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gn up to save your podcastsEmail addressPasswordRegisterOrContinue with GoogleAlready have an account? Log in here.
從資深媒體人角度出發,探討最新時事,回顧過往民主歷程,讓聽眾的視角更宏觀、清晰。深度訪談解讀事件眉角,探照出新聞的厚度與內幕;回顧歷史進程,才能了解民主化過程中的起點與價值。資深媒體人的新聞事務所,由莊豐嘉主持「臺槓新聞」,歡迎大家來臺槓。前往>>... more
February 13, 2024讓228成為國際交流工具來賓;藍士博,二二八事件紀念基金會_執行長、史明文物館_館長、台灣基進桃園黨部_政策顧問、圖書金鼎獎得主_《史明口述史》今天繼續邀請藍士博先生來臺槓新聞節目,因為228快到了這是您上任的第一個228,你也是第一個非228事件家屬擔任執行長,談談您的規劃我雖然不是家屬,但是從學生時代就積極參與相關活動,228事件不止是當事者及家屬受影響,不應該只是每年辦活動,家屬蒞臨、官員講講話,類似忠烈祠秋祭的方式。未來也可以跟人權館合作或是國外交流合作,未來會有「館際合作」,228紀念館如何與人權館合辦、臺灣文學館甚,至電影館等做配合跟合作。第二、之前與臺灣文學館合作的才剛結束,這次展覽是美國新聞處現代主義文學,這次合作很成功,臺南目前還繼續展出。明年可能會展出「禁書展」甚至與人權館的合作也正在規劃,主題當然是以228還有人權為重點。不過這個館本身的歷史就讓我們有很多與人合作的機會。今年也會去韓國,以及跟德國有些交流,希望未來可以將228的故事可以介紹給國外也可以把各國相關的故事讓國人知道。到國外交流很重要,現在很多人開始知道臺灣了,經由美、中的對抗,現在大家都知道臺灣很重要,我們也不能只有臺積電,也要知道臺灣的歷史,所以228變的很重要,至少這是讓國際認識臺灣的一個角度。有人可能重視的是美食方面、也有人可能重視「衣著」,也有人就是只重視美的東西,當然有些人是很重視歷史、也有人重視人權,所以針對這些觀點而言,228紀念館就可以當做一個交流的工具,是國際外交非常好的一個工具。讓全世界、尤其是東歐,東歐這幾個國家,去年來臺灣,去年也有德國人權基金會、博物館,他們也大約一團17、8人到本館做交流。今年我們會去拜訪、去瞭解德國的發展、他們的經驗,可以拿來跟我們做比較。第二、這個經驗也可以讓我們228的故事做「館際合作」,可以讓我們走出去,我們應該今年的6月會去韓國了解光州事件,先去參觀、了解他們如何運作,可能9月會去德國,因為路程較遠,所以行程會嚴密規劃,會去了解這些人權單位,他們組織是如何成立?如何規劃運作?政府是透過什麼單位,把不同的人權單位做配合?也就是人權生態系是如何建立的?這是我認為可以去了解跟思考的部分。例如光州雙年展觀花在展覽本身的經費就是我們館3年的經費預算從這裡也可以看出韓國對這個事情的重視,有些時候不是有錢就好,可能可以思考別人怎麼規劃?我們怎自己會怎麼做?做個比較。...more4minPlay
February 06, 2024國際化的228思維今天我們有幸邀請到藍士博先生參加臺槓新聞節目。藍士博先生對臺灣本土及歷史有相當深入的研究,他接任基金會執行長已有超過四個月的時間。現在就讓我們聽聽執行長對這份工作的期許和規劃。藍士博先生在過去曾擔任過央廣節目主持人,也製作過 podcast,還經營過咖啡廳等。他認為自己做過的最重要的事都與臺灣有關,包括讀臺灣文學研究所、著有《史明口述史》等著作。他在大學時代就在這些相關領域工作,也曾擔任過基金會董事。去年,他先擔任基金會副執行長,瞭解營運情況後,於去年九月正式接任執行長之職。先讓我們來談談《史明口述史》這部作品。史明老先生終生奉獻心力,過世後留下兩間房子,一間是位於新莊的自宅,另一間是他在日本居住了四、五十年的房子。這兩處房子中,尤其是日本的房子,被視為臺灣民主運動的聖地,許多黨外民主運動者到訪此地。