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gn up to save your podcastsEmail addressPasswordRegisterOrContinue with GoogleAlready have an account? Log in here.
December 27, 2021【好傳承】在入山放伴的愛裡——仙湖農場 吳侃薔【文摘】侃薔談到焙灶寮的敘述,特別迷人啊! 1. 採訪時,侃薔指著偌大的山丘,五月龍眼花開,一落落黃澄澄樹身,侃薔說:「這麼安靜的山,都是龍眼樹,我們只有在養蜂時節與採龍眼時才會進去,向山討食,汲取蜂蜜或摘下龍眼果粒,龍眼產業是很健康,山也是很健康的。」日升日落、晴天雨季的仙湖農場都有它的美,尤其是吹南風時,夕陽下可以看見台灣海峽在遠處攤陳,府城的高樓在反光的迷離裡,下雨天焙灶時,風吹來濃郁的氣味帶來的辨識與想像,都很豐富,甚至,記憶中,全家在守著一個溫熱的灶,龍眼乾的香盈滿寂靜的山夜,阿嬤整夜泡著茶….「山中歲月大多數都是迷人的!」侃薔說。 2. 焙龍眼過程中,親力親為的操作,一個人要承擔的勞力密度非常大,侃薔說:「把焙灶這件事做起來,讓我有一種很滿足的感覺。」獨自體驗整季翻焙的過程中的細節,侃薔描述:「專注望向焙窯,我的身體是插秧的姿勢,背對著群山,我的手臂的長度是一翻的距離,我的腳尖,是每一翻的分界線,眼前焙窯有四尺寬、六尺或八尺長,堆疊的深度有一尺半,然後,在這個立方體每一寸每一層翻焙的過程中,我用感官去意識手上承載的重量感、溫度,那是很細微的差異,但是,細微的差異可以辨覺手上龍眼果粒的深度與厚度,這是一個很難以形容的技術活,神行官止,無人可以替代,你只能自己來,才懂得焙龍眼時那種與天地融為一體的感情。焙龍眼乾要六天五夜,乾燥的過程很緩慢,焙火平均溫度40度,每一小時添火一次,共十灶,每天翻灶一次,通常第一天焙龍眼時,龍眼果含水量大,柴火燒起來時,與水氣凝結蘊蓄成一圈圈的煙緩緩上升,尤其是在暑雨中,煙燻是很迷人的氛圍。」 3. 「仙湖」兩字,若以拆字解析,有入山務農的「人」與「山」放伴,山坳的美景如湖「水」,「古」則是歷史,在山中歲月,順節令、順「月」旬而農作,侃薔說:「我要做的事,都涵括在這兩個字了。」農村生活裡,人與人是蠻接近的,你很忙,我來幫你,我需要幫忙時,有會直接求助於你,這就是放伴。天地也在放伴,龍眼樹長成,分享蜜糖給蜜蜂,蜜蜂讓人類取蜜,老一輩相信「討山、分食」的信仰,因此產生感恩與謝天的心,在山坡地做草時,遇到每一株閉鞘薑,因為它的長相形似土地公拐,農夫不會把它剁掉,那是對山神的一種感恩與敬畏。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more22minPlay
December 24, 2021【好傳承】我的心,聽見市場的聲音——福味珍魚丸石念祖【文摘】 1. 老店「福味珍魚丸」便是如此。家傳三代的老魚丸店,已有一甲子以上的歷史,在第三代石念祖是博士的學歷,放棄高學歷的就業機會,回到水仙宮市場以食品科學與食品安全的理念製造產品,接手後強調遵照古法,不漂白、不加硼砂、不添加防腐劑,嚴格把關食品安全,所以,福味珍所推出商品無論是包蛋黑輪、紅糟肉、八寶丸、海苔卷、苦瓜封,以及手工的魚餃、魚冊,樣樣都讓人吃得安心,健康食材,貨真價實,安全美味,實踐石念祖的博士魚丸夢,也以知識創造老品牌產業的經濟再生,是府城美食的榜樣與驕傲。 2. 