們保持專業性,特別是有專業背景的立委,站在專業立場上,審慎考慮這些提案影響,確保台灣的媒體環境健康發展。...more30minPlay
June 25, 2024談國民黨媒體修法危機來賓:台灣新聞記者協會監事李志德先生在本集《台槓新聞時間》中,我們將深入探討國民黨在立法院所提媒體法案的問題所在,及其對台灣媒體行業的深遠影響。國民黨提案有幾個主要內容。首先,將會產生萬年電視台的情況,而且只要行政訴訟還在進行,電視頻道可以繼續經營。其次,提案猶如取消期中考和期末考制度一般,已經擁有執照的電視台將形成永久壟斷的地位。還有一個重要的部分是修法通過後可以回溯,這意味著以前被下架的電視台也有可能回來,此舉可謂違反媒體和法律原則。更且黨政軍條款中的法則可能取消,將讓台灣媒體的漏洞大開。這些修法高明之處在於成功將所有衛星廣播電視台都捆綁在一起,成為共犯,媒體反對的聲音消失了,因為批評此事,無異於損害自身利益。這是為何思之令人感到恐怖的原因。這形同國民黨與媒體產業界大佬聯手,利用國家資源,剝奪了公眾知的權利利益。此舉,可謂粗暴且令人不安。不應該讓他通過。也希望民眾黨在此能真正扮演關鍵少數的角色。我們期待本集節目,能夠為觀眾提供全深入的分析,幫助大家更好地了解媒體法案修訂的背景和影響。來賓簡介:台灣新聞記者協會監事李志德先生,之前在公共電視台擔任新聞部經理、曾任端傳媒台灣新聞主編/總編輯等資深媒體人 ...more30minPlay
June 18, 2024幸福和自由建基於政治的開放來賓:華裔美國作家余杰先生臺槓新聞節目邀請特別來賓華裔美國作家余杰先生。余杰先生在臺灣有許多朋友,並且對臺灣的社會、文化、美食等各方面都有深入的了解。節目中,他分享了多次到訪臺灣的經歷,並強調他不僅僅停留在臺北,而是走訪了臺灣的各個角落,包括南部的果園、高雄長庚醫院、澎湖等地,親身體驗並了解臺灣的民俗風情和歷史。余杰先生提到,他在美國生活時也會花時間,探索各地的文化和歷史,這樣的經驗讓他能夠更深入地了解一個國家。他也以同樣的態度造訪臺灣,每次訪臺都會走訪不同的地方,並與當地人交流,這讓他對臺灣有了更全面的認識。在談到他與臺灣朋友的互動時,余杰先生指出,許多人是通過閱讀他的書而認識他的。他感激臺灣讀者對他的支持,並表示,他希望通過自己的寫作來幫助臺灣引進新的視角和觀點。他特別提到,臺灣讀者對中國、中國歷史以及中國政治的了解常常存在誤區,他希望能通過自己的作品來分享這些看法,並提供更多的思考角度。此外,余杰先生還提到了一些他對中國歷史的重新思考,例如對1927年北伐後中華民國滅亡的看法,以及對汪精衛等歷史人物的重新評價。他認為,許多傳統的歷史觀點需要重新審視,並提出了自己的見解。最後,余杰先生他提出應該對中國進行三重結構的分解,讓各個具有獨立文化傳統的地區能夠獨立,並最終形成一個聯邦或邦聯的模式。他認為這樣的未來,對於每個生活在這片土地上的人來說,都會更加自由和幸福。期待更多人能受益於他的作品,拓寬對世界的視野。...more30minPlay
June 11, 2024民主自由的珍貴來賓:華裔作家余杰臺槓新聞節目本集邀請華裔作家余杰來節目中,從香港出版開始不自由談起,探討臺灣作為「流亡者的島嶼」的特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如何在此交融共生。也對比短期居住者黃仁勳與長期在台居住後來移居美國的作家,對臺灣情感認同上的差異。探討這種差異背後的原因。反思部分海外華人作家雖然成就卓著,卻仍無法完全融入當地社會的困境,並進行批判性思考。來賓也分享在美國生活的經歷,讚賞美國教育制度的包容性和公平性,認為這有助於實現個人的"美國夢"。對比中國受高等教育需送紅包否則會被霸凌之不同。探討美國能夠孕育多元文化與頂尖人才的原因,認為在於其制度能夠最大化每個人的潛力,而非單純追求應試成績。整體而言,本期節目將從個人經歷出發,廣泛探討華人在全球流動中的文化身份認同問題,並對比中美教育模式的差異。希望能引發聽眾對民主自由得來不易這些議題的思考。 ...more30minPlay
