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gn up to save your podcastsEmail addressPasswordRegisterOrContinue with GoogleAlready have an account? Log in here.
從資深媒體人角度出發,探討最新時事,回顧過往民主歷程,讓聽眾的視角更宏觀、清晰。深度訪談解讀事件眉角,探照出新聞的厚度與內幕;回顧歷史進程,才能了解民主化過程中的起點與價值。資深媒體人的新聞事務所,由莊豐嘉主持「臺槓新聞」,歡迎大家來臺槓。前往>>... more
April 23, 2024解嚴前後地方媒體生態來賓:資深媒體人曾明財先生,曾任台灣時報、中國時報、首都早報等地方記者,並曾擔任台灣新聞記者協會第四、五屆會長。曾明財先生在新聞界有著豐富的從業經驗,在臺灣由威權走向民主自由的關鍵時期,他親身經歷了諸多變革與挑戰。在《大時代小記者》一書中,他生動地記述了新聞從業者面臨的各種誘惑,如金錢、權力、色情等,以及地方新聞界和地方政壇的複雜交織。這本書不僅是一部精彩的回憶錄,更是對臺灣新聞史和地方政治發展的珍貴見證。作為一名長期活躍於地方新聞陣線的前輩,曾先生的記錄具有獨特的歷史價值。他捕捉了臺灣社會轉型期的風貌,描繪出一幅生動的時代畫卷。不僅呈現了新聞工作者的內心掙扎,也折射出當時地方政治和選舉文化的變遷。它為研究臺灣新聞史和地方政治提供了寶貴的第一手資料。來賓簡介:資深媒體人曾明財先生,曾任台灣時報、中國時報、首都早報等地方記者,並曾擔任台灣新聞記者協會第四、五屆會長,曾出版《台灣人在眷村:我的爸爸是老芋仔》(允晨文化,2016);擔任紀錄片《黨外的檜木—何春木》監製,主編《民主台灣的彰化推手》、《買票政治學:民主奇蹟下的賄選怪象》、《綠概念藝術風台灣》等書。...more3minPlay
April 16, 2024談地方記者的生態來賓:曾明財資深媒體人臺槓新聞節目邀清資深媒體人曾明財先生分享個人從學生時代關心民主政治,後來考上記者,又幫黨外人士競選的過程。資深記者曾明財最新力作《大時代小記者:一個眷村臺灣人的私房筆記》,探討地方新聞的今昔與挑戰。曾明財先生曾在臺灣時報、中國時報、首都早報等地方擔任記者,同時曾擔任臺灣新聞記者協會第四、五屆會長。他的記者生涯跨足1985年到2000年這段重要時期,正值臺灣從威權統治轉向自由民主體制的關鍵時刻。此書描述了當時各報社、新聞同行和中部政要之間的草根故事,呈現記者各種樣貌,揭露地方黑金的實況。這部作品不僅是黨國歷史的縮影,也是地方記者和地方新聞的珍貴紀錄。來賓介紹:曾明財先生,曾任台灣時報、中國時報、首都早報等地方記者,曾擔任台灣新聞記者協會第四、五屆會長。現任何春木文教基金會董事。曾出版《台灣人在眷村:我的爸爸是老芋仔》(允晨文化,2016);擔任紀錄片《黨外的檜木—何春木》監製,主編《民主台灣的彰化推手》、《買票政治學:民主奇蹟下的賄選怪象》、《綠概念藝術風台灣》等書...more30minPlay