念祖說:「一家店有兩種選擇:一是,量產做大;二是,做出品牌,用手工找出精神,讓顧客回流。」他選擇用職人手工的精神把福味珍的品牌找回來。起步時最大的難處是如何在老一輩與新一輩的理念衝突狀態下找到平衡?他堅持以白醋代替明礬,選用健康食用醋,以及,選擇百分之百使用食品級材料。剛開始,很多顧客不能諒解為什麼他做出的魚丸總是灰撲撲的,而別家的魚丸卻是又白又胖,甚至,有些顧客還因為賣相不好揚言要退貨,一般人會覺得挫折,但是,念祖說:「我不會,我認為當他們提出質疑時,正是好機會,我把所學的食品安全概念分享給他們,甚至教他們要選用真正好的食材,沒有危害健康的添加劑,保護自己,也照顧家人。」 3. 石念祖說:「我覺得書念越多,更要懂得飲水思源,我毅然決然回來,因為,傳統市場總是需要一些年輕人。」他以所學讓勞力性的工作轉型為更高層次的食品產業,以食物履歷傳達健康的理念,堅持用手工,不求量多,但求質好,來傳承百年老店的誠懇與善意,守護父祖輩的心血,以及傳承老店的好味道,也讓福味珍的品牌朝著百年老店目標前進。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more30minPlay
December 23, 2021【好傳承】戲棚下站久,就是你的——全美戲院經理 吳俊誠【文摘】 1. 1969年4月,全美戲院風風光光在永福路開幕,林錫山市長親臨剪綵,吳俊誠還記得開幕的第一檔電影是史迪夫麥昆的《警網雙雄記》,當時,全美戲院以「設備完全、透風完備、座位寬闊,招待周到」為宣傳文宣,從下午一點半到晚場九點,每天共放映六場。吳俊誠說:「戲院就像我的家,我在外地當兵時,去台北的戲院裡看電影,一坐上戲院的椅子,瞬間就有回到家的歸屬感。」 2. 目前,全美戲院是在地影展的首選場地,也是大專院校影劇科系產學合作的優勢平臺,南方影展孵育《無米樂》、《生命》等經典名片,吳俊誠說《翻滾吧,男孩》首演當天,觀眾爆棚,許多孩子與導演合照,讓戲院裡裡外外都充滿希望。2020年2月,全美戲院在西洋情人節舉辦了「閃光第一,深情開放—全美戲院七十週年亂世佳人特映活動」,重映經典名片,也喚起許多人難忘的記憶。 3. 吳俊誠說:「我的電影導演夢,還沒結束,在永遠的進行式中,我要保持天行者越挫越勇的精神,繼續敘述全美戲院的故事。」全美戲院走過臺南戲院史的大風大浪,一次次的危機,吳家兄弟們繼志述事,堅守父親的志業,從危機中開創轉機,也讓全美戲院走出一條讓人尊敬的路。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more28minPlay
December 22, 2021【好行旅】慢慢的曼妙滋味——穀意鄉居 王家曼【文摘】 1. 家曼的爺爺響應十萬青年十萬軍,從重慶輾轉到高棉金邊,抗戰結束後,回到重慶、香港最後遷徙來臺灣,家曼說:「爺爺的故事簡直就是一部精彩的連續劇,奶奶也是。」至今,她還記得奶奶壓在箱底的那襲手工旗袍,做工之精巧,緞面之細整,見證兩位老人家的身世,以及,時代的顛沛流離。曾祖父是製作粵式海味營生,所以,爺爺有掌廚的天份,印象中,小時候的客廳時常賓客滿桌,爺爺時常以廚藝饗客,家中廚房就是電影《飲食男女》的翻版,她也從爺爺那裡學會臘肉、臘腸、蘿蔔糕的廚藝,至今,都是她在廚坊分享的好手藝。 2. 2003年,她和母親到峇里島一個月,體驗旅行與民宿的經驗,2007年,母親去世後,她決定離開業界,做自己想做的事,所以帶著和媽媽在病房編織的小羊玩偶,就像母親陪伴一樣,環島旅行。