June 04, 2024白色恐怖記憶日成立的意義來賓:好民文化行動協會理事林芳如臺槓新聞節目有幸邀請好民文化行動協會理事林芳如與我們分享她對於5月19日舉辦的白色恐怖記憶日活動的深刻感受與見解。5月19日被定為台灣第一個白色恐怖記憶日,是因為對國民黨戒嚴時期基本人權受到打壓、許多人遭受不平等暴力壓迫。這段黑暗時期超過20萬政治受難者及其家屬,甚至整個台灣社會都承受了巨大的痛苦。芳如強調,記憶白色恐怖的目的在於確保這段歷史不會被遺忘,並從中汲取教訓,防止類似的悲劇再次發生。她透過個人經歷與對台灣民權發展的觀察,呼籲大家關注轉型正義的重要性。節目中,林理事也分享了關於蔡瑞月女士和陳列老師等人的故事,這些故事揭示了當時威權統治下司法不法的實際情況,包括秘密逮捕、刑求和羅織罪名。透過芳如的分享,我們得以更深入地了解228事件與白色恐怖之間的區別,以及這段長達43年的歷史如何深刻地影響了台灣社會。最後,芳如介紹了白色恐怖記憶日成立的過程,以及好民文化行動協會如何透過藝術和文化活動來講述台灣的故事,並促進社會對於這段歷史的理解,能夠為台灣帶來更多的和解與進步。...more30minPlay
May 28, 2024談「青鳥行動」的背景與觀察來賓:好民文化行動協會理事 林芳如本集臺槓新聞節目,邀請到好民文化行動協會的林芳如理事,分享最近的青鳥行動及這次行動的背景與觀察,十年前的太陽花運動因為黑箱法案引發民眾抗議,因為涉及臺灣未來經濟發展和勞動權益的重要議題。而今年的情況也類似,主要問題出在程序上,缺乏實質的討論,這樣的情況非常不民主。其中最引發爭議的法案就是「藐視國會罪」,根據該法案,官員在國會接受質詢時不能拒絕回答或反質詢。然而,若涉及國防機密或政府與企業的業務機密,如無人機產業和高端疫苗等,這是否會洩密帶來國家安全危機?此外,立法院的職責是立法,而不是司法機構,立委也沒有接受過長期的調查訓練。這樣的法案是否會導致濫權,而影響司法判決?這些有可能會引發立法院或國家憲政秩序的混亂,甚至造成民主危機,進而影響國政的正常運作。透過本集節目,一起全面了解青鳥行動的背景及重要性,並思考法案對臺灣民主與國家安全的潛在影響。...more0minPlay
May 21, 2024苗栗客家庄白恐時期被遺忘的故事來賓:資深媒體人張典婉,她也是客家通訊傳播委員會的董事,從事文史工作調查。臺槓新聞節目中,來賓張典婉談到陳耀昌醫師在出書前,曾帶他了解頭份。陳醫師想了解1895年的故事,張典婉表示她對此非常熟悉,因為她的祖父曾參與過1895年姜紹祖的抗日行動。當時,許多人的祖先都曾參加過1895年的抗日活動,現今的後代彼此仍有聯繫。張典婉的父親和叔父與姜紹祖的後代關係良好,也經常往來。張典婉提到,前些年認識謝文達的兒子謝東漢伯父,謝文達是臺灣第一個飛行員,來自苗栗的客家人,後來搬到臺中豐原居住。謝文達的祖父謝道榮是曾經守護桃園南坎誠志營,那時他已四十多歲,與表弟丘逢甲有親屬關係。這些故事若不讀家族史,臺灣人根本不知道。張典婉提到,她認識一位歷史作者陳力航,他的書《慢船向西》中提到「青島醫專」的名冊,其中一個名字正是她同學的父親陳秋輝。她回憶起小時候去陳秋輝家打針的經歷。陳秋輝曾就讀東亞醫學院,後來自願進入青島醫專。畢業時正逢終戰,回臺過程艱辛,甚至一度賣客家美食為生。陳秋輝回到苗栗頭份後,在鄉下行醫,免費或低價為鄉民治病,表現出極大的胸懷。還講到白色恐怖時期,警備總部監控外國來信,迫使她同學的父親斷絕與外國同學的聯繫,以避免牽連。這樣的高壓統治下,許多知識分子被禁錮。張典婉強調,她和同學家族中許多人都是白色恐怖的受害者。她同學的父親原是明治大學畢業,白色恐怖時期被迫成為貨運司機。最後,她分享了一個小故事。她在按摩時與按摩師聊天,得知對方的舅舅在白色恐怖時期被抓,影響了一家人的命運。透過查找國家檔案局的資料,證實了這個故事的真實性。張典婉感嘆,如果不講述這些故事,許多人不會知道身邊有這麼多白色恐怖的受害者。她希望這些故事能被更多人了解,以記住那些在高壓政權下遭受苦難的知識分子。...more30minPlay
