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gn up to save your podcastsEmail addressPasswordRegisterOrContinue with GoogleAlready have an account? Log in here.
本頻道以「緣起」的認識論與「四聖諦」的解脫教說,本於佛陀教說的利世精神,以深入淺出的表達方式,與世人分享「解決困難、開展人生、度越煩 惱」的佛法智慧,傳揚「此時、此處、此生」為重的原始佛法,通向「正道生活與人間解脫無礙」的人生大道。 你想知道甚麼是「緣起」嗎?如何從緣起來看世間?從緣起看世間對你的人生會有甚麼幫助?歡迎來聽聽本頻道。... more
FAQs about 原始佛教會、中道僧團:How many episodes does 原始佛教會、中道僧團 have?The podcast currently has 331 episodes available.
November 07, 2023人們需要有什麼樣的財富(上)?人生最重要的是幸福,多樣化的財富,才是幸福的基礎。我們必需運用親情、友情、道德、公義及生活智慧等多元化的財富,才會有幸福,只有錢不會幸福。錢不要只用在享受、儲蓄,一定要懂得將錢轉換成多樣的財富。世間不是只有我們自己,任何人都是活在人群裏,賺的錢一定要運用在自己、親人、師友和社會各行各業的人身上。「人」是最大的財富,多元的財富要用在「人」的身上。如果我們能夠善用財富於「人」,才能真正領會「人脈即財脈」的真義。※感謝中華原始佛教會澳洲法友正晴師姐演奏及提供背景音樂...more8minPlay
October 31, 2023修道要有所作為 並非無所作為我們活在現實世界,如果以「什麼都不做」為修行,不聽、不看、不說,感覺起來很偉大,實際上卻是什麼都沒做、什麼都沒成。這樣的人生肯定是壓抑、身心扭曲。我們常說的「放下」,猶如什麼都沒做,「什麼都沒做」不代表「什麼都不會錯」。事實上,一旦「提起」自然就會放下,提起即是有所作為,不強調提起只強調放下,到頭來人生毫無作為。所以「放下」不是修行,「提起」才是修行。...more7minPlay
October 24, 2023眼前的生活是負擔?還是另一種幸福的表現方式?眼前的生活是負擔?或是另一種幸福的表現方式?如果我們在生活中,念頭時時充斥著勝負、好壞、成敗、得失,那麼,我們的人生必是負擔、糾結與掙扎輾轉不休的過程。如果生活是奮發進取的「學習」,不管我們做什麼及經歷什麼,都可以是豐富的人生、幸福的生活。...more6minPlay
October 13, 2023卡提那節介紹卡提那慶典緣自於 釋迦佛陀時代,佛教僧團在雨季舉行三個月的安居、共住、共修。安居期間,僧人要依法、依律的正觀、策進、羯磨,並且督促、檢策僧團的運作與發展,堅定的維護教法、僧律、僧團的傳承。這是 釋迦佛陀最欣慰的事,所以卡提那節又名「佛陀歡喜日」,也稱僧寶節。安居結束,在家居士們舉行「奉獻袈裟的慶典」,慶賀僧團的清淨及進步,這即是卡提那慶典。經過兩千多年的傳承,卡提那節已成為佛教界最盛大的節日之一。2023年 10月 29日上午,原始佛教會將於臺北內覺禪林舉行供養「卡提那衣」的慶典,代表著 釋迦佛陀的教法、僧律、僧團,仍然傳承不息的安住人間,也顯示「正法燈塔」依然閃耀著正覺、解脫的光明,指引著朝向解脫的方向。在這片吉祥、平安的土地上, 釋迦佛陀的僧團必會堅定的傳續與發展,這是何等可貴、可喜之事!敬邀各地佛弟子當日撥冗參加,蒞臨殊勝法會。【原始佛教會 2023年 卡提那慶典】◎ 日期:2023年10月29日(週日)◎ 時間:9:00AM~11:00AM◎ 地點:臺北 內覺禪林(台北市北投區登山路139-3號)※感謝開覺師兄演奏及提供背景音樂...more11minPlay
