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3讲】大自然的魔法1
同学们好!欢迎来到物理老师讲物理。前两讲我们已经了解了温度,今天我们就用它来探究大自然的魔法——物态互变。
物态有固、液、气3种,它们之间互变,有6种变化。请看课程文稿中的图1,我们先了解物态变化的全貌,然后再谈细节。
第1组:固液互变,物质由固态变液态叫熔化,反之,由液态变固态叫凝固。
第2组:液气互变,物质由液态变气态叫汽化,反之,由气态变液态叫液化。
第3组:固气互变,物质由固态变气态叫升华,反之,由气态变固态叫凝华。
这6个名词,你必须要记住的,没有别的办法,只有多听多用,用的多了自然也就记住了。
图1:大自然的6种物态变化
开始讨论之前,我们需要先回顾一下固体、液体、气体的特点:
固体——最为坚固,结构致密,不易变形,不易压缩;
液体——次之,它不易被压缩,但没有固定的形状,可以随意流动;
气体——最为松散,很容易压缩或膨胀,我们形象的说,它可以“飞动”。
从固体到液体再到气体,它们的流动性越来越强,活动由束缚到越来越自由,结构由致密到越来越松散。你看,它们差别那么大,大自然变这个魔法其实很不容易。
要实现物态互变,离不开加热或降温。因为物态互变这个魔法需要用到“能量块”,而大自然的能量块就是以热量的形式提供的。
给固体一些热量,它的内部就躁动起来,想要突破束缚,追求自由,躁动到管束不住的程度,就从固体变成了可以流动的液体。继续再给液体一些热量,它就要更大的自由,由液体再变成可以飞动的气体。以上就是熔化和汽化,显然,熔化和汽化都需要吸热。
反过来,从气体出发,给它降温,逼它交出一些热量来,它的内部就没那么躁动,变得越来越老实,到了一定的程度,再想飞也飞不了了,只能乖乖的流淌,也就从气体变成了液体。进一步再拿走一些热量,流也流不动了,液体又变成了固体。以上就是液化和凝固,可见,液化和凝固都要放热。
图2:物态变化的热量关系
明白了这个道理,就像揭穿了大自然的谜底一样,物态变化的规律你会容易理解得多。
下面我们再逐个看看每一种物态变化,各自还有哪些特点。
先来看固液互变中的熔化。
这里要特别留心“熔”字的写法,是“火”字旁,不是三点水的“溶”。也就是固体根本不和水接触,直接用火烧化它,如炼钢、炼铁等,固态的铁烧成液态的铁水,这就是熔化。那三点水的那个“溶化”又是什么呢?这是一种通俗的说法,严格的说应该叫“溶解”,比如一块糖在一杯水中慢慢化掉,就是溶解。
科学家发现大自然中有两种固体,它们熔化的过程非常不同。
一类固体叫晶体,当它升温到某一温度时,突然就冒出来了液体,有一部分固体先屈服,化成了液体,然后不断加热,越来越多的固体被化成液体。夏天冰棒化水就是这样的过程。奇怪的是,在熔化的过程中,不管怎么加热温度始终不变,直到固体全部熔化完了,才又开始继续升温。
另一类固体是非晶体,它熔化的过程,是所有固体一起共同进退,随着不断加热,温度越来越高,整体越来越软,然后大家一起变成稀糊糊一样粘稠的东西,最后彻底化成流动的液体。修路工人加热沥青,电工熔化松香,都是非晶体熔化的例子。
晶体熔化是在固定的温度下进行的,这个温度被称为熔点。没熔化完,温度不升。而非晶体没有这个特征,它是在一个温度区间内逐渐变软的。因此,熔点就是我们区别晶体和非晶体的法宝。
再来看凝固。
凝固是熔化的逆过程,把熔化的过程倒过来就是凝固。与熔化一样,晶体和非晶体凝固的过程也不同。
液态的晶体凝固是在固定的温度下进行的,凝固的过程中温度始终不变,直至全部液体都变成固体。这时的温度叫凝固点。同一晶体,熔点和凝固点相同。