May 14, 2024台灣人在越南及客家村的白色恐怖來賓:張典婉(資深媒體人、客家傳播委員會董事)臺槓新聞節目今天邀請到資深媒體人張典婉,也是客家通訊傳播委員會的董事。她在文史工作方面進行了深入調查,特別是讓人印象深刻的作品《太平輪1949》。值得一提的是,這週末就是5月19日,這是臺灣的「白色恐怖記憶日」,當天下午14點人群紀念館有活動歡迎參加。近期不僅接觸到各種白色恐怖相關案例的資料,還發現張典婉的研究調查中,原來客家村從頭份一直延伸到三灣、南莊、獅潭等地都是白色恐怖事件的重災區,請典婉在節目中做分享...more30minPlay
May 07, 2024民眾黨關鍵少數的運作來賓:柯昱安(暱稱小牛,前臺北市長柯文哲發言人),臺槓新聞節目與來賓談到立法院三黨不過半,未來運作中令人擔憂。柯文哲和黃國昌的「人設」是否會影響自己的選舉產?比如在「公民問政」和「開放政府」居然像政治分贓,而且與財團的關係密切,這樣的「人設」變化太大。黃國昌過去理念高尚,曾說不要成為「小綠」,但如今卻似乎成了「小藍」。在「國會改革」和「司法改革」方面與國民黨合作,但在意識形態等議題,例如「陸配」、「中國學生納保」、「登陸太平島」、「反滲透法」等,對於這些涉及國家主權和意識形態的問題是否完全認同?這些才是關鍵,也是癥結所在,如果沒有底線的合作,這將成為民眾黨的一大危機。民眾黨與國民黨的路線有所不同,需要進行詳細論述。正如我所說,民眾黨在很多議題上並沒有做出論述,就像之前在「年金改革」表決時一樣。如果當時有進行論述,就不會一直與國民黨綁一起。當時沒有投票被批評為「反年改」,事後匆忙說明已經沒多少人認同,就因為之前民眾黨沒有參與投票。當然,總召黃國昌應該承擔最大責任,但整個黨團不能只有一位黃國昌,內部橫向溝通至關重要,這樣才能具備良好的協同作戰能力。民眾黨要如何建立誠信?大家都說要「回歸初衷」,目前身為在野黨小黨,卻又想與國民黨穩定合作,包括民生法案的合作,希望民眾黨能擁有自己的立場和態度。例如之前在「萊豬政策」上,並不完全與國民黨一致,民眾黨並非完全反對進口,而是主張清楚標示,這正是與國民黨在策略上的差異,但目前尚未看到此類的作法。目前國民黨主推政治法案,有些可能觸及底線,有些可能需要更多共識。然而,在國家主權議題,民眾黨與國民黨立場不盡相同,如何規劃策略性的合作很重要。政治是關乎人的複雜工程,這是政治的現實,目前柯文哲在政治戰局中處於被動,許多人或許已經給予他在2026年局勢的建議。選舉與否成了一個尷尬的問題,如果不參選,是否會影響到2028年的政治路?如何漂亮的選輸?就像當時蔡英文於2010年輸給朱立倫一點點,才有機會於2012年再度參選。對於一個小政黨來說,黨主席有時並沒有選擇戰場的餘地,但現在應積極策劃未來,在這一兩年間,在地方層面的佈局、組織和尋找人才,將更有助於真正有實質性幫助。...more0minPlay
April 30, 2024新國會的三角難題來賓:柯昱安(暱稱小牛,前台北市長柯文哲發言人),本集探討焦點來賓的觀點提出:小黨立委如何協調發聲?他們在國會中屬於少數,如何在議事中發揮影響力,並尋求議題折衝的平衡點?黃國昌聲勢浩大,他的發言具有主導性,能夠引領輿論風向是否變一人政黨?他在議會中的立場如何影響公共議題討論?小黨希望擁有自己的主張,但又需要與大黨合作,他們將如何找到平衡點,以達成共識與有效合作?民眾黨是否會變「小藍」?他們在政治立場上的調整是否會導致政黨形象或議程的改變?黨團的成長關鍵在關鍵議題,尤其在民生議題,小黨在民生議題是否有特殊的態度?以上問題都可能對新國會的政治局勢和議程產生重大影響,將需要各黨團積極應對與協商,以促進良好的議會運作和民眾利益的實踐。...more3minPla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