在2005年,史明開始思考進行口述歷史的計畫。原本史明打算賣掉日本的房子回臺灣退休,但被基隆議員認為這個地方太重要不應輕易出售。史明過世時留下的現金不多,甚至還有點小債務,因此他思考如何整理這兩間房子,讓更多人可以前來參訪。於2020年,他發起群眾募資活動,共有超過2000名支持者捐款。透過這筆款項,成功整理新莊和日本的兩處房子。到了2021年,新莊的房子整理完成,然而由於疫情的影響,去年初我們前往日本進行勘查,卻因疫情延遲到2023年才正式動工。史明阿伯在東京這間狹小房子,在隆冬酷暑不僅要執行其他工作,還得寫作和經營生意,所賺的款項更是捐獻用於民主運動。對我們而言,這個地方是海外一個重要據點,從事民主運動至關重要,對於臺灣民主歷史具有重要意義。228紀念日即將到來,這是您擔任執行長以來首次迎來的228紀念日,今年是事件77週年。考慮臺灣的年輕人如何紀念這個228事件,如何讓更多年輕朋友參與我們的活動,如何將228事件的紀念不僅僅侷限在臺灣,而是擴大至國際,讓更多人瞭解並參與,此外,在電子化和數位化方面希望能有更多突破。...more30minPlay
January 30, 2024探索災難背後的故事與影響來賓:資深記者李瓊月臺槓新聞節目邀請了資深記者李瓊月分享她的報導經驗,其中包括她在報導臺灣百年十大地震時,找到當時拍攝臺南白河地震的珍貴畫面。這位臺南的賴先生,在地震發生時正巧攜帶攝影機,並乘坐救災直升機,從臺南白河一路拍攝到嘉義,成為臺灣有史以來最完整的地震影片紀錄。除此之外,她亦採訪了921地震、311日本複合性災難,以及林園工業區的反公害事件,這個環保新聞,讓她見證臺灣首次賠償個人案例,一個人成功獲得了 10 萬的賠償金,並深入報導了整個抗爭與求償的過程。此外,採訪了一位熱心的醫師,他積極推動「在宅醫療」、「在宅臨終」以及「在宅住院」的理念。這些報導對比了臺中榮總和澎湖地區的三種疾病病例,特別是對比了「在宅病人」與「住院病人」所需花費的成本以及治療效果等。這些報導不僅是新聞事件的報導,更引起了整個社會對公平正義和正確醫療的更多關注。...more30minPlay
January 23, 2024救災跟專業記者都是經驗累積成就臺槓新聞今天邀請到資深記者李瓊月參與節目,分享她在採訪地震新聞方面的寶貴經驗。特別是在1960年代,當時媒體發展尚未達到現今的水平,而日本透過印刷媒體將相關經驗傳承下來。除了官方的紀錄外,我們也探討是否存在其他非官方的記錄,以及媒體在這方面是否有相關的工作?921地震時,包括出版社、雜誌、科學月刊和政府部門都進行了相關報導和記錄。由於地震的規模龐大,且影響範圍廣泛,媒體難以涵蓋每個災區,因此有其局限性。去年土耳其發生大地震時,臺灣曾派遣特搜隊協助救援,而921地震時,土耳其也前來協助臺灣。儘管當時土耳其的支援點在彰化,但災情主要集中在南投、臺中和埔里等地,因此彰化未成為全國媒體的焦點。921地震和其他災害,如白河地震,都有一些照片顯示地震後的大火影響。在這種情況下,行政機關、電影院、百貨公司和公共設施的防震係數變得極為重要,特別是在白天這些地方人潮眾多。雖然地震難以預測,但對結構的改善有助於減少潛在的傷亡。李瓊月提到她對學校防災演練的採訪經驗,包括學生配備防災帽和防災包的情況。她強調了記者在地震當下的採訪建議,例如不干擾救災工作,不問愚蠢的問題,並避免影響災民的情緒。她回憶921地震時,日本媒體跟隨學者來臺灣,主要著重於專業分析地震的斷層情況。李瓊月強調了記者在現場觀察的重要性,並分享了她在地震採訪中的觀察和學習。她強調,記者需要經過時間的延續,透過採訪觀察事件的脈絡,才能建立自己的專業。她提到了在採訪時需找到合適的人和切入角度,需不斷累積經驗才能掌握報導的方向。總的來說,李瓊月的分享提供了寶貴的採訪經驗,強調這一行仍然是專業、紀律和熱情的體現。藉由今天的節目,我們更深入了解了地震相關的常識,感謝李瓊月的分享。謝謝各位聽眾。...more30minPlay