家曼說:「媽媽的人生觀是:自己的決定,自己負責任。想做什麼就去做,不要等到老了以後才後悔沒有做!」 3. 2010年,她回到臺南,當時旅遊正是潮夯,很多外地遊客沒有可以代步的工具,她覺得腳踏車是最適合品味臺南這座城市的速度,也可以讓污染少一點點、交通狀況改善一點,於是,在孔廟對面自營慢慢租車店。她的租車店很有創意:首先,以復古式的荷蘭單車造型,搭配竹籃和草帽,讓腳踏車美美地融入城市景觀,氣質又有時尚感,既可打卡,又有加分效果。 4. 從【瓶子海旅人之家】到【穀意鄉居】,王家曼喜歡將所到之處,都創發為充滿無限可能的地方,並且承載在地的愛、期待、和關於生活的種種美好。王家曼說:「我希望當我未來想起現在做的每一件事,心裡會感到很欣慰。」利他型的人,覺得幫助他人,就是幫助自己,利他的人生最快樂,這就是家曼的曼妙人生的寫照啊!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more18minPlay
December 21, 2021【好行旅】知性美女行大運——台一大車隊 張逸涵【文摘】 1. 張逸涵說:「兜了一圈,看到外面的世界,我終於找到回家的方式,因為,故鄉,有一個榮景,可以讓我完成夢想。」正好,身處異鄉的妹妹也心繫著家人,於是雙雙決定放棄高薪返鄉。剛回家接車行,母親相當反對,害怕她們會吃苦,但,評估之後,車行發展的潛力讓姐妹很有信心,逸涵說:「從小母親常說:沒有人一開始就會,所有的本事都是一點一滴學起來的。」秉持這份毅力,母女同心合作,經過兩年的努力,慢慢做出成績與口碑。 2. 平日,車行也替雙薪家長開發共乘娃娃車服務學童接送,逸涵說:「我深信:越是沒人做的區塊,我就越容易成功。」所以,她把沒有車行願意接手的共乘接送上學,納入車行服務的業務。服務的司機需要自備良民證,內勤人員透過GPS掌控車程路線、建立接送安心回報系統,也讓學校知道固定接送的車隊與司機,因此,建立車行安全穩定的客源。 3. 張逸涵很喜歡《牧羊人奇幻之旅》的一句話:「你真心渴望完成一件事,整個宇宙都會聯合起來幫助你。」在接手家業的過程,雖然遇到很多困難,但是她說:「我們也得到很多貴人的幫助,所以,看起來像是困難、失敗或是一個挑戰,但是,其實也是一個轉機。很多的貴人讓我們更堅強,我心存感謝。」觀念成就一個人的格局,態度決定成就的高低,三位姐妹最讓人欽佩的是運用知識的能量,讓「knowledge is power」轉化成解釋生活、生命的力量, 開展車行服務的大能量。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more24minPlay
December 20, 2021【好行旅】那,海風的記憶啊!——鹽鄉民宿 洪有志【文摘】 1. 井仔腳瓦盤鹽田是北門鄉的第一座鹽田,也是現存最古老的瓦盤鹽田遺址,距今有一百多年的歷史。明代鄭氏王朝諮議參軍陳永華改良製鹽技術,在海邊築埕,鋪瓦片於其上,然後引海水入池,在海上曬出結晶鹽,在台灣的鹽業史上,是不容忽視的歷史。 2. 洪有志在井仔腳永華村出生,阿公是村長,小時候放眼望去的漁塭都養著彈塗魚,網網相連到天邊的壯闊景象,至今難忘。幼稚園時,舉家移居到學甲,媽媽開了一間北屋美髮店,小學放假時,爸爸會帶著他回村子,幫忙叔嬸的「振興號商行」金紙買賣生意,他很享受鹹鹹的海風吹拂的氣息與鹽鄉壯闊的風貌。當時,父親洪永華擔任興安宮的總幹事,常回故鄉割草、搬磚頭,村子正在蓋廟,老人家看見他,都會說:「他係村長的孫子,有志啦。」