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要讲的故事是《幸存者偏差》,时间大约5分钟。
幸存者偏差是一种常见的逻辑谬误,意思是只能看到经过某种筛选而产生的结果,而没有意识到筛选的过程中,忽略了被筛掉的一些关键信息。
讲个故事:二战中,英国军方对轰炸归来的轰炸机进行了弹孔统计,发现飞机两翼和尾部弹孔最多,因此给出整改方向,强化两翼和尾部的装甲。美国专家沃德经过上百页的统计学推算,推翻了这个结论。他认为,应该加强对发动机和驾驶舱的装甲保护。
除了统计学上的原因,他是这么分析的:能返航的飞机都是躲过防空炮火的、没有受过致命伤的。他们大多中弹于双翼和尾部,而发动机和驾驶舱完好,这恰恰说明双翼和尾部不是致命伤,不应该加强;请注意这个逻辑,因为发动机和驾驶舱完好,说明这个部位没有受到攻击,导致飞机安全返回。那没回来的呢,一定是发动机和驾驶舱受中弹了,所以没有回来,因此,发动机和驾驶舱才是真正致命的地方。这些部位受伤的飞机却因为被击落而脱离了军方的研究样本,变成了“不会说话的样本”,或“沉默的数据”,导致了军方严重的结论偏差。
军方采纳了沃德的意见,结果轰炸机的幸存率大大提高。
再举几个例子
• 我们经常看到新闻报道,这个创业成功了,那个创业成功了,最离谱的是大学生创业,毕业1-2年就拿到千万级的投资。如果你真信了创业这么容易,义无反顾的下海了,却赔个一无所有。这怎么解释?有个数据;中国的中小企业的平均寿命是2.5年,美国的中小企业平均寿命是7年。如果创业那么容易,为什么平均寿命只有2.5年?那么是新闻造假了吗?也没有,真人真事,创业容易成功的这个误区是怎么形成的?因为新闻不会报道那些失败的、倒闭的创业企业,而正是那些没有幸存下来的创业者恰恰是大多数。
看新闻,一定要警惕其中的逻辑漏洞,不要被类似的逻辑错误迷惑。
• 再有就是身边抽烟的朋友,你劝他戒了吧,基本上也有一套说辞:你看毛主席抽烟多厉害,活了83,丘吉尔大雪茄天天抽,活了90多。言下之意,抽烟不影响健康。这套理论的样本完全建立在小样本的基础上,没有考虑整体样本的基数上进行寿命统计,所以必然得出很荒谬的结论。
•
前些年比较流行的读书无用论,也是这个逻辑。村里的张二狗初中没毕业如今当老板,而好多大学毕业生,反而要给他打工。这说明什么?说明上学读书没有用。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的数据,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人口仅占总人口的15.6%左右。可以看出低学历的人口远高于高学历的人口,所以即便低学历者成功率远低于高学历者,也照样会导致低学历者中出现大批成功人士,绝对数字必然很庞大。普通人往往只关注这些成功者个例,忽视了低学历者的庞大人口基数。
•
再举个例子,身边经常有人说炒股发了财,炒基金发了财。但是你仔细研究一下,就会发现不对劲,因为炒股赔钱的人不会到处宣传,不会逢人便说,我上个月赔了多少钱,去年赔了多少钱。甚至在同一个人身上,昨天刚发了财的人也不会跟你前天的操作失误赔了多少钱。这些输入给你的信息是一种过滤之后的,只有成功没有失败的样本,这就造成了幸存者偏差。很多成功学都属于这种,只展示成功案例,不展示更多的失败案例。
总结一下,幸存者偏差给我们的启示:
如果要得到正确的反馈(不管是对你个人、对你的产品、对你的企业),你要尽可能的选择完整的样本,你要问问喜欢你/你的产品的人,也要问问讨厌你/你的产品的人。尽可能的全面收集信息。而全面的了解信息,是推导出正确结论的基石。
你对今天的故事有什么看法,欢迎在评论区留言。
今天的节目就到这里,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