October 10, 2023漫談責任與義務一般人常糾結著兩種心態:一是誰對我有責任與義務?二是我對誰有責任與義務?如果我們覺得誰對我有責任與義務,即使那個人為我們做得再多,我們仍會覺得他做的只是剛剛好;實則,凡願意對我們付之關懷者,是因為他在乎我們,這是很值得珍惜感謝的事情,是人生中美好的經驗,不須去想誰對我有責任與義務。至於我們對誰有責任與義務?不要想「我要為他做多少」,只要想「我能用心做到什麼程度,怎麼做更適合他」。若與我面對的人值得我對他用心,我就誠心的對待他,努力做讓彼此都好的事,但這不是對誰有責任。若糾結在「我對誰有責任與義務」的想法中,自己沒做到時會很自責。...more6minPlay
October 03, 2023談「佛法的修行」修行是一種對待生命的心態與方式,更是處理自身心態及行為的素質、涵養。佛法不應是一種生命的理想,應當是現實生活歷程中的親身經驗。修行人應有的正確心態是:內可度越憂苦,外可利益眾生。修行重要的是「平安」,而不是愛上自己的心安!老實面對現在的實況,如實而行,這就是接受現在的表現,這就是生活的精髓。※感謝中華原始佛教會澳洲法友正晴師姐演奏及提供背景音樂...more7minPlay
September 26, 2023兩種極端感情下的人際問題總是要麻煩別人與總是不要麻煩別人,這兩者皆屬極端的行為模式。一個比較妥善的做法是:毫不費力就可以解決的事,自己處理就好;但畢竟一個人的能力有限,在必要的情況之下,我麻煩別人,也讓別人麻煩我,這才是麻煩別人的正確心態。人與人相處重要的是:彼此內心都有將對方放在心裏,並且懂得對方的問題與需要,同時明白分寸與界限,讓彼此能同心協力與同甘共苦的解決問題和開展人生。...more8minPlay
September 19, 2023欲望人生vs真情人生一個人的念想、處世準則,倘若總是以自己的需求與利益為主軸,這就是以「欲望」為其人生重心。反之,另有一類人士展現的是截然不同的「真情人生」之生活,他們重視生命與生命之間的關係,關心、維護周邊的人、事,特別是會在乎與他有緣的人、事、環境,這般的生命態度,便是可貴的「真情」。佛教說的「自利利他」,即是出自於重視自、他之關係及福祉的真摯情感。若我們真摯待人,多能受人真摯回應,令彼此朝向光明!...more8minPlay
September 12, 2023何謂宗教情操?宗教情操指的是「對生命的尊重以及對自己的謙懷」,除了能尊重其他的生命,並且能自我節制、調御身心。盛行於臺灣社會中的「不好意思文化」,其實就是一種自我節制的表現。反之,一個人若是整天與人競爭鬥勝,那麼他對生命就缺乏謙懷之心,也就是一副霸主的行為模式。學習原始佛法,懷抱著宗教情操是很重要的,唯有如此,我們方能懂得尊重別人,並能自我節制,做一個堂堂正正、不卑不亢、自利利他的佛弟子。※感謝中華原始佛教會澳洲法友正晴師姐演奏及提供背景音樂...more7minPlay
September 05, 2023人生四大焦慮,你中了幾個?人生有:不足、不如人、未被了解、沒人在乎自己的四大焦慮。具有不足之焦慮的人,對自己與周圍的環境多所期待、要求,導致自己及身邊的人都不好過!具有不如人之焦慮的人有習慣性的比較心態,容易放大別人和事情的不足,往往表面強大而內心孤獨無力,不斷的追逐於證明自己絕非不如人。具有未被了解之焦慮的人則是擔憂自己不受注意、了解、關照、重視。具有沒人在乎之焦慮的人,需要的是偏袒、偏愛的對待,希望別人最在乎他。以上四種焦慮,不是焦慮他人不好,而是焦慮他人對自己不夠好,也是世人在生活中很難跨越的四種焦慮。...more10minPlay
FAQs about 原始佛教會、中道僧團:How many episodes does 原始佛教會、中道僧團 have?The podcast currently has 331 episodes available.