January 16, 2024從日本石川地震談到台灣白河大地震60周年來賓:李瓊月(採訪地震新聞最專業媒體人)日前日本能登半島發生大地震,造成至少200人以上的生命損失,而1月18日是台南白河大地震60周年,去年則是日本關東大地震100周年,顯見地震對我們的影響巨大。臺槓新聞特別邀請資深記者李瓊月以她多年的採訪經驗,深入解析地震對社會的衝擊以及防災教育的重要性。白河大地震發生於1964年,規模達6.3,對當地造成嚴重破壞,包括數萬間房屋全倒或半倒,約有100多人死亡。是當年頗為重大的天災事件。由於因緣巧合,李瓊月在台灣921地震發生前,剛好做過報導過台灣百年10大地震的專題報導,白河大地震就是其中一個。從此深入地震相關的採訪,包括自費前往福島了解當地災情和記錄。地震的破壞性與其規模、深淺、內陸或外海有絕大的關聯。李瓊月特別以921大地震為例指出,地震破壞性與斷層長度的相關性。同時,也說明台灣和日本在地震防災方面的差異。訪談中比較白河大地震和其他地震事件之間的相似之處和不同之處,特別聚焦地震對防災教育的啟示。李瓊月分享她過去跟隨地質調查所進行調查的經驗,以及地震歷史對提高防災教育的重要性。希望可以提供聽眾一個輪廓。...more5minPlay
January 09, 2024資深記者從日本311地震引發海嘯及複合性災難之觀察臺槓新聞節目這集邀請資深記者李瓊月來節目中分享記者生涯歷經台灣民主化過程以及五輕、六輕、搶救森林等等重大開發案興建前居民反公害抗爭連串環境議題。針對重啟核四議題,節目中來賓談到核四不能重啟是因為本身就有問題。從日本311地震引發海嘯及嚴重核災事故這些複合性災難,自費與環團到福島住宿,資深記者的視角,如何掌握重點等珍貴的新聞採訪經驗談。...more4minPlay
January 02, 2024「花開時節」重現人間,反思自由得來不易臺槓新聞節目今天再次邀請林智美教授,他是美國北維大學名譽教授,她也是臺灣第一位女性記者楊千鶴的女兒,楊千鶴在80年前所寫小說「花開時節」此次重新以四種語言同時再版發行。今天節目中提到在1940到1942年間教育與社會差異:在戰爭爆發之前,學校生活正常,還能去日本畢業旅行。然而,隨著戰爭的爆發,糧食匱乏,畢業旅行成為了一種奢望。在日治時期,台灣人和日本人有社會地位和差別待遇。例如,學校畢業典禮代表致詞只能日本人,母親是唯一代表畢業生致詞的。此外,台灣人就讀的學校使用不同的教材和考試題目,像第三女子高等學校和北一女子高等學校就不同。儘管許多台灣人對日本統治時期感到懷念,但也意識到當時日本統治存在的不公平,並反思被統治的感受。當時台北的社會風氣:台北當時是文化中心,舉辦許多文化活動。然而,女性的參與卻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有時會受到社會保守觀念的束縛。母親也因此不參與會後宴席和私下交往。1999年的公視紀錄片《世紀女性,台灣第一》中有記錄到母親的部分生活。1949年的一篇雜誌發表中的公開信,寫到當時台灣人對於蔣介石來台和中共要打台灣台灣人卑屈的態度。作者想到母親在日本統治下表現出的堅強與骨氣,對母親深感敬佩,因而撰寫了這封公開信。這段文字談及了日治時期台灣的社會環境,以及林智美教授的母親在這樣的歷史背景下所展現的獨立、勇敢和對原則的堅持,讓人深感敬佩。...more30minPlay
December 26, 2023談楊千鶴原著小說「花開時節」重現人間的因緣來賓:林智美教授、美國北維大學名譽教授「臺槓節目」很榮幸邀請到林智美教授,她也是臺灣第一位女性記者楊千鶴的女兒,楊千鶴在80年前所寫小說「花開時節」此次重新以四種語言同時再版發行。包括臺語的「臺羅」跟「臺文」,英文以及原本的日文。林教授訪談中提到當時戰爭的時局變化,以及母親因為戰爭而辭職的原因。林智美指出,她母親的創作以散文為主,並分享了她在成為記者前後的寫作歷程。楊千鶴在「臺北女子高等學院」畢業後即開始創作,甚至在成為記者前就已經有豐富的寫作經驗。這可能也是她母親能夠在那個時代成為記者的原因之一。楊千鶴是一位直率而勇於行動的人,她進入台灣日日新報時,敢於爭取與日本人同樣薪酬,後因反對宣傳志願兵而辭去記者職位。因此她其實擔任記者的時間並不長,她多以作家自居。《花開時節》這篇小說,描寫她在台北女子高等學院即將畢業前夕,女同學間既徬徨又憧憬的心情。為了重新出版這篇小說,而且是四種語言,因此歷經了甚為複雜的編輯查證等過程,也讓讀者重新了解那個時代的氛圍,是時代的切片。...more30minPlay