後來全家再移居佳里,有志讀北門農工,1985年到1995年之間,老家已荒廢十年,村子人口外移十分嚴重,1997年,有志自軍中退伍,父親興起返鄉的念頭。 3. 洪有志與家人經營的鹽鄉民宿,曾獲選台南美食節百大餐廳及金讚好店,他利用漁民使用的魚網、塑膠浮球、漂流木等等,將空間打造成具有漁村特色的餐飲民宿,餐廳的周邊搭建涼亭及吊床,最近很夯潮的《俗女養成記2》,特別選在涼亭旁取景拍攝。往後花園走去,有一條寫滿臺語詩句的詩路,讓人悠閒漫步其中時,還可以共賞詩文。在鹽鄉的清晨,可以體驗「瓦盤鹽田」的曬鹽風光,黃昏時,可以欣賞鹽田落日餘暉競逐的波燦,鹽鄉民宿也提供具有漁鄉風味的招牌大餐:西瓜綿虱目魚湯、絲瓜炒蛤蜊、乾煎虱目魚,還有特製手工虱目魚香腸,每道鄉土佳餚都令人食指大動,盡享鄉野之樂。 4. 歲月走了,時間證明一切,多人拍著洪有志的肩膀說:「有志,不錯喔!」,鹽田邊,他以在地的心拱起一個夢,那是鹽鄉的記憶,只有吹過海風的人,才能感受那鹹鹹的風息像血液的濃度,在心裡澎湃著家鄉的故事。每當井仔腳鹽鄉的海、夕陽、海鳥回家了,棲在樹梢、草叢竊竊的鳥語都在說著流浪的故事,遠處浪潮如鼓,拍打著天地的節奏,夕陽,慢慢地灑下餘暉,一一隱入海平面了,這一切,都在鹽鄉的海風裏,以愛,靜靜眠著童年的的夢呢!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more22minPlay
December 19, 2021【好行旅】點土成金樂陶陶——安平陶坊 宋健誠【文摘】 1. 想了解台灣歷史嗎?就從安平開始吧!想探索安平的豐富文化之旅嗎?找安平陶坊的宋健誠老師就對了!宋健誠與一群身在安平巷弄的店家朋友,集結成「你幫我、我幫你」的共利與共力互助團隊,帶領每位造訪安平的旅客逛老街、看古蹟、風味小吃、DIY陶藝,也藉由尋找劍獅、風獅爺的故事,深度與安平對話。他們所組成「安平獅樂園」秉持活力與創意,再現「安平333」:點亮安平,科技安平,國際安平三部曲;數位經濟、體驗經濟、循環經濟三拚經濟;營造《獅情化藝》、《神鬼奇航》、《浪漫安平》三條深度旅遊線。 2. 在安平尋找老城記憶的過程中,他進入安平商圈認識一群文創工藝、餐飲小吃、休閒旅宿的朋友,這些店家很多是剛起步經營,老闆兼打鐘,於是彼此打氣互相顧店,也一起擺攤串門子,後來形成共識,便在巷弄辦理一些市集交流自娛娛人,帶領親子小旅行,找尋安平的老記憶,漸漸地,組成「安平獅樂園」的商圈力量,群策群力運用數位化的影音行銷跟體驗式的活動,重新帶動安平新亮點,讓安平老街不膩,風雲再起,老街店因為這股年輕傍朋的力量,也多了一些溫暖的氣息。 3. 宋健誠的陶藝創作有三類,生活陶有鍋碗瓢盆、生活用具、茶席道具等器作,文化陶則包含鯨魚、劍獅和虎爺,來到安平之後,他以安平的鯤鯓文化創作鯨魚系列,安平古堡系列,也以王城的歷史元素做成陶板、做劍獅、土地公、十二生肖、以虎爺造型做「百隻陶(虎)福」等民間信仰吉祥陶作。另外是主題陶:安平壺的前世今生的「王城壁」是以熱蘭遮城的意象做成石版,他希望未來兩年希望可以辦一場「雙城記」,喚起安平王城與府城歷史完美對話。最近,他正籌劃「千杯千壺」的個展,他說:「很期待讓同好從器作中,看見我沈潛多年後,兼具醞藉與爆發力的能量。」 4. 宋健誠認為:「做陶是可以走入生活現場的,到處都有陶藝的氛圍是很好的事,隨手可得的做陶竅門,不是藏私的關鍵技術,所以,慷慨分享才是王道!」他成立「安平陶坊.陶藝技術資源分享區」的粉絲專頁,也鼓勵學生有能力的話,可以嘗試從一個皮箱子開始、或從soho族開始,在許多的定點經營工作室,分享陶藝的喜悅。 