April 09, 2024看兩蔣的真愛軌跡來賓:資深媒體人黃秀錦、黃清龍夫妻臺槓新聞節目邀請的貴賓是業界知名的黃秀錦、黃清龍資深媒體人,經國先生的日記揭密,就是黃清龍兄的全球獨家,然後他後來又寫了一本,「門裡還是門外」,就是探討蔣孝嚴的身世。還有最近秀錦的「在蔣經國日記找到真愛軌跡」,這幾本書,我們上週有談了一些跟章亞若的關係。想請教蔣介石跟蔣經國,他在日記所透露的對女性的一個態度觀點,什麼差別?來賓指出,蔣介石對待女性的態度與蔣經國完全不同。蔣介石在19歲時與毛福梅結婚,後來又迎娶上海少女陳潔如,舉行盛大婚禮。陳潔如跟隨蔣介石參與革命,甚至一同參加北伐總司令宣誓典禮。然而,在政治的需要下,蔣介石與宋美齡結婚,蔣答應宋靄齡的條件休妻娶宋美齡。這段政治婚姻讓陳潔如難以接受,甚至自殺的念頭一度縈繞心頭。後來陳潔如前往美國,卻遭蔣介石公開否認。彰顯了蔣介石對女性的工具化和功能性對待。在蔣經國日記中,他對方良的記載非常豐富。回顧當年蔣經國因受到政治因素變史達林的人質,在蔣經國失業且有了孩子的困境下,依賴方良從事女紅來謀生。蔣介石也曾說,方良曾與你同甘共苦,你不應該拋棄她。蔣介石對方良的評價是「賢良孝慈」,這點肯定了方良為蔣家所做的貢獻。隨著蔣經國工作的重心轉移,特別是接救國團主任後,他下令全國不能奢侈,也對應酬活動有所限制。之後,搬到位於七海園區的七海寓所居住,這裡是軍事要塞,訪客進出有嚴格管制。方良需要經蔣經國許可才能出門交友。後來,蔣經國發現方良的躁鬱症,帶她就醫,而方良也因不捨離開蔣經國而拒絕住院,最終蔣經國陪同她入院治療。然而,方良出院後,蔣經國卻吐血病重不幸逝世。整個過程,特別讓人感受到蔣經國對方良的關懷和牽掛。蔣孝嚴與經國先生父子關係的真相,目前只能透過大量證據來旁證。據說宋美齡在生前曾交代不要與蔣家進行親子鑑定,因認為不論鑑定結果對蔣家都是一種傷害。也有聲音認為私下可能已經進行過鑑定,因為蔣孝嚴已經認祖歸宗,在法律上已經被確認。然而,蔣經國的日記、郭禮伯的回憶等記載,可能會對他的認祖歸宗合法性提出挑戰。蔣孝嚴的外婆直到1958年才告訴他父親是蔣經國,但蔣經國在1954年已經提到雙胞胎不是他的孩子,但卻很晚才被公之於眾,郭禮伯在1978年離世前告訴他兒子這個故事,表示對歷史和責任的考量,尤其是與蔣經國和章亞若有關的責任。然而,雖然這個故事在1978年就完成了,他的兒子並未立刻公開,直到2011年才被公開,並且是由一家小型出版社發表,沒有太宣傳。對蔣孝嚴來說,這件事可能帶來極大的衝擊,對他的心理負擔可能很沉重。對於蔣家的故事和秘辛,在這些書中充滿引人入勝的故事。這些書的價值非常重要,特別是對於蔣介石父子,臺灣歷史上具有重要影響力的人物。在民主時代裡,可以更從人性的角度來理解,不再受到以往的忌諱。 ...more30minPlay
April 02, 2024從蔣經國日記發現的真愛軌跡來賓:資深媒體人黃秀錦及黃清龍臺槓新聞節目本次邀訪的來賓是夫妻檔的資深媒體人黃秀錦及黃清龍。他們在媒體界的資歷豐厚,不過近年來埋首鑽研蔣經國日記之後,迭有重大發現,為世人勾勒出一個未曾被人好好探討的蔣家感情世界,並牽連到蔣家後代的身世之謎。做為「在蔣經國日記找到真愛軌跡」的作者,黃秀錦提到,從1939到1942年的蔣經國日記可以發現,之前蔣與在俄國結識的蔣方良感情相當親密,但在這段期間卻發生了一段很深刻的婚外情,也就是眾所周知與章亞若的愛情。「我在這裡看出他就是一個有血有肉的人,他很敏感,很容易掉眼淚」黃秀錦說,可能他當時寫日記的時候沒有想太多,就把真實感情全部寫進來了,但日記中間有一些頁面是被撕掉的,只是經過前後對照還是看得出很真實情感流露。黃清龍則表示,蔣介石跟蔣經國的日記,寫的時間都非常的長,老蔣是從1915年寫到1972/73左右,那蔣經國也寫了40幾年。1935年小蔣從蘇聯回來,一直寫到大概1979年。2000年臺灣第一次政黨輪替,這日記,後代決定把他交給「美國史丹佛大學胡佛檔案館」借展,而對方大學也大概花了100萬美金對日記進行重新的修整,到2006年老蔣的日記就開放了,本來呀,準備再5年左右開放蔣經國的,後來因為蔣家的家屬對開放有爭議進行訴訟,到2019年,才塵埃落定,於2020年的2月正式解密。