December 19, 2023客家傳播新趨勢:莊勝鴻談新興媒體之路來賓:客傳會總經理、講客廣播電臺台長莊勝鴻。臺槓新聞節目再次訪問也是講客電台台長的客傳會總經理莊勝鴻,談他如何用新興媒體傳播方式,來活化客家傳播。莊勝鴻擁有豐富的媒體經驗,曾任職於新新聞週刊、三立、超視、勁報、央廣、以及蘋果日報等。上一集中提到派記者到土耳其用客語連線報導大地震的新聞一度被質疑。但剛好台灣其中一個救援隊便是由客家人所組成,所以訪問起來更為恰如其分。更且,若要讓客語在當代生存,必須用此語言談論當代議題,並且記者前往現場採訪才能提出獨特觀點。因此,客語進入公共領域非常重要。只有透過使用客語探討各種公共事務,客語才能得到發展。其次,我們希望逐漸建立、統一客語翻譯專有名詞,培養族群成員使用客語談論不同議題的自信心。年輕人現在喜歡觀看短片、使用抖音和小紅書等平臺。我們也希望透過有趣的方式吸引年輕族群,因此拍攝許多短片並在IG上發表,效果不錯。以韓劇作為一個例子,雖然以韓文對話,卻能在全球掀起了風潮。顯示,優質的內容是吸引觀眾的關鍵。而且因此更推廣了語言。受了茶金電視劇的啟發,我們目前也在籌拍電影,希望每年能夠推出一部。透過這些方式,我們希望能讓客家文化被更多人看見。電影主題會是關於發生在美麗島事件之前的中壢事件。中壢事件的影響其實非常深遠,卻鮮少被提及,這是客家族群的一次重要反抗事件。我們希望製作更多不同形式的內容,吸引更多臺灣民眾的注意。客家文化的力量,從「靛花」雜誌到「客新聞」再到電影,我們期盼能透過電影、網路等新媒體讓我們的聲音傳達出去。我打算把它當成一個媒體集團來經營,就像在各地開不同的店,提供多樣化的內容等。在族群內部與族群外部的看法面向不同,我們要求透過成立新聞倫理委員會,吸引各種不同背景的人參與。同時,在面對問題時,這些團體能夠給予協助。我們希望透過一步步的努力,讓更多人逐漸接受我們族群所推動的內容。...more0minPlay
December 12, 2023新興傳播來賓:客傳會總經理、講客廣播電臺台長莊勝鴻。客家新世代雜誌「靚花」近日甫獲頒金鼎獎。客家文化該如何傳播?今天特別訪問也是講客電台台長的客傳會總經理莊勝鴻,談他如何用新興媒體傳播方式,來活化客家傳播。莊勝鴻擁有豐富的媒體經驗,曾任職於新新聞週刊、三立、超視、勁報、央廣、以及蘋果日報等。特別是在蘋果日報期間,負責深入調查報導部門,他表示,蘋果日報甚至願意給記者花三年時間與資源,採取類似電影《無間道》的臥底調查手法,顛覆並改變了大眾對調查報導的概念。他指出,現今媒體普遍不願意投資培養人才,也不願花時間去追求真相,是比較可惜的事。他表示來到客家公共傳播基金會這樣非公共廣播集團的半官方機構,肩負一定的社會責任。對於整體的編輯和策略方針,他認為不可能完全效仿商業媒體的譁眾取寵手法,然而公共媒體卻常被忽略一項重要事實是大眾普遍認為它缺乏吸引力,備受冷落。但民間媒體中重視點閱率的因素值得學習,因為人們喜歡觀看流行的內容,並會效仿模仿,所以他做了以下變革:1. 重新設計「講客廣播電臺」的官方網站,使他跟Apple Music 和 Spotify 等主要媒體平臺介面相像,確保使用者能夠熟悉和輕鬆瀏覽。2. 改善內容的視覺設計,擺脫傳統和過時的呈現形式,確保新聞封面和視覺元素吸引人並現代化。3. 重新設計網站上的敘事風格和標題,體現更親和、引人入勝的語氣,類似蘋果的品牌精神,同時保持電臺獨特的身份特色。4. 實現互動網頁,使內容更具吸引力,並且更易於不同年齡群體點閱。他表示,這些改變旨在使客家媒體內容更吸引人、更具吸引力並且易於分享,迎合不同年齡群體的需求,確保政府資金的有效利用。...more30minPla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