5. 宋健誠深知:要成就一個陶藝人生,背後要付出無數辛酸血汗,他鼓勵後進:「創業要多一點挺身而出的毅力,找到自力更生的賣點,努力熬下去,如果跌倒了,不要馬上爬起來,看看地上也許可以找到更驚人的寶貝。」所以,他想以過來人的經驗領路,讓陶藝成為作容易分享的夢。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more18minPlay
December 17, 2021【好行旅】踩著光影,來了!——來了,就住一晚設計師 潘俊元1. 「來了,就住一晚」民宿堪稱是整條米街中,最具代表性的一條龍式臺南老建築,民宿主人潘俊元在臺南設計多處讓人驚艷的空間:隨光呼吸、Room A、艸祭Book Inn,都是知名代表作。 2. 大學校園裡偌大的草地隨處可坐下來思考、學院與學院之間有無數種穿越的方式,每一個時間與空間都充滿豐富的探索,他認為美的概念與直觀天份是透過環境養成,大學校園是他生命中很重要的養分,也形成他充滿自由風格與運用自然素材的設計觀,他主張:破除室內室外的隔閡,讓人可以享受自在的寬闊感。回到台南後,舊時路,他才悟到:原來所謂風格,在小時候一次次穿越巷弄時就已經成型了。 3. 畢業後在北部工作十年後,他越發嚮往逐浪而生活的自由日子,於是,告別繁華的大都會,選擇鮭魚返鄉,他說:「海浪是自由的,生命的鐘擺,是自己的。」 4. 回到臺南第一個設計的案例是:隨光呼吸。他打開許多窗戶把陽光帶進屋子裡,明朗的光線是潘俊元設計空間裡,很重要著元素,隨著時間穿梭的光影,彷彿無拘無束穿越的風,讓他的空間充滿自由的話語。後來,設計的案子漸多了,為了讓業主可以對於自己的設計風格一目瞭然,一個念頭閃過他的腦海:「我可以設計一個讓我自己說話的空間嗎?」,於是就有「來了,就住一晚」民宿的設計了。 5. 民宿總共分成三落,第一落是小客廳的空間,擺放許多老物件及老傢俱,豐富提供的臺南資訊,表達了迎賓的熱情。再往裡走去,有一個小庭園,這個庭園是空曠的天井區,每天每個時段,陽光慷慨地灑落,朗亮地照耀坐在這裡享受光影的訪客,再穿越時光迴廊後,最後抵達後棟的三個房間。俯瞰天井庭園的兩個房間,各有一個小陽臺,那是潘俊元一個旅行的記憶。他說,多年前到歐洲旅游,住進一個小旅館,旅館的房間有一個小陽臺,往下方看去,是一間小酒館,站在陽臺上可以與下方酒館的歡樂、音樂融為一體,那是很愉悅的氛圍,於是,這兩間充滿羅曼蒂克的房間,就重現了那些美好的記憶了。 6. 潘俊元以身邊的朋友:花藝設計師、舞蹈家、潛水旅行者、攝影師、旅遊作家、室內設計師、藝廊店長、音樂工作者,八種不同領域的人透過設計不同房型,讓來台南體驗生活的人,了解這裡生活的步調,感受台南房子的溫度,在民宿設計每一位拜訪這些空間的訪客都可以從房間的小細節,比如說:落地鏡子、黑膠唱片機、寫作的桌椅、風格攝影照片,發現搭配的空間設計也隨人物身份的性格,典型而有味了。當然,每位訪客也可以因為當下的心情,扮演一次角色與空間對話的遊戲。 7. 臺南老一輩人喜歡坐在庭院,搖一把涼扇,對著訪客說:「來喔!來坐!呷飽未?」那是一種發自內心地的誠懇熱情,潘俊元的來了民宿,要交陪的,也是這種正港的臺南味啦!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more23minPla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