「我就是在那開放的第一天,就是疫情都要開始,搭著飛機到美國,開放第一天就在現場,因為疫情的關係,只有我一個人。」2020年黃清龍回台後,發表了「蔣經國日記揭密」這本書,2022年黃秀錦跟他繼續去查找日記哦。黃清龍說,在我在第一本書已經有寫到,蔣經國在1954年的日記裡已經說:「雙胞胎不是他的小孩」,但是我覺得這個問題要有個答案,於是2022年又出版了「門裡還是門外」這本書。去年的農曆春節後就請秀錦他觀察日記的角度有那種女性特有的敏感度,寫出「從蔣經國日記找到真愛軌跡」這本書。一般人最好奇,章亞若跟蔣經國的愛情,傳說很多,也傳出章亞若可能是被害死的,這段的愛情故事到底怎麼發展的?章亞若的感情世界是如何?章亞若所生的雙胞胎最可能是誰的?老蔣是否知情?態度如何?日記裡有一段是說章亞若離開蔣經國,那離開蔣經國用什麼理由呢?經國日記裡寫說他自己1941跟1942日記被偷撕甚多。現在對照起來都是關鍵的部分。1954年,就50年代的中期發生什麼重要的事情?蔣孝慈和蔣孝嚴兩兄弟結婚時,蔣經國都沒有出現,不合理?兩蔣日記最大的差別是什麼?他們對待女性的觀點為何?以上這些精彩訪談,歡迎收聽。受訪者介紹:黃清龍,現任信民協會理事長,從黨政記者到曾在中時、自立等媒體擔任總編輯等媒體高階主管,評論犀利論證周詳,為業界翹楚。黃秀錦:歷任自立晚報記者、時報出版公司編輯部經理、公共電視行銷部經理等。...more30minPlay
March 26, 2024國會監督合作國際化願景來賓:公督盟執行長張宏林抬槓新聞節目在上一集執行長分享了新國會的運作情況。我們知道,國會的運作中,總召的角色非常重要。不過立法院也有協商的機制,如果各方沒有共識,院長需要進行協商,若協商不成,最終需進行表決。目前的議案正在進行中,可能需要到四、五月後才能看到對於重要議案的態度。公督盟成立於2007年,其主要宗旨在於監督我們權力龐大的立法院。我們希望推動立法院成為一個公開、公益、透明且高效的國會。公督盟最為人所知的是我們實施的立委評鑑。我們認為民主政治就是透明政治跟責任政治,因此公督盟的最大任務是使立法院透明化,將他們的所作所為攤於陽光下,對立委形成壓力。在成立之初,我們以質詢率作為主要指標,第七屆第一會期時的評鑑顯示質詢率僅有44%。而現在平均質詢率約為80%至90%左右。當然,有人可能會認為這些質詢只是在浪費時間,然而因為有轉播,大眾看到真實情況。「立法院」雖然名為立法院,但其實大約有八成左右的法條最終仍以政院版本較為詳盡。若是由立法委員制定的法條怕有可行性等問題,可能會出現漏洞。我們在國會監督方面已有相當長的時間和豐富經驗。有人提出地方議會是否應該受到監督?其實,公督盟在成立初期便關注地方事務,因為地方也有立法委員,我們也與地方團體合作,有些團體本來就在從事地方議會監督工作,有些團體有意投入,我們提供培訓和支援。目前,有大約十個地方擁有此類地方監督團體,我們每月透過線上討論,協助地方議會強化透明度。從2013年至2020年,我們已進行了四次全國議會透明度調查。透過對比好壞,對議會形成壓力驅使改善。在2020年最後一次調查中,桃園市議會排名最低,議長因此主動與我們對話,探討如何改進。國際上許多國家都有自己的國會,我們大約七八年前開始邀請國外從事相關研究的單位或團體來臺灣,同時我們也有機會前往國外進行參訪等。公督盟內部也成立一個國際事務委員會推動國際事務。我們有一個說法就是「民主外交民間要接力」,我們的國會監督經驗也備受外國肯定。