液态的非晶体凝固时,是在一个温度区间内,逐渐变得粘稠,然后越来越硬,最终成为硬邦邦的固体。“蜡炬成灰泪始干”,点蜡烛时,蜡“流泪”的过程是非晶体的熔化,“泪”流到烛台又变成一坨硬块,就是非晶体的凝固。
晶体熔化必须同时满足2个条件:①温度达到熔点;②继续吸热。同样的,晶体凝固也必须同时满足2个条件:①温度达到凝固点;②继续放热。
思考一个问题:将0℃的冰放到0℃的房间里,冰会熔化吗?将0℃的水放到0℃的房间里,水会结冰吗?答案是:都不会。因为缺少继续吸热和放热的条件。
下面,我们讨论液气互变中的汽化。
这里要特别注意“汽”字,有三点水,说明是由液态变气态才叫汽化。
汽化有两种方式,一慢一快:蒸发和沸腾。
蒸发很慢,见得非常多的例子是湿衣服被晾干,洒了水的地面自己干了。怎么干的?水汽化变成了水蒸气。这种汽化在任何温度下都能发生,且只发生在液体表面。我们把这种汽化就叫做“蒸发”。如此看来,蒸发不需要条件,随时随地都能发生。
但也不是说蒸发就不受任何因素的影响。通过晾衣服的经验,你就可以总结出影响蒸发的几个主要因素。我们平常希望衣服快一点干,都会怎么做呢?首先,用衣架把衣服撑开了再晾,而不是堆在那一堆,这是为什么?为了增大表面积,因为蒸发只发生在液体表面。其次,我们会选择有太阳的地方晾衣服,因为太阳底下温度高,可见提高温度加快蒸发。我们还会把衣服晾在通风的阳台或者室外,说明空气流通也有助于加快蒸发。最后你一定有体会,梅雨天衣服不容易干,而秋高气爽的天气衣服干得快,这主要是空气湿度的影响。
那么结论是,加快蒸发有四个因素:①增大表面积,②提高液体温度,③加快液体表面的空气流动,④降低空气湿度。此外,蒸发的快慢还与液体的种类有关,比如:同样的条件,酒精、汽油都比水要蒸发得快。
蒸发是要吸热的,吸周围物体和自身的热。如把酒精涂在皮肤上,感到特凉,就是酒精蒸发吸热,亦即蒸发致冷的结果。还有,用温度计测置于空气中的水温,要比同时同地的气温低,也是蒸发吸热、蒸发致冷的结果。蒸发致冷最大的应用就是电冰箱和空调。
什么是沸腾?通俗的说水烧开了,还继续烧,这时水就在沸腾。如果水一烧开就熄火,它就停止沸腾了。水沸腾时,液体内部产生大量气泡,气泡上升变大,到液体表面破裂,大量热气冒出来。看到的是水在翻滚,热气腾腾。可见沸腾是同时发生在液体表面和内部的剧烈汽化现象。水沸腾时要吸热,但温度始终不变。说明热量并没有被用来升温,而是被用在把水变成气这方面了。
沸腾时那个不变的温度,就叫沸点。实验发现,不同液体的沸点一般不同。同一种液体的沸点还与气压有关,气压越高,沸点越高。现在你知道,摄氏温标为什么一定要强调,100℃是在“标准大气压下”沸水的温度了吧?
总结一下,液体沸腾必须同时具备2个条件:①温度达到沸点,②继续吸热。缺一不可。
有一点要提醒注意:水沸腾前,水的内部也有气泡产生,只是在上升时越变越小,最终消失。那是由于水温不均匀导致的,下面的水温度高,上面的水温还比较低,才导致这一现象。
【小结一下】
1.这一讲的知识点很多,但关键还是要理解物理思想。固体、液体、气体的差别很大,固变液是熔化,液变固是凝固;液变气是汽化,气变液是液化;固变气是升华,气变固是凝华。它们之间的互变离不开吸热、放热。
2.晶体和非晶体熔化、凝固的过程不同,熔点或者凝固点是区别它们的关键。
3.汽化分蒸发和沸腾两种方式。蒸发在任何温度下都能发生,且只发生在液体表面。沸腾只在温度达到沸点,且继续吸热的条件下才能发生。蒸发吸热致冷,沸腾吸热温度不变。
下一讲我们再继续讨论,液气互变中的液化,以及固气互变。下一讲再见!
【备课手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