例如,亞洲有一個監督投票選舉的聯盟,他們專注於選舉觀察,但問題在於當選後,是否就沒有繼續監督的機制呢?我們在國會監督的經驗,開始與國外進行接觸與分享。我們也設立了一個目標,希望串連亞洲地區的國會監督組織成為聯盟。我們已與日本的萬年野黨簽訂了合作備忘錄,彼此互訪,發現彼此都是公正可信的組織。重要的是,我們希望從臺灣和日本的友誼開始,擴大國會監督的合作,計劃未來尋找第三、第四、第五個適合的國家組織,將亞洲地區的國會監督組織串聯一起。公監督的下一階段也期望臺灣將自身民主經驗輸出到國際。...more30minPlay
March 19, 2024新國會之觀察來賓:公民監督國會聯盟執行長張宏林,主題:新國會之觀察立法院經過數次修憲,特別是在2006年,立法委員席次減半。從2008年第七屆開始,出現了幾個重要變化:第一,立委名額減少:225個席位減少至113席。第二,選舉制度變革:73個區域立委,每區僅選一位,另有34個不分區席位。此外,還包括政黨票和6個原住民立委席位,分為山地和平地原住民,旨在保障約50萬原住民的權益。要超過半數的113席需要57席,民眾黨擁有8席,被視為關鍵少數,但也有人認為他們是少數但不關鍵,取決於他們的運作方式。「三黨不過半」,這到底是好事還是壞事?不管是關鍵小黨發揮影響力,還是執政黨順利運作,都需要回到辯證的時代。對於國會同僚或社會大眾,清晰的陳述至關重要,即使在投票中佔不上風,若得到輿論支援,仍有辦法成功。這種情況和過去馬政府和蔡政府完全執政的情況不同,將是賴政府面臨的最大挑戰。此外,之前有國會改革的倡議,但由於三大總召見解不同,目前看來藍、白合作較多。至少在院長選舉時,民眾黨除了支持8個委員會的召委之外,在野藍白的合作看起來較明顯。目前召委中民眾黨沒有席次,立法院共有8個委員會,每個委員會約有13到15名立委,因此至少需要6席以上才能選上召委。由於民進黨和國民黨都擁有50多席,因此小黨若僅有一席無法發揮關鍵作用。在第十屆立法院中,由於民進黨席次較多,有些委員會與國民黨席次相同,此時小黨才有關鍵影響力,然而在目前的第十一屆中,小黨已經失去了影響力。目前立法院院長是每屆選舉一次,而委員會是每年選舉一次,召委則是每個會期選舉一次。 之前立法院發生引人議論的事項,包括「沒收質詢權」,照理說院長跟立委應該同一陣線來質詢行政官員等,委員有事遲到,是否立法院院長該提議休息而不是唱名不到直接跳過?另外,這次有委員提案時說:「立法院有官員任免權」行政院的預算、國家法律、人事同意權,都須經立法院「同意」但行政院必須有「任免官員」的權力才符合憲政, 上週立法院發生引起爭議的事件,其中包括「沒收質詢權」問題。按理立法院長與立委應該同心協力對行政官員進行質詢,若有委員遲到等情況,立法院院長是否應提議休息,而非唱名不到跳過?此外,有委員在這次提案時指出:「立法院應具有官員任免權」。行政院的預算、國家法律以及人事同意權,都應經立法院「同意」;然而,行政院必須擁有「任免官員」的權力,方符合憲政原則。這樣的安排對於維護權力平衡和憲政體系的運作至關重要。另外針對國會改革事項,制訂藐視國會罪,藐視2個字的定義,也引起爭論。...more30minPlay
March 12, 2024民主之光:臺灣最團結時期來賓:鹽水大飯店的作者陳增芝臺槓新聞今天邀請鹽水大飯店的作者陳增芝作為貴賓。在上一集中,陳增芝分享了戴振耀在戒嚴時期因美麗島事件而在獄中遭受的情況。當時,戴振耀非常景仰雷震,甚至在生活週記中提及此事,引起導師的關注和緊張,導師還專程到他家做「家庭訪問」。老師提到,幸好是導師看到,如果被外人看到或檢舉,整個家族都會牽連其中。在1970年代,發生了一些重要事件,例如彭明敏成功偷渡案件,在國際新聞媒體上也有刊登,對黨外人士來說是一大鼓舞。另一個重要事件是1971年10月25日,聯合國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是中華民國的繼承國地位,就像蘇聯以前在聯合國被稱為蘇聯,但現在稱為俄羅斯,這也是相同的情況。但在2758號決議文中並未提及臺灣,是討論「中國」代表權的問題。不過這件事對臺灣產生了重大影響,引發了一波移民潮。與此同時,戴振耀這一世代的黨外青年以及當時一些國民黨精英、外省籍等,不分本省外省都對臺灣的未來非常擔憂。雷震曾致函給當權者,希望盡快將國名改為「中華臺灣民主國」。與此同時,戴振耀這一代的黨外青年以及當時的一些國民黨精英和外省籍人士,無論來自本省或外省,都對臺灣的未來感到極度擔憂。雷震曾書信給當時的當權者,希望能儘快將國名改為「中華臺灣民主國」。到了1975年,蔣介石離世那年夏天,臺灣政論出版品開始出現。這是第一本結合選舉議題的黨外刊物,也是第一本由臺灣人(黃信介、康寧祥)出版的「臺灣政論」刊物。之前,黨外一代都是講「日本語」的世代,從這個世代開始,是學習ㄅ、ㄆ、ㄇ、ㄈ的這一代,具有深遠的意義,因為溝通問題變少,甚至後來「郭雨新」因訴求總統直選而「被落選」一事,才會引發那麼多黨外人士的聲援。...more30minPlay
March 05, 2024血淚換來的民主看鹽水大飯店來賓:鹽水大飯店”的作者陳增芝臺槓新聞今天邀請的貴賓是“鹽水大飯店”的作者陳增芝,讓我們一起了解這本書的創作背景以及如何被改編成電視劇的緣由!訪談中作者提及在南部工作時,聽聞戴振耀罹癌的訊息,眾人前往探望。透過耀伯的介紹,眾人得以互相認識,並對耀伯一生致力於臺灣農民權益、參與臺灣民主化程序的重要貢獻深表感激。眾人想為耀伯寫一部傳記,所以我才寫成這本書。「鹽水大飯店」主要描述了耀伯受難的經歷,他也是美麗島事件中的一位受難者。在獄中,他形容自己就像讀了一所「美麗島大學」,獄中與許多菁英分子如魏廷朝、紀萬生、陳忠信、楊青矗等相處、學習。耀伯表示,他一直熱愛閱讀黨外雜誌,在獄中聆聽前輩的講述,使自己感覺像是上了大學一般。因此,1983年出獄後,耀伯開始為農民發聲。當時美麗島事件「軍法大審」,因美國壓力而公開審判,吸引了外國記者到場。法院公開審判報紙也首次以逐字稿方式刊登。美麗島事件中被關押的人,經常遭受刑求、撰寫自白書、悔過書等,這導致蔣經國對情勢誤判,誤以為這些人會在法庭上認錯、求饒。當時美麗島事件的辯護律師包括蘇貞昌、謝長廷、陳水扁等,可以說是律師的世代、學運和助理世代,這股精神也因此延續至今。在美麗島事件的軍法大審前,幾乎沒有人敢站出來聲援民主運動。...more0minPlay
February 27, 2024昇華的228臺槓新聞今天請到的貴賓是北藝大林瓊華教授,上次談到紀念228的意義和相關活動。今天228除了辦理相關活動還有放假一天,政府還能做些什麼?228其實是國個國殤日,可說是戰後臺灣面臨的最大、最深的歷史傷痛,經此事件民心無法真心團結,因為死亡的人那麽多,而且無法談論。在解嚴後第一次聽我爸說:「228發生時,那時我爸20歲了,他說整條淡水河,河水都變紅色,而且很多屍體。臺灣民主越來越開化,民主化可以開始去談、去反省,要先去了解、探究,才會反省,再來紀念。最基本的,政府應該在227,因為是從227查緝私菸開始的,可以在這3天或者是一星期,全國機構,應該要降半旗,從總統府開始,因為這是國殤日,也可以打鐳射燈,講述228的故事,哀悼受難者跟犧牲者,或者在101大樓也可以這麼做。紀念228也要知道主體性在哪裡,才能開始反省,我們應該坐下來重新面對自己的歷史,去承擔這個哀傷,大家一起面對這個最痛的地方,大眾才會生起「同體大悲」,這並非單一族群的事,面對才能昇華,才能有同心,才能抵禦外侮。我們與其他實施轉型正義的國家相比,執行的時間較為緩慢。在李登輝擔任總統時期,曾對受難者進行賠償,並鼓勵民眾向前看。儘管他當時有採取行動進行賠償,但是賠償或補償說法不同,感受也有所差異。他未能完成的一件事是告訴大眾「受難者究竟經歷了什麼」。南非在處理轉型正義時,所有加害者只要願意在公眾媒體上坦承對黑人族群的欺凌行為,政府就不會追究。這個過程的描述讓民眾瞭解過去發生了什麼。南非的歷史並非完美,但要寬恕和原諒,這是無法僅靠公權力達成的。這種做法確實具有「公共意義」,使人們意識到過去發生的殘暴事件。不過當時南非受難者家屬的痛苦無法獲得撫平,甚至私刑加害者。這些事情若不談會更加糟糕,說出來都不一定能得救贖,更不用說完全不提。對臺灣來說,這是極端危險的情況,外部強權一直企圖併吞,內部無法團結、不承認臺灣,如何守衛國土?228不僅是歷史事件,也是現實的國家安全問題。...more30minPlay
February 20, 2024正確了解228關係國安來賓:北藝大林瓊華教授《臺槓新聞》今日邀請到了北藝大的林瓊華教授,就我們每年都舉辦的228紀念活動進行了探討。雖然我們每年都有228紀念活動,但國人對於228事件的理解卻不夠深入。這段歷史發生在1947年2月27日至5月16日間,但1945年後的38年戒嚴時期,許多人對其中的背景和衝突原因並不清楚。直到政治檔案開放後,真相才逐漸浮出檔案的表面。要理解228事件,我們必須先瞭解軍統局台灣站站長林頂立和忠義服務隊隊長許德輝的角色。國民黨利用情治系統,加劇了本省人與外省人之間的衝突。林頂立有著黑道背景,他率先帶領台灣的黑道份子對外省人展開襲擊,進一步激化了衝突。這些事件讓陳儀向蔣介石報告稱「台灣到處是暴民」,導致蔣介石下令21師前往基隆,並展開了機關槍的掃射,從北到南開展殺戮。這表明蔣介石本人也受到資訊操控,因為當時他不在台灣,所有消息都是由陳儀報告的。因此,要了解228事件的原因,我們也必須深入研究林頂立和許德輝所扮演的角色。許德輝後來透露了他如何兼顧兩面的間諜身份。他是台北市228事件治安隊成員,表面上看起來是白道,實際上卻是情治人員特務。他擔任忠義服務隊總隊長,聲稱希望給予高中生武器,卻暗中通報「學生攜帶武器」,結果導致這些學生被集體槍決。儘管他表面上是白道,但他與黑道勾結,對酒家、茶室進行勒索,這些行為與228事件密切相關。政治檔案開放後,許多學者撰寫了相關論文,但普羅大眾往往沒有耐心閱讀這些文獻。因此,我們需要進行轉譯。提及228事件,我們需要明白:228不只是一段悲傷的歷史,還有其黑暗面;228不再僅僅是眼淚的故事,是也有武裝的反抗。政治檔案開放後,我們有機會更深入了解台灣的歷史。紀念228,我們需要思考如何建立台灣共同體的意識。不管是先來後到的居民,台灣共同體的意識對於我們所有人來說都至關重要。228紀念不應該成為分裂或政治操作的工具。我們應該讓大家了解為何我們需要重新提起這段歷史,因為這關乎我們子孫在台灣的未來。我們需要對這塊土地充滿愛和認同,並將這個傷口徹底治癒。如果我們對這段歷史知之甚少,那麼對於抵禦外來勢力也將毫無把握。如果我們被統治,那麼受害可能不僅228事件中的死傷者的數量。這正是紀念228大家該有的